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淝水之戰的頭號猛將,卻被門閥玩弄於股掌之間

2021-02-13 國家人文歷史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東晉北府將領劉牢之的生平,用「舉一反三」這個成語再合適不過了。當然這裡不是用的成語本意,而是說的劉牢之一生中最重要的四件事:一舉成名和三次反叛。其中真正讓劉牢之傳名後世的,是讓他飽受詬病的三次反叛。這三次反叛,讓劉牢之大起大落,迅速達到人生巔峰,轉眼間又跌入谷底,可以說是身敗名裂。

劉牢之出身將門,世代以勇武知名。晉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建武將軍謝玄鎮守廣陵防禦前秦,大量招募勁勇,劉牢之因為驍勇得以應選入軍。謝玄用劉牢之為參軍,率領一部精銳士兵為前鋒,打仗百戰百勝。這就是後來有名的北府兵,東晉賴以對抗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一支勁旅。劉牢之憑藉率領北府兵在太元初年與前秦作戰的戰功,迅速升遷為鷹揚將軍、廣陵相,人生起步相當順利。

太元八年(383年),前秦大舉進攻東晉,淝水之戰爆發。謝玄派劉牢之率精兵五千趕赴洛澗,迎擊前秦梁成的兩萬前鋒部隊(《晉書》的說法是兩萬,《資治通鑑》的說法是五萬)。在梁成已經憑據澗水險阻嚴陣以待的情況下,劉牢之率軍徑直渡水攻擊,大破敵軍並陣斬主將梁成,隨即分兵阻斷對方退逃的渡口。敗逃的敵軍爭渡淮水,劉牢之乘勢掩擊,殺獲萬餘人,繳獲敵軍所有器械物資。

淝水之戰(含洛澗之戰)形勢圖

這一仗極具傳奇色彩,即便按《晉書》的說法,那也是以五千對兩萬,以一敵四,而且對方還佔據險要,竟然大獲全勝,可見劉牢之和他率領的北府兵戰鬥力之強悍。此戰雖然只是淝水之戰的前鋒戰,卻極大提升了晉軍的士氣和信心。後來淝水主戰場前秦軍隊稍微一退便兵敗如山倒,恐怕便有受這一仗影響而心態發生變化的原因,劉牢之則因此一舉成名。

劉牢之第一次反叛是反王恭。王恭出自名門望族太原王氏,是晉孝武帝的大舅子。謝玄死後,孝武帝用王恭掌北府兵,鎮守京口以為朝廷屏藩。王恭此人性情剛直,對看不慣的事常常當面批評,絲毫不給面子,得罪了不少人,包括會稽王司馬道子。晉安帝即位後,司馬道子執掌朝政,與同為太原王氏的王國寶等人弄權。王恭對此十分不滿,雙方鬧得水火不容進而互相圖謀。

隆安元年(397年),王恭聯合荊州刺史殷仲堪等勢力,起用此前因與後燕作戰不利而被免官的劉牢之,起兵清君側,迫使司馬道子誅殺王國寶等人。隆安二年(398年),因為對司馬道子任用司馬尚之以及割豫州四郡歸江州等不滿,王恭以全軍委與劉牢之,再次起兵逼宮朝廷。而這次劉牢之被司馬道子之子司馬元顯策反,臨陣倒戈,導致王恭敗死。

事後朝廷兌現承諾,劉牢之如約取代王恭,接管兗、青、冀、幽、並、徐、揚七州及晉陵的軍務,從一名只是帶領偏師作戰的將領,一躍成為手握重兵的強藩,獲得了實質性的重大利益。當然臨陣倒戈這事幹得很不厚道,劉牢之同時被譴責背主求榮也不算冤,但也不是沒有自我辯解或自我安慰的餘地。

一是王恭畢竟是以下抗上,理上有點站不住腳。劉牢之反叛王恭還可以說成是選擇擁護朝廷的大義,捨棄忠於王恭的小義。以清君側為名起兵逼迫朝廷,這樣的事不可多為。而王恭幹了一次還來第二次,畫風似乎也有點不對,在朝廷和其他地方勢力看來,已經頗有跋扈的味道。晉室南渡以來,地方勢力威脅朝廷的事屢屢發生,有王敦、蘇峻、桓溫反叛在前,王恭手握重兵,一言不合就對朝廷武力相逼,誰知道以後會不會效仿?何況王恭第二次起兵本就過於任性,是被庾楷利用了,除了殷仲堪、桓玄等別有用心的野心家,支持者並不多。劉牢之也勸過王恭,但王恭不聽。

二是王恭性情倨傲,不善撫御下屬。王恭門第高貴,雖然倚重劉牢之的作戰能力,但只當作行陣武將對待,視之為走卒,並不太禮遇,劉牢之自然心中不忿。王恭第一次逼宮時,起用王廞為吳國內史,令其起兵響應。然而事成之後便馬上要求王廞解職,有點卸磨殺驢的意思。王廞不服,起兵反抗王恭。劉牢之被王恭派去擊滅王廞,只怕也會感到有些心寒。

鑑於這兩點,劉牢之反叛王恭也不是完全說不過去。當時對劉牢之予以道義上的譴責,恐怕更大程度上是對劉牢之掌握北府兵感到眼紅。荊州方面的楊佺期、桓玄就打著為王恭申辯的旗號,起兵進逼京城建康,威脅朝廷要求除掉劉牢之。劉牢之也不客氣,率北府兵進駐建康附近的新亭,迫使對方退兵,而劉牢之則得以牢牢掌握北府。隨後率軍平定盧循孫恩起義,風頭一時無兩。單純從成敗的角度來看,劉牢之反王恭這筆買賣還是划得來的,決策不算失誤。

劉牢之第二次反叛是反司馬元顯。元興元年(402年),桓玄起兵叛亂,沿長江順流而下直逼建康。朝廷任命劉牢之為前鋒都督、徵西將軍,領江州刺史,率軍討伐桓玄。此前一直表現勇猛的劉牢之突然變得畏首畏尾起來,擔心打不過桓玄,又擔心打勝以後功高震主而被掌權的司馬元顯猜忌。桓玄派人一勸,劉牢之居然不顧劉裕以及兒子劉敬宣、外甥何無忌等人的極力勸阻,輕易就向桓玄投降,讓桓玄輕鬆攻入建康,導致司馬元顯及其父司馬道子被殺。

司馬元顯

這次反叛實在有些莫名其妙,讓人難以理解。劉牢之以建軍元老的資歷掌握北府兵,坐鎮戰略要地京口,挾平定孫恩盧循起義的勝利之威,可謂名聲大振。以此時的地位和實力,桓玄多半不敢輕舉妄動,而朝廷也沒有能力說拿下就拿下,真不知劉牢之的恐懼從何而來。劉牢之完全可以從道義或者利益的角度出發,從容做出決策,主動權牢牢握在自己手裡。其實這應該算劉牢之的絕佳機會,如果當時選擇打起擁護朝廷的旗幟率軍平叛,毫無疑問將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聲望和實力。要是有點野心,那以後恐怕就沒有劉裕什麼事了;沒有野心的話,則可以效仿陶侃,自保也不成問題。

就算劉牢之不幫朝廷對付桓玄,那麼也可以坐山觀虎鬥靜觀其變,突然毫無來由地向桓玄拱手投降,表現得何其怯懦。與其擔心打敗桓玄以後不為司馬元顯所容,倒不如擔心桓玄過河拆橋。從倒戈王恭之後朝廷並未食言來看,至少司馬元顯有過說到做到的經歷,可信任度總還是比狡詐的桓玄要強。事實上桓玄攻入建康誅殺司馬元顯後便立即翻臉,第一件事就是任命劉牢之為會稽內史,意圖奪其兵權。劉牢之這次反叛讓自己身負背叛惡名,不但沒有撈到任何好處,反而惹禍上身,真是枉作小人。

劉牢之第三次反叛是反桓玄。這次反叛與第二次反叛前後相繼,嚴格來說,只是停留在策劃階段,並沒有真正實施。桓玄動手收奪劉牢之兵權,劉牢之這才如夢初醒,找劉裕商量,想要到廣陵與女婿高雅之會合,打起匡扶社稷的旗號討伐桓玄。劉裕認為此前坐擁強兵數萬卻望風投降,已導致威望和人情盡失,而桓玄則因此名震天下,此消彼長,已無可與抗,拉著何無忌自行返回京口。

劉牢之隨後召集部屬商議,參軍劉襲當著眾人的面指責劉牢之一人而三反,人品太差,不能自立,與眾多佐吏當場散去。劉牢之信心崩潰,後來又見劉敬宣去京口搬取家人沒有如期返回,以為已被劉襲所殺,絕望之下自殺。

劉裕和劉襲的話可謂五味雜陳,既有惋惜,又有鄙視,還有掩蓋不住的憤怒,並且流露出對劉牢之怯懦表現的極度失望。部屬紛紛拋棄劉牢之,並非是因為劉牢之反覆無常而不可信,而是認為劉牢之太過無能,繼續跟隨劉牢之,不但沒有前途,還會跟著取禍。這完全是從利益角度出發,並不是從道義角度考慮。

劉牢之此時的狀況確實非常被動,但也不至於到了劉裕說的大勢已去的地步,劉裕誇大其辭,恐怕也是為自己的離去找個合適的理由。劉襲等人既然打定主意拋棄劉牢之,直接明說跟著你乾沒有出路,也有見利忘義的嫌疑,而指責劉牢之不忠誠當然就是極好的藉口。就像現在要跳槽,如果老闆為人厚道,多少還會有些愧疚;但要是老闆本就刻薄摳門,棄之而去自然不會被人指責,自己也不會有心理負擔。

即便是劉襲等人離開後,也還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從劉牢之自殺後將吏還收葬其遺體歸喪丹徒來看,還是有一定的力量。以北府兵的戰鬥力,奮起一搏,未必便輸。然而劉牢之最終居然選擇自殺,心態已脆弱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如果說之前拱手投降堪比曹魏末年高平陵政變時面對司馬懿訛詐的曹爽,此時自殺則堪比東漢末年拱手讓出冀州後面對袁紹恐嚇的韓馥。回想劉牢之當年率領北府兵在洛澗臨險衝擊前秦軍隊的勇氣和膽略,簡直懷疑這是不是同一個人。

第一次反王恭,劉牢之賭贏了,迅速上位,拿到了一手好牌。第二次反司馬元顯則完全是昏招,一張牌打錯,局勢瞬間反轉。第三次雖有反叛的想法,自己卻沒有信心把這局牌打下去了,最終自暴自棄。

劉牢之的失敗,關鍵在於第二次反叛的決策失誤造成局勢逆轉,導致失去了眾人的支持。而眾人拋棄劉牢之,根本原因不是因為劉牢之多次反叛,而是認為劉牢之怯懦而不能成事,不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是眾人趨利避害的現實選擇。換句話說,劉牢之不是敗在人品,而是敗在能力。只是剛好人品上出現了反覆無常的硬傷,又與傳統的道德觀相違背,於是替能力上的不足背了鍋。

至於劉牢之為何突然變得如此怯懦,大好局面下突然腦袋短路,可能與其深受門第等級觀念影響形成的的自卑心態有關。

自東漢以來,門閥制度經過長期發展,到東晉時期已經登峰造極,門第等級觀念根深蒂固。高門面對低門有著理所當然的心理優勢,鄙視是存在於骨子裡的。像太原王氏這樣的高門,甚至連陳郡謝氏這樣的大族都看不起,認為是新出門戶。龍亢桓氏也算士族,在代表人物桓溫權傾一時的情況下,太原王氏的王述仍蔑稱其為「兵」,拒絕嫁女到桓家。即使經過南北朝以來皇權不斷打壓,門第等級觀念的影響力依然不可小視,到唐代時唐文宗都還忿忿不平,自家兩百年天子,門第居然還不如崔盧。

劉牢之雖不是寒族,但最多也就算低級士族,何況還出身歷來被士族看不起的將門,在鄙視鏈中只能排在比較靠後的位置。即使打仗再厲害,掌權的高門大姓也只是毫不客氣加以利用而已,能給予多少尊重是談不上的,王恭的態度就足以證明。

總之,連貴為皇室都得屈服於門第等級觀念的環境下,劉牢之他無力擺脫思維定勢,面對高門大姓自覺氣短也就不足為奇了。

與劉牢之相比,劉裕則是徹徹底底從最底層起步,反而能夠不拿門第等級當回事。沒有劉牢之的心理陰影和思想顧慮,劉裕敢於向士族階層發起挑戰,聚集北府兵殘餘力量,毫無懸念地打敗已然徒有虛名的士族階層,取而代之也就是必然了。而劉牢之不能突破這一層障礙,則連自保都做不到,更不用說改變歷史了。

相關焦點

  • 高手段的星座女,把男人玩弄於股掌之間,雙魚座真是魅力無限!
    說起男人,肯定會有很多人說男人風流薄情,總是隨意玩弄女人,戲弄女人的感情。但是有些女人利用起男人,玩弄男人的時候恐怕要比玩弄女人的男人還要強上幾分呢。那麼,你知道十二星座中的哪些星座女可以操縱男人的心嗎?今天就讓小編來給大家普及一下把男人玩弄於股掌之間的星座女!
  • 淝水之戰後東晉無力北伐,其在圍繞爭奪北府軍的內鬥中走向了滅亡
    至此在淝水之戰前,也就是377年,發生了改變東晉格局的事件。在桓溫死後,桓氏的領頭人桓衝和東晉朝堂之間的關係有所緩和,在桓衝時期,桓氏集團的實力以退為主,讓住了揚州一線的權力,將重心放在了桓氏的根基荊州一帶,而建康朝廷處於權重而力弱的局面,說白了就是沒有一支足夠和荊州桓氏抗衡的軍事力量。
  • 4本幕後黑手流小說,主角以眾生為棋,把世界玩弄於股掌之間
    4本幕後黑手流小說,主角以眾生為棋,把世界玩弄於股掌之間(標題為第三本)第一本:《海賊法典》 作者:惟求得中書評:海賊王的世界總是今男人嚮往,那裡充斥著冒險,熱血,寶藏,還有掌握力量的途徑,社會階級鬥爭時的權利與醉人的美酒美色,這本海賊同人小說是難得的可以去讀個兩三遍的優秀同人文。
  • 淝水之戰,強大的前秦為何會敗於弱小的東晉?北府軍真的那麼強?
    淝水之戰中,秦晉兩國的兵力對比,其實並沒有我們所想的那般的懸殊。《晉書》雖記載,前秦苻堅發兵「戎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前後千裡,旗鼓相望」,但實際上這個數字是有很大的水分的,虛報軍隊數量以恫嚇對手在古代軍事上根本就不是什麼新鮮事,如赤壁之戰,曹軍最多就只有二十餘萬,可卻是號稱八十萬。
  • 七本幕後流小說,主角是背後黑手將反派玩弄於股掌之間,超級好看
    今天給大家推薦七本幕後流小說,主角是背後黑手將反派玩弄於股掌之間,超級好看!1、《販罪》、《紂臨》三天兩覺兩本都已完結,這兩本書是我接觸幕後流的開始。《販罪》簡介:天才。自閉、孤獨、偏執、瘋狂。每當時代變遷,逆十字的旗幟由他祭起。成則王侯將相,敗則蛆蠅糞穢。
  • 淝水之戰故地重遊
    看各地謝姓文化及時訊報導淝水之戰,又稱肥水之戰,發生於東晉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
  • 【名人百科】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淝水之戰的主角——苻堅
    苻堅在位前期勵精圖治,使前秦基本統一北方;但後來在伐晉的「淝水之戰」中大敗,自此一蹶不振,又遭到之前投降的鮮卑、羌人的背叛而出逃,最後被羌人姚所殺,終年48歲。【歷史功過】苻堅雖然以悲劇告終,但他創建的前秦盛世並沒有被歷史遺忘。歷史記下了他的失誤,同時也記下了他的輝煌業績。
  • 四本主角智多近妖的小說,將敵人玩弄於股掌之間,令人頭皮發麻!
    今天帶來四本主角智多近妖的小說,將敵人玩弄於股掌之間,令人頭皮發麻!1.《販罪》三天兩覺,110萬字天才。自閉、孤獨、偏執、瘋狂。每當時代變遷,逆十字的旗幟由他祭起。成則王侯將相,敗則蛆蠅糞穢。平亂世,麾下四方輻輳,鍾靈毓秀。隱市井,此生睥睨天下,唯有一人。
  • 淝水之戰,公考中典故出現頻率最高的戰役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 如何破人生如棋之局?看看淝水之戰統帥謝安的大智慧
    如何破人生如棋之局?學習謝安淝水之戰大智慧,網友:這不是矯情很多人都喜歡少勝多,弱勝強,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這樣,可惜往往只在想像中。公元383年,前秦苻堅率領百萬之眾南下打東晉,一路不斷打敗東晉軍隊,逼近淝水。東晉宰相謝安臨危受命,以徵討大都督的身份負責軍事,並派出弟弟謝石、侄子謝玄等率兵八萬前去抵禦。這就是中國戰爭史上極有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之戰,史稱「淝水之戰」。
  • 四本幕後黑手流小說,主角將世界玩弄於股掌之間,都已完結!
    四本幕後黑手流小說,主角將世界玩弄於股掌之間,都已完結! 1.《飼養全人類》三百斤的微笑 420萬字
  •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子:門閥士族是如何撼動皇權的?
    更是給門閥貴族打開了方便之門,這種只關注家世和出身的形勢下,真才實學被淹沒,普通的平民是根本沒有走上去的途徑。這也為後來司馬家族篡位埋下了禍根。 可見其當時王導的威信與權力之大,東晉門閥政治的局面就此開啟。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呢?
  • 門閥與皇權:從東晉故事、看三國的權力格局
    門閥政治的訴求,是一方面尊奉弱主、一方面防範集團內部出現新的強者。 魏晉時代,是皇權的變異期。自永嘉之亂(311),晉室衰微,司馬睿在江左的割據政權,便逐漸淪為士族操縱的傀儡,即所謂「王與馬,共天下」。歷史於是從「皇權政治」轉入「門閥政治」。
  • 門閥政治與門閥制度(一)
    在這裡面田先生對門閥政治給了一個定義,而且對門閥政治的存在的時間也作了分析,他認為門閥政治只存在於東晉,而其它門閥士族起作用的時期並不是門閥政治,這裡面實際上是作了一個分期,就是對士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起的作用,他進行了一個分期。在東晉時期是作用最強的時期,可以把它特指為門閥政治,而其它的時期不是門閥政治。
  • 淝水之戰後如果前秦苻堅沒有被殺他還有機會翻盤再次統一嗎?
    苻堅通過政變上臺,有王猛的輔佐下修內政,滅敵國;平燕定蜀、滅代吞涼以雄霸天下之姿橫掃諸國一統北方。這種大勢、運氣不是什麼時候都具備的,此消彼長之下只要錯過了別的勢力會很快成長起來。苻堅一統北國的歷史背景應該說苻堅的運氣不錯,他的上位後消除國內矛盾後目光轉向外敵的時間和周邊諸國的內亂或者說暫時衰落的時間基本吻合。
  • 南北朝十大猛將之首,非他莫屬?
    南北朝,名將眾多,人才輩出,但要說第一猛將,非楊大眼莫屬,楊大眼是北魏的一員猛將,他還不是漢子,而是氐族人,楊大眼雖然叫楊大眼,但他本人眼睛並不大,楊大爺身材也並不高。李衝去招募士兵,輪到楊大爺,一開始,李衝並沒有把楊大眼放在眼裡,跟平常人沒有什麼區別,楊大爺也看出了李衝的心裡,於是讓李衝牽一匹馬過來,李衝一開始不明白怎麼回事,叫士兵牽過來一匹馬,然後楊大爺拿一個三丈長的繩子,一頭套在馬身上,另一頭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就聽他大喝一聲,搜的一下楊大眼就竄了出去,馬被楊大眼拽著跑,繩子被拽得跟箭一樣,當場的士兵眼都看傻了,博爾特跑得快
  • 知否:如果林噙霜沒自己作死,盛紘和盛家是否依然會被她玩弄於股掌...
    那如果林噙霜,沒有自己作死,盛家和盛紘是否依然會被她玩弄於股掌之中呢? 林噙霜自甘下賤 林噙霜為了讓自己的女兒墨蘭,嫁入豪門。拉上整個盛家的名聲和體面,讓墨蘭勾引伯爵府的公子梁晗。最後計劃雖然成功了,但是墨蘭和林噙霜母女,徹底得罪了盛家滿門。
  • 專題 門閥士族與家族腐敗
    田先生的學生、北大歷史系教授閻步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他(田餘慶)對學術寫作的態度是『有恨無悔』,寧願有一些東西沒有寫出來而成為遺憾,也不要因為寫出來的東西不合格讓自己後悔。」正是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讓田餘慶先生留下了《東晉門閥政治》《拓跋史探》《秦漢魏晉史探微》等思力精深的著述。 斯人已逝,斯文長存。
  • 北府兵——東晉最後一個士族領袖的自救之道
    >前秦日益沉重的軍事壓力也使得陳郡謝氏這個東晉最後一個士族領袖不得不重新梳理與譙國桓氏的關係,思索抵禦外敵之道。前秦更像是這些地域性、族群性政治集團的盟主,這也是前秦軍事行動大敗後迅速崩潰的根本原因)哪怕東晉門閥在內部的互相牽制之下難以真正意義上地取得北伐成功,但這些累世公卿、武斷鄉曲的門閥士族絕對擁有著對危機時局的敏銳嗅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