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後如果前秦苻堅沒有被殺他還有機會翻盤再次統一嗎?

2020-12-22 歷史縱橫帝

導讀:開門見山直接說結果:個人認為不沒有可能的。一個時代或者一個王朝的成就是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都達到或者說共同作用的結果。苻堅通過政變上臺,有王猛的輔佐下修內政,滅敵國;平燕定蜀、滅代吞涼以雄霸天下之姿橫掃諸國一統北方。這種大勢、運氣不是什麼時候都具備的,此消彼長之下只要錯過了別的勢力會很快成長起來。

苻堅一統北國的歷史背景

應該說苻堅的運氣不錯,他的上位後消除國內矛盾後目光轉向外敵的時間和周邊諸國的內亂或者說暫時衰落的時間基本吻合。所以說運氣來了擋也擋不住。公元357年,在前秦都城長安上演了一場異常順利的宮廷政變。暴君苻生斬殺。20歲的苻堅稱帝,前秦王朝迎來了它短暫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

前秦國內胡漢雜居,彼此之間的矛盾很深。況且當年剛剛發生了蝗災,顆粒無收。苻堅開倉放糧,皇后親自織布帶動生產。任用漢族官吏,開設學校。剷除氐族豪強,緩和社會矛盾。平定叛亂,發展生產。經過十幾年的休養生息,前秦國力強大開始把目光投向周邊的諸國。這是前秦統一北方的內因。

外因是各國都存在問題:

後燕:末代國君昏聵無能,宗室大將慕容恪去世;戰神慕容垂早就被他們逼到前秦一方。所以王猛率領軍隊經過壺關、晉陽和鄴城三次戰鬥一舉滅國。(注意慕容垂,就是前燕對他不重視才導致亡國。)

代國:北魏的前身,內亂。拓跋寔君發動政變,殺死父親和弟弟妄圖自立代王。前秦趁機北伐,代國亡。

前涼:純屬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誰讓前涼悼公張天賜冷落了前秦的公主,這是上杆這給前秦藉口。

所以你看歷史給了苻堅的前秦多好的機會,前秦因時因勢因運氣而起。很快建立起橫跨西域到朝鮮的大帝國。

再看淝水之戰後

首先說明的是前秦在消滅諸侯的時候,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並不是前秦真的有碾壓對方的實力,只是時機掌握得好。這幫人雖然暫時屈服於前秦的統治,但是並沒有被前秦消化磨合掉。

臨時的壓制只會讓將來反抗越來越強烈。如果此時前秦能夠安心的經過數十年的笑話磨合,那統一中國的未必不是這個大秦帝國。但是苻堅的剛愎自用,況且周邊一堆野心家都在附和著要求南徵東晉。結果在路上野心家都有自保的實力,戰敗後前秦視力下降。此消彼長之下,苻堅實力大減以後再也無法壓制這些人。

比如慕容垂在前燕不受待見,所以被迫逃亡前秦。現在前秦戰敗,前燕已滅,正式慕容垂的復國時機。如果在戰敗後,苻堅能下決心迅速殺掉這批諸侯也許前秦還能緩過來也未可知。但是他的婦人之仁導致慕容垂、姚萇、拓跋珪等人紛紛如同虎進深山,龍入大海一樣回到了自己部族。

此時的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在前秦一方,雖然前秦的人還是那些人。但是心氣、時運都不在他們這一邊了。本來嘛,前秦以氐族這麼小的人口基數建立這麼龐大的帝國不知道珍惜還真以為身負天命啊?結果慕容垂後燕復國,拓跋珪代國復國,姚萇殺死苻堅依然堅持用大秦的國號,仇池楊氏依然復國,龐大的前秦似乎就從來沒有存在過。

小結:

所以說對於人口基數很少的氐族建立的前秦能一統北方,就應該好好珍惜。充分消化吸收後再滅晉,然而就像那句話「天與不取,必受其咎」,前秦為它的衝動付出了亡國的代價。淝水之戰苻堅也沒死,但是僅僅在兩年後就被信任的姚萇殺死。所以說時也運也命也,老天和諸侯再也不會給前秦第二次機會,前秦再也不會有翻盤的機會。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相關焦點

  • 【名人百科】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淝水之戰的主角——苻堅
    【名人簡歷】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堅(338-385年),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堅頭,十六國時期前秦的皇帝,公元357-385年在位。苻堅在位前期勵精圖治,使前秦基本統一北方;但後來在伐晉的「淝水之戰」中大敗,自此一蹶不振,又遭到之前投降的鮮卑、羌人的背叛而出逃,最後被羌人姚所殺,終年48歲。
  • 淝水之戰,強大的前秦為何會敗於弱小的東晉?北府軍真的那麼強?
    如此,試想,若前秦真的動員百萬大軍前往進攻東晉,其就需要依靠三百餘萬的民戶才能支撐這百萬大軍的日常所需,試問這等龐大的運輸力量,是一個才剛剛統一北方的前秦能負擔的嗎?如若,苻堅真的一意孤行,強徵三百餘萬的民戶去運輸糧草,那恐怕沒等到東晉被滅,前秦就亡於內亂了,而事實上,身為一代雄主的苻堅,他可不會那麼傻。
  • 苻堅一死,前秦也隨之滅亡,為什麼強大的前秦最後卻「不堪一擊」?
    有很多人為苻堅的失敗而感到惋惜哀嘆,如果不是淝水之戰的失敗,苻堅大有可能會一統全國
  • 後秦皇帝姚萇把前秦皇帝苻堅吊死,開始做噩夢,最後被嚇死了
    被叛將俘獲的前秦皇帝苻堅虎倒雄風在,怒斥逼索傳國玉璽的姚萇:「你個五胡中排不上名的小小羌族,竟敢膽大包天逼迫天子!玉璽朕已送晉,別再痴心妄想!」 姚萇退而求其次,請求苻堅禪讓。苻堅輕蔑地堅拒:「禪代,聖賢之事。姚萇叛賊,何得為之!」並抱定必死之心,「數罵萇求死。」 姚萇惱羞成怒,「遣人縊堅於新平佛寺。」
  • 苻堅!
    成語故事公元4世紀下半期,前秦皇帝苻堅統一了北方黃河流域。符堅因此躊躇滿志,欲圖以「疾風之掃秋葉」之勢,一舉蕩平偏安江南的東晉,統一南北。公元383年5月,苻堅徵集了80多萬人的軍隊開始進攻東晉。秦軍前鋒苻融攻佔壽陽(今安徽壽縣)後,苻堅親自率領八千名騎兵抵達這座城池。他聽信苻融的判斷,認為晉兵力不足,不堪一擊,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只要他的後續大軍一到,一定可大獲全勝。於是,他派一個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謝石勸降。朱序原來是東晉的官員,對東晉有著深厚的感情。
  • 前秦百萬大軍投鞭斷流,卻敗於八萬北府兵,原因令人意想不到
    這個時期,前秦的領導人正是苻堅。在前秦壽光三年(公元357年), 上一任秦主苻生想要除掉苻堅,沒到苻堅先發制人殺掉了他,自稱大秦天王。這位天王可不算庸主,知道任人唯才,即便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政權,他依舊願意重用像王猛這樣的漢人,使得前秦綜合國力在那個時候大大增加。
  • 還有比這段更亂的歷史嗎?記住五個關鍵字,一文讀懂五胡十六國!
    這樣一來,剛剛統一北方的前秦苻堅,自我感覺好到了極點,感覺自己很快就能揮師南徵,飲馬長江,一統華夏了。當他集中全部力量,親率87萬大軍攻擊東晉,淝水之戰爆發了,懷著必勝實力和決心的苻堅遇到了強有力的對手。
  • 淝水之戰,公考中典故出現頻率最高的戰役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 淝水之戰故地重遊
    看各地謝姓文化及時訊報導淝水之戰,又稱肥水之戰,發生於東晉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
  • 北府軍為何能以一當十,八萬勝八十萬的前秦大軍
    說起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列,東晉與前秦的淝水之戰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這一戰,苻堅由當初的投鞭斷流,胸有成竹到草木皆兵,風聲鶴唳,使前秦一夜回到了解放前,成了其衰亡的轉折點,而東晉趁機將邊界線推到了黃河以北。在這場決定雙方生死存亡的戰役中,東晉之所以能取得大勝,與主帥謝石,先鋒謝玄審時度勢的用兵策略,兩人之間默契的配合是分不開的。
  • 淡出歷史的英雄:苻堅除了文治武功外,還有鮮明的個性特點
    淡出歷史的英雄:苻堅除了文治武功外,還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前秦與東晉戰爭的轉折,以及前秦從盛到衰的標誌是「淝水之戰」,而「淝水之戰」中太多的撞大運,成就了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軍事案例。從雙方兵力分析,斯時,東晉和前秦陳列在淝水兩側的兵力基本相當,而史載八萬擊敗八十三萬有誇大之嫌,其次,雙方的排兵布陣沒有多少講究,更談不上軍事上的出奇制勝和運籌帷幄,而縱觀前秦的失敗,恰巧應了一句時下特別流行的話語「細節決定成敗」,苻堅本來是沒有理由滅不了東晉的,而此前雙方的互有勝負都是無關於大局的。
  • 淝水之戰後東晉無力北伐,其在圍繞爭奪北府軍的內鬥中走向了滅亡
    前秦東晉於公元383年爆發之戰後,前秦很快陷入內亂分裂當中,短暫強大的前秦覆滅,而沒有了北方軍事威脅的東晉並未趁機大規模北伐收復故土,即便當時的孝武帝成為了東晉少有的集中皇權的帝王,東晉也是在淝水之戰後37年滅亡。
  • 【成語故事 · 前秦】草木皆兵
    人物介紹:苻堅(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小字文玉,略陽臨渭(今甘肅省秦安縣)人,氐族。十六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前秦帝國第三位國君。建元十九年,揮師南伐,發動淝水之戰,意圖消滅東晉,結束亂世。最終敗給東晉謝玄率領的北府兵,導致社會矛盾激化,陷入混亂局面。
  • 慕容垂的「規矩」:為何終其一生慕容垂都未與苻堅一戰?活得坦蕩
    被逼得投奔大敵的慕容垂,徹底對慕容氏死心,等到後來前秦攻滅前燕之後,慕容垂便建議苻堅,殺掉慕容暐和慕容評等人,可見慕容垂對這些慕容氏之人的痛恨。  等到淝水之戰後,慕容垂也並未與各起兵的慕容氏有多麼緊密的合作。西燕建立者慕容泓,是前燕末帝慕容暐的弟弟,等到慕容垂起兵建立後燕之後,慕容泓得知消息後不但沒有選擇去投奔慕容垂,而是狼狽逃到北地聚攏部眾。
  • 許雲輝:被譽為「功蓋諸葛第一人」的前秦丞相王猛究竟有多猛?
    苻生是個殘暴到變態的「獨」眼龍,殺人如麻,殺得「群臣得保一日,如度十年。」導致舉國上下人人自危,「中外離心。」為救國救民,苻健的侄子苻堅挺身而出,力邀「謀略不世出」的王猛加入戰隊。 苻堅與王猛「一見便若平生」,談及古今興廢之事,「若玄德之遇孔明也。」王猛為苻堅出謀劃策,成功發動政變殺死苻生,擁立苻堅為帝。苻堅投桃報李,任命王猛為執掌軍國機密的中侍郎。
  • 他本可功蓋秦皇漢武 為何一敗塗地 都是不聽老王說話惹的禍
    王猛:亂世不用猛藥有毛用,這才殺了一個,如果不早點動手,國家還治理個毛線。要說我是酷吏,真是大大冤枉…苻堅本聽信群臣之言,覺得王猛此舉像個酷吏,但這一番話,卻讓他且暫且嘆,回頭對諸臣說:「王猛是管仲、子產一類人物啊!」
  • 如何破人生如棋之局?看看淝水之戰統帥謝安的大智慧
    如何破人生如棋之局?學習謝安淝水之戰大智慧,網友:這不是矯情很多人都喜歡少勝多,弱勝強,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這樣,可惜往往只在想像中。公元383年,前秦苻堅率領百萬之眾南下打東晉,一路不斷打敗東晉軍隊,逼近淝水。東晉宰相謝安臨危受命,以徵討大都督的身份負責軍事,並派出弟弟謝石、侄子謝玄等率兵八萬前去抵禦。這就是中國戰爭史上極有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之戰,史稱「淝水之戰」。
  • 他是淝水之戰的頭號猛將,卻被門閥玩弄於股掌之間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東晉北府將領劉牢之的生平,用「舉一反三」這個成語再合適不過了。當然這裡不是用的成語本意,而是說的劉牢之一生中最重要的四件事:一舉成名和三次反叛。其中真正讓劉牢之傳名後世的,是讓他飽受詬病的三次反叛。這三次反叛,讓劉牢之大起大落,迅速達到人生巔峰,轉眼間又跌入谷底,可以說是身敗名裂。劉牢之出身將門,世代以勇武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