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各地謝姓文化及時訊報導
淝水之戰,又稱肥水之戰,發生於東晉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這場戰爭的過程和意義各類史書都有詳細的記載這裡就不再重複敘述!本文就以圖片為主,簡述為輔,跟著地圖重走淝水之戰的路線!跟著故事看景點,讓您感受不一樣的淝水之戰!現在的洛澗幾經變遷,已不見當年適合屯兵的蘆葦蕩和澗溝;寬闊的河面貨船穿梭,馬達聲充滿著整個河面,時而的汽笛聲像是當年晉軍衝殺的號角隨著湖面的波浪翻滾,岸邊簇生的蘆葦叢和婀娜多姿的柳條隨風飄搖,讓人感覺一絲愜意!走下河灘,洛澗的河岸邊隨處可見古瓷、陶片、瓦礫散落各處;曾經繁華的古洛澗隨著時間的流失,深深的埋在了這厚厚的河灘裡,已成為了歷史的遺蹟,唯有「屯頭大澗溝」這個當年屯兵的地方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現在的「屯頭大澗溝」是淮南東部的排澇站,發揮著重要的排澇作用。古時的洛澗就是現在的洛河鎮,其一直為古壽州(曾稱壽春、壽陽)的京畿之地,軍事上的東大門,歷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洛河是淮河的一條支流,古稱洛口,又名洛澗、洛水,因其位於洛澗入淮口而得名。《水經注》云:「洛澗歷秦墟下注淮,謂之洛口」。自古以來,洛河因水陸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顯要,是連接東西南北的通衢要津,也是南北文化的交匯之地,曾商賈雲集,經濟文化發達,素有「洛澗古道」之譽,是淮河流域的一座千年古鎮。淝水之戰時謝石,謝玄得知晉軍駐的壽春城淪陷且已退守硤石城,於是謝玄命大軍暫屯洛澗等待戰機;隨後不久便得到重要的情報:「 前秦苻堅的百萬大軍還遠在項城,如果前秦大軍一到晉軍就很難獲勝了,現在晉軍必須在前秦大軍未到之時迅速向秦軍發起進攻,打敗秦軍先鋒,便可挫其銳氣 」。遂有洛澗之捷,這也是淝水之戰後面能取得勝利的關鍵性一戰!這一戰也充分的體現了「兵貴神速」的重要性!硤(jia)山口(現鳳臺縣劉集山口村)傳說為大禹治水,見淮水因山阻流,遂以神斧劈山,使硤石山分立淮河兩岸,《水經·淮水注》:「淮水又北徑山硤中,謂之硤石。對岸山上結二城,以防津要。」;東,西硤石相距現目測相距800米,硤山口是淮河水與淝河水交匯之處,回流暗湧加暗礁,使平靜的河流暗藏兇險,加之東西硤山隔水相望,此地易守難攻,其不愧為長淮第一津要,自古亦為兵家必爭之地!
史料記載:383年10月18日,苻堅之弟苻融率秦前鋒部隊攻佔了壽陽(今壽縣),俘虜晉軍守將徐元喜;奉命率水軍馳援壽陽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壽陽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硤石即硤山口西岸硤石城,等待與謝石、謝玄的大軍會合。硤山口上山道
圖1.嘉靖《壽州志》記載關於修建謝公祠的記載「公舊時建業處」;
圖2.《鳳臺縣誌》關於謝公祠的記載;
↑謝公祠遺址,清晰可見的石階有二十多米長,可見當年建築的宏偉;現在殘存的只有古碑、古井、古臺階了!
秦晉淝水之戰,秦軍"逼淝而陣",大抵南起長瀨津(東津渡)南端,北至淝水入淮之淝口一段。東淝河,昔稱東淝水。其末段流經八公山南,古時為戰略要地,秦晉淝水之戰即決戰於此。《水經注》說,淝水西北流有曲水堂,"又西北流,昔在晉世謝玄北御苻堅,祈八公山及置陣於肥水濱,堅望山上草木鹹為人狀,此即堅戰敗處。非八公山之靈有助,蓋苻氏將亡之惑也。又有《水經注》記載如下:呂忱《字林》曰:肥水出良餘山,... ...肥水自荻邱北,經成德縣故城西,又北,與芍陂更相通注,又北,經壽縣故城東,又西北,注入淮,是曰肥口也。↑東淝河末段標準性位置「長瀨津」即今天的東津渡(中心渡)
《水經注.卷三十二》又北過壽春縣東,肥水自黎漿北徑壽春縣故城東為長瀨津,津側有謝堂北亭,迎送所薄,水陸舟車,是焉萃止淝水之濱的秦晉大戰,晉勝利標誌整場戰爭的結束!這場以少勝多的典型戰役必將載入史冊!整場戰爭的勝利得益於前鋒將帥的精心指揮和強悍的「北府兵」奮勇衝殺;另外朱序,劉牢之功不可沒!朱序洛澗提供重要情報給晉軍並建議晉軍抓住戰機主動出擊,另淝水大戰時朱序在秦軍後退時使詐,使秦軍未戰將敗;劉牢之洛澗之戰突襲秦軍,勇猛非凡速戰速決。(詳見淝水之戰篇)淝水之戰後,只有「謝堂北亭」曾屹立在淝水之濱,好像在時刻告訴著世人:「不要忘記當年那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不要忘記那些保衛疆土的將士... ...」晉軍乘勝追擊,一直到達壽陽附近的青岡。秦兵人馬相踏而死,滿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堅本人也中箭負傷,逃回至洛陽時僅剩10餘萬人!青岡城遺址在鳳臺毛集鎮境內,因為時間的關係未能實地考察!現代的中國飛速發展,各民族大團結!曾經的民族戰爭已隨歷史而去,今天讓我們全國各族人民攜起手來,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和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讚賞主編↓點紅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