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中,秦晉兩國的兵力對比,其實並沒有我們所想的那般的懸殊。《晉書》雖記載,前秦苻堅發兵「戎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前後千裡,旗鼓相望」,但實際上這個數字是有很大的水分的,虛報軍隊數量以恫嚇對手在古代軍事上根本就不是什麼新鮮事,如赤壁之戰,曹軍最多就只有二十餘萬,可卻是號稱八十萬。
同樣,在淝水之戰中,前秦亦是如此。以當時那個落後的社會生產、阻止,及運輸能力,前秦根本就不可能組織起這麼一支近百萬的大軍,將其用於作戰。首先,我們要知道,古代軍隊糧草供應主要依靠三種方式,即屯田、後方運輸、前線掠奪,對於前秦而言,此時它並未深入東晉疆域,因此掠奪是不可能的,而屯田,雖可行,但時間太長,這不是想要快速一統天下的苻堅所能等待的。因此,對於秦軍而言,軍隊糧草的供應就只能是靠後方運輸。而據宋代沈括在西北邊境掌軍隊運輸事務時的計算,古代一支三萬的軍隊,其就需後方三十萬的民夫來為其運輸糧草。
如此,試想,若前秦真的動員百萬大軍前往進攻東晉,其就需要依靠三百餘萬的民戶才能支撐這百萬大軍的日常所需,試問這等龐大的運輸力量,是一個才剛剛統一北方的前秦能負擔的嗎?如若,苻堅真的一意孤行,強徵三百餘萬的民戶去運輸糧草,那恐怕沒等到東晉被滅,前秦就亡於內亂了,而事實上,身為一代雄主的苻堅,他可不會那麼傻。
事實上,據史學家的考證,淝水之戰,對東晉一戰,前秦動用的兵力最多在二十五萬至三十萬之間。此外,減再掉在淝水之戰前,被東晉劉牢之的五千北府兵所擊潰的前秦梁成的五萬大軍,及被前秦慕容暐所丟掉的三萬大軍,再加上用來牽制桓衝的西府兵,而不能參戰的慕容垂的三萬軍隊。實際上,當時前秦軍參與到淝水之戰中的軍隊,最多就只有十五萬左右。
而反觀東晉,雖然東晉朝廷派往抵禦前秦入侵的軍隊就只有謝安所率領的八萬北府兵。但是,別忘記,前秦進攻的地方可是東晉經營了十數年的淮河防線,為了抵禦北方王朝的入侵,以保江南的安全,東晉在淮河一線可是布置了重兵。因此,加上謝安的八萬北府兵,此時東晉在前線的軍隊不下十萬,已與前秦軍相差無幾。
綜上所述,淝水之戰,東晉軍雖然在兵力上,確是與前秦軍有些差距,但是這個差距並沒有百萬對八萬這樣巨大的懸殊,最多是十五萬對十萬這樣相對微小的差距。
當然,總的說,東晉卻是在相對弱勢的局勢下,擊潰了相對強大的前秦軍。
那為何,相對強大的前秦軍,最終會被相對弱小的東晉軍呢?作為東晉主力的北府軍,它真的有那麼強嗎?
首先,北府軍很強,這是事實。歷史上,多有史書贊其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精銳之師,如《資治通鑑》載:「玄募驍勇之士,得彭城劉牢之等數人,以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銳為前鋒,戰無不捷。時號北府兵」;《晉書》載:「太元初,謝玄北鎮廣陵,時苻堅方盛,玄多募勁勇,牢之與東海何謙、琅琊諸葛侃、平安高衡、東平劉軌、西河田洛及晉陵孫無終等以驍勇應選。選以牢之為參軍,領精銳為前鋒,百戰百勝,號為北府兵,敵人畏之」。在這些史書的筆下,北府軍可謂是一支極其強大的軍隊,是戰無不捷,敵人聞之喪膽。
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自北府軍建立那刻起,它就甚少有敗績。如太元四年二月,前秦兵俱難、彭超部六萬軍進攻淮南,包圍三阿,數千北府兵馳援三阿,一戰告捷,前秦軍被迫北逃;太元八年十一月,劉牢之率五千北府兵襲取洛澗,殲滅秦軍一萬五千,殺梁成。
那北府軍為何會這麼強呢?其實,很簡單,因為北府軍的士兵多數都是被胡人欺壓或鎮壓,而被迫逃亡的流民和起義軍。可以說,他們與北方的胡人之間是帶有殺父、殺妻這樣或那樣的血海深仇的。試想,就是這麼一支對於北方胡人有著深仇大恨的北府兵,一遇到北方胡人,他能不以死拼命嗎?而就是這麼一支勇而無畏,敢拿命來拼的軍隊,試問他們的戰鬥力豈能不強?
其次,北府軍的統帥劉牢之等人,他們皆是曾經在北方與胡人進行長時間抗爭的百戰之帥,是擁有著豐富的統兵經驗的,對於胡人的戰術,他們也是十分熟悉的。因此,北府軍由他們來統領,其戰鬥力更是呈幾何式的增長。最後,北府軍的最高統帥謝安,他對北府軍也是十分不薄,是好吃好喝伺候著,要錢有錢,要吃有吃,如此在這般待遇下,北府軍的戰鬥力自然就更是強大。
當然,北府軍雖強,但前秦軍也不弱,畢竟前秦軍也是一支曾經一統北方的軍隊,若無強悍的實力,它豈能一統胡人盤踞的北方呢?因此,東晉能戰勝前秦,這之中雖有北府軍強悍的因素在,但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前秦會敗,更多的是前秦皇帝苻堅的指揮失當。
首先,苻堅過分相信自己的實力,輕視東晉的實力,他認為只要前秦軍一到,東晉軍就會望風而降,前秦就能輕而易舉的一統天下。因此,在淝水之戰時,苻堅根本就沒有把東晉放在眼裡,正所謂「驕兵必敗」,你可以在戰略上藐視敵人,但卻不能在戰術上藐視敵人,歷代以少勝多的戰役,多數都是兵力多的一方在戰術上輕視兵力少的地方,最終致使被人用計打敗。
當時,苻堅就是這麼一位在戰略、戰術上皆輕視東晉的統帥。他自認前秦軍很強大,可以無懼東晉的任何挑戰,因此對於東晉的陰謀詭計,他是絲毫不放在心上,如此基於這種輕視的心態,在指揮作戰時,苻堅是發出了一系列嚴重失策的命令,並最終導致了前秦的慘敗。
秦晉兩軍對峙於淝水兩岸時,晉軍統帥謝玄深知,如若前秦軍固守岸邊,東晉軍就只能是坐以待斃,畢竟兵力不佔優勢,所以他就耍了一個陰謀詭計,他派人對苻堅說∶「你興師動眾的率軍攻入我境內,欲謀奪我朝江山,此時卻臨水列陣,這分明就是你膽怯了,不敢與我軍決戰。如若你有勇氣,那麼你就先退兵數裡,等我軍全部渡過淝水時,就讓我們來一場堂堂正正的決戰。到那時我與諸君騎馬慢行而觀戰,豈不快哉?」。
而此時,苻堅在接到這個消息後,前秦軍多數將領都勸阻到苻堅不要接受這個挑戰,他們認為,前秦軍的兵力已是佔據優勢,此時只要憑據淝水阻截晉軍,不讓其渡河衝上岸來,然後等待時機,將其消滅即可。但是,驕傲自滿的苻堅卻沒有接受這個建議,他不以為然地說∶「只管退軍,讓它渡河,我們以數十萬騎兵,逼向河中而殲滅之」。如此,在苻堅的一意孤行下,在決戰的緊要時刻,前秦軍只得被迫後撤。而未戰先退,這向來就是兵家大忌,突然的後撤,讓整個前秦軍的心裡突然出現了一些的恐慌,而在這個恐慌的影響下,曾經嚴陣以待的秦軍,其陣型也開始出現混亂。
也就是在前秦軍出現混亂的這個空隙,晉軍乘機渡水,未做任何停留,就突然對後退的秦軍發起猛攻,而正在撤退的前秦軍隊,被晉軍突然這麼一襲擊,在本就出現混亂的情況下,其陣腳更是大亂,隨之崩潰。而隨著秦軍的崩潰,前秦軍的敗退也就隨之不可避免。
總的說,淝水之戰,前秦軍會敗,就敗在苻堅自己的身上,若是他沒有輕視東晉軍,而是選擇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前秦軍雖沒有絕對勝利的把握,但也絕對不會敗得那麼慘。只是,苻堅太驕傲,太輕視晉軍,最終其也就敗在了這一支被他輕視的晉軍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