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兵——東晉最後一個士族領袖的自救之道

2020-12-12 漫漫行旅路

就在謝安、王坦之等人千辛萬苦地熬到野心勃勃的溫逝世,來自北方苻堅前秦日益沉重的軍事壓力也使得陳郡謝氏這個東晉最後一個士族領袖不得不重新梳理與國桓氏的關係,思索抵禦外敵之道。

公元357年,前秦的苻堅在權力鬥爭中先下手為強,憑藉著殺戮登上了天王的寶座。特別是在苻堅重用漢人王猛之後,前秦的國力在一系列的封建進程中突飛猛進。並先後向南攻佔了東晉的梁(今陝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向北併吞鮮卑拓跋代國,向西則兼併了前涼、遠徵西域,真正意義上的統一了北方。

儘管王猛生前極力勸諫苻堅不要進攻東晉,但野心勃勃的苻堅仍然將覬覦的目光投向了長江,意圖以揮鞭斷流之勢統一天下。

值得注意的是前秦的統治根基並不是傳統帝國所擁有的龐大編戶齊民而是以氐羌等部落和以塢堡等形式組織起來的各地豪強。前秦更像是這些地域性、族群性政治集團的盟主,這也是前秦軍事行動大敗後迅速崩潰的根本原因)

哪怕東晉門閥在內部的互相牽制之下難以真正意義上地取得北伐成功,但這些累世公卿、武斷鄉曲的門閥士族絕對擁有著對危機時局的敏銳嗅覺。

就在苻堅對東晉虎視眈眈的同時,長江下遊以由謝氏家族壟權的東晉小朝廷同樣意識到了前秦崛起所帶來的巨大威脅。一方面,哪怕桓謝兩家存在嚴重的利益分歧,作為謝氏家族代表人物的謝安依舊竭力調和桓謝兩大家族關係,為即將爆發的戰爭作準備。而桓氏家族作為頂級門閥士族的一員,出於維護門閥士族本身的利益,同樣也在積極的備戰。另一方面,東晉朝廷陸續派出桓嗣、王蘊、謝玄等世家代表人物外出當任刺史、都督軍事,從而構建起抵禦北方軍事進攻的防線。

但很顯然,東晉朝廷所能依靠的主要軍事力量——世兵制,已經在偏安的太平氛圍和士兵逃籍中走向了衰落,難以對抗前秦南徵北戰的勁旅。意識到這一點的謝安決定任命謝玄招納流民、組建新軍。

綜合考慮之下,新軍採用了傳統的募兵制。並且為了繼續壓制長江南岸原有的江南豪族,在軍隊組建的重大問題上,謝氏等僑姓門閥依舊選擇了僅僅在京口、廣陵等僑姓流民聚居地招納士兵。因為京口在東晉時期被世人別稱為北府,這支新軍也就被世人稱作了北府兵

而北府兵的優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逃難而來的僑姓流民與北方政權往往有著血海深仇,作戰效死。另一方面,能夠跨越長江南渡的難民也擁有著強健的體魄和頑強意志,完美符合傳統士兵了的招納要求。就這樣,在駐紮京口的謝玄廣泛地從當地的流民中招納士兵、將才時,流民劉裕劉牢之也就在這個時候開始嶄露頭角。

飽受矚目的北府兵倒也沒有辜負滿朝公卿的期待。公元378年,也就是北府兵成立的第二年,迫切完成統一大業的前秦天王苻堅就開始分三路合圍襄陽,投入高達17萬的兵力。意圖一舉拔掉東晉在長江北岸的各個州郡,為大軍南渡做準備。秦晉淮南之戰就此爆發。然而,有謝玄帶領、自廣陵起兵的北府兵四戰四勝,全殲敵軍,一舉粉碎了前秦的戰略意圖。

但相對於強橫的前秦,一切都還是世紀大戰的開胃菜。

公元383年,就在桓衝傾十萬荊州兵伐秦,以牽制秦軍、減輕對下遊的壓力的同時,苻堅直接從全國各地抽調共計112萬的龐大軍隊再次發起了進攻。壽陽、鄖城以及硤石相繼的陷落後,自以為勝券在握的苻堅甚至派出了曾經東晉的官員朱序以「大勢所趨」前往勸降。沒成想,朱序卻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到達晉軍營帳的朱序反而為晉軍深刻分析利弊、力勸當時晉軍的水師主將謝石趁前秦的主力未到主動發起進攻。

後來,謝玄在謝石的建議下率先派遣劉裕率領五千北府兵奇襲洛澗,斬獲無數,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隨著戰局的僵持後,晉軍與秦軍開始對峙於淝水。也正是在這時,苻堅做出了一個大膽決定:接受晉軍建議,「半渡而擊」。而就在秦軍無序後撤時,朱序等人和晉軍諜報在秦軍陣後大叫:「前線的秦軍敗了!」這支來自北方各處,由各地豪強、部落組成的龐大聯軍就這樣迎來了自己的末路。

喜聞樂見的是,就是這支起於流民武裝的北府兵中最後卻誕生了新王朝的締造者,徹底結束了「皇帝垂拱,門閥當權,流民出力」的東晉王朝。#東晉#

相關焦點

  • 何為東晉門閥制度?為何說東晉到南朝是門閥士族與寒族的過渡?
    由此在東晉門閥士族政權的政局發展過程中,皇族勢力為了得到徹底的尊重,不得不選擇去提拔那些士族品級較低,或者乾脆從寒族出身的優秀人才中選任自己的支持勢力。所以,在東晉王朝後期就出現了這樣一個政治現象,門閥士族不斷衰落,寒族勢力不斷崛起。《晉書》載:"如此之輩,生而富溢,無念修己,率多輕薄浮華,相驅放縱,皆非所補益於吾少主者也。
  • 76 北府兵與孫恩之亂,劉裕建國
    淝水之戰以後,各士族門第都嫉妒謝家。 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在會稽有孫恩起義。沿海八個郡都響應,殺官吏,搶劫擄掠,一個月間達幾十萬人。孫恩的伯父曾經以妖術蠱惑迷信的鄉民,屬於天師道,到處都有信徒。
  • 戰鬥力爆表,橫掃千軍如卷席,東晉北府兵的傳奇
    因此,由謝玄招募組建的軍隊就有了一個響噹噹的名字——北府兵。北府兵優秀領袖,謝玄可以很負責任地說,北府兵經過謝玄的操練整合,日益精進,只需要一場戰爭就可以使得他們名揚天下。在淝水之戰中,北府兵以區區八千人打敗了號稱百萬大軍的前秦的軍隊,雄起吧,北府兵。在淝水之戰中,北府兵大敗前秦,苻堅的弟弟苻融也在戰亂中被亂刀砍死,苻堅本人也身受重傷逃走了。北府兵創造了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神話,淝水之戰也讓北府兵真正名揚天下。
  • 東晉最強兵種北府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何到南北朝突然消失?
    謝玄組建北府兵在這之前我們主要就先聊聊北府兵,其實北府兵早在東晉開國之初就已經頗具規模,只不過當時還未成形,當年西晉滅亡之後,由於中原大地胡人肆虐,所以一部分的百姓便成群結隊的向難逃。祖逖之後就是郗鑑,他以京口為根基,使之成為了東晉對抗胡人的第一道屏障,同時由於郗鑑經營京口有方,高平郗氏成為了東晉的頂級門閥,雖然並非王謝桓庾四大家族,可是論其底蘊絕對不比這四大家族差。而京口由此也成為了東晉朝堂一股重要的力量,在東晉荊揚之爭呈白熱化之時,京口的流民帥是各方都在爭取的軍事力量,直接左右東晉朝局。
  • 中國古代五大精銳部隊之一——北府兵的來龍去脈
    所以,在強大的前秦的威脅面前,東晉王朝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勁旅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在這樣的情況下,北府兵應運而生。其次,北府兵的建立與維護謝家的權力地位有很大關係。東晉政治最大的特點莫過於門閥專政,謝家作為大的士族門閥,必然會試圖擴大自己的權力。「以軍權謀求門戶利益,本來是東晉門閥政治的特點之一」。
  • 東晉名將謝玄,組建最強戰隊「北府兵」,其戰績讓敵人聞風喪膽
    謝玄,是我國東晉時期名將,他組建了當時著名的「北府兵」,並在「淝水之戰」中一戰成名,以少勝多戰勝了不可一世的前秦入侵者,從此這支強悍的軍隊戰無不勝,讓敵人聞風喪膽。相隔四年,已經初步統一北方的前秦,在其天王符堅的率領下,集結號稱112萬大軍(實際上僅30萬到達戰場),分水陸兩路南侵東晉而來,挑起了著名的「淝水之戰」。對「北府兵」的真正考驗擺在了他們的面前。
  • 南北朝:門閥士族的衰落,寒門庶族的興起
    門閥制度在魏晉之際形成,東晉達到鼎盛,東晉末開始衰落,南朝以後士族地位繼續下降。 門閥士族衰落的原因,一是社會矛盾鬥爭發展的結果。東晉末年孫恩盧循起義給了門閥大族以沉重的打擊,梁末侯景之亂中,許多門閥士族在戰亂中死亡。 二是江南地方經濟的發展,增強了寒門的地位,促使寒門勢力的興起。
  • 北府兵到底有多厲害?謝玄、劉牢之和劉裕,靠它建立了不世功勳
    可是王恭平日裡對待劉牢之就不咋地,結果劉牢之在對付司馬道子的時候,突然反水,王恭因此大敗。為了回報劉牢之,司馬道子將王恭之前所有的權力都交給了劉牢之。從這個時候開始,劉牢之終於成為了北府兵的最高領袖。劉牢之率領下的北府兵,成為了平定內亂的王牌部隊,在此期間,劉裕逐漸被提拔了上來,成為了北府兵第三代領袖。
  • 新舊勢力之爭:桓玄坐失良機,劉裕趁機韜晦,寒族勢力正式崛起
    比如有的士族雖然久居中央,但是,他們卻每天都處理一些不太重要的事務,而也恰恰因為久居中央,使得他們逐漸失去了對於地方郡縣的控制,這就使得寒族勢力率先開始在地方崛起,成為皇權不斷伸張的工具。在東晉建立之初,之所以被稱為"王與馬共天下",主要是因為王導中央行政決策二號人物(當然僅次於晉元帝司馬睿),與此同時王敦掌握了東晉的軍權,相繼擔任了大將軍,並且長期在地方郡縣任職。
  • 北府兵有多猛?疲憊之師仍能剿滅十萬叛軍
    佔據嶺南的東晉起義軍盧循、徐道覆趁劉裕領兵攻北燕的時機,打算趁東晉空虛起兵造反,於義熙六年(410年)起兵,進攻江州。五月,打敗了東晉最大的一支主力軍——東晉大將豫州刺史劉毅的十萬大軍。隨後繼續東下,兵鋒直指都城健康。
  • 東晉北府軍的內部鏖戰:驚險堪比長安十二時辰的江陵一日
    在劉牢之時代,北府軍只是權力遊戲的棋子。而進入劉裕時代,北府軍則是權力遊戲的玩家。所以說,英雄很重要,凡事都需要領袖級的人物。然而,英雄不止劉裕一個,北府軍也不止劉裕一個領袖。桓玄篡位之時,大肆殺戮北府舊將,這對北府軍造成了極大的削弱。所以,劉裕發動軍事政變的時候,是在京口重組了北府兵。劉牢之時代的北府軍,從上到下都姓劉,這是一個獨立的建制。而劉裕時代的北府軍,就不這麼簡單了,在重組的過程中自然生成了三大勢力。
  • 家族利益與華夷之辨的衝突:南北朝時期北方士族的生存發展之道
    西晉末年,由於朝廷內部爭權奪利,爆發了著名的「八王之亂」,戰亂使得最後勝出的東海王司馬越也難以有效控制政局,北方匈奴、鮮卑、羌等少數民族紛紛南下爭奪天下,釀成了「永嘉之亂」,晉室南渡,建立東晉政權,許多北方士族連同百萬流民隨之南下。由於路途遙遠或是安土重遷等因素,更多的北方士族選擇留守故土。
  • 三代人出一個皇帝,僅用一年敗光了
    家道中落後,桓氏勤儉持家,而兩晉門閥士族一向以生活奢侈聞名,石崇、王愷鬥富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由此更可見桓氏的另類。有學者認為,桓溫之父桓彝可能是譙國桓氏最早南渡的成員,卻不曾入選東晉士人編的名人錄,這是因為他等同於新晉士族,不受尊重。桓彝家貧,卻很爭氣,成為列名「八達」之一的名士,平時主要的行為藝術是散發裸奔、宅家飲酒。
  •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子:門閥士族是如何撼動皇權的?
    隨著土地兼併的加劇,漢代的地方豪族也是一個比較龐大的勢力集團,漢代儒學的發展,也會豪族掌握了晉升的渠道,逐漸走向官僚化,完成了從豪強向士族轉變的巨大飛躍。
  • 專題 門閥士族與家族腐敗
    正是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讓田餘慶先生留下了《東晉門閥政治》《拓跋史探》《秦漢魏晉史探微》等思力精深的著述。 斯人已逝,斯文長存。田餘慶先生的《東晉門閥政治》,講述的是東晉一朝江左幾家僑姓門閥士族與司馬氏皇權結合而運轉的政治史。犖犖大作以翔實的史料和慎密的考證分析,對中國中古歷史中的門閥政治問題作了深入探索。
  • 曾經的北府兵氣吞萬裡如虎,為什麼最後會走向衰落?
    在東晉與前秦對抗時期,東晉有一支部隊,是為北府兵。這支部隊原本只是由一幫流民組成,但是經過陳郡謝氏的領導,北府兵成為當時的精銳部隊。北府兵巔峰時期氣吞萬裡如虎,而劉裕也憑藉著北府兵北伐,倘若不是病逝那麼劉裕也非常有可能北伐成功。既然北府兵這麼厲害,為什麼最後會走向衰落?今天我就帶大家看看北府軍從組建到衰落的全過程。
  • 史上最強軍隊之一東晉北府兵,戰鬥力為何如此恐怖?
    發生於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比較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當時雄踞北方的前秦苻堅想要一舉消滅割據東南的東晉,雙方在淝水交戰。在戰前兵力佔據絕對優勢的前秦八十多萬軍隊,最後被東晉的八萬兵力打得潰不成軍。前秦帝國土崩瓦解,苻堅本人不久後被部下姚萇縊死。
  • 民族危亡中崛起的北府兵,戰力到底多恐怖?8萬打得80萬潰不成軍
    首先,從北府兵的成名戰例來看。當然,可能許多朋友會認為東晉之所以能夠取得淝水之戰的最終勝利,其原因並不只是仰賴軍隊實力這一方面。苻堅雕像不過,除了這些事實上還有一個原因同樣是東晉軍隊戰勝強敵的關鍵,那便是東晉當時已經擁有了一支戰力極強的精銳部隊——北府兵。
  • 淝水之戰,強大的前秦為何會敗於弱小的東晉?北府軍真的那麼強?
    如此,試想,若前秦真的動員百萬大軍前往進攻東晉,其就需要依靠三百餘萬的民戶才能支撐這百萬大軍的日常所需,試問這等龐大的運輸力量,是一個才剛剛統一北方的前秦能負擔的嗎?如若,苻堅真的一意孤行,強徵三百餘萬的民戶去運輸糧草,那恐怕沒等到東晉被滅,前秦就亡於內亂了,而事實上,身為一代雄主的苻堅,他可不會那麼傻。
  • 他是淝水之戰的頭號猛將,卻被門閥玩弄於股掌之間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東晉北府將領劉牢之的生平,用「舉一反三」這個成語再合適不過了。當然這裡不是用的成語本意,而是說的劉牢之一生中最重要的四件事:一舉成名和三次反叛。其中真正讓劉牢之傳名後世的,是讓他飽受詬病的三次反叛。這三次反叛,讓劉牢之大起大落,迅速達到人生巔峰,轉眼間又跌入谷底,可以說是身敗名裂。劉牢之出身將門,世代以勇武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