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完成51個門診7臺手術 她卻說「這算輕鬆的了」

2021-01-09 瀟湘晨報

河南商報記者楊東華/攝

河南商報記者李佳通訊員陳燕

「我們是從安徽來找王主任複診的。」「我們是縣醫院眼科主任推薦過來找王主任的。」「鄰居家孩子斜視就是王主任看好的,我們也是慕名而來。」……

早晨7點半,在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簡稱「二院」)門診樓四樓八號診室門口長椅上,已陸續坐了不少來自省內外不同地市,焦急等待的家長,他們此行目的只有一個,給孩子看眼睛。而大家口中的王主任就是該院斜視與小兒眼科一病區主任王素萍,一位在河南甚至全國,提到「斜視」「小兒眼病」等治療問題,會被患者及同行高頻次提及並推薦的眼科專家。

大咖名片

王素萍,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斜視與小兒眼科一病區主任,鄭州市兒童眼病醫院學科帶頭人,全國弱視斜視防治中心鄭州分中心主任。

從事斜視與小兒眼科專業近30年,在該領域有較深造詣,擅長各種類型的斜視矯正手術、眼球震顫手術,屈光不正、斜視、弱視及其他小兒眼病,具有豐富的臨床診療經驗,尤其對斜視、弱視治療方法有了很大的改進,一次手術成功率達95%以上,每年診治斜視弱視患者3萬餘人次,開展各種類型的微創斜視矯正手術2萬餘例。

一上午50多個門診,她一口水也沒喝

作為河南省眼科界的「勞模」,王素萍真是很忙,一年3萬多的門診量、2000多臺手術,足以說明她在患者心中的認可及歡迎程度。12月15日,河南商報記者一大早就來到鄭州市二院,對王素萍進行全天跟訪,希望用筆尖和鏡頭來記錄這位「勞模醫生」的一天。

7點30分:王素萍位於門診樓四樓八號診室門口長椅上,已經有患者在等待,而此時,她其實早已抵達醫院,正在位於病房樓14樓的病區進行早交班和查房。

「乖乖,你今天這身衣服好漂亮啊!讓阿姨看看你的眼睛。」「孩子的眼睛恢復得不錯,不用擔心,會越來越好的。」……她一邊用輕柔的話語安撫著孩子緊張的情緒,一邊檢查並向家長介紹著孩子的病情恢復情況。

「下午手術,讓孩子早點吃飯別餓著了。」已經走出病房的她,不放心又返身折回,細心叮囑患兒家長,「好的,好的,謝謝主任。」患兒家長一邊說,一邊點頭。

7點50分:一圈查房下來時間已經接近八點,白大褂下只有一件單衣的她,來不及加件外套,就急匆匆地向門診樓趕去,當推開住院部大廳厚厚的門帘時,一股冷風迎面撲來,王素萍不由得縮了一下脖子,但是腳下的步子卻沒有停頓,「時間不能耽誤,很多患者都是從外地趕過來的,早點看完,他們就可以早點回家,晚了可能就趕不上車了。」

7點56分:門診正式開始。「王主任,你看我們家孩子今年6歲,老是愛眨眼,可咋辦啊?」「孩子二年級了,最近給我說突然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了。」各種諮詢不斷。

9點40分:來自新鄉輝縣的張女士一臉焦急地走進診室:「王主任,我們家孩子11歲了,最近視力突然下降,在老家檢查不出原因,就是讓我們配眼鏡,不放心,今天特意請假來找您,這是我剛才在咱們醫院做的檢查,您幫著看看。」

經過仔細比對各項檢查結果和詳細問診,王素萍告訴這位媽媽,「別緊張,就目前檢查結果判斷,球後視神經炎可能性比較大,這種病只要發現及時,採用高壓氧治療加對症用藥,會很快恢復,但要是拖著,那麻煩可就大了。」聽到王素萍的回覆,張女士這幾天緊繃的心弦終於鬆了下來:「您說咋治就咋治,找您就是圖個放心。」

據了解,由於王素萍多年來在斜視和小兒眼病方面的深厚積累與造詣,無論是患者還是其他醫院的同行,在遇到不能確診或無法解決的問題時,首先想到的就是請她看一看。

送走最後一位患者,牆上的時鐘指向12點26分,在電腦的叫號系統上,河南商報記者看到,最後一位患者號碼顯示為51號,這些還不包括檢查後複診的患者。因為怕上廁所耽誤時間,半天門診,王素萍一口水也沒敢喝。

「把患者交給她,我們放心」

12點40分:趕到單位食堂的她,簡單點了兩小份菜和一碗雜麵條就匆匆吃了起來,「我吃飯不挑剔,吃飽就行。」王素萍笑著說。

13點10分:吃完飯,本以為要休息一下的她,直接從食堂奔向了手術室,「主任,上午那麼忙,中午不休息一下嗎?」「不累,早做完,家長早安心,再說這些年也都習慣了,早一天做完手術,患者就可以早一天出院回家。」王素萍說。

13點20分:王素萍換上手術服走進三樓的手術區,當天下午她要完成7臺手術,斜視手術四臺、倒睫兩臺、麥粒腫一臺,其中最大的患者12歲,而最小的患者只有兩歲。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手術室內的電子鐘顯示為16點30分時,當天的7臺手術全部順利完成,而返回科室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50多個門診、7臺手術,這樣連軸轉的一天,其實就是王素萍主任這些年來每天工作的縮影,而這忙碌的一天,在她看來工作量已經算比較輕鬆了。

「輕鬆?」「這真算輕鬆的了,今天是工作日人不多,最忙的時候就是寒暑假或周末,半天門診量都100人左右,最多時,一下午的手術量有40多臺,需要同時開三個手術室。」王素萍解釋道。

「聽說您一年2000多臺手術、3萬多的門診量,不累嗎?為啥這麼拼?」面對河南商報記者的疑問,曾師從我國著名斜視與小兒眼科專家、全國弱視斜視防治中心主任郭靜秋教授的她坦言,從老師身上學到了很多,而且自己是打心眼裡熱愛醫生這個職業,當然,要想幹好,必須不斷地學習,終身學習,而且必須要比一般人付出更多一些。

每天堅持早、晚病區查房的她,常常晚上八點多還沒有離開醫院,如果趕上第二天手術,晚上在醫院加班到深夜更是家常便飯。

「我這樣挺好,起碼可以錯過高峰期,有時候突然早回去一次,鄰居都會很驚奇,還以為我搬走了呢。」王素萍笑著說,「其實,累一點都不算啥,每次看到小孩子視力恢復,家長滿意,那才是我最高興的事情。」

據了解,王素萍的患者來自全國各地,在當天跟診中,河南商報記者就看到來自安徽、濮陽、新鄉、開封等多地的患者。「王主任負責任、有愛心,技術還好,總之找她看病就圖個放心。」一位患兒的媽媽說。

不僅是患者口口相傳,很多同行也會主動向自己的患者推薦王素萍主任,有些因為斜視問題帶著孩子到北京、上海等地求醫的家長,往往會被當地專家勸回河南,「你們河南的王素萍技術就很好啊,當地報銷比例還高,回去做手術吧。」

就像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誌主編,我國著名斜視與小兒眼科專家李巧嫻教授所說:「醫者仁心,在家鄉做手術確實能節省不少費用,更重要的是把患者交給素萍,我們放心。」

記者手記

執著堅守,締造光明,這就是眼科醫生的一天。對王素萍和她的同事來說,這可能是一年中最平常、最普通,甚至是最輕鬆的一天。

但是這一天的親身經歷,除了讓記者感動,更多的是心疼。如此強度的工作量,他們之中還有懷著身孕或哺乳期的醫護人員……是他們的堅守,換來了我們的安康。而這都源於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信念:不忘初心,無愧「白衣天使」稱謂。

有醫如此,眼疾者之幸。

【來源:大河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協和醫院一天完成四臺「換心」手術
    8月6日上午10點至凌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簡稱協和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董念國教授和夏家紅教授率領200餘人的醫護團隊在同一天14個小時內,齊心協力成功完成4臺DBD(腦死亡器官捐獻)心臟移植術,術後均恢復良好。
  • 「日間手術」推廣多年遇瓶頸 患者術前門診檢查費難報銷
    央廣網北京6月11日消息(記者車麗 江蘇臺記者祖名)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從門診檢查到手術、從術後觀察到康復出院,只需要24到48小時,一種被稱為「日間手術」的就醫新模式已經在全國多地試點推行。由於「日間手術」可以降低平均住院日,降低手術等待時間和手術成本,自2001年引入中國以來,日間手術逐漸受到醫院和患者的青睞。尤其是近幾年,發展更為迅速。
  • 運動醫學等多臺手術在北醫三院首都機場院區完成
    在院領導、麻醉科、手術室和病理科的鼎力支持下,經過院區各部門科室通力合作,機場院區完成多臺手術。1月8日,綜合外科順利完成兩臺運動醫學手術。第一位患者是今年66歲的周阿姨,是機場社區的居民。她也是北醫三院首都機場院區運營以來,綜合外科首位從門診就診到病房住院、手術均在院區內完成的患者,充分體現了機場院區發揮三院醫療優勢,惠及社區居民的辦院初衷。術後,周阿姨激動地表示「腿疼有些日子了,也在其它地方看過。之前還擔心掛不上三院的號,萬一需要手術不定什麼時候能做上呢……這回好了,北醫三院開到家門口了……」。
  • 北醫三院首都機場院區已順利完成30臺手術
    據了解,作為北醫三院新院區,首都機場院區從門診開診到成功實施手術,各部門團結協作、敬業高效,充分展現了院區「服務航空、發展特色、精醫強院」的宗旨。作為該醫院傳統品牌學科和醫院重點輸出的優勢學科,婦科和運動醫學科第一時間入駐新院區開展工作。1月11日,記者從北醫三院獲悉,經過該院區各部門科室通力合作,機場院區已順利完成30臺手術手術。
  • 東陽最美女醫生產前連做7臺手術 一天後她生下了8斤多重的寶寶
    浙江在線04月20日訊 (錢江晚報通訊員 嚴麗萍 記者 侯明明)東陽市人民醫院的麻醉科有位醫生,即將生產,宮口已經開了3公分,卻挺著個大肚子,仍然堅持在手術臺上,連續做了7臺手術。昨天,初為人母的她,終於出院了。這事傳到朋友圈中,被許多網友贊為「東陽最美醫生」。
  • 節後的門診大廳堪比春運!醫生一天看上百個病號
    一天看上百個病號跑著去廁所「醫院怎麼到處都這麼多人啊。」2月13日上午,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門診大廳內,到處擠滿了排隊掛號或者繳費取藥的人群,幾乎每個診室門口都有大量等待就診的患者。而這種情況從正月初六就開始了。
  • 張世紅:從手術暈臺到婦產科專家
    還給我把手術過程提前演練一番。她的自信給了我信心。最終,我選擇讓張主任給我手術。手術過程非常順利,竟然從我肚子裡成功取出了24個子宮肌瘤!我術後一周就出院了,現在沒出現任何併發症。」據悉,張世紅的門診病人多是慕名前來掛號,規定一天40個患者的看診量經常被打破,有時候一天下來能看診近60人。張世紅是何許人也?為什麼會贏得這麼多患者的信任?
  • 天璣手術機器人「小璣」復工,深圳已完成骨科手術50多臺
    天璣手術機器人「小璣」復工,深圳已完成骨科手術50多臺 2020-03-16 10: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東援疆醫生:一天106臺手術,他又破了個人紀錄
    除了要對抗「時差」,一天106臺的高密度手術,考驗著這支11人的援疆醫療隊。「不發脾氣是騙人的……」帶隊的山東大學第二醫院眼科主任張晗對大眾網記者坦言,他平時為應付壞情緒,每天堅持跑步。手術所需要的大型進口醫療設備、進口晶體、數量龐大的耗材,都是從濟南空運來的,免費提供給喀什患者的。本月13—14日,在嶽普湖縣,醫療隊一口氣做完25臺手術後,並於15日在疏勒縣開始第二撥兒手術。當天12點進入手術室,直到22點30分才走出來,這10個半小時裡,張張晗帶著醫護人員做了106臺白內障手術,平均5.9分鐘完成一臺。「這次手術強度,也破了我個人記錄。」
  • 醫生消化道大出血1000ml 做完4臺手術後倒在手術室
    3月30日醫生廖曉波被搶救送手術室(原標題:鐵人醫生消化道大出血1000ml咬牙做完4臺手術後倒在手術室)這是一位「鐵人」醫生的故事。51歲的眼科醫生廖曉波,站上了手術臺,接連4臺高齡老人的白內障手術等著他。上手術臺前,腹痛已經襲來,廖曉波不太顧得上。每臺手術從準備到完畢,需要40分鐘。他想專心幹好這160分鐘。咬牙堅持完最後一臺手術,他已腹痛難忍,昏倒在手術室。此時,他消化道大出血,已經達到1000ml,十分危急!
  • 寧波產科女醫生 8個小時8臺手術 體力不支·都市快報
    照片流傳開來,網友們紛紛為丁醫生點讚,而她則選擇了低調。記者 韓宇挺 8個小時8臺手術 據醫院介紹,當天,丁慧青主任從早上8點半進手術室,一直到下午4點半才出來,連軸轉做了好幾臺手術。其中,6臺是腹腔鏡下切除子宮肌瘤手術。 在做完第8臺手術後,她體力有些不支,出現心律不齊症狀,於是在下一臺手術間隙,坐在地上吸了一會兒氧。
  • 打著石膏做手術,坐輪椅查房
    右腳骨折打著石膏,原本應該在家靜養,但常州婦幼保健院的婦科專家許培箴卻每天坐輪椅、拄著拐杖來往於醫院的的各個部門,門診、查房、手術、帶教一樣都沒落下。「自從腳受傷,為了不影響工作,她已經住在醫院一周多了,除了吃飯和睡覺,其他時間都用在工作上……」十病區護士長範麗君對現代快報記者說。
  • 近12小時連做4臺手術!這張照片太心疼……
    近日,寧波鄞州二院醫護人員的朋友圈裡,一張手術醫生席地打盹的照片感動了眾多網友。↓↓記者聯繫到拍攝這張照片的手術室護士任斯琦,她向記者回憶起了當晚的情景。「照片是12月15日凌晨拍的,當天晚上特別忙,手術室裡做了七臺急診手術,照片上的王醫生和搭檔就一起做了4臺。」任護士告訴記者,當天的手術從下午4點多開始,第一臺急診手術是一位闌尾炎的患者,緊接著是一臺膽囊手術,這兩臺手術做完,已經是晚上10點左右了。正當醫護人員打算休息一下,急診又收治了一位闌尾炎的患者,因為都是病情拖到比較嚴重才來就醫的,必須馬上手術。
  • 深圳一醫生連做7臺手術,累得靠牆睡著……
    圖片中,他穿著手術服,坐在手術室的地上,靠牆睡著了。當天,這位醫生連續完成了 7 臺手術,在第 8 臺手術準備間隙,他趁隙睡了十多分鐘。這一幕剛好被一位醫生拍下上傳至網絡,網友紛紛稱這是 " 最帥睡姿 "。
  • 重慶三峽中心醫院做的這臺手術,厲害了!
    重慶三峽中心醫院做的這臺手術,厲害了!機器人手術,效果立竿見影4月26日,今年50歲的雲陽縣帕金森病患者秦雨(化名),在重慶三峽中心醫院神經外科接受了機器人輔助下DBS手術,手術非常成功。據秦雨女兒講,她母親患病8年,一直服用多巴胺類藥物進行控制,但1年多前病情加重,於十天前來重慶三峽中心醫院神經外科住院治療。
  • 醫生打著石膏上手術臺!腳部骨折,堅持5小時坐著幫病人做手術
    腳趾骨裂,仍然堅持上手術臺4月4日,宋曉婕上班時走得太急,右腳不小心踢到病歷架。「當時只覺得腳趾疼,並沒有太在意。」她說。等她忙活了一上午,才感到腳趾越來越疼,脫下鞋子、襪子一看,發現右腳「變大了」,小腿也輕微腫脹。檢查顯示,她的右中趾骨裂,需打石膏固定。
  • 直播3臺高風險手術百萬人觀看,「網紅」醫生的夢想竟是…
    重慶發布消息,他是一名腫瘤外科醫生曾做過「膽大」的事一天內視頻直播了三臺高風險的手術吸引了近百萬人觀看獲得30多萬條的評論他不斷深耕醫學技術領域全球權威雜誌《INTERNATIONAL
  • 人物|江躍全:自創的手術方式以他名字命名,夢想有一天不再拿起手術刀
    他曾做過「膽大」的事,通過《新京報》「我們視頻」上演真實版「抗癌醫生的一天」,直播一天三臺高風險的手術,吸引了上百萬人觀看,評論達到30餘萬條。 從醫30年,江躍全一直深耕醫學技術領域。全球權威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國際外科學雜誌)收錄了他創新的食管癌吻合方式。這一手術方式,被命名為「江氏吻合術」。
  • 婦科門診就診患者激增,全體黨員輪站預檢臺……
    華聲在線訊 (大眾衛生報·華聲在線通訊員 溫利鋒 )在「抗疫」取得階段性勝利後,長沙市婦幼保健院逐步恢復門診工作,為了更好的地保障廣大婦女健康,該院婦科門診在出入口設置了「預檢分診崗」,是繼醫院門口預檢的疫情防控第二道關口,即為廣大前來就診的患者及家屬進行預檢分診,詳細詢問流行病學史
  • 郴州:救助宜章縣先心病患兒首臺愛心手術順利完成
    萱萱手術後護士正在照顧她。紅網時刻郴州12月20日訊 (通訊員 劉振)「萱萱不哭,一會就好了!媽媽在外面等你。」12月19日10時許,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北院(兒童醫院)住院部手術室外,來自郴州市宜章縣玉溪鎮的羅某和妻子抱著6歲女兒萱萱,依依不捨地將她放在手術病床上。萱萱是中華慈善總會與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北院(兒童醫院)聯合開展的「湖南省郴州市宜章縣先心病兒童救助行動」項目首批受益人之一,成功完成第一臺愛心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