童年時代,很多人都希望有個像哆啦A夢那樣的小夥伴。
今年38歲的傅先生就曾做過這樣的夢。上周末,他帶著念小學的女兒,去電影院看《哆啦A夢:伴我同行》(《哆啦A夢》),為的就是重溫兒時的舊夢。傅先生說,除了他的女兒外,影廳裡全是二三十歲的成年人,看到男主角大雄反覆說著「哆啦A夢再也不會回來了」的時候,場內啜泣聲一片,「大部分人都在哭,這樣的淚點根本扛不住」。
這種情形已經發生過一遍了。《哆啦A夢》去年在日本上映時,還產生了一個翻譯成中文叫「哆啦哭」的流行詞,因為太多觀眾被這部電影感動。雖然過了近一年才登陸內地院線,但不少觀眾還是懷著童年的美好記憶,跑去影院哭了一場。目前,《哆啦A夢》上映5天已經賣出3.2億元的票房,這個經典的「藍胖子」也成為內地影史最賣座的日本電影。
「剛接項目的時候沒有這麼高預期」,《哆啦A夢》內地宣發公司聯瑞影業沒料到電影如此火爆,工作人員小張告訴快報,昨天雖然是周一,但碰上六一兒童節,《哆啦A夢》還是拿下8000萬元票房,把好萊塢大片《復仇者聯盟2》遠遠甩在後面。
哆啦A夢就是有這樣的魔力。導演和編劇山崎貴擅長用「夕陽、離別和配樂」來煽動觀眾的情緒,電影中有一幕,哆啦A夢坐在夕陽西下的河邊,一邊念叨著大雄的各種「不器用」,一邊淚如雨下。做了24年哆啦A夢「腦殘粉」的傅先生,除了一起流淚外,還能做什麼呢?
他最早出現在杭州的時候叫阿蒙
記者 馮玥
1991年
當年的「阿蒙」滿足了童年所有幻想
1996年
24年前,哆啦A夢在內地的名字叫阿蒙。
「那時候哪有什麼哆啦A夢啊」,傅先生說他當時正在念小學,是「小傅」。「每周日下午四五點左右,央視一套會準時播一集」,無論是在寫作業,還是在外邊玩,他和小夥伴們都會放下一切,連滾帶爬地準點蹲守在電視機旁。
從那時開始,「如果我有一隻機器貓就好了」的幻想,在小傅的腦內就沒停過。當時活躍在螢屏上的卡通形象大都是「高大全」,或者天天拯救世界、和惡勢力鬥智鬥勇,或者真善美集於一身,比如同期引進內地的《聰明的一休》。《哆啦A夢》是少有的例外——裡面人物都很普通,優點不多,缺點不少,和現實中的我們沒什麼兩樣。這部動畫片讓我們知道,原來膽小、自私、好吃、懶做、虛榮、馬虎、腦子進水……這些都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你看大雄也是這樣。《哆啦A夢》中,大雄的人生非常失敗,他當爺爺的時候,給孫子的壓歲錢只有十塊錢,結果孫子忍無可忍,通過時間機器,把大雄的寵物機器貓阿蒙送到了過去,幫助他實現理想。
有了阿蒙,大雄可以從容應付老師罰抄課文,考試的時候精確地猜到題,吃一口「記憶麵包」就不用背書了;每當壞朋友欺負他的時候,阿蒙比他還生氣,會立即從口袋裡掏出一個小玩意,幫他報仇;木訥害羞不知道怎麼去追求女生也沒關係,阿蒙不僅幫忙出主意,還可以用任意門帶大雄偷看對方洗澡。「簡直太完美了,人生如果有這樣的拍檔,那也太幸福了」,傅先生說,單純、美好、有點小脾氣的「阿蒙」,不僅陪伴了他的整個童年,也滿足了他的所有幻想。
杭州臺引進的《機器貓》
培養了又一批粉絲
2000年
「哆啦A夢」成為全世界統一的叫法
100集的國內引進版看了好幾遍,很多情節都可以背出來了,1996年,小傅開始看原著漫畫。
「我上初中了,阿蒙已經改名叫機器貓了。有趣的是,我有個同學也叫阿蒙,他家境比較好,買了很多《機器貓》的漫畫,我常常找他借來看。」
這時候,《灌籃高手》《亂馬》《名偵探柯南》風靡一時,但小傅依然是「藍胖子」的粉絲。他記得,關於藍胖子,當時的稱呼有些混亂,有人繼續叫它「阿蒙」,有人稱它「機器貓」,也有人說它是「小叮噹」。後來,包括一些關於機器貓的圖畫書,它都改名為「叮噹」或「小叮噹」。動畫片也出現了幾個不同的配音版本,除了劉純燕配音的央視版,還有陳美貞(曾為《新白娘子傳奇》中的小青配音)配音的港臺版。
杭州電視臺綜合頻道工作人員小趙說,就是這個時候,臺灣版的《哆啦A夢》(當時叫《機器貓》)引進到了杭州。於是,每天晚上,小傅又可以看到他熟悉的阿蒙了。小趙記得,《機器貓》當時的收視率非常好,播出一輪後,很快就又播出了一輪,「這種情況是很少見的。」
當時讀小學的小潘,就是通過杭州電視臺第一次看到了這隻萌寵。「每次大雄遇到困難時,我都好緊張,不過又很放心,因為他有機器貓呀。」小潘說,在她眼裡,機器貓是友誼的象徵。中學畢業時,小潘最好的朋友送了她一隻超大的機器貓玩偶,「這隻機器貓我一直帶在身邊。」
十幾年後,在《哆啦A夢:與你同行》上映的第一天,小潘拉著朋友一起走進了影院,「電影裡都是情節堆砌,說不上多好看,不過我還是毫無懸念地哭成了狗。」
因為時代不同,加上各個地區的文化差異,《哆啦A夢》角色名字也完全不同,經常引發小夥伴的「代溝」大戰。上世紀90年代後期,《哆啦A夢》原作者藤子·F·不二雄逝世前,明確表示了自己的遺願,就是讓「哆啦A夢」(音譯)這個名字得到統一。
於是,中國臺灣地區在1997年正式將這部動畫片譯名為《哆啦A夢》,隨後大陸的吉林美術出版社、香港的青文也相繼修改,中央電視臺、香港TVB、臺灣華視也在2000年後改了名字。
至此,藍胖子在全世界的叫法正式統一為「哆啦A夢」。
無論是阿蒙、機器貓、小叮噹,還是哆啦A夢,都是傅先生最美好的回憶。直到現在,他還經常點開動畫片看幾集,「心情不好的時候,我都會看,然後就會很平靜,也很開心,覺得什麼都可以解決。」
傅先生收集了很多哆啦A夢玩偶,單是放在辦公室裡的,就有三四十隻,沒有一個重複的。這些都是他在遊戲周邊店和網上淘來的,每當快餐店有送玩偶的活動,他都會去湊齊一套。「20多年來,只要走進KTV,第一首歌一定是唱範曉萱的那首《小叮噹》」,傅先生笑得有點不好意思,「像我這樣的人,是不是很奇怪?」
傅先生說,現在的心態,跟兒時完全不一樣了,但喜愛卻有增無減。他表示,前後1984集動畫片,他全都看過,「看《哆啦A夢》的時候,會覺得回到了當年很單純、很簡單的日子」。
了解一下
哆啦A夢為什麼是藍色,還沒有耳朵?
哆啦A夢與其他機器貓一樣,由機器工廠組裝而成,是專為照顧小孩而開發的。這時因為生產過程中發生了點小意外,哆啦A夢遭電擊,從傳輸帶上掉下來,成了次品。
後來,哆啦A夢進入了機器人學校讀書,成績一直排在最後幾名。因為成績不好,哆啦A夢成為百貨公司的特價產品出售,2115年元月19日,被家境貧寒的世雄(大雄的曾孫)家人買去,當了保姆。
2122年8月30日,正在午睡的哆啦A夢,耳朵被機器老鼠啃,送去醫院,醫生竟然把它的耳朵切除,還因此遭女友拋棄。哆啦A夢非常傷心,不小心喝下傷心之源,哭了幾天幾夜,身上黃油漆剝落,只剩下藍色底漆,這就成了眼下受人喜愛的藍色的哆啦A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