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強大的前秦為何會敗於弱小的東晉?北府軍真的那麼強?

2020-12-12 奧古說歷史

淝水之戰中,秦晉兩國的兵力對比,其實並沒有我們所想的那般的懸殊。《晉書》雖記載,前秦苻堅發兵「戎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前後千裡,旗鼓相望」,但實際上這個數字是有很大的水分的,虛報軍隊數量以恫嚇對手在古代軍事上根本就不是什麼新鮮事,如赤壁之戰,曹軍最多就只有二十餘萬,可卻是號稱八十萬。

同樣,在淝水之戰中,前秦亦是如此。以當時那個落後的社會生產、阻止,及運輸能力,前秦根本就不可能組織起這麼一支近百萬的大軍,將其用於作戰。首先,我們要知道,古代軍隊糧草供應主要依靠三種方式,即屯田、後方運輸、前線掠奪,對於前秦而言,此時它並未深入東晉疆域,因此掠奪是不可能的,而屯田,雖可行,但時間太長,這不是想要快速一統天下的苻堅所能等待的。因此,對於秦軍而言,軍隊糧草的供應就只能是靠後方運輸。而據宋代沈括在西北邊境掌軍隊運輸事務時的計算,古代一支三萬的軍隊,其就需後方三十萬的民夫來為其運輸糧草。

如此,試想,若前秦真的動員百萬大軍前往進攻東晉,其就需要依靠三百餘萬的民戶才能支撐這百萬大軍的日常所需,試問這等龐大的運輸力量,是一個才剛剛統一北方的前秦能負擔的嗎?如若,苻堅真的一意孤行,強徵三百餘萬的民戶去運輸糧草,那恐怕沒等到東晉被滅,前秦就亡於內亂了,而事實上,身為一代雄主的苻堅,他可不會那麼傻。

事實上,據史學家的考證,淝水之戰,對東晉一戰,前秦動用的兵力最多在二十五萬至三十萬之間。此外,減再掉在淝水之戰前,被東晉劉牢之的五千北府兵所擊潰的前秦梁成的五萬大軍,及被前秦慕容暐所丟掉的三萬大軍,再加上用來牽制桓衝的西府兵,而不能參戰的慕容垂的三萬軍隊。實際上,當時前秦軍參與到淝水之戰中的軍隊,最多就只有十五萬左右

而反觀東晉,雖然東晉朝廷派往抵禦前秦入侵的軍隊就只有謝安所率領的八萬北府兵。但是,別忘記,前秦進攻的地方可是東晉經營了十數年的淮河防線,為了抵禦北方王朝的入侵,以保江南的安全,東晉在淮河一線可是布置了重兵。因此,加上謝安的八萬北府兵,此時東晉在前線的軍隊不下十萬,已與前秦軍相差無幾

綜上所述,淝水之戰,東晉軍雖然在兵力上,確是與前秦軍有些差距,但是這個差距並沒有百萬對八萬這樣巨大的懸殊,最多是十五萬對十萬這樣相對微小的差距。

當然,總的說,東晉卻是在相對弱勢的局勢下,擊潰了相對強大的前秦軍。

那為何,相對強大的前秦軍,最終會被相對弱小的東晉軍呢?作為東晉主力的北府軍,它真的有那麼強嗎?

首先,北府軍很強,這是事實。歷史上,多有史書贊其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精銳之師,如《資治通鑑》載:「玄募驍勇之士,得彭城劉牢之等數人,以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銳為前鋒,戰無不捷。時號北府兵」;《晉書》載:「太元初,謝玄北鎮廣陵,時苻堅方盛,玄多募勁勇,牢之與東海何謙、琅琊諸葛侃、平安高衡、東平劉軌、西河田洛及晉陵孫無終等以驍勇應選。選以牢之為參軍,領精銳為前鋒,百戰百勝,號為北府兵,敵人畏之」。在這些史書的筆下,北府軍可謂是一支極其強大的軍隊,是戰無不捷,敵人聞之喪膽。

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自北府軍建立那刻起,它就甚少有敗績。如太元四年二月,前秦兵俱難、彭超部六萬軍進攻淮南,包圍三阿,數千北府兵馳援三阿,一戰告捷,前秦軍被迫北逃;太元八年十一月,劉牢之率五千北府兵襲取洛澗,殲滅秦軍一萬五千,殺梁成。

那北府軍為何會這麼強呢?其實,很簡單,因為北府軍的士兵多數都是被胡人欺壓或鎮壓,而被迫逃亡的流民和起義軍。可以說,他們與北方的胡人之間是帶有殺父、殺妻這樣或那樣的血海深仇的。試想,就是這麼一支對於北方胡人有著深仇大恨的北府兵,一遇到北方胡人,他能不以死拼命嗎?而就是這麼一支勇而無畏,敢拿命來拼的軍隊,試問他們的戰鬥力豈能不強?

其次,北府軍的統帥劉牢之等人,他們皆是曾經在北方與胡人進行長時間抗爭的百戰之帥,是擁有著豐富的統兵經驗的,對於胡人的戰術,他們也是十分熟悉的。因此,北府軍由他們來統領,其戰鬥力更是呈幾何式的增長。最後,北府軍的最高統帥謝安,他對北府軍也是十分不薄,是好吃好喝伺候著,要錢有錢,要吃有吃,如此在這般待遇下,北府軍的戰鬥力自然就更是強大。

當然,北府軍雖強,但前秦軍也不弱,畢竟前秦軍也是一支曾經一統北方的軍隊,若無強悍的實力,它豈能一統胡人盤踞的北方呢?因此,東晉能戰勝前秦,這之中雖有北府軍強悍的因素在,但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前秦會敗,更多的是前秦皇帝苻堅的指揮失當

首先,苻堅過分相信自己的實力,輕視東晉的實力,他認為只要前秦軍一到,東晉軍就會望風而降,前秦就能輕而易舉的一統天下。因此,在淝水之戰時,苻堅根本就沒有把東晉放在眼裡,正所謂「驕兵必敗」,你可以在戰略上藐視敵人,但卻不能在戰術上藐視敵人,歷代以少勝多的戰役,多數都是兵力多的一方在戰術上輕視兵力少的地方,最終致使被人用計打敗。

當時,苻堅就是這麼一位在戰略、戰術上皆輕視東晉的統帥。他自認前秦軍很強大,可以無懼東晉的任何挑戰,因此對於東晉的陰謀詭計,他是絲毫不放在心上,如此基於這種輕視的心態,在指揮作戰時,苻堅是發出了一系列嚴重失策的命令,並最終導致了前秦的慘敗。

秦晉兩軍對峙於淝水兩岸時,晉軍統帥謝玄深知,如若前秦軍固守岸邊,東晉軍就只能是坐以待斃,畢竟兵力不佔優勢,所以他就耍了一個陰謀詭計,他派人對苻堅說∶「你興師動眾的率軍攻入我境內,欲謀奪我朝江山,此時卻臨水列陣,這分明就是你膽怯了,不敢與我軍決戰。如若你有勇氣,那麼你就先退兵數裡,等我軍全部渡過淝水時,就讓我們來一場堂堂正正的決戰。到那時我與諸君騎馬慢行而觀戰,豈不快哉?」

而此時,苻堅在接到這個消息後,前秦軍多數將領都勸阻到苻堅不要接受這個挑戰,他們認為,前秦軍的兵力已是佔據優勢,此時只要憑據淝水阻截晉軍,不讓其渡河衝上岸來,然後等待時機,將其消滅即可。但是,驕傲自滿的苻堅卻沒有接受這個建議,他不以為然地說∶「只管退軍,讓它渡河,我們以數十萬騎兵,逼向河中而殲滅之」。如此,在苻堅的一意孤行下,在決戰的緊要時刻,前秦軍只得被迫後撤。而未戰先退,這向來就是兵家大忌,突然的後撤,讓整個前秦軍的心裡突然出現了一些的恐慌,而在這個恐慌的影響下,曾經嚴陣以待的秦軍,其陣型也開始出現混亂。

也就是在前秦軍出現混亂的這個空隙,晉軍乘機渡水,未做任何停留,就突然對後退的秦軍發起猛攻,而正在撤退的前秦軍隊,被晉軍突然這麼一襲擊,在本就出現混亂的情況下,其陣腳更是大亂,隨之崩潰。而隨著秦軍的崩潰,前秦軍的敗退也就隨之不可避免。

總的說,淝水之戰,前秦軍會敗,就敗在苻堅自己的身上,若是他沒有輕視東晉軍,而是選擇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前秦軍雖沒有絕對勝利的把握,但也絕對不會敗得那麼慘。只是,苻堅太驕傲,太輕視晉軍,最終其也就敗在了這一支被他輕視的晉軍的手上。

相關焦點

  • 北府軍為何能以一當十,八萬勝八十萬的前秦大軍
    沒錯,那就是北府軍。北府軍在當時是怎樣一個存在呢?看一支的戰鬥力如何,其中有兩點是很重要的。一是這支軍隊出現的原因,也就是為什麼而戰,這是軍隊的共同目標,就很容易抱成團,一旦抱團,那就是強大的力量。二是軍隊都是有那些人組成的,老和少肯定不行,年輕力狀才是最好的。東晉北府軍為什麼會出現呢?是為了什麼而戰呢?
  • 淝水之戰後東晉無力北伐,其在圍繞爭奪北府軍的內鬥中走向了滅亡
    前秦東晉於公元383年爆發之戰後,前秦很快陷入內亂分裂當中,短暫強大的前秦覆滅,而沒有了北方軍事威脅的東晉並未趁機大規模北伐收復故土,即便當時的孝武帝成為了東晉少有的集中皇權的帝王,東晉也是在淝水之戰後37年滅亡。
  • 北府軍以流民為主力,指揮權由豪族首領掌握,前秦建立後歸屬中央
    因其所在地京口而得名,京口當時是歷代徵北、鎮北、北中郎將府所在地,所以被稱為北府,駐紮在京口的這支軍隊,當然也被稱為北府軍。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歷朝歷代,都會有一支著名的勁旅,在西晉的覆滅和北方少數民族的強大壓力下,東晉只剩下半個王朝似乎只是苟延殘喘,但為何能堅持100多年而不死於外族之手,關鍵就在於這支北府軍。
  • 前秦百萬大軍投鞭斷流,卻敗於八萬北府兵,原因令人意想不到
    大家對投鞭斷流可能多多少少有一些耳聞,淝水之戰其中一方前秦號稱擁兵百萬,為了更加形象的表現出自己軍隊人數龐大,他們便這樣說道:將自己的馬鞭投入到江中,都可以使江水阻斷。雖然有些誇張,但當時前秦所出動的軍隊人數確實是另一方東晉的數倍。不過,偏偏是人數佔多的前秦慘敗而歸,才留下了這一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失去中原的東晉,其北府軍的戰鬥力為何還如此強大?
    北方大量胡人乘機南下,強佔土地,殘害百姓,中原陸沉,晉皇室為避戰亂帶領部分臣民偏安於江南,史稱東晉。東晉朝廷成立後,朝廷一直沒有自己的嫡系部隊,在對外徵伐上,一直要看地方有實權的將軍們的臉色。作為朝廷宰相的謝安打算改變這種局面,他任命謝玄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後來又兼任徐州刺史。謝玄後來就是北府軍的創始人。
  • 史上最強軍隊之一東晉北府兵,戰鬥力為何如此恐怖?
    發生於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比較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當時雄踞北方的前秦苻堅想要一舉消滅割據東南的東晉,雙方在淝水交戰。在戰前兵力佔據絕對優勢的前秦八十多萬軍隊,最後被東晉的八萬兵力打得潰不成軍。前秦帝國土崩瓦解,苻堅本人不久後被部下姚萇縊死。
  • 北府軍:氣吞萬裡如虎
    公元377年,為了防範前秦帝國的南下,東晉相國謝安命令侄子謝玄組建一支新部隊,承擔保衛江東的重任。謝玄對北府軍善戰之名早已熟知。早在桓溫執政時期,桓溫對京口地區民風彪悍的習俗早就有了耳聞,在桓溫北伐中原時,也是以京口部隊作為主力之一。謝安為了東晉王朝的存亡,以實際利益為出發點,先後從郗氏和桓氏家族手中接管過這支部隊。
  • 淝水之戰,公考中典故出現頻率最高的戰役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 東晉名將謝玄,組建最強戰隊「北府兵」,其戰績讓敵人聞風喪膽
    謝玄,是我國東晉時期名將,他組建了當時著名的「北府兵」,並在「淝水之戰」中一戰成名,以少勝多戰勝了不可一世的前秦入侵者,從此這支強悍的軍隊戰無不勝,讓敵人聞風喪膽。謝玄率領的北府兵,在「淮南之戰」中多次擊敗前秦軍,讓來犯者幾乎全軍覆滅。從而小試牛刀,初顯威名。相隔四年,已經初步統一北方的前秦,在其天王符堅的率領下,集結號稱112萬大軍(實際上僅30萬到達戰場),分水陸兩路南侵東晉而來,挑起了著名的「淝水之戰」。對「北府兵」的真正考驗擺在了他們的面前。
  • 苻堅一死,前秦也隨之滅亡,為什麼強大的前秦最後卻「不堪一擊」?
    有很多人為苻堅的失敗而感到惋惜哀嘆,如果不是淝水之戰的失敗,苻堅大有可能會一統全國
  • 東晉最強兵種北府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何到南北朝突然消失?
    然而在北府兵這裡,北方胡騎好像不管用,無論是前秦、亦或者是南燕還是後秦,就算是當時如日中天的北魏都敗於北府兵之下,很難想像,在廣袤的中原,一群裝備精良的重裝騎兵居然會被一群步兵追著打,尤其是劉裕的卻月陣,讓胡聞劉裕之名不敢南下。
  • 如何破人生如棋之局?看看淝水之戰統帥謝安的大智慧
    如何破人生如棋之局?學習謝安淝水之戰大智慧,網友:這不是矯情很多人都喜歡少勝多,弱勝強,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這樣,可惜往往只在想像中。公元383年,前秦苻堅率領百萬之眾南下打東晉,一路不斷打敗東晉軍隊,逼近淝水。東晉宰相謝安臨危受命,以徵討大都督的身份負責軍事,並派出弟弟謝石、侄子謝玄等率兵八萬前去抵禦。這就是中國戰爭史上極有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之戰,史稱「淝水之戰」。
  • 【名人百科】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淝水之戰的主角——苻堅
    【名人簡歷】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堅(338-385年),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堅頭,十六國時期前秦的皇帝,公元357-385年在位。苻堅在位前期勵精圖治,使前秦基本統一北方;但後來在伐晉的「淝水之戰」中大敗,自此一蹶不振,又遭到之前投降的鮮卑、羌人的背叛而出逃,最後被羌人姚所殺,終年48歲。
  • 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動員十六國的分水嶺之戰八萬北府兵力挽狂瀾
    十月十八日,待融攻克壽陽,俘獲東晉平虎將軍徐元喜等人,胡彬聽聞壽陽失陷,率領軍隊退守硬石下蔡一帶,與此同時,謝石謝玄等人,統領東晉八萬大軍,前往淮涎前線,迎戰前秦大軍,前秦為了這場戰爭,所動員的百萬大軍,此時雖然沒有全部抵達前線,但是前秦的這27萬前鋒,已經是東晉這八萬主力的數倍,
  • 淝水之戰故地重遊
    看各地謝姓文化及時訊報導淝水之戰,又稱肥水之戰,發生於東晉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
  • 淝水之戰後如果前秦苻堅沒有被殺他還有機會翻盤再次統一嗎?
    苻堅通過政變上臺,有王猛的輔佐下修內政,滅敵國;平燕定蜀、滅代吞涼以雄霸天下之姿橫掃諸國一統北方。這種大勢、運氣不是什麼時候都具備的,此消彼長之下只要錯過了別的勢力會很快成長起來。苻堅一統北國的歷史背景應該說苻堅的運氣不錯,他的上位後消除國內矛盾後目光轉向外敵的時間和周邊諸國的內亂或者說暫時衰落的時間基本吻合。
  • 他是淝水之戰的頭號猛將,卻被門閥玩弄於股掌之間
    晉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建武將軍謝玄鎮守廣陵防禦前秦,大量招募勁勇,劉牢之因為驍勇得以應選入軍。謝玄用劉牢之為參軍,率領一部精銳士兵為前鋒,打仗百戰百勝。這就是後來有名的北府兵,東晉賴以對抗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一支勁旅。劉牢之憑藉率領北府兵在太元初年與前秦作戰的戰功,迅速升遷為鷹揚將軍、廣陵相,人生起步相當順利。太元八年(383年),前秦大舉進攻東晉,淝水之戰爆發。
  • 古代的「特種兵」:東晉北府兵戰無不捷
    曹操遣夏侯惇救備,為順所敗……」南朝宋時裴松之為《三國志》注釋時,曾專門引用《漢末英雄記》的內容,對陷陣營評價頗高。  遺憾的是,呂布不是一個帥才,「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從郝萌反後,更疏順。以魏續有外內之親,悉奪順所將兵以與續……」呂布的悲劇,也成為陷陣營這支精兵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