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英語語序和漢語語序的區別,讀懂英語和文言文

2021-03-01 浮水生雲

在表達句子的核心信息時,即句子的第一次擴展時,漢語和英語語序一致,都是名詞性+動詞+名詞性。

但是在進行第二次擴展時,即加入形容詞性來修飾名詞時,加入副詞性來修飾動詞時,漢語和英語語序產生了巨大的差異。

它們的區別主要表現為:句子修飾成分和被修飾成分的位置關係。漢語修飾成分前置,英語大多數情況下修飾成分後置。

我們可以根據中國的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與英語對比,學習這一概念。

這裡解釋一下,我個人在寫這個文檔的時候,主要是根據徐磊老師的語法課程和書籍,也融入了其他老師的課程和書籍中的內容。在此,我舉個國家瑋老師在文言文課程上舉的例子。國家瑋老師在課程上講得更加詳細,我提供了一個剪輯後的相關視頻,你聽完後必然獲益。

現代漢語:我在桌上有一本書

文言文: 餘有書一本於桌上

英語:   I have a book on the desk.

 

國家瑋老師舉這個例子主要是為了說明狀語後置這一概念,在此,我們可以把狀語理解為副詞,把定語理解為形容詞。

當我們看到第二個句子,根據我們多年文言文學習的經驗,對「於桌上」的第一反應就是「狀語後置」。那麼,這些跟英語有什麼聯繫呢?

首先,我們找到句子的主幹「我有一本書(I have a book)」,其中我是主語,有是謂語,一本書是賓語。將此替換為徐磊英語語法,我是名詞,有是動詞,一本書也是名詞,句子結構是名詞+動詞+名詞。在這個層次上,不論是現代漢語、文言文還是英語,語序都是一樣的。接下來就是修飾成分「在桌上(on the desk)」,在現代漢語中,這個成分放在「有」的前面,說明修飾的是「有」。修飾謂語「有」的是狀語,即修飾動詞「有」的「在桌上」是副詞。在文言文中,「於」是一個介詞,表示「在」的意思,即在桌上。我們發現這個成分並沒有放在「有」之前,而是放在句子之後。同樣地,在英語中,on the desk也放在句子後面,然而根據上面推測,我們知道它屬於副詞,修飾的是have。在這裡,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英語的語序和古代漢語有點相似,將句子的主幹部分放在前面,較長的修飾成分放在後面。

在這裡,我們再回想思維導圖中的一個知識點。介詞+名詞=副詞/形容詞。

所謂介詞,一般放在名詞或代詞前,表示該詞與句中其他成分的關係。用徐磊老師的話講,介詞可以幫名詞完成詞性轉化,轉化成形容詞或副詞。我們判斷什麼詞屬於什麼詞性,主要看它在句中的作用。比如:餘有書一本於桌上,這個「於桌上」到底修飾誰呢?有三種情況,修飾「餘」、「有」和「書」。在對語法不熟悉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逐一代入去了解。如果它修飾的是「餘」,即在桌上的我有一本書,句意不通,則它不修飾「餘」;如果它修飾的是「書」,即我有一本在桌上的書。這樣翻譯似乎勉強過的去,但又非常彆扭,暫且放著;如果它修飾的是「有」,即我在桌上有一本書,句意通順。「有(have)」是動詞,修飾動詞的是副詞,所以「在桌上(on the desk)」是副詞。

在這裡,我們需要注意,詞有自己本來的位置,如果要改變它的位置,它需要藉助一些詞來幫助自己發生變化,或者自身發生詞性轉化。

世界上本來沒有詞性,它在什麼位置,它就是什麼詞。

在學習初期,我們不是一定要記住什麼詞是什麼詞性,因為這會是整個體系變得相當龐大,增加學習負擔。很多同學連簡簡單單的單詞都不會背,連一詞多義都不懂,還要去記住詞性,這顯然是巨大的工程。我們之所以學習語法,就是為了簡化記憶,從語法的角度理解句子,從而理解單詞。這樣的學習順序不是忽略單詞,而是提高效率。在長期的學習中,我們會形成良好的語感,也會在大量閱讀之中,理解詞彙。在這個基礎之上,背單詞也會變得更加輕鬆。

國家瑋老師在課上講了一個例子,我認為很適合用來解釋我上述的觀點。

 

延壽字長公,燕人也。霍光擢延壽為諫大夫,徙潁川。潁川多豪強,難治。

 

如何翻譯「潁川多豪強」,首先分析句子結構,「潁川」是名詞,即主語,「豪強」是名詞,即賓語。那麼一個句子裡有兩個名詞,缺少動詞,那麼「多」必然是動詞,因為一個句子裡不能缺少動詞。我們一般認為「多」是形容詞,比如「許多的」。國家瑋老師說翻譯這個句子,一定要把它的動詞含義翻譯出來,如果翻譯成「潁川有許多的豪強」,那麼就是零分。你翻譯出「多」的動詞含義,即「潁川到處都是豪強」。

我們知道在這個句子裡,「多」可以充當動詞,是否需要拿個本子記下來「多,可以當動詞」,沒必要。我們並不是靠記住這個詞的詞性來翻譯句子,而是在分析句子結構後,判斷它是什麼詞性。同學們可以記住這句話「可以理解就不要死記硬背。世界上本沒有詞性,它在什麼位置,它就是什麼詞性」。

我們常說學習需要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每當學不好英語就怪自己單詞背的太少,學不好文言文就怪自己不認識108個實詞,這完全沒有意義,不是嗎?如果你把英語和語文都當作需要積累的科目,你必須承認這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而且未必獲得良好的效果。因此,不要執著於背單詞,它本是水到渠成之事,讓自己讀懂更多的文章。背單詞其實很快樂,也不會太難。如果過分強調這份痛苦,為何又要在其中受盡折磨?如果你能學會這樣思考問題,想必背單詞也不會成為你的阻礙。

語文跟英語有很多相似之處,大家在學習英語的同時,可以學習語文,享受一起提分的快樂。最適合跟徐磊英語一起學的語文課,必然是國家瑋老師的,改變思維方式,提高思維能力,請告別死記硬背,好嗎?

 

識記:

在英語中,修飾成分一般後置。如果修飾成分是一個詞,一般前置,也可以後置。修飾成分的長度大於一,一般後置。

形容詞的位置:

一般情況:單個形容詞、名詞’s或單個名詞作形容詞時,一般放在被修飾的名詞前面。

其他情況:動詞+ing、動詞-ed、to do、介詞+名詞,句子變形容詞都後置。

副詞的位置:

一般情況:單個副詞放在動詞前。當然由於副詞的位置比較靈活,單個副詞有時也可放在動詞後,句子前和句子後。

其他情況:動詞+ing、動詞-ed、to do、介詞+名詞,句子變副詞都是後置。


相關焦點

  • 語序類型學推動漢語語序習得研究
    外國學生漢語語序習得研究的核心問題。各自漢語語序習得研究的核心問題,是他們在漢語短語和句子等不同層面語序的構建過程。以英語母語學生和韓語母語學生為例,二者母語與漢語在不同層面的很多語序參數設置上都存在複雜的異同關係,其標記性也各不相同,因此兩類學生在習得漢語時的語序策略構建過程就會存在差異。
  • 為何歐美語言的語序和漢語一致,而亞洲其他國家的卻跟漢語不同?
    漢語和英語等歐洲語言都是主語(Subject)、動詞(Verb)、賓語(Object)語序,簡稱主動賓(SVO)語序。如:我愛你,I love you 等。至於為什麼漢語和英語等歐洲言語語序一致,可能是一些巧合吧。
  • 漢語和英語語法:漢語句子成分和語序到英語簡單句五種基本句型!
    在從「結構+詞類」掌握句子成分及語序那篇圖文中已經介紹了漢語句子成分及其使用判斷方式,最後也介紹了現代漢語標準句子的結構也就是自然語序,本文繼續由此介紹漢語句子成分及自然語序到英語句子成分及英語簡單句五種基本句型的推理。
  • 英語裡多重狀語的語序定位
    今天,我們詳細介紹行為句型和多重狀語的語序定位;行為句型就是有謂語動詞的句型,也就是我們說的主謂賓結構。一、有動作也就是有行為動詞的句子是行為句型,也就是主謂賓結構。學英語的人一般都是先找固定的語法結構來學習熟記,其實結構是固有的,如果沒有注重概念上的分析理解,那麼死記硬背結構是無法掌握語法的淵源的。把語法概念理解透徹才是觸類旁通的鑰匙!英漢之間除了發音的不同,語序是最大的差別。
  • 金立鑫:漢語語序的類型學特徵
    既然漢語在語序類型上是混合型的語言,那麼它的狀語在動詞前或者在動詞後都是合理的。但是在中國漢語學界幾乎所有學者都會認同在前的是狀語,而在後的不是狀語,這構成理論上的邏輯矛盾,系統無法邏輯自洽。這一點也同樣體現在時間狀語從句的語序上,中國英語學習者在這一問題上顯示出母語語義凸顯,習慣於時間狀語從句前置 (李銀美、王義娜 2015) 。這也跟我們教學上的理論缺失有關。
  • 漢語語序的花式變換法則
    研究動作行為動詞跟施事和受事配置組合成的語義語序類型時,應該區別靜態和動態:從靜態角度看,漢語的基本語序屬於「施動受」語義語序結構;眾所周知,「施在動前、受在動後」「主在謂前、賓在謂後」分別是漢語語法結構裡的一條基本語義語序規則和句法語序規則。人們能說「張三喝茅臺酒」,卻不能說「張三茅臺酒喝、茅臺酒張三喝、茅臺酒喝張三」。
  • 用德語的語序讀英語會是怎樣魔幻的感覺?
    德語和英語同屬日耳曼語言,但由於德語是西日耳曼語的下義語,所以我們可以說英語是德語的分支,因此英語和德語在語言系譜上的關係遠較英語與法語或德語與法語更為密切,今天就來細數一下這兩個語言之間的相愛相殺。英語和德語詞彙有很多相同的,例如,英語中的動詞see和德語中的sehen同源:【英語】 see /sɪː/ v. 看見, 理解, 領會【德語】sehen /ˈzeːən/  v.
  • 中韓語序研究
    中韓語序研究  語序是句子成分的排列順序,語序在正確表達和理解目的語言上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中韓兩種語言在發生學分類法和形態分類法都屬於不同語系不同語種,本文主要從語法語序的角度,即從中韓句法成分的排列次序的角度比較找出中韓語序的區別,為學習韓國語的中國留學生提供參考的基礎資料。
  • 語序在語言學中的劃分
    大家好,這裡是國際漢語教學網,歡迎回來。在語言學中注重形態分類,而傳統語言類型學把語言分成了四類:孤立語、黏著語、屈折語和復綜語。為何要研究形態和語序其實也是有著她的緣由:首先是並不是所有的語言都有形態變化,這一點顯而易見,其次,語序是語言歷史演變中最穩定的性質,最後,語序是人類語言中最普遍的形式。由此可知當代語言類型學對語序的重視遠超過了對形態的重視也就不足為怪了。
  • 上古漢語到現代漢語的語序演變:主謂賓→主賓謂
    上古漢語被動式的結構是:NP   +   V  +   前置詞   +   NP(受事)                       (施事)例: 勞力者治於人。 (《孟子》,前4世紀)這和現代英語被動形式相同。
  • 2016考研英語翻譯:語序調整看兩點
    英文和中文的語序是很不一樣的。在翻譯的過程中,你的答案看起來是否順眼,和語序調整的是否符合中文的習慣有很大的關係。本文詳細解析了翻譯中的語序調整,希望對大家的英語複習有所幫助。
  • 翻譯語序如何調整?
    英語習慣開門見山,表態在前,敘事在後,即先表達個人感受、態度、觀點和結論,再交代理由和事實。而漢語是遵循自然時序法則,按照事件的自然進展鋪展開來,先發散地展開事實背景等,最後才表述結果。對於因果關係,英美國家的人偏好先說結果,後提及原因,可能他們認為結果比原因更重要。而漢語裡,必然是現有原因、條件才會有結果。
  • 2013年大學英語六級翻譯方式:翻譯語序
    翻譯語序  第1) 定語位置的調整  漢語的定語,無論是單用還是幾個連用,通常都放在所修飾的名詞之前。而在英語裡,  單詞作定語時,一般放在所修飾的中心詞之前,詞組,短語和從句作定語時,則放在所修飾  的名詞之後。
  • 語言類型學漫談 | 李佔炳:語序類型
    當我們談到一種語言的語序類型時,首先關心該語言的基本語序是什麼。即小句基本成分主語S(subject)、謂語V(verb)、賓語O(object)這三者的相對順序是怎樣的?比如英語的基本語序是SVO,日語的基本語序是SOV。
  • 【語法】中英文表達(成分和語序)的差別
    關注可免費學價值5000元英語課程,免費申請外教一對一口語體驗,電話或網絡在家輕鬆上課,不出門就能輕鬆學英語
  • 2018中考英語知識點:賓語從句的語序要用陳述句語序
    下面是《2018中考英語知識點:賓語從句的語序要用陳述句語序》,僅供參考!   賓語從句的語序要用陳述句語序     陳述句語序,就是主語在前,謂語動詞在後。     錯誤:He is wondering when can he finish this difficult job.
  • 從類型學視角探究中亞東幹生漢語語序
    索緒爾認為,語言符號的根本特徵有二:「線條性」和「層級性」。「線條性」在語言學上稱為「語序」,而漢語缺乏典型的詞形和形態變化,主要依靠語序和虛詞來表達一定的語法意義。通過對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的漢語中高級水平東幹族留學生100人約20萬字的漢語書面語料的分析和統計,共獲得語序偏誤240例。語序偏誤率由高到低依次為:狀語偏誤>定語偏誤>主謂偏誤>補語偏誤>述賓偏誤。其中,狀語偏誤最多,高達169例,佔到70.42%。由此看出,東幹族留學生在次結構層級特別是狀語語序上掌握得不好。
  • 英漢翻譯技巧之語序的調整
    前幾期講的都是關於英譯漢篇章翻譯的內容,今天我們來著重關注一下英譯漢的一個翻譯技巧——語序的調整。大家都知道,英漢兩種語言有著不同的思維表達習慣和語法構成,這一點在兩種語言的語序上體現得非常明顯。一般來講,語序指的是句子單詞和成分的先後排列順序,包括詞序和句序。
  • 2016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精髓技巧:正反與語序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四級>四級輔導>翻譯>正文2016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精髓技巧:正反與語序 2016-01-21 11:44 來源
  • 學會適當調整語序和邏輯詞,讓漢譯英分數更上一層樓!
    今天我們來談一談漢譯英中邏輯詞和語序調整。首先,水位上升會威脅到沿海和島嶼國家的居民。另外,一旦海洋不再能夠履行一直以來的氣候調節功能,我們就會面臨著更令人擔心的系統性風險。 這一段大家會如何翻譯呢?這樣翻譯語言更多還是被中文字面限制了,基本順著原文語序翻譯,雖然沒有太多語法錯誤,但是很難在CATTI和MTI考試中脫引而出,拿到高分。那麼從語序和邏輯銜接的角度,怎麼樣做的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