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世界查明的語言一共有5651種,此外還有一部分不被視為獨立語言的方言。19世紀比較學派研究了世界上近一百種語言,結果發現有些語言的某些語音、詞彙、語法規則之間有對應關係,於是他們便把這些語言歸為同一語族。有的語族與其他語族之間又有些對應關係,於是又歸在一起稱為同系語言。各種語言之間的譜系關係由此形成。這實際上是基於生物學概念假設若干語種是由特定祖語演化而來。
人類語言之間的具體譜系關係是如何劃分的呢?首先按各種語言的親屬關係分為若干語系,每一語系之下又分為若干語族,每一語族之下分為若干語支,語支之下是語種,語種之下是方言。這種劃分模式就類似於生物學中的界、門、綱、目、科、屬、種。目前全世界5651種語言主要屬於漢藏語系、印歐語系、阿爾泰語系、閃-含語系、烏拉爾語系、高加索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達羅毗荼語系這九大語系。
我國56個民族各自的語言分別屬於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和印歐語系。作為我國官方語言的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漢藏語系是以漢語和藏語為代表的一個有親屬關係的語言群,分為漢語族、藏緬語族、壯侗語族、苗瑤語族四個語族。我國的漢語、藏語、苗語、壯語、土家語、瑤語均屬於這一語系,我國南方的緬甸、泰國等中南半島國家的語言也多屬於漢藏語系。
日語、韓語、越南語這三種語言有時也容易被人誤以為屬於漢藏語系,然而這實際上是混淆了語言和文字的概念。所謂語言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話,文字則是一種用於書面記錄的工具。事實上語言的歷史遠比文字悠久:自300多萬年前人類誕生之日起只要不是聾啞人都會開口說話,然而文字的發明不過是最近幾千年的事。事實上迄今為止世界上仍有相當一部分民族只有口頭語言而沒書面文字。
我國的56個民族幾乎都有本民族的語言,然而擁有文字的民族只有31個。美國的一些印第安部落、澳大利亞土著居民以及亞馬遜叢林和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都沒自己的文字。目前已有文字的民族中大多數存在借用其他民族的文字這種現象:歷史上古埃及、古希臘、古印度以及中華文明這幾大古文明較早形成了自己的文字,所以周邊民族往往會對其文字進行借鑑。
借鑑又可以具體分為兩種模式:一種直接把別人已發明的文字拿來使用,一種是在借鑑別人已發明的文字這一基礎上創造自己的文字。歷史上越南、朝鮮、琉球等國曾直接使用漢字記錄自己的語言,由此構成了東亞漢字文化圈。所謂漢字文化圈是指曾用漢字作為本國的書寫文字並在文字上深受漢字影響的國家(民族)。那麼漢字文化圈的範圍究竟有多大呢?
漢字文化圈在地理空間上主要包括越南、朝鮮、韓國、日本、新加坡以及東南亞部分地區,在歷史維度上還包括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國、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党項人建立的西夏、女真人建立的金國等古代政權以及在1879年被日本吞併的琉球王國。由於漢字是語素文字,所以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所使用的同一個漢字可以念不同的音。四川人聽不懂廣東人的口語,但四川人和廣東人都是用的一樣的方塊字。
秦始皇混一華夏後實行了「書同文」,但從未實行過「語同音」。中國歷史上每個時代的「普通話」都是不一樣的:我們今天的人如果穿越到漢代和唐代,可能聽不清楚漢唐時期的人說的「普通話」究竟是什麼意思,但我們可以看得懂司馬遷寫的《史記》、李白寫的《蜀道難》。這是漢字在時間上所存在的發音不同的現象,同樣漢字在不同的空間地域範圍內也存在發音不同的現象。
所以聽不懂日語、韓語、越南語的人也能看懂日文、韓文、越南文中出現的漢字。古代漢字文化圈因此出現了一種獨特的現象——筆談:來自漢字文化圈中不同國家的人使用的是不同的口語,所以在語言上就難以交流,於是他們就使用都看得懂的漢字進行書面交談。歷史上越南、朝鮮、琉球等國官員在中國朝貢時就曾通過漢字書信互相交流。清末流亡日本的孫中山、梁啓超等人也曾通過書面文字與當地人交流。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嬴政在嶺南設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這其中的象郡已囊括了如今越南北部地區。此後歷經兩漢、東吳、晉朝、南朝、隋朝、唐朝這千餘年間越南一直是中國王朝直接管轄之下的郡縣。這一時期作為中國郡縣的越南是以漢字為官方文字的。五代十國時期割據越南的靜海軍節度使政權逐漸發展成為獨立國家。宋朝在南徵失利後不得不承認了這一既成事實。
越南在中國郡縣管轄的千餘年間一直使用漢字書寫本民族的語言,越南成為獨立國家之後以漢字為基礎發明了喃字。一開始喃字只用於民間,官方一般仍使用漢字。直到1400年~1407年的胡朝才首次把喃字確定為官方文字,然而此後漢字又一度恢復官方文字地位。漢字和喃字分別作為官方和民間文字並行這種狀態在越南一直持續到近代。1527年葡萄牙的天主教傳教士來到越南後創製了用於轉寫紀錄越南語的羅馬字。
後來法國、義大利等國的傳教士也開始用羅馬字紀錄越南語。法國殖民越南後在越南大力推行拼音文字以取代越南傳統的漢字和喃字。1945年越南獨立之後借用拉丁字母記錄越南語的「國語字」全面取代了漢字和喃字。越南是最早受到中國漢字文化影響的地區,然而如今越南的文字體系已完全被這種拉丁字母文字取代,現在大多數越南年輕人已看不懂漢字古籍。
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朝鮮半島在歷史上同樣深受漢文化影響:公元583年半島上的新羅王朝仿照中國唐朝的典章制度頒布律令。然而新羅並沒自己的文字,那麼用什麼來記錄律令典章呢?所以當時的新羅王朝就直接用漢字來進行記錄。漢字由此傳入朝鮮半島,後來隨著新羅與唐朝的交流日益密切就使漢字在新羅更為流行普及起來。公元985年半島上的高麗王朝效仿中原王朝創立科舉制度進一步促進了漢字的普及。
朝鮮半島的語言屬於黏著語,和漢語是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系,然而卻長期使用漢字記錄本民族語言。由此導致了諸多不便:在朝鮮半島漢字長期屬於知識文化階層的佔有物,而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底層民眾學習漢字卻感到相當困難。1443年李氏朝鮮王朝的世宗大王創建了訓民正音(即朝鮮諺文)。世宗二十八年(公元1446年)世宗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推行訓民正音。
如今朝鮮、韓國所使用的文字就是由訓民正音發展演變而來。不過朝鮮半島在發明訓民正音之後並沒廢除漢字的官方文字地位:在此之後朝鮮王朝的統治階層仍使用漢字作為官方文字,訓民正音更多是作為普及民間識字率的拼音系統使用。直到20世紀後這套表音字母系統才開始被朝鮮半島的知識文化階層大量使用。1970年時任韓國總統的樸正熙下令施行韓文教育後才將其確定為官方文字。
日文同樣是在借鑑漢字的基礎上發明的:中國唐代時期留學生吉備真備根據漢字楷書的偏旁部首發明了片假名,後來日本人又根據漢字草書的偏旁部首發明了平假名。發展至今的現代日文書寫系統有一部分是日本人當初直接從中國引入的漢字,一部分是根據漢字偏旁創造的假名,此外日文中還引入了一部分羅馬字。在古代日本的文化階層普遍是認識漢字的。
2001年日本NHK電視臺拍攝的大河劇《北條時宗》講述的是元世祖忽必烈兩度徵討日本的故事。其中當蒙古國書到達日本時日本人一開始以為上面不知道寫著什麼不認識的文字,結果打開一看發現全是漢字。明末遺民朱舜水在參與抗清復明運動失敗東渡日本,當時日本水戶藩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圀就常去拜訪他。由於二人語言不通,所以更多的時候是通過書面文字交流。
在標誌著日本進入近代史的美國黑船來航事件中筆談又一次發揮了作用:由於在此之前日本已經歷兩百餘年的鎖國時期,因此在美日談判中幾乎找不到一個懂英語的日本人,而當時造訪日本的美國艦隊中也無人精通日語。恰巧當時隨美國艦隊前來的傳教士衛三畏是一個多年研究中國文化的漢學家,同時他還邀請了自己在香港認識的中國人羅森一同前往日本。
實際上日本近代史上第一份國際條約的談判過程是這樣的:美方談判代表說英語,由衛三畏翻譯為漢語,再由羅森寫下來交給日本官員看。明治維新後日本國內一度掀起過一股廢除漢字改用拉丁字母的風潮,然而漢字在日本文化中所起的根基作用實在是太強了,所以廢除漢字的想法最終沒被付諸實施。如今日本的書寫系統不過是在漢字以及由漢字演化而來的假名基礎上進一步引入了部分羅馬字。
歷史上越南、韓國、日本的書面文字體系都深受漢字影響,然而越南、韓國、日本的口語卻和漢語屬於不同的語言體系。越南語屬於南亞語系越芒語族越語支:在語法上承襲高棉語的越南語與漢語一樣並無時態及動詞變化,然而其詞序卻恰恰與漢語相反置。目前韓語(朝鮮語)一般被劃歸為語系未定的孤立語言,也有部分學者建議將其劃為阿爾泰語系。相比之下日語的語系歸屬問題則更為複雜。
直到唐代日本遣唐使才在引入中國漢字的基礎上發明了日文,那麼難道在此之前日本人就不會說話嗎?毫無疑問在此之前日語早已存在,只不過沒形成文字記錄而已。目前考古學界最主流的觀點一般傾向於認為:日本民族的祖先是由來自中國淮河下遊及長江下遊地區的漢族移民與來自西伯利亞及中國東北的通古斯人、南洋群島的馬來人、中南半島的印支人、古代朝鮮人等多個族群融合形成的。
由此可見日本民族其實是一個高度混血的民族,而日語其實也是一種帶有各種語言與文化因素的高度混雜的語言。在進入日本列島的早期移民中有操阿爾泰語系語言的通古斯人,有操漢藏語系語言的中原人,有操南島語系語言的馬來人。這些族群的融合就使日語同時兼具多種語系特徵。在明治時代日本人一般把日語劃為阿爾泰語系,但這種說法已遭到國際語言學界的普遍否定。
日本學者西田龍雄認為日語屬於漢藏語系,大野晉則認為日語屬於達羅毗荼語系。2007年美國學者Leon Serafim提出「日本語系(Japonic languages)」(或稱「日本-琉球語系」)這一概念。Leon Serafim認為日本語系共有的原始語言是原始日本語(Proto-Japonic)。這一語系包括日語和琉球語兩大語言及它們的各種方言。此外也有關於日語屬於南島語系的說法。
越南、韓國、日本的書面文字都吸收過漢字元素,然而這幾種語言和漢語的語法結構的完全不一樣的,各自屬於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系。事實上同屬漢藏語系的藏語、苗語、緬甸語、泰語反而在語言歸屬上比日語、韓語、越南語更為接近於漢語。之所以有人會誤以為日語、韓語、越南語是漢語的方言變種主要是因為歷史上的借詞現象。越南、朝鮮半島、日本在古代都曾借鑑過不少漢語詞彙。
然而並不能因此認定日語、韓語、越南語是由漢語演化而來的。近代中國也曾從日語中引入過法律、法人、幹部、電車、財團等詞彙,此外漢語還從英語中借用過「沙發」、「吉普」、「網際網路」、「粉絲」、「的士」這些詞彙,那麼難道漢語是由英語演化而來的嗎?顯然這種借鑑詞彙的現象並不能證明語言之間有傳承關係。日語、韓語、越南語的確受到過漢語的影響,然而卻並不存在直接的傳承關係。
日語、韓語、越南語儘管與漢語屬於不同的語系,但越南語在語言的形態分類上和漢語是屬於同一類的:全世界5651種語言儘管分屬九大語系,但在語言形態上大致可以歸為孤立語、屈折語和黏著語三類。所謂孤立語就是基本不存在詞綴和詞性變化的語言,詞與詞之間的關係是通過其它詞來連接;屈折語和黏著語則都有大量的詞綴和詞性變化,通過這些變化形成不同的時態和位格等。
漢語和越南語都屬於基本沒有詞綴和詞性變化的孤立語,但日語和韓語(朝鮮語)則都是黏著語。相比之下日語、韓語(朝鮮語)同漢語的差距比越南語更大,而日語同漢語的差距又比韓語更大一些。在口語方面與漢語差距最大的日本卻是在書面文字系統保留漢字文化因素最多的:如今日本的書面文字系統仍是由漢字以及由漢字演化而來的假名構成;相比之下如今的韓文和越南文則是由拼音字母構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