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閒愁:
哪一種語言與漢語較接近?https://www.toutiao.com/a6668849443686580483/
漢語屬於孤立語和分析語(這兩個概念基本上等同),下面是一些主要的分析語,而漢語之後的四種語言是最接近漢語的:
分析語是一種主要通過輔助詞(粒子、介詞等)和詞序來傳達句子中的詞之間關係的語言,而不是利用變形(改變詞的形式以表達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孤立語的每個詞的語素構成數量非常低(最低就是1個),並且沒有任何變形形態。在極端情況下,每個詞就是一個語素。
孤立語和分析語往往是一致的,並且經常被認為是同類語言。但是,由於派生詞素的存在,英語和漢語等分析語言可能仍然包含多語素詞。
英語(大體上被認為是分析語的,但實際上英語也有很多綜合的成分,比如revolutionarilist,antidisestablishmentarianism這類的詞)
英語和漢語大致都是主詞+動詞+受詞。
--真滴假滴?感覺不出英語與漢語有關聯哈。
晉觀:
大體如此,那是因為你沒接觸過英語之外的其他外語。世界主要語言裡,確實是英語的語法和漢語最接近。但即使如此,還是差別大於英語和其他語言的差別。
一剪閒愁:
為什麼英語與漢語相似呢?
晉觀:
不是相似,而是其他語言和漢語更不像。
雙月.花菱薰:
英語和漢語的確相對相似一些,我最近在學德語。
笑嘻嘻吃酒:
語法分析應該是西方語言比較法吧? 漢語應該不怎麼講語法的。從語法角度說,文言文與白話文差異也很大吧?
雙月.花菱薰:
這個差更遠了,語系也不同。其次,相比於白話文,文言文和英文更接近。
晉觀:
日語和漢語的語法差別也很大。
雙月.花菱薰:
嗯,日語文法和漢語基本上完全不同,只是漢語外來詞較多而已。
晉觀:
日韓滿蒙回藏緬都是黏著語,和漢語的差別比英語還大。
雙月.花菱薰:
廣東話裡面保留的傳統文白用法,和英語語法就相對接近了。
晉觀:
目前為止,漢語的語法整理還是有很多自相矛盾之處。
雙月.花菱薰:
i will go first,後置。
晉觀:
潮州話更像文言。
笑嘻嘻吃酒:
直覺上說,閩南人不怎麼訓練就能通曉日韓語言。
雙月.花菱薰:
那是由於日語裡的漢語外來詞,日語基本上三部分:本土詞彙,漢語外來詞,英語外來詞。實際上日語和漢語的語法差別很大。
晉觀:
日語是吸收了不少漢語的發音,但語法還是他們本土的。
笑嘻嘻吃酒:
以語法為基礎的分類方式是否符合實際呢?
雙月.花菱薰:
應該比較符合。這個一旦去學習這門語言就能有感覺,換一種語言,思維模式都變化了,語句構成時的先後順序。
笑嘻嘻吃酒:
現實來說,日韓越語言文化都深受中華影響,怎麼可能反倒是語言學上的疏遠呢?
雙月.花菱薰:
主要是書寫系統,語言的印象在於詞彙,詞彙傳入之前,他們的語言本身已成系統。這個疏遠,去學這門語言的時候會發現。
笑嘻嘻吃酒:
這個語言分析法挺反直覺的。
雙月.花菱薰:
我學日語時,感覺確實比英漢差別要遠,主要是語句構成時的思維模式。
笑嘻嘻吃酒:
學日語肯定比英語容易些吧?
雙月.花菱薰:
不會,會難一些,頂多是背單詞的時候容易一些。
笑嘻嘻吃酒:
語言的目的是交流,孫中山未學日語,亦可手書交流,這怎麼會是疏遠呢?如果換英國,根本不存在交流的可能。
雙月.花菱薰:
這是書寫系統,日語沒有自己的書寫系統。
一剪閒愁:
不是有片假名嗎?
雙月.花菱薰:
片假名和平假名都是用漢字的草書改的,可以一一對應,英語也可以用漢字來切,只要語言專家們去做這樣一個工程。
一剪閒愁:
英語多音節哈。
雙月.花菱薰:
日語也有多音節。
笑嘻嘻吃酒:
語言分析不應該是基於交流的目的嗎?歐洲拼音文字系統孕育出來的分析方法,是否適用於全世界?
雙月.花菱薰:
這沒關係的,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就機翻算法而言,英語和漢語的相似度就很直觀了,如果一個人因為字彙的重合認為漢日之間更加接近,那麼把它變成翻譯軟體中的算法,就可以很明顯看出來遠近。韓語的彥文也是造出來的拼音,日韓沒有自己的書寫系統,其文化來自中國。
晉觀:
假名其實和拼音類似,假名可以視為日語的拼音字母。我一直覺得,對中國人而言,英語都學不好的人,其他語言就更難越好了。
雙月.花菱薰:
對,英語是最好學的外語,只要學字彙的用法就行了。日語把否定詞放在最後,聽完才明白他到底同意還是反對。而且以我研究民族性來說,我認為中國和歐美的民族性更能共通。也許有一定文化隔閡,但交流之後更能相互理解。中美能相互理解,中日和美日,則很困難了。
一剪閒愁:
是東學西漸、西學東漸的結果吧?
雙月.花菱薰:
是性格底層的東西更能共通,日本性格底層的東西,和中國與西方都不一樣。
一剪閒愁:
什麼原因呢?保持原創性?
笑嘻嘻吃酒:
大陸性格與島國性格,這是地理問題。
雙月.花菱薰:
同樣是島國,英國人就不這樣。至於韓國,中韓國民性是我認為最為相似的,看看網友發言,把用語改一下,基本情緒都是差不多的。
來源 東方時事解讀QQB文化群
時間 2019.3.29
附註:東方時事解讀QQ系列群內任何一位成員的發言、其內容均只代表其個人觀點與立場,不代表「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及其網站、公眾號的觀點與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