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堅一死,前秦也隨之滅亡,為什麼強大的前秦最後卻「不堪一擊」?

2021-02-07 醬爆君

有很多人為苻堅的失敗而感到惋惜哀嘆,如果不是淝水之戰的失敗,苻堅大有可能會一統全國,如果不是叛將的殺害,苻堅大有可能東山再起。  很多史家曾探討過苻堅之所以失敗的原因,有從宏觀方面分析的,有從個人方面分析的,有從民族層面分析的,有從軍事層面分析的,有從政治層面分析的。今天我也來分析下苻堅失敗並導致前秦滅亡的原因。
苻堅之所以統一北方,建立穩固的統治,王猛是最重要的功臣。儘管苻堅雄才大略,內外事還是由王猛主持,王猛不僅治國有方,而且很能打仗,前秦擴張最重要的一仗就是由王猛親自帶兵,以6萬打敗燕國40萬,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而在苻堅發動淝水之戰前幾年,王猛就去世了。王猛有很深的漢人情結,他不想漢人的朝廷被滅掉,所以建議苻堅不要攻打東晉,但是苻堅志在統一天下,王猛遺言根本沒聽進去。史料記載,王猛滅掉燕國後,苻堅得到了燕國中原廣大的土地,迫不及待的要看戶籍冊。看到燕國人口過1000萬大喜過望,因為1000萬人口,十人出一個士兵的話就有100萬軍隊了,而之前的前秦人口不過200萬左右。此後的戰爭,苻堅一律動用幾十萬軍隊的壓倒性優勢取勝,而忽略了戰爭的戰略戰術打法。淝水之戰失敗的直接原因就是前秦軍臨時後退,陣腳一動,後退變成了潰敗,投鞭斷流變成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苻堅決定攻打東晉,遭到了苻氏家族的集體反對,弟弟苻融甚至搬出來王猛遺言來勸諫,苻堅對此不以為然。而苻堅問到降將的時候,答案卻出奇的一致,他們都願意苻堅攻打東晉,無論勝敗,他們都想在戰爭中尋找變數,為復國做準備。苻堅卻聽不進族人的意見,相信了降將的鬼話。當然苻堅自己願意打東晉,遊牧民族本就是天生的戰士,不打仗他無所事事。

攻打東晉大概有兩條路線,一條是西路,由長安南下攻打荊州,而淝水之戰前對這條路線進行了試探,結果桓玄沒有讓前秦撈到半點便宜,苻堅認為荊州兵太過強悍,於是挑了一個「軟柿子」捏。第二天路線就是東線,由長安南下直指東晉都城建康,苻堅只知道荊州兵強,哪知道這裡的北府兵才是大哥。北府兵由謝玄招募北方流民組建,打仗不要命,是東晉最主要的軍事力量,淝水之戰一開打,北府兵如虎逐羊,劉牢之一路追殺到鄴城。苻堅本想挑個「軟柿子」,結果碰到個「硬茬子」。

苻堅提倡漢化熟讀儒家典籍,而歷史上胡化的漢人一般變強,漢化的胡人一般變弱。苻堅更是把儒家的「仁」運用到了極點,苻堅對待戰俘非但不殺,還會委以重任,甚至委以兵權。連王猛都看不下去了,建議苻堅不殺就算了,給個虛職也就完了,給要職大權幹嘛呢。苻堅笑著說,我以仁義治天下,人必效忠於我。而恰恰是仁義害了前秦,苻堅對每個人都仁義,反而所有人都不覺得苻堅對他好。當淝水慘敗後苻堅就開始哭了,各地原本徵服的部族紛紛反叛,連自己的愛妾慕容衝(男)也率兵討伐苻堅,最終苻堅死在了老部下羌人姚萇的刀下。苻堅的大仁大義,也成了後世的笑柄大傻瓜。所以,總的來說就是兩點,苻堅的性格和經歷導致了他最終的失敗。一是讀書給讀死的,他讀書時期接觸到的經典史籍教導他做個仁君,要建立一番豐功偉績。  所以他對待即使是養不熟的敵方人才也總想招入麾下,「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愛才確實讓他得到了王猛這樣替他打天下的人才,但也讓他沒有按實際情況區別對待,從而養了很多有反骨的人。  看書更是讓他想要成為一代名君,讓他無法忽略掉東晉,哪怕王猛臨死前一再叮囑他別打東晉主意,可是他已經統一了北方,對外用兵百戰百勝,就差滅亡東晉這最後一步,他就可以統一全國成為秦始皇那樣的皇帝,受萬人敬仰。  何況他的軍事實力遠比東晉強不知多少倍?第二點就是因為他得到皇位的經歷,是由於他比他兄弟苻生寬和,他才受大家的擁戴。這讓他更為堅信自己是對的。  綜上所述,苻堅盲目寬大,卻富有雄心,最終在淝水之戰中大敗於東晉,從此前秦帝國一蹶不振,死成灰灰。

聲明:文章內容來源於(棟哥歷史),如圖文涉及侵權,請聯繫(2864374290@qq.com)處理。(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本公眾號系轉載發布)。


相關焦點

  • 北府軍為何能以一當十,八萬勝八十萬的前秦大軍
    一是這支軍隊出現的原因,也就是為什麼而戰,這是軍隊的共同目標,就很容易抱成團,一旦抱團,那就是強大的力量。二是軍隊都是有那些人組成的,老和少肯定不行,年輕力狀才是最好的。東晉北府軍為什麼會出現呢?是為了什麼而戰呢?
  • 淝水之戰,強大的前秦為何會敗於弱小的東晉?北府軍真的那麼強?
    當然,總的說,東晉卻是在相對弱勢的局勢下,擊潰了相對強大的前秦軍。那為何,相對強大的前秦軍,最終會被相對弱小的東晉軍呢?作為東晉主力的北府軍,它真的有那麼強嗎?首先,北府軍很強,這是事實。在這些史書的筆下,北府軍可謂是一支極其強大的軍隊,是戰無不捷,敵人聞之喪膽。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自北府軍建立那刻起,它就甚少有敗績。如太元四年二月,前秦兵俱難、彭超部六萬軍進攻淮南,包圍三阿,數千北府兵馳援三阿,一戰告捷,前秦軍被迫北逃;太元八年十一月,劉牢之率五千北府兵襲取洛澗,殲滅秦軍一萬五千,殺梁成。
  • 【成語故事 · 前秦】草木皆兵
    十六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前秦帝國第三位國君。建元十九年,揮師南伐,發動淝水之戰,意圖消滅東晉,結束亂世。最終敗給東晉謝玄率領的北府兵,導致社會矛盾激化,陷入混亂局面。建元二十一年,為後秦主姚萇所害,臨死前面不改色,怒斥姚萇卑劣行徑,姚萇逼迫其交出傳國玉璽,苻堅言已將玉璽送晉國,誓死不讓玉璽落入羌人之手,最終被姚萇縊死於新平寺(今陝西彬州市)。
  • 後秦皇帝姚萇把前秦皇帝苻堅吊死,開始做噩夢,最後被嚇死了
    被叛將俘獲的前秦皇帝苻堅虎倒雄風在,怒斥逼索傳國玉璽的姚萇:「你個五胡中排不上名的小小羌族,竟敢膽大包天逼迫天子!玉璽朕已送晉,別再痴心妄想!」 姚萇退而求其次,請求苻堅禪讓。苻堅輕蔑地堅拒:「禪代,聖賢之事。姚萇叛賊,何得為之!」並抱定必死之心,「數罵萇求死。」 姚萇惱羞成怒,「遣人縊堅於新平佛寺。」
  • 淝水之戰後如果前秦苻堅沒有被殺他還有機會翻盤再次統一嗎?
    經過十幾年的休養生息,前秦國力強大開始把目光投向周邊的諸國。這是前秦統一北方的內因。外因是各國都存在問題:後燕:末代國君昏聵無能,宗室大將慕容恪去世;戰神慕容垂早就被他們逼到前秦一方。所以王猛率領軍隊經過壺關、晉陽和鄴城三次戰鬥一舉滅國。
  • 北府軍以流民為主力,指揮權由豪族首領掌握,前秦建立後歸屬中央
    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歷朝歷代,都會有一支著名的勁旅,在西晉的覆滅和北方少數民族的強大壓力下,東晉只剩下半個王朝似乎只是苟延殘喘,但為何能堅持100多年而不死於外族之手,關鍵就在於這支北府軍。從東晉的歷史來看,從北府軍組建到東晉滅亡,北府軍的歷史長達百餘年,而如果將眼光放低,一直到劉宋國,兩次北伐,都是北府軍的延續,可以說北府開啟了南朝二百七十年的歷史,如果沒有北府兵,可能南北朝也不復存在。
  • 許雲輝:被譽為「功蓋諸葛第一人」的前秦丞相王猛究竟有多猛?
    王猛「言終而死,終年五十一。」 苻堅大放悲聲,入殮時傷痛得如喪考妣,捶胸頓足哭喊:「上天不願讓我平定天下嗎?為何這麼早就奪走王景略性命?!」長安城愁雲慘澹,「朝野巷哭三日。」 王猛到底有多猛,竟能得到上至皇帝下到百姓的衷心愛戴?
  • 前秦百萬大軍投鞭斷流,卻敗於八萬北府兵,原因令人意想不到
    大家對投鞭斷流可能多多少少有一些耳聞,淝水之戰其中一方前秦號稱擁兵百萬,為了更加形象的表現出自己軍隊人數龐大,他們便這樣說道:將自己的馬鞭投入到江中,都可以使江水阻斷。雖然有些誇張,但當時前秦所出動的軍隊人數確實是另一方東晉的數倍。不過,偏偏是人數佔多的前秦慘敗而歸,才留下了這一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激蕩四百年:慕容垂遭忌被迫逃亡前秦,苻堅惜才不聽王猛之言
    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十一月,慕容垂請求到大陸打獵,藉此機會換上便裝出了鄴城,準備去龍城。然而,到達邯鄲時,小兒子慕容麟因為慕容垂平時不喜歡他,腦子一抽,跑回去告狀,慕容垂周圍的人大多逃跑背叛。慕容評將此事告訴了慕容暐,並派西平公慕容強(慕容廆之弟慕容運長子)率領精騎追趕,於範陽追上。慕容令在慕容垂後面掩護,慕容強忌憚他的勇武,一時不敢逼近。
  • 淝水之戰後東晉無力北伐,其在圍繞爭奪北府軍的內鬥中走向了滅亡
    前秦東晉於公元383年爆發之戰後,前秦很快陷入內亂分裂當中,短暫強大的前秦覆滅,而沒有了北方軍事威脅的東晉並未趁機大規模北伐收復故土,即便當時的孝武帝成為了東晉少有的集中皇權的帝王,東晉也是在淝水之戰後37年滅亡。
  • 景點介紹書:敦煌莫高窟,俗稱為千佛洞,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
    敦煌莫高窟聞名世界的莫高窟,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了,莫高窟俗稱為千佛洞,建於當時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是一處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後來經歷了十六國的新建,才有了巨大的規模,主要是北朝,隋唐時期還有五代時期,西夏,元代等等。
  • 莫高窟的創建為前秦建元二年,還是東漢至西晉年間?
    目前,據相關介紹,敦煌莫高窟的創建為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晚於西部新疆的于闐、龜茲等窟,甚至晚於與它相鄰的樓蘭。這於理似乎說得通,但時間相距那麼遠就可疑了。作者認為,根據歷史的文字記載及通過對莫高窟東、西兩方甚至近在咫尺的佛教寺院的建立及佛像的塑造、佛畫的創作等具體事件的考察與比較,得出敦煌莫高窟建窟年代。
  • 邊界糾紛引發戰爭,吳國差點將楚國滅亡,強大楚國為何不堪一擊?
    楚國在南方不斷壯大,先後滅亡了幾十個小國,一躍而成為響噹噹的南方大國。先後與中原的齊、晉等北方大國一爭高下,謀求霸主地位,在晉國成為霸主之後,晉楚兩國之間經歷了長達百年的戰爭,各自拉著一幫小夥伴與對方爭雄。公元前519年,吳、楚之間的邊界的百姓,因為採摘桑葉發生紛紛進而發生了兩國村民的械鬥,隨後引發了兩個國家間的戰爭,最初卻是吳國吃了虧,損失了幾百名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