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接觸語言學的同學往往會被各種名詞搞昏了頭,特別是在談到語言結構類型的時候,更是猶如旱鴨子掉進大海,茫然不知所措。世界上那麼多種語言,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大類:屈折語,黏著語,孤立語,復綜語,其中我們的母語,漢語被歸入了孤立語。這就讓很多同學大為不解:別的名字我都知道是怎麼回事,屈折語就是用單詞內部屈折表示語法成分,黏著語就是用黏著詞素表示語法成分,復綜語就是一個單詞就是一句話。但這個孤立語是什麼意思?難道是「被孤立的語言」?
話說歪打正著,還真有「被孤立的語言」這個東西,我們稱之為「孤立語言」。注意,是「語言」不是「語」,多了一個字,意思就完全不一樣了。但漢語並不是孤立語言,而在中國乃至亞洲都十分流行的第二外語,日語和韓語,都是孤立語言。這就直接說明,這個「被孤立」似乎也並不是根據受歡迎程度來說的。那麼什麼是「孤立語言」呢?「孤立語言」的意思是「孤立存在的語言,不與其他任何已知的自然語言有親屬關係」。傳統上,按照譜系分類法,世界上現在已知的語言絕大多數都可以被歸入大致九個語系裡面,這九個語系分別是:
1. 漢藏語系(漢語,藏語,泰語,緬甸語等)
2. 印歐語系(印地語,波斯語,俄語,英語等)
3. 阿爾泰語系(土耳其語,維吾爾語,蒙古語等)
4. 閃-含語系(阿拉伯語,希伯來語,豪薩語等)
5. 烏拉爾語系(芬蘭語,匈牙利語等)
6. 高加索語系(喬治亞語,車臣語等)
7. 南島語系(馬來語,爪哇語,毛利語)
8. 南亞語系(高棉語,越南語,孟語等)
9. 達羅毗荼語系(泰米爾語,泰盧固語等)
但是總有凡事總有例外,有那麼幾種語言怎麼研究都無法歸入上述九大語系裡任何一種裡面去,比如日語。無論從詞彙,語法還是語音方面看,日語都顯得那麼與眾不同。雖然與漢語有著數量眾多的同源詞,但卻只是借詞,並未覆蓋日語的底層詞彙,而且沒有聲調這個主要特徵,所以怎麼都不能被歸入漢藏語系。雖然和蒙古語一樣利用黏著詞綴表示語法意義而且也使用主-賓-謂結構,卻沒有元音和諧律這個主要特徵,與阿爾泰語系語言的同源詞也非常少,所以也不能被歸入阿爾泰語系。與其他語系的語言相比,差別更大,更沒法劃分進去。這種情況下,就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孤零零地活著,沒有家人,沒有朋友,於是人們就給這類語言起了個名字叫做「孤立語言」。
既然漢語不是孤立語言,那漢語的「孤立語」中的「孤立」是什麼意思呢?
原來,孤立語中的「孤立」並不是從譜系分類的角度上說這種語言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從單詞詞形的角度上來說的,指的是在這類語言中,單詞沒有形態變化,一個詞根就只有一種表現形式,孤立地存在。是不是很有一種「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的傲嬌感?
由於這個特點,孤立語的單詞就不能依靠詞形變化來表示自身語法成分,只能依靠詞序和虛詞來表示。漢語是一種孤立語,而英語是一種屈折語,我們就以漢語和英語的對比來說明。比如:
「他吃著呢。」
1.在這句話中,無論是什麼時態,語態,人稱,數量,這裡的每個字都只有一種固定的寫法,不可改變字形,多一筆少一筆都是錯的。
2.這句話中, 「他」是第三人稱單數,而且位於句首,可以判定為主語。「吃」看不出來任何時態,語態,人稱或數量信息,只是個單純的動詞。「著」是個動態助詞(虛詞的一種),在這裡表示進行時態,但看不出來人稱,時態和語態信息。「呢」是語氣助詞(虛詞的一種),用於句尾無實際意義。從全文來看,主語「他」後沒有出現被動語態介詞(虛詞的一種),可以判斷這句話是主動語態。全文沒有出現時間狀語,也沒有判定動詞「吃」與其他動作在時間上的邏輯關係的依據,因此默認為現在時態。所以這句話就是第三人稱進行時態,主動語態。
對比英語:
「He is having.」
1. 在這句話中,在不同時態,語態,人稱,數量中,每個單詞都有不同的寫法,he-him, is-am-are-were-was-be, eating-eats-eat-eaten,可以改變詞形。
2. 這句話中,he是第三人稱單數,而且是主格,表示這個詞是主語。is是be第三人稱現在時態。eating是eat的現在分詞,表示主動語態。所以這句話就是第三人稱現在進行時態,主動語態。
從這兩句話的對比就可以看出,英語可以依靠單詞的內部屈折變化來表示語法成分,但漢語不行,只能依靠詞序,虛詞以及上下文邏輯關係來表示和判斷每個詞語的語法成分。這就是漢語作為「孤立語」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