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外國人學漢語很難,淘汰的反而是漢語?為什麼不是外國人呢?
外國人抱怨漢語難,但漢語真的難嗎?不過是不願接受和學習外語找藉口罷了!怎麼不見中國人抱怨英語呢(在國際上)?不過是中國強大以後的文化影響力,使得外國不得不重視和學習中國文化而帶來的影響。並非中文有多難學,而是國際不能再忽視中國力量罷了!
就因為很難才會被淘汰啊,從這個意義上講漢語已經淘汰了,當然主要還是簡化的問題,為什麼越來越簡化,說明以前的還是太複雜,簡化是趨勢,而且漢字一直在發展也,文字的用廢還是看文明的傳承,現在甲骨文和篆書什麼的實際上已經淘汰了,但你要說所有漢字都淘汰了那是不準確的。
除非中國國力能提高到徹底取代英美影響力的地步,做到中國引領世界發展,讓全世界大部分的權威文獻都以漢語書寫,做到全世界不讀中文不行,這正好是現在英語的位置,而中國現在做得是將自己的需要翻譯成英語以便讓他們能夠讀懂,現在是世界可以沒有漢語而不能沒有英語,在百年前還有人很認真地思考過廢除漢字全盤西化的可能性,文字需要依附於國力,盲目的自嗨沒有任何意義。
漢語不能拼音化,但漢語的說和聽從漢語誕生之日起就是拼音化(語音化)。當然,不只是漢語,任何語言都是如此。就漢語而言,聽人說話完全就是聽人說拼音,因為看不到漢字,耳朵接收的信息全是拼音,然後才能由大腦轉化為對應的漢字,但由於漢語基因級的比比皆是的多音字現象,這樣的轉化過程並不總是準確的,出現差錯的機率很大。
真不知道古代人鬥詩怎麼鬥的,聽到的全是拼音,居然都聽懂了。電視劇裡偶爾有鬥詩的情形,不看字幕完全聽不懂,看字幕就基本都看懂了。漢語的讀和寫沒有太大的問題,但說和聽的問題是基因級的問題,沒有任何改進的可能。
在唐代以前,漢語一字並不僅是一音,甚至一字三音。再到上古時期,漢語發音聽起來甚至很像俄語。不要說上古時期,就以現在的各地方言為例,「吃」和「痴」在普通話是同音字,如果用粵語讀,「吃」發音像「se」,「痴」發音是「ci」。所以,若干年後,孩子們如果決意改革讀法,也完全不是問題,字還是那個字,你還能看得明白,但要和孩子們交流,恐怕只能筆談了。這也是民國時期不會日語的梁啓超和日本文人交流的方式。所以,讀音變化根本不是重點。現在,日本初高中依然要學漢詩和文言文。他們用日語發音背漢詩的時候,一點也沒有比用普通話的中國孩子差。
知識水平越高的人越會覺的漢語的不可替代性,越是沒讀過什麼書的人越會跪舔英美。不說別的,我們背的第一首唐詩,寫的第一個漢字,這些都會源源流傳下去,不會消失的,不然歷史幾千年,歷經那麼多危難時期,如果漢字的生命力不堅韌,早就被字母化替代了。
我兒子五歲,我開始教他識字,我發現他對漢字記憶得非常快,而且還能舉一反三。對於孩子來說記我們的文字,就像用圖片記憶法。這難道不就是漢字優越於拼讀法的地方嗎?不明白反漢字有何意義,是不是因為這些人不喜讀書,所以乾脆詆毀。
英語構詞不是你想得那樣幾乎無規律,其實有很多規律,很多英語單詞以英語為母語或精通的外國人人也能望詞生意八九不離十,說英語國家的普通人也沒有這麼不堪,沒文化的底層也有個三四千單詞量生活閱讀也是毫無問題的,美國高中生一般要求是五千單詞量,但這是最基本的,如果詞根擴展出來一般是上萬,對他們來說也是輕輕鬆鬆的,英語沒有大部分人想的那麼糟糕,其實也和漢語一樣都算是優秀的語言,沒必要為了宣傳一個而抵制另一個。當時清華學生監督處有個叫鍾文鰲的基督教徒也天天嚷嚷廢除漢字,改用字。胡適的回覆對上述哲學管理員同樣奏效,轉給他吧『』你們這種不通漢文的人,不配談改良中國文字的問題。必須先費幾年功夫,把漢文弄通了,那時你才有資格談漢字是不是應該廢除。「而且和趙元任兩人寫了兩篇論文《如何可使我國文言易於教授》《吾國文字能否採用字母制,及其進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