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她不僅是當紅女團超有實力的忙內,還是個語言小天才,英、日、韓、泰四種語言切換自如。
中文雖尚在學習中,但看她的節目表現,感覺說得也還不錯。
所以當聽到Lisa的英語時,我的第一想法是——什麼時候泰國人說英語也這麼好啦?畢竟在我們固有的印象中,泰式英語是這個樣子的他們的發音如此特別也是有原因的——他們的傳統教學中從不教國際音標,英文全靠泰語注音。而且因為自己的語言習慣,他們不怎麼分輕重音,劃分英語音節也是按泰語的習慣來。
比如輔音常常省略,像是道路highway(英 [ˈhaɪweɪ]/美 [ˈhaɪweɪ] )聽起來就像「哈餵」。再比如發音把「r」發成「I」等等。現在泰國的英語教學雖然已經改善了很多,但還是有很多人因為擔心口音問題而不怎麼開口,不說不練,也就沒辦法很好地改善口語現狀。
提到口音奇特的英語發音,還不得不提到印度人的口語。印度曾被日不落帝國統治了近兩百年,語言文化滲透更為徹底,英語為啥卻聽起來總是奇奇怪怪?
形成這種發音習慣的原因在於他們也喜歡用自己的文字來標註,大家都這麼說日常交流都是這種發音,久而久之,便也不覺得需要改了。不過也有人認為印度人的口語極為流暢,英語在變化,很多舊式語言文化在印度人身上都有所體現。他們至今在寫正式信件時,還會像舊時代的英國紳士那樣使用一些文縐縐的說法,比如「please intimate.」 這在如今的英國都已經很少見了。
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就是——日式英語。
日式英語的奇妙之處就在於他們哪怕說了英語,你都不一定聽得出來他們剛剛說的居然是英語。這一點,Jane在追番的時候就深有體會,如果沒有字幕,我真的可能就忽略了他們說的英語。
不過為什麼說我們常常認為他們不在說英語呢?
日語音節分平假名和片假名,其中片假名就是來拼寫外語的,而日本外來語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來自英語。
比如「camera」被片假名注音「カ(ka)メ(me)ラ(ra)」,聽起來就像是在說「卡沒啦」。再加上,他們不髮捲舌音,比如ら(ra)讀出來就像「啦」。不過日本在考英語的時候是不考口語的,既然不考,所以就沒什麼學的必要,又因為周圍人都這麼說,那也就順其自然,不再去糾正自己的發音了。
這麼說下來,發音不標準似乎都跟用自己的母語注音脫不開關係。
中式英語有時候也是,Jane上學時也有不少同學用漢字或者拼音給英語單詞英語。不過,中式英語教學向來都是不倡導這種學習語言的方法的。
這樣一比較,Chinglish似乎聽起來也沒那麼糟?困擾我們的常常是中式英語給我們帶來的後遺症——中式思維。
說到底語言是用來交流獲取信息、表達感情的工具,不管說成啥樣,能明白所傳達的意思,不管是咖喱味兒還是芥末味兒,都不是最重要的。
不過,那也不代表你就可以連正確的說法都不知道——比如昨天說的「公筷」,我對於老外聽不聽得懂「public chopsticks」,還是存疑。
Anyway,今天的分享就是這樣。明天就是小長假最後一天啦,大家且玩且珍惜啊!
一鍵三連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