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胖子有過幾個名字?哆啦A夢、機器貓、小叮噹、阿蒙……

2020-12-18 澎湃新聞

時鐘撥回7月22日,周末,一部《哆啦A夢》新劇場版在內地院線公映。

截至8月1日,這部名字很長的《哆啦A夢:新·大雄的日本誕生》,不聲不響地拿下了9800萬票房,在競爭強烈的暑期檔位列票房榜前五。

嚴格來說,這個成績並不突出。但對比同期上映的影片,郭天王的《天亮之前》票房剛剛3500萬,印度耗資最大的史詩巨片《巴霍巴利王》早已下落不明,票房破千萬都困難。

兩部口碑都不錯的電影,也只取得這樣的成績,由此可知今年暑期檔有多擅長生產炮灰了。

對比之下,這部《哆啦A夢》作為一部2D動畫電影,無論最終能否破億,這個成績絕對算是突出的了。至於原因,無外乎電影的主角,是那個承載了無數人童年記憶的藍胖子——哆啦A夢。

然而以上內容與本文無關,本文的糾結之處,在於這個藍胖子的譯名問題。

藍胖子的官方譯名是「哆啦A夢」,也被稱為「機器貓」或「小叮噹」。但其實,藍胖子和他的小夥伴可不只有這三個名字。

翻開這套膾炙人口的動漫形象的翻譯歷史,包羅萬象,只有你想不到,沒有看不到。

下面就進入非常嚴肅的八卦時間,深挖一下哆啦A夢的譯名野史。要八卦,就要晶瑩剔透,毫無保留。

一、官方譯名!漢字中為什麼還有個

A?

官方譯名「哆啦A夢」中,三個漢字夾著一個英文字母,看上去好像有點不對勁。

1、哆啦A夢誕生記

哆啦A夢誕生於1970年,其形象到命名的確立,有一段小故事。

故事發生在1969年的某一天,漫畫家藤子·F·不二雄正在創作新的漫畫,這一天也是截稿日。這時,家中進來一隻小貓,藤子老師玩性大發,跟小貓一玩就是幾個小時,結果發現沒有時間完成漫畫手稿了。

這時,老師像熱鍋上的螞蟻走來走去,突然踢到了女兒的不倒翁玩具。靈光乍現,他決定將貓的形象和不倒翁結合起來,由此創造了帶給我們歡樂的哆啦A夢。

在藤子·F·不二雄的自傳漫畫《哆啦A夢誕生記》中,他用漫畫形式記錄了這一故事,哆啦A夢的造型是由野貓和不倒翁玩偶組成的。

2、不走尋常路的命名

哆啦A夢的日文名為「ドラえもん」,羅馬文Doraemon,這是一個合成詞,可拆解為兩部分。

前半部分「ドラ」接頭詞綴,羅馬文「Dora-」有「粗野」的意思,野貓的日文是Doraneko,用於指代當年激發藤子老師靈感的那隻野貓。

同時日語「Dora-」也引申為銅鑼燒,銅鑼燒的日文是Dorayaki,「銅鑼」的發音也同樣是ドラ,但為民間引申義,引申出了哆啦A夢喜歡銅鑼燒的設定,其實是歪打正著。

後半部分「えもん」,羅馬文「-emon」,日語裡寫成漢字其實是「衛門」。日本古代很多家臣、武士都以XX衛門來稱呼,比如我們熟悉的《聰明的一休》中的武士前川新佑衛門,大盜石川五右衛門等。這裡用來指代藍胖子輔佐大雄。

「哆啦A夢」翻譯過來,正確的釋義其實是「野貓衛門」,但實在太難聽了,不如用引申義「銅鑼衛門」。

如今「哆啦A夢」這個名字,實為音譯,這是藤子·F·不二雄老師的遺願:「希望亞洲地區統一使用日文發音音譯,使讀者一看一聽就知道是在說同一個人物。」

出版社根據老師的遺願做出了修改。1997年臺灣的出版社首次將其音譯為「哆啦A夢」,之後香港、大陸等出版社也逐漸開始使用該譯名。

3、致敬原版,土洋結合

為什麼官方譯名中是漢字夾雜著英文字母呢?

這是日文原版的一次致敬,日文版在藍胖子的命名上,是片假名和平假名混排的設定。

在藤子·F·不二雄的助手方倉陽二所作的《哆啦A夢百科》中,有過哆啦A夢名字的歷史。

原本藍胖子的名字全都是用片假名書寫的(ドラエモン),但在工廠生產完、進行機器人登記時,想不起來後半部分的片假名「エモン」怎麼寫了,只好寫平假名えもん。於是哆啦A夢的名字就成了片假名+平假名的混搭了。

漢語版「哆啦A夢」的譯名,採用一半漢字一半字母,其實是對這個設定的致敬。

二、兩個「大雄」!那些年追過的央視版動畫

在「哆啦A夢」這個名字被確立之前,很多80後對藍胖子的記憶,多數為「機器貓」或「小叮噹」,甚至「叮噹貓」,這與當時中國大陸地區引進的動畫片和各類漫畫有著直接的關係。

1、「機器貓」是誰

相信很多80後第一次接觸藍胖子,是通過央視版的動畫片。記得最初是每周日下午4點多播出,後來改在了黃金時間6點半。

央視版翻譯很有意思,引進片名叫做《機器貓》,可這個名字從未在劇集中出現過,也是醉了。

劇中藍胖子叫做「阿蒙」,是名字後半部分的音譯。

野比大雄被翻譯成「康夫」,這個名字既不是音譯也不是隨口一說,而是日文中大雄的羅馬文「Nobita」有健康的意思,所以給其起了一個很有創意的名字「康夫」。

無論「康夫」還是如今的「大雄」,都有健康、茁壯成長之意。其實野比大雄的日文名為「野比のび太」(Nobi Nobita),直譯過來可以是「野比伸太」 ,但其中的「のび」無法直接翻譯成漢字,因此才成了如今的模樣。

2、音譯與意譯

央視版中,除了阿蒙為音譯外,其餘出場角色全部為意譯,倒是體現了央視對角色名稱的內涵挖掘。

大雄的其他三個小夥伴,名字都像是外號,小靜(靜香)、強強(小夫)、大熊(胖虎)。三人的名字與康夫類似,同樣來自各自日文名的內涵。

小靜,日文名字「しずか」,本就是安靜、嫻靜的意思。

強強,日文名字「スネ夫」,有強迫、鬧彆扭的意思。

大熊,原名剛田武,這個是真正的外號,「ジャイアント」(Giant),是巨人的意思。「大熊」這個詞,很好地反映了這個角色的身形。

藤子老師在訪談中曾表示,胖虎這個角色,一開始只有「ジャイアン」這個外號。在連載途中,需要用到名字時,想著要取個「強而有力」的名字,才臨時取了「剛田武」這個名字。

但這個名字,在如今的漫畫和動畫中,除了老師會稱呼他之外,幾乎沒怎麼用過。

3、大熊與大雄

當年央視版與如今官方正式版造成了一大歧義,就是對兩位角色譯名的同音。

康夫與大熊,如今對應成了大雄與胖虎。

大熊與大雄的角色名字直到今天也經常被人弄混,記得小夥伴說過,康夫如今怎麼取了一個經常欺負他的人的名字,難道是精神勝利嗎?其實都是意譯惹的禍。

假如大雄使用直譯「伸太」,恐怕就不會有今天的歧義了。但這樣就無法體現角色名字的內涵。日語中,「太」有「大」的意思,比如叫「太郎」的肯定是家裡的老大。

4、配音:從董浩到劉純燕

央視版《機器貓》給阿蒙配音的換過三個人:第一個是萬能的董浩,他除了給米老鼠配過音,也給機器貓配過音,時間不長;隨後換了第二位,具體是誰早已淡忘,只記得這位配音時間比董浩還短;之後換成了一直延續至今的劉純燕,她把哆啦A夢善良可愛、活潑好學、貪吃呆萌的聲音逼真地「演」出來了。

董浩

劉純燕給阿蒙配的音調其實參考了董浩。平心而論,二者差異不大(進一步證明了董浩的萬能),但她把聲音壓得扁扁的、尖尖的,聽起來特別滑稽有趣,不過這也造就了一種異乎尋常的可愛。

劉純燕版阿蒙的聲音非常經典,幾乎成了藍胖子的代言人。

劉純燕

央視版《機器貓》目前還沒有見到過網絡上流出的版本。原因在於,央視當時對動畫籤訂的是播映權,而沒有音像製品的發行權。

比如當年董浩、李揚配音的《米老鼠與唐老鴨》,到現在網絡上也沒有正式流出過。《機器貓》也一樣,僅有當年用錄像機錄下來的VHS版,渣畫質,所以只能從記憶中尋找當時的聲音了。

三、五花八門,漫畫版百家爭鳴的時代

《機器貓》動畫在亞洲風靡一時,內地引進略早於港臺。

當劉純燕的配音風靡神州大地、俘獲大片少年兒童時,1993年左右,TVB林保全配音的港版才出來,臺灣版也稍晚才出現。

不過內地與港臺不同的是,港臺那邊在動畫片引進之前,漫畫書早已火爆。比起動畫版,漫畫的引進可謂五花八門。

1、最早的哆啦A夢漫畫

在央視動畫還未播出之前,最早的哆啦A夢漫畫絕對不是我們熟悉的那種32開漫畫版,而是彩圖書,當時稱之為畫報。

上世紀80年代,出現過一批稀有的彩圖畫報。第一本是1980年的哆啦A夢第一部劇場版《大雄的恐龍》(2006年那個是翻拍版)的故事。

內容是彩色電影截圖配文字的16開書籍,名字叫《野比太郎的恐龍》,同期還有《宇宙小戰爭》、《鐵人兵團》等來自劇場版截圖的同版彩色圖書。

當時哆啦A夢還未引進中國內地,因為都是電影截圖,而且書中的敘述和文字有誤導性。

全書以野比太郎為主角,藍胖子的地位被極大地削弱。只知道野比撿到一個恐龍蛋,最後孵化出恐龍,完全不明白這個藍色的圓滾滾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書中所有角色都是毫無創意的音譯,除了「野比太郎」這個名字外,藍胖子叫「鑼衛門」,三人組是「思賴夫」(小夫)、「靜娃」(宜靜)、「加依安」(胖虎),圖中都有說明,知之者甚少。

因此,藍胖子那時並沒有流行起來。很多小夥伴甚至都不知道這一版畫報的存在。

2、內地漫畫書後發制人

隨著央視版《機器貓》的火爆,內地漫畫書這邊開始折騰。

那個年代,盜版漫畫盛行,在人物名稱方面未有系統化甄別。記得與央視《機器貓》同時(也許更早)出現的一套漫畫,就叫《機器貓》,其格式與海南攝影出版社的《聖鬥士》、《七龍珠》一樣,是32開小薄本,定價1.9元。

裡面藍胖子就叫「機器貓」,大雄叫做「野比」。這個「野比」採用的是音譯,選用了其全名「野比大雄」中的姓氏名稱,這是非常少見的。

其餘三人中,只有小夫的名字很特別,叫做「小孬」。這個譯本大概是參考了日文名字的內涵和角色的表現,倒是與其人設比較相符。

3、源於港臺譯本的漫畫

後來就出現了《小叮噹》漫畫,很厚一本,也是當時流傳最久最風靡的譯版。

這一版由於是盜版臺灣漫畫(當年內地的漫畫書幾乎全都是盜版),名字採用了臺版的譯名。

藍胖子叫做「小叮噹」,是根據它戴鈴鐺的形象和鈴鐺發出的聲音取的名字(哆啦A夢脖子上掛著鈴鐺),可愛又便於記憶。隨著漫畫書的風靡,「小叮噹」的名字廣泛流傳起來。

「大雄」這個稱號,也是流傳最久且最終被官方譯名確立下來的名字。

三人組分別是「宜靜」(靜香)、「阿福」(小夫)、「技安」(胖虎)。其中「宜靜」與如今的譯名很像,都取自名字中的內涵。「阿福」是原創,大概考慮到其家境優越的原因。「技安」是胖虎外號「ジャイアント」(Giant)的音譯。

4、王聰明是誰!

當時流傳的各種盜版漫畫還有另一個版本,似乎比較少見。

臺灣譯名有一段時間有個很奇怪的地方,就是對日文名字進行「漢化」,多數根據日文音譯的姓氏,隨意捏造一個華人姓氏加上去。例如《亂馬》中的主角早乙女亂馬,到了臺灣就成了「姬亂馬」,九能帶刀成了「遊帶刀」。

不僅姓名這樣,連地區名也如此。漫畫翻譯直接把整個故事改為發生在臺灣,劇中陽明山、高雄、花蓮、臺南等地名隨處可見。

事實上,上世紀90年代在臺灣市場上流通的大部分哆啦A夢單行本,是一個叫做劉明昆的臺灣漫畫家臨摹出來的,不是出自藤子先生之手,而且這些漫畫很多都通過盜版流傳到內地。

書中,野比大雄搖身一變成了「葉大雄」。

還有如下奇葩的華人名字↓

袁宜靜、林宜靜、陳宜靜、陳靜香、林靜宜……(一個女孩子,憑啥那麼多姓氏)

王小夫……(為啥姓王)

武技安、武剛健……(「武」是人家的名字,到這兒卻變成姓氏了)

其中最離譜的是大雄的情敵——出木衫同學,書中將其翻譯成「王聰明」!

出木衫的全名叫做「出木衫英才」,「英才」本來就是聰明的意思,但臺版這邊硬是給人家添加了一個姓氏。姓「王」!(想起了大雄成年與靜香結婚生子之後隔壁王叔叔的梗)

四、 記憶永存!官方譯名的確立

「小叮噹」這個名字流傳久遠,包括後來吉林美術出版社引進的正版漫畫,都採用了這個譯名。其餘人選也基本使用臺灣譯法(去掉姓氏),除了把「王聰明」替換成了原來的名字「出木衫」。

藤子先生之所以如此看重自己作品的譯名,是因為在他生前,哆啦A夢在亞洲其他地區盜版現象非常嚴重,翻版書層出不窮。加之哆啦A夢除了劇場版外,都是一個個獨立成章的短篇,各種混搭和隨意更改不在少數。

1996年「哆啦A夢」官方譯名正式確定後,臺灣大然文化在1997年修改了漫畫譯名,隨後大陸的吉林美術出版社、香港的青文也相繼修改,而央視、香港TVB、臺灣華視也在2000年後相繼做出修改。「哆啦A夢」這個名字才成了藍胖子唯一的名字。

而那些五花八門的譯名,都已成為過去式,卻是不少人心中不可磨滅的童年記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機器貓小叮噹的名字為什麼變成了哆啦A夢?
    如果是小時候就看過《哆啦A夢》的朋友,肯定會對「機器貓」或者「小叮噹」這個名字不會陌生,如果是年齡再大一點的朋友,第一次看到這隻「藍胖子」的時候,他的名字可能還叫阿蒙。在最開始在國內播出的時候,《哆啦A夢》這部作品並非叫「哆啦A夢」,但是現在無論是引進的電影也好,新播出的動畫也好,似乎名字已經統一為「哆啦A夢」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實際上把機器貓或者小叮噹的名字統一為「哆啦A夢」這件事是來自於這部作品的作者:藤子F不二雄老師的遺願。
  • 哆啦A夢一共有過四個名字?能認全的網友不多了
    《哆啦A夢》這部動畫片也是全球非常火熱的一部作品了,不僅贏得了小朋友的喜愛,很多大朋友在茶餘飯後也是喜歡看。現在其中的主角人物哆啦A夢在全球都是叫這個名字。但是你知道嗎,哆啦A夢一共有過四個名字哦!這也是哆啦A夢第一個名稱了,相信很多大朋友還是記得這個名字的,因為非常形象,有很中國話,這個名字也是廣為流傳。後來,臺灣方面也是為哆啦A夢起了個名字——小叮噹。因為哆啦A夢前面有個小鈴鐺,所以有了這樣的一個名字。這個名字顯得哆啦A夢俏皮可愛,也是非常讓人懷念的名字了。小編最開始的認識哆啦A夢的動漫書中,都是叫小叮噹呢。
  • 哆啦a夢原來有這麼多名字
    看過哆啦a夢這部作品的人多知道,這只可愛的藍胖子,在九十年代被稱為機器貓或者叫小叮噹,一開始並不是叫哆啦啊夢,那為什麼會變成這個名字呢?,在這之中除了翻譯的問題,其實這與藤子不二雄的遺願有莫大的關係。在九十年代初,《哆啦啊夢》被人熟知的名字有兩個,機器貓這個名字,是源於大綠的一個出版社翻譯的錯誤所導致的,名字的來源始於哆啦a夢胸前那個小鈴鐺
  • 哆啦A夢:帶你回到童年的「藍胖子」
    《哆啦A夢》第一卷這隻以「貓+不倒翁」為原型創作的「藍胖子」,從1970年首先在《小學1-4年級生》雜誌連載,一直連載到1996年——63的藤子. F. 不二雄(原名藤本弘)因病逝世。在這位漫畫泰鬥的葬禮上,每一個來賓拿著一張紙,上面寫道:小時候,我就是那個大雄。
  • 六一特輯:大家都愛藍胖子 哆啦A夢大百科 – Mtime時光網
    熟悉的哆啦A夢TV版主題曲輕快的旋律在記憶中總是伴隨著晚餐的香氣,揮之不去的回憶。那時候這個可愛的藍胖子還叫小叮噹或者機器貓,野比大雄還叫做康夫,1996年,哆啦A夢作者藤子·F·不二雄去世前希望在世界各地他筆下的這個可愛的藍色貓型機器人統一原名Doraemon,這才是現在我們知道的這個哆啦A夢。
  • 《機器貓》為什麼改叫《多啦A夢》了?你知道嗎?
    《哆啦A夢》,為日本漫畫家藤子·F·不二雄筆下最著名的漫畫作品之一,《哆啦a夢》分為漫畫版、動畫短片、中篇、劇場版、外傳。不僅如此,連裡面的人物名字也都全變了,原來的主人公康福成了大雄;原來的機器貓阿蒙成了小叮噹;原來的大雄成了胖虎,還有那個小女孩的名字也變了,這是究竟是為什麼呢?
  • 很多人為這隻藍胖子 哭成了狗·都市快報
    他最早出現在杭州的時候叫阿蒙 記者 馮玥 1991年 當年的「阿蒙」滿足了童年所有幻想 1996年 24年前,哆啦A夢在內地的名字叫阿蒙。 「那時候哪有什麼哆啦A夢啊」,傅先生說他當時正在念小學,是「小傅」。
  • 那個藍胖子,你們叫它什麼,叮噹貓,機器貓,阿蒙還是哆啦A夢?
    總有些卡通人物永遠鮮活,比如這個圓頭圓腦,口袋裡永遠有掏不完寶貝的藍胖子。現在的孩子們管他叫哆啦A夢,而我小時候,他的名字叫機器貓。那個時候總是喜歡守在電視機前等它,在本子上畫它,買它的漫畫,還有那些印著大腦袋的書包、鉛筆盒。
  • 《哆啦A夢》引發集體「致童年」 一代人看哭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紀念漫畫原作者藤子·F·不二雄誕辰80周年的作品,《哆啦A夢》早在去年8月就已經在日本上映,網絡上也早有盜版流出,但這並沒有阻礙其票房火爆之勢,這一方面是由於該片與「六一」檔期的氣氛超級契合,另一方面也足見「藍胖子」在內地擁有龐大的觀眾基礎。
  • 《哆啦A夢》終於拿到美國籤證-美國,哆啦A夢,機器貓,小叮噹...
    機器貓、哆啦A夢、小叮噹、藍胖子……反正人人都認識的它,可它竟然今年才引進美國,這到底為啥?現在就來漲漲姿勢吧!《哆啦A夢》終於要進軍美國啦!日前,一則日本經典動漫《哆啦A夢》26集精華版將於6月首次在美國迪士尼XD電視頻道播放的消息,震驚了圍觀的鄉親們。
  • 哆啦A夢譯名變遷,小叮噹仍深入人心,胖虎曾經被叫大雄?
    當時還是雜誌編輯的張浚華在構想《哆啦A夢》的中文譯名時,發現藍胖子哆啦A夢脖子上有一個鈴鐺,張浚華覺得這個鈴鐺很能夠代表哆啦A夢這名角色,於是就將哆啦A夢翻譯成叮噹。中國臺灣的各個出版社在引進《哆啦A夢》的漫畫時,有出版社受到了香港《兒童樂園》對《哆啦A夢》譯名的影響,就將「叮噹」這個詞加入到《哆啦A夢》作品的譯名中,從此衍生出了像是《小叮噹》以及《機器貓小叮噹》等深入人心的譯名。
  • 哆啦A夢各版本盤點,快來對號入座!暴露年齡!
    馬上就是六一了,不知什麼時候開始,這個節日也變成了「通用節日」,一群「老孩子」也整天哭著鬧著要過六一,如果有人問你要禮物就帶Ta去看這個藍胖子吧——《哆啦A夢:大雄的金銀島》。不同於看其他外語電影和番外,類似《哆啦A夢》、《櫻桃小丸子》、《蠟筆小新》等等這些動畫,更多的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從小看的就是國語配音版,長大了之後有試過特意去看原音版反而有點彆扭,而且相對於中央六套那些老外文電影中尷尬的「翻譯腔」,當時的動畫配音還是很優秀的,起碼「金龜子」就把這個藍胖子「演」活了。機器貓?小叮噹?
  • 哆啦A夢:為什麼小叮噹沒有耳朵?答案就在作者的設計原型中!
    說起哆啦A夢,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陌生,但是說起機器貓、小叮噹、藍胖子這些稱呼的時候,你就覺得倍感親切了吧,畢竟這部動漫橫跨三十多年,不同年齡段的人,對他的叫法也都不盡相同,喜歡小叮噹的的人有很多,但是你們知道小叮噹的原型是什麼嗎?
  • 《哆啦a夢》:品品記憶中的所有角色,小叮噹大家都愛你!
    《哆啦a夢》:品品記憶中的所有角色,小叮噹大家都愛你!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是——《哆啦a夢》由於地區有各種版本的名字翻譯,所以也叫機器貓、叮噹貓、小叮噹等。小編在此就喊小叮噹啦!本名是哆啦a夢沒錯,但更多朋友會叫它叮噹貓。因為脖子總有一顆響噹噹的鈴鐺,叮噹叮噹響。名字的意思是銅鑼衛門,原本應該和妹妹哆啦美一樣是黃色還有耳朵的樣子,結果因為小世下錯指令,讓未來世界的老鼠把哆啦a夢的耳朵咬壞了,哆啦a夢很慌張哭了好多天,把自己身上的顏色都哭到褪色了。(小編想吐槽,油漆好劣質啊!)褪色後剩下藍色的底漆,機智的叮噹貓就這麼形成了。
  • 現實生活中的人撞臉《哆啦A夢》,小叮噹變女神,最還原的是小夫
    直到今天,《哆啦A夢》還在不停地更新,大雄還處於少年時期,而小叮噹也一直陪伴在大雄身邊。喜歡這部動畫的人有很多,而動畫中的角色雖然大多都是按照現實生活中的人來設計的,但是作為一個二次元作品,人物設計肯定要誇張一些,因此《哆啦A夢》中的角色要和現實生活中的人撞臉還是不容易。但事情總有例外,今天就讓筆者帶大家看一看那些與《哆啦a夢》中的角色撞臉的現實生活中的人吧!
  • 哆啦A夢的五個小秘密:哆啦A夢有特殊身材,其身高和體重相同?
    雖然說很多朋友都已經知道了這裡面的小秘密,但是也不缺少有一些新朋友還不知道《哆啦A夢》裡面的那些事,比如說《哆啦A夢》的藍胖子的身高和體重你知道嗎?1293的秘密關於哆啦A夢的幸運數字你知道嗎?1293這串數字是在動漫裡面出現過最多的數字,它代表的意思是什麼呢?其實更多的是與《哆啦A夢》藍胖子有關的。
  • 哆啦A夢的這些秘密:你肯定不知道!
    哆啦A夢曾用名叮噹貓、機器貓,首次登陸中國時稱阿蒙。藍胖子的前世——哆啦A夢的創造要追溯到1969年的某個截稿日,作者藤子·F·不二雄的家裡突然闖進了一隻小貓。痛苦不已的哆拉A夢大哭三天,身上的黃色漆褪盡,變成了現在這樣的一隻藍色機器貓。哆拉A夢曾遇到過幾個漂亮的機器貓姑娘,她們和哆啦A夢都建立了純潔的關係,但最終不是因為外力影響就是因為耳朵問題而分手了。最搞笑的是,哆啦A夢曾愛上了一隻叫做「小玉」的玩具貓。
  • 從機器貓到哆啦A夢:看中國本土翻譯的信達雅
    從機器貓到哆啦A夢《哆啦A夢》這部作品關於內容上,我覺得不需要過多的介紹。今天只聊聊其中有趣的翻譯。80年代的朋友看到藍胖子會叫它小叮噹,90年代的朋友則會叫他機器貓,以央視版先入為主地又會喊他阿蒙,可以說名字花樣百出。
  • 哆啦A夢其實有5個名字,最後一個很多人都記不起了
    眾所周知,《哆啦A夢》是全球適齡兒童的童年,它在全球範圍的統一名字都是「哆啦A夢」,但是在中國有著不一樣的情況,哆啦A夢有著幾個不同的名字,最後一個真的是很少見啊!哆啦A夢1.機器貓哆啦A夢最早的名字其實就是根據它的角色設定而來的——機器貓。
  • 《哆啦A夢》中的20種不同譯名?你用的是哪一個
    每次《哆啦A夢》的文章底下,就有無數人開始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最多的不同就是各種譯名的差異,今天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哆啦A夢小叮噹 、機器貓、銅鑼衛門、阿蒙、哆啦A夢在1991年哆啦A夢公開登陸中國大陸,當時他的名字叫做「阿蒙」,這個名字知道的人會比較少。後來人們因為他是一個貓型機器人,所以也稱之為「機器貓」。至於小叮噹這個說法多是出自於臺灣翻譯,來自哆啦A夢胸前的那個標誌性叮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