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時報》2008年10月8日文章:日本語如何「侵入」漢語詞彙(作者:MARK SCHREIBER)
在8月的《產經新聞》上,Masaji Oshida開闢了一個新課題:有多少漢字詞彙是日本創造的,而又在中國生根發芽的。他是在讀完了一封信後有此想法的。寫信的是一位在東京授課的中文教師,劉梅香(音)。
「日本明治時期(1868-1912)大量將西方知識翻譯成了漢字,這無形中幫助當時的中國開始了解世界,」劉梅香說,「我很難想像如果當時日本沒有做這項工作,中國今天會是什麼一番景象。」
這些被中國借鑑過去的漢字稱為「和製漢語」(wasei kango)。詞語首位的「和」來自於日本的古代國名「大和」。通常被用於表示日本元素的詞語中,如「和風」、「和文」、「和食」等。
為了證實自己的觀點,Oshida列舉了幾個漢語中常用的詞彙:「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除了「中華」一詞以外,其他的所有詞彙都是來源於日本。
他的文章中引用了中文外來詞研究專家的數據,稱從古至今,漢語外來詞主要來自梵文和波斯文還有日文,有十分之一的外來語都源自日本,其中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詞語佔了70%。
學界認為。大多數日本漢字是在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前的40餘年間陸續傳入中國,那段時間約有6萬中國學生遠渡東洋求學。
那從日本傳過去的漢字是怎樣發展出新含義的,又是被誰開發的?這點專家都沒有給出明確答案。不過一些詞語,例如日本發明的「哲學」(意為知識的學習)、「宗教」(意為信仰的教導)等,都能很容易為受過教育的中國人所理解。
隨著更深入的研究,專家發現「經濟」一詞實則在三國時期魏國曹丕的言論中就有出現:「經世濟民」,意思是維持天下的秩序,百姓就能安居樂業。所以「經濟」這個外來詞實際上是來自古代統治者富有智慧觀察的濃縮:穩定造福百姓。
中國人對19世紀西方列強的入侵都感到屈辱和憤怒,但同時也感受到了日本的快速現代化,走出了一條有參考價值的抵抗「西方帝國主義」的道路。「從根本上說,日本人不僅是將西方知識翻譯成漢字,傳遞給了我們,更是扮演了填補中西方鴻溝的角色。」
漢語對日本漢字詞語的借鑑仍在繼續。儘管類似「欺詐」這些有負面意義的詞彙被引入,但日本仍在對中國發揮著它的影響。 「從現在到更遠的將來,對漢語的影響最主要還是來自日本語。」劉梅香說,「漢字雖起源於中國,但我們也要感謝『和製漢語』,讓中國認識到世界的面貌,並敞開學習的大門。我希望更多的中國人能了解到,在語言上,日本曾經、現在都有對中國產生積極影響的一面。」
(編者注:日本漢語對現代中文的影響可參考:《漢語外來語詞典》劉正炎 高明凱等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4年;劉禾著《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評介的現代性》三聯書店;《新政革命與日本(中國1898-1912)》海外中國研究叢書(美)任達著 李仲賢譯 江蘇人民出版社等書)
幾個例子:
直接 chokusetsu (direct)
注射 chūsha (injection)
出口 deguchi (exit)
伝染病 densenbyō (contagious disease)
電子 denshi (electron)
動脈 dōmyaku (artery)
原子 denshi (atom)
百貨店 yakkaten (department store)
入口 iriguchi (entrance)
時間 jikan (time)
決算 kessan (closing of accounts)
企業 kigyō (business)
小型 kogata (compact)
工業 kōgyō (industry)
広告 kōkoku (advertisement)
國際 kokusai (international)
空間 kǖkan (space)
民族 minzoku (people)
農民 nōmin (farmer)
大型 ōgata (large scale)
歴史 rekishi (history)
劣勢 ressei (inferiority)
政黨 seitō (political party)
社會 shakai (society)
市場 shijō (market)
自然科學 shizen kagaku (natural science)
所得稅 shotokuzei (income tax)
出版 shuppan (publishing)
主體 shutai (main subject)
相対 sōtai (relative)
體育 taiiku (physical education)
體操 taisō (calesthenics)
投資 tōshi (investment)
優勢 yǖsei (superiority)
絶対 zettai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