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很多人已經踏上了返鄉的路途,其中行李箱和車的後備箱中肯定被家裡的老人們塞滿了各種土特產,而在眾多的家鄉土特產中,最常見的便是臘肉製品,臘肉算是最耐儲存的一種特產了,而且吃起來也比較過癮,那麼大家知道臘肉到底該如何儲存嗎?
臘肉是非常常見的一種土製品,尤其是在中國北方的農村。農村人普遍的儲存方法就是將臘肉懸掛起來風乾和放入冰櫃中冷凍,但是這兩種方法哪一樣更好呢?一起來看一下吧,其實農村人一般都是選用下面這種方法,這樣放的臘肉兩年都不會發黴,而且經過儲存以後的臘肉再蒸煮或炒制時,味道還是會很香的。
那麼農村人到底用的是哪種方法呢?一般來說,都是這樣做的:首先將剛燻制好的臘肉沉澱一段時間,沉澱的過程中肯定是不能直接放到冰箱裡的,只能把臘肉掛起來,而且需要掛在乾燥且通風的地方,儘量減少太陽的晾曬,時間久了,臘肉就會慢慢瀝出多餘的油分,而且還能讓香味在風中得到濃縮和沉澱,吃起來比較香。
但是懸掛起來並不是長久之計,當臘肉掛滿一個月以後即可取下來,切成大段,再放入冰箱中,這樣就能讓臘肉存放的更久。如果碰巧在懸掛的過程中碰上了陰雨天,可以早些取下來,放入冰箱中儲存,不然水分太多的話會讓臘肉沾上細菌容易發黴。
很多房子並不像農村那樣的便利,今天小編就把自己儲存臘肉方法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幫助到大家。首先找一個棍子或者衣架,把臘肉掛到陽臺上,如果陽臺漏雨的話,就要把臘肉掛到室內,用一個凳子搭一個簡易的架子就行。
臘肉搭起來以後,下面墊上一層塑膠袋或者報紙,不然滴下來的油會把地面弄髒。風乾以後便可將其取下,然後切成大塊用保鮮袋密封好,放入冰箱中儲存。
吃臘肉的時候就把他切下來,然後用沸水煮5分鐘,煮發以後就撈出過涼,瀝乾水分後切成薄片,這樣便可以食用了,不過大家要注意的是,經過清洗和煮製的臘肉保質期比未經處理的原始臘肉短,所以一旦切好了,就要儘快食用掉,如果忘在冰箱中,也很容易導致冰箱裡的其他東西腐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