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楊東華/攝
河南商報記者李佳通訊員陳燕
「我們是從安徽來找王主任複診的。」「我們是縣醫院眼科主任推薦過來找王主任的。」「鄰居家孩子斜視就是王主任看好的,我們也是慕名而來。」……
早晨7點半,在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簡稱「二院」)門診樓四樓八號診室門口長椅上,已陸續坐了不少來自省內外不同地市,焦急等待的家長,他們此行目的只有一個,給孩子看眼睛。而大家口中的王主任就是該院斜視與小兒眼科一病區主任王素萍,一位在河南甚至全國,提到「斜視」「小兒眼病」等治療問題,會被患者及同行高頻次提及並推薦的眼科專家。
大咖名片
王素萍,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斜視與小兒眼科一病區主任,鄭州市兒童眼病醫院學科帶頭人,全國弱視斜視防治中心鄭州分中心主任。
從事斜視與小兒眼科專業近30年,在該領域有較深造詣,擅長各種類型的斜視矯正手術、眼球震顫手術,屈光不正、斜視、弱視及其他小兒眼病,具有豐富的臨床診療經驗,尤其對斜視、弱視治療方法有了很大的改進,一次手術成功率達95%以上,每年診治斜視弱視患者3萬餘人次,開展各種類型的微創斜視矯正手術2萬餘例。
一上午50多個門診,她一口水也沒喝
作為河南省眼科界的「勞模」,王素萍真是很忙,一年3萬多的門診量、2000多臺手術,足以說明她在患者心中的認可及歡迎程度。12月15日,河南商報記者一大早就來到鄭州市二院,對王素萍進行全天跟訪,希望用筆尖和鏡頭來記錄這位「勞模醫生」的一天。
7點30分:王素萍位於門診樓四樓八號診室門口長椅上,已經有患者在等待,而此時,她其實早已抵達醫院,正在位於病房樓14樓的病區進行早交班和查房。
「乖乖,你今天這身衣服好漂亮啊!讓阿姨看看你的眼睛。」「孩子的眼睛恢復得不錯,不用擔心,會越來越好的。」……她一邊用輕柔的話語安撫著孩子緊張的情緒,一邊檢查並向家長介紹著孩子的病情恢復情況。
「下午手術,讓孩子早點吃飯別餓著了。」已經走出病房的她,不放心又返身折回,細心叮囑患兒家長,「好的,好的,謝謝主任。」患兒家長一邊說,一邊點頭。
7點50分:一圈查房下來時間已經接近八點,白大褂下只有一件單衣的她,來不及加件外套,就急匆匆地向門診樓趕去,當推開住院部大廳厚厚的門帘時,一股冷風迎面撲來,王素萍不由得縮了一下脖子,但是腳下的步子卻沒有停頓,「時間不能耽誤,很多患者都是從外地趕過來的,早點看完,他們就可以早點回家,晚了可能就趕不上車了。」
7點56分:門診正式開始。「王主任,你看我們家孩子今年6歲,老是愛眨眼,可咋辦啊?」「孩子二年級了,最近給我說突然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了。」各種諮詢不斷。
9點40分:來自新鄉輝縣的張女士一臉焦急地走進診室:「王主任,我們家孩子11歲了,最近視力突然下降,在老家檢查不出原因,就是讓我們配眼鏡,不放心,今天特意請假來找您,這是我剛才在咱們醫院做的檢查,您幫著看看。」
經過仔細比對各項檢查結果和詳細問診,王素萍告訴這位媽媽,「別緊張,就目前檢查結果判斷,球後視神經炎可能性比較大,這種病只要發現及時,採用高壓氧治療加對症用藥,會很快恢復,但要是拖著,那麻煩可就大了。」聽到王素萍的回覆,張女士這幾天緊繃的心弦終於鬆了下來:「您說咋治就咋治,找您就是圖個放心。」
據了解,由於王素萍多年來在斜視和小兒眼病方面的深厚積累與造詣,無論是患者還是其他醫院的同行,在遇到不能確診或無法解決的問題時,首先想到的就是請她看一看。
送走最後一位患者,牆上的時鐘指向12點26分,在電腦的叫號系統上,河南商報記者看到,最後一位患者號碼顯示為51號,這些還不包括檢查後複診的患者。因為怕上廁所耽誤時間,半天門診,王素萍一口水也沒敢喝。
「把患者交給她,我們放心」
12點40分:趕到單位食堂的她,簡單點了兩小份菜和一碗雜麵條就匆匆吃了起來,「我吃飯不挑剔,吃飽就行。」王素萍笑著說。
13點10分:吃完飯,本以為要休息一下的她,直接從食堂奔向了手術室,「主任,上午那麼忙,中午不休息一下嗎?」「不累,早做完,家長早安心,再說這些年也都習慣了,早一天做完手術,患者就可以早一天出院回家。」王素萍說。
13點20分:王素萍換上手術服走進三樓的手術區,當天下午她要完成7臺手術,斜視手術四臺、倒睫兩臺、麥粒腫一臺,其中最大的患者12歲,而最小的患者只有兩歲。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手術室內的電子鐘顯示為16點30分時,當天的7臺手術全部順利完成,而返回科室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50多個門診、7臺手術,這樣連軸轉的一天,其實就是王素萍主任這些年來每天工作的縮影,而這忙碌的一天,在她看來工作量已經算比較輕鬆了。
「輕鬆?」「這真算輕鬆的了,今天是工作日人不多,最忙的時候就是寒暑假或周末,半天門診量都100人左右,最多時,一下午的手術量有40多臺,需要同時開三個手術室。」王素萍解釋道。
「聽說您一年2000多臺手術、3萬多的門診量,不累嗎?為啥這麼拼?」面對河南商報記者的疑問,曾師從我國著名斜視與小兒眼科專家、全國弱視斜視防治中心主任郭靜秋教授的她坦言,從老師身上學到了很多,而且自己是打心眼裡熱愛醫生這個職業,當然,要想幹好,必須不斷地學習,終身學習,而且必須要比一般人付出更多一些。
每天堅持早、晚病區查房的她,常常晚上八點多還沒有離開醫院,如果趕上第二天手術,晚上在醫院加班到深夜更是家常便飯。
「我這樣挺好,起碼可以錯過高峰期,有時候突然早回去一次,鄰居都會很驚奇,還以為我搬走了呢。」王素萍笑著說,「其實,累一點都不算啥,每次看到小孩子視力恢復,家長滿意,那才是我最高興的事情。」
據了解,王素萍的患者來自全國各地,在當天跟診中,河南商報記者就看到來自安徽、濮陽、新鄉、開封等多地的患者。「王主任負責任、有愛心,技術還好,總之找她看病就圖個放心。」一位患兒的媽媽說。
不僅是患者口口相傳,很多同行也會主動向自己的患者推薦王素萍主任,有些因為斜視問題帶著孩子到北京、上海等地求醫的家長,往往會被當地專家勸回河南,「你們河南的王素萍技術就很好啊,當地報銷比例還高,回去做手術吧。」
就像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誌主編,我國著名斜視與小兒眼科專家李巧嫻教授所說:「醫者仁心,在家鄉做手術確實能節省不少費用,更重要的是把患者交給素萍,我們放心。」
記者手記
執著堅守,締造光明,這就是眼科醫生的一天。對王素萍和她的同事來說,這可能是一年中最平常、最普通,甚至是最輕鬆的一天。
但是這一天的親身經歷,除了讓記者感動,更多的是心疼。如此強度的工作量,他們之中還有懷著身孕或哺乳期的醫護人員……是他們的堅守,換來了我們的安康。而這都源於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信念:不忘初心,無愧「白衣天使」稱謂。
有醫如此,眼疾者之幸。
【來源:大河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