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正在深度侵入漢語 300年後漢語會消亡嗎?

2020-12-14 鳳凰網讀書

30年後的漢語是什麼樣子?

「Erin Manning是一位居住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的專業攝影師、教師和電視工作者。電視觀眾將Erin視為The Whole Picture的最佳主持人,The Whole是HGTV-HD和DIY網絡推出的、獲得TELLY大獎的數碼攝影秀。」

「1982年,董事長Dr.RoIf Portmann和CEO Mr.Ui riCh.W.Herzog毅然決定從瑞士鐘錶業的大亨ASUAG控股公司(即今日的Swatch集團)手中買入Oris品牌——這個歷史性的轉折點,為瑞士OriS表此後縱橫天下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30年後的漢語將會是這樣的漢英混雜、不漢不英的文字。

第一段話,摘自我喜歡的一本書,2009年2月中國首都一家出版社出版的《人像攝影》,是這本書中出版者對該書作者的介紹。第二段話,摘自我喜歡的、我國出版的最好的雜誌之一的某雜誌,2009年第47期。我不點名批評是因為此種現象太多了。而且,這兩家還不是漢英混雜最嚴重的。只點名批評這兩家有失公允。

漢英混雜到如此嚴重的程度,目前在中國出版物中雖不普遍,也不少見。所以,我只是把它看成是30年後漢語的普遍文本。當然,前提是如果沒有措施制止漢英混雜蔓延滋長的話。

最嚴重的後果將是:漢語不再是單獨能夠表情達意的語言體系。上面引用的這段話,只懂漢語不懂英語的人看不懂寫不了;只懂英語不懂漢語的人同樣看不懂寫不了。中國人必學英語才能看懂自己的漢語。

漢語,作為中華文明的載體和基礎,可能要發生根本性動搖。

300年後的漢語是什麼樣子?

這件事如果從一個較長遠的歷史跨度來思考(比如100年、200年、300年),它的嚴重後果將讓每一個中國人觸目驚心,那就是:漢語消亡,英語代替漢語。

歷史可能這樣記載: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種文字,古代埃及的聖書字(俗稱埃及象形文字)消亡於公元400年;古代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消亡於公元前330年;由古代中國的甲骨文演變的漢字,消亡於公元2300年。歷經5000年的漢字終於抵抗不住英語的侵入而最後消亡。

這不是危言聳聽。按照30年來,特別是近10年來英語侵入漢語的速度,按照中國年輕一代對英語的崇拜對漢語的輕視,按照我國知識分子目前對待英語侵入漢語所持的麻痺麻木的精神狀態,不用300年,100年後,漢語將會消亡。

原因何在?

第一大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對外來語,不經翻譯漢化,直接以英語字母形式楔入漢語。

漢語的發展,當然離不開對外來語言的吸收。我們的祖先前輩早就為吸收外來語創造了正確的方法。用音譯,便有了「咖啡」;用意譯,便有了「電話」;用音譯加意譯,便有了「芭蕾舞」。主要用這三種方法,便解決了外來語翻譯漢化的主要問題。

漢語歷史上,迄今有三次大的吸收外來語高潮。第一次高潮在漢唐通西域之後和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從西域吸收了「葡萄」、「駱駝」等外來詞;從佛教中吸收了「世界」、「莊嚴」、「結果」、「現在」、「圓滿」等外來詞。第二次高潮是在鴉片戰爭之後,從英語吸收了坦克、沙發、吉普車等等;從日語中吸收了組織、紀律、政府、黨、方針、政策等等。

這些外來詞經過漢語文化的「胃」消化吸收,它們的模樣變成了方塊漢字,它們已經融化在漢語的血肉之中。

第三次高潮,正是我們所處的時代,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中外交流迅猛擴大,英語如潮湧入。我們在忙碌中有一個「小小的疏忽」,沒有將外來語完全漢化,部分英語楔入漢語。這個口子一開,猶如螞蟻鑽進長堤,泛濫蔓延,大有不可收拾的勢頭。

最先是英語縮略語(也有人稱為字母詞)在漢語出版物中廣泛使用。國內生產總值,用GDP入文;世界貿易組織,用WTO入文。接著是CEO、NBA、CPI、IMF等等排著隊跟進,逐漸成為高頻詞。

造成漢英混雜的第二類情況是科技新詞、品牌名稱、專業術語不加翻譯。例如:IT、VCD、DVD、DV、IBM、MP3、QQ、MSN、web2.0、twitter、iPhone、Google adwords……

第三類情況是人名、地名、企業名、單位名不翻譯。這類情況的代表,就是我在本文開頭引用的那兩段話。

第四類情況,一個英語單詞或一個字母成了漢語造句中的一個詞素,例如:「經銷商PK品牌商」;「適當地YY一下不行嗎?」;「這話我都說N多遍了。」

第五類情況,中國人用英文字母取名,或者直接取英文名:「趙C」、「李-A」、「張@」。公共建築用英語名,例如:SOHO現代城。

第四類、第五類情況對漢語的解體最具有殺傷力,有著潛在的、令人恐怖的威脅!它已經紮根在漢語的細胞裡了。

第二大原因:中國知識分子疏忽麻痺,對英語侵入漢語,缺乏應有的警惕,缺乏清醒的文化自覺。

在中國的出版物上,在漢語的故鄉,造成漢英混雜甚至可能導致漢語解體的狀況,這不是英語國家所為,不是英國議院幹的,不是美國中央情報局幹的,沒聽說西方有「和平演變」漢語的計劃。這是中國知識分子自己幹的。

中國知識分子也不是故意要糟蹋自己的文化,而是我前面所說的「小小的疏忽」,是處在「無意識」狀態。誰也沒有往深處想:漢英混雜,打開了英語入侵漢語的缺口,是逮來「英語螞蟻」在自家的漢語長堤上打洞。

讓我們分析幾個高頻詞,看看中國知識分子是怎樣由「有意識」變為「無意識」的吧。

我們前輩對英語縮略語早有正確的處理辦法。比如,石油輸出國組織的英語縮略詞是OPEC,約在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傳入中國,中國就將它音譯漢化為「歐佩克」。至今,在我們報刊的行文中,寫作「歐佩克」,而不是寫作「OPEC」。到了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至今,當同樣是英語縮略語的WTO、GDP進入中國的時候,我們卻讓它直接嵌入漢語。其實,「WTO」用中文簡稱「世貿組織」或「世貿」,有何不可?「GDP」如果用「國總值」中文簡稱不是也很簡潔嗎?「APEC」用「亞太經合」簡稱不是更順口嗎?

同樣是流行性疾病的名稱,「AIDS」我們曾將它音譯為「愛滋病」,因愛而滋生的病,還兼著意譯,翻譯漢化做得非常好。到了2003年,非典型流感,國人已經將它稱為「非典」了,可到了中後期報刊上又都改為「SARS」來稱呼它。今年的甲型H1N1,就乾脆是漢英混雜了。用「甲型流感」或「甲流」中文簡稱不是很好嗎?

我們再從相反方向看,看英語怎樣吸收漢語的吧。英語單詞中的「silk」,它的中文意思是「絲綢」,就是從古代漢語中按照音譯的方法借用過去的。還有「關係」,在英語中成為「guanxi」,也是要把漢語英化。把外來語化為母語的血肉,這是任何一種語言在吸收外來語時都遵循的規律。哪像我們現在這樣,在方塊字的漢語陣列中,隔幾行有幾個外文字母,真像是在我們滿頭黑髮中插上幾根金髮,在我們黃皮膚的臉上貼上一塊白皮,不協調不和諧不美。如果在滿篇英語中時不時插上幾個方塊漢字,也很刺眼吧?英語國家可沒有這種現象。英語中有的詞語在漢語中沒有對應的詞語,但這也不能成為我們「生搬硬套」的藉口,我們可以創造一個漢語新詞代替它。

為什麼到了第三個外來語湧入的高潮期,中國的知識分子就喪失了警惕性呢?這個時期一個重要的時代背景,便是全民學英語。在前兩個高潮期,外來語不翻譯成漢語,中國人便認不了。而到了第三個高潮期,中國的知識分子學了一點英語,不譯成漢語也看得懂了。而且,運用漢語時夾雜一點英語覺得新奇有趣時尚。於是,中國知識分子,不僅對英語侵入漢語不警惕不抵抗,而且自己欣欣然接受並且有意為之(由此也可見文化軟力量的厲害)。全民學英語,本來為的是中國人更方便與外來文化交流,沒想到一不小心便用外來語攪亂了自己的語言。我非常贊成中國公民學習英語,但我同樣認為:該用英語的時候,用規範的英語,而不是「洋涇浜」英語;該用漢語的時候,用規範的漢語,而不是「漢英混雜」的漢語。

在出版物上和媒體上出現的漢英混雜,對搞亂漢語的作用又遠勝網際網路和日常說話。因為:這裡既向大眾傳播,又起著示範作用;還作為歷史記錄傳於後世。所以,這裡的漢英混雜才是搞亂漢語的致命一擊。

相關焦點

  • 漢英混雜現象蔓延 英語深度侵入讓漢語危機四伏
    所以,我只是把它看成是30年後漢語的普遍文本。當然,前提是如果沒有措施制止漢英混雜蔓延滋長的話。  最嚴重的後果將是:漢語不再是單獨能夠表情達意的語言體系。上面引用的這段話,只懂漢語不懂英語的人看不懂寫不了;只懂英語不懂漢語的人同樣看不懂寫不了。中國人必學英語才能看懂自己的漢語。  漢語,作為中華文明的載體和基礎,可能要發生根本性動搖。
  • 新加坡的漢語正在消亡,而馬來西亞的漢語在夾縫中求生存!
    一、新加坡的漢語:日趨邊緣化,消亡是必然的命運最新的關於新加坡漢語狀況的新聞是:漢語已經在新加坡失去生存的土壤,在50歲以下日常使用漢語的人口已降至總人口的5%左右,也就是說除了大陸移民,已經很少有人在家裡和工作中說漢語了!
  • 日本漢語是如何「侵入」中文的?
    《日本時報》2008年10月8日文章:日本語如何「侵入」漢語詞彙(作者:MARK SCHREIBER)在8月的《產經新聞》上,Masaji Oshida開闢了一個新課題:有多少漢字詞彙是日本創造的,而又在中國生根發芽的。他是在讀完了一封信後有此想法的。
  • 漢語能取代英語的統治地位嗎
    導語:如果我們走進未來,即使僅在100年後,會發現地球上的語種有兩個大變化:第一,語種大幅變少;第二,語言將比現在簡單很多,尤其是相對於書面語言,口語會大大簡化。由於熱播美劇《生活大爆炸》中四個天才屌絲的推崇,起源於《星際迷航》的外星語——克林貢語又掀起了一股熱潮,甚至有粉絲專門請語言專家來研究和教授這種語言。
  • 漢字是否終會消亡?為什麼外國人學漢語很難,淘汰的反而是漢語?
    為什麼外國人學漢語很難,淘汰的反而是漢語?為什麼不是外國人呢? 外國人抱怨漢語難,但漢語真的難嗎?不過是不願接受和學習外語找藉口罷了!怎麼不見中國人抱怨英語呢(在國際上)?不過是中國強大以後的文化影響力,使得外國不得不重視和學習中國文化而帶來的影響。
  • 漢語會超越英語成為世界通用語嗎?專家告訴你:漢語才是未來
    隨著中國的日益強大,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國的魅力進一步彰顯,世界各國越來越多人開始學習中國的語言和文字,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學習漢語的浪潮。那麼有人問了,隨著中國的進一步發展,我們還要學英語嗎,漢語是否能成為世界通用語言?
  • 日本時報:日本漢語是如何「侵入」中文的?
    《日本時報》2008年10月8日文章:日本語如何「侵入」漢語詞彙(作者:MARK SCHREIBER) 在8月的《產經新聞》上,Masaji Oshida開闢了一個新課題:有多少漢字詞彙是日本創造的,而又在中國生根發芽的。
  • 學術會議按慣例使用英語 漢語將淪為科學看客
    在中國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為什麼要排斥漢語   其實,2006年國際弦理論大會開幕當天,三位科學家(包括數學家丘成桐)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面對6000多聽眾的演講,也都未設同聲傳譯,使用的都是英語,多數聽眾包括一些從外地趕來的大學生,表示沒有聽懂多少(這自然有英語水平問題,也有專業水平問題)。
  • 漢語與英語相似嗎?
    但是,由於派生詞素的存在,英語和漢語等分析語言可能仍然包含多語素詞。 英語(大體上被認為是分析語的,但實際上英語也有很多綜合的成分,比如revolutionarilist,antidisestablishmentarianism這類的詞) 英語和漢語大致都是主詞+動詞+受詞。--真滴假滴?感覺不出英語與漢語有關聯哈。
  • 當英語折磨你的時候,他們正在努力學漢語
    相反,學習漢語的人反而越來越多,美國《時代周刊》曾發文說: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如果你想領先別人,那就學漢語吧!從16年起,美國國內就掀起了一陣漢語熱,而其中的代表人物居然是川普的外孫女(想不到吧)。作為總統的外孫女,阿拉貝拉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甚至能唱漢語歌。不得不佩服她的母親伊萬卡,眼光就是長遠啊。
  • 會說普通話,英語流利就能教漢語嗎?
    當我們漢語老師報出職業的時候,總會有很多人戲謔地說:「嗨!這我也能行。不就是說話嗎?」當圈外人想走近漢語圈時,也經常會說:「我覺得我英文不錯,教個漢語沒問題!」當年輕的畢業生選擇這個行業時:常常說:我認為這個行業應該是有趣的,接觸新事物的,掙錢多的,體面的。據說,目前中國的普通話普及率達到了73%。這說明什麼呢?會說普通話的人數越來越多了。
  • 漢語還是英語?人類文明的終極選擇丨互推文
    這個公號名聲大噪,還是源於一篇《婚姻制度:一個正在走向消亡的制度》,提出「婚姻制度走向消亡不是一個情感上的推論,而是一個經濟學上的邏輯。你們再怎麼匪夷所思,我仍然是對的。」該神文深入淺出,圖文並茂,閱讀量飆升一百多萬,被各路神仙轉載,引起廣泛社會影響。如果你還沒讀過,強烈建議你去開開眼界。
  • 漢語的英語
    這是一本英語書,不是漢語書。 This is an English book, not a Chinese book.  英語的名字與漢語的名字不同。 English names are different from Chinese names.
  • 2020年漢語被列為全球通用語言,那麼還有必要學英語嗎?
    在2020年我國漢語被正式列為全球通用語言,這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非常值得高興的事情,它更加一步地證明了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那麼全球都興起學「漢語熱」而我們還有必要學英語嗎?接下來跟著小編我們一起來學習!
  • 震驚:英語真的是漢語的方言嗎?
    2011年2月,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湖北語言比較研究學者吳彬華、聶鶴松兩位先生的《英漢語源對比同解學習法——英漢同源說文解詞》學術著作,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英語到底是不是漢語方言的問題。截止目前,最早的以公開出版學術專著的形式探討英漢同源相關問題的理論書籍,國內或國際上,只有吳彬華、聶鶴松兩位先生的這部學術專著。近日,我報記者專門就此話題對吳彬華先生進行了專訪。
  • 人類語言消亡簡史
    幾十年前,Boa 的父母先她而去,她失去了這種部族語言的最後兩個交流者,這讓她感到異常孤獨。她不得不花幾年的時間學習印地語,以便與當地人交流。類似的文化悲劇正在當今世界頻繁發生。根據聯合國相關組織統計,全世界平均每兩個星期就有一門語言徹底消失!
  • 漢語到底有多難學?美國教授:外國人的漢語試卷,中國人會做嗎?
    上古漢語是現代漢語的最初起源,夏商周時期到晉朝(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420年)這段時間的漢語,都可以納入上古漢語的範疇。 《禮記·王制》記載,周朝分封800諸侯,中原大地諸侯國林立的時代,「五方之民,言語不通。」不過到了現代漢語階段,大家基本都已經習慣了普通話與方言並存、普通話是現代標準漢語的模式。
  • 被英語折磨?看看這些老外的漢語考題,或許你心裡會平衡!
    眾所周知,英語如今是我們中學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其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分值上,有些學校或專業在招生的時候還會對英語成績有最低要求,除此之外,有些用人單位在招生的時候也會對學生們的英語能力有要求。因此,不少學生為英語大傷腦筋。然而,這些為英語傷腦筋的同學們或許並不知道,有更多的老外正在為中文傷腦筋。
  • 英語比漢語落後5000年
    中國在6570年前就發明了漢字,因此,漢語的歷史已經有6570年。英國人在1570年前才發明了英文。漢語比英語領先5000年。我說一副對聯。三更挑水,擔回兩輪明月。如果翻譯成英語:The night carry water,Carry back two moons。In the evening laundry,Break up a piece of sunset cloud。
  • 兩年後漢語入俄高考!找工作會漢語工資立刻翻番
    2020年,漢語將成為俄羅斯的「高考」課程;會漢語找工作工資會翻番。在中國強起來的背景下,俄羅斯出現了漢語熱。三年來,聖彼得堡教授漢語的機構從幾家暴漲到一百多家,而聖彼得堡獨立孔子課堂做得最好。  聖彼得堡的孔子課堂正在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