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禽擇木而棲,留下一群禿鷹在政壇搶肉吃。」對于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選擇到大陸工作,有臺灣網友如此評論。
一場招聘會的信號
不久前,臺北一場招聘會引發了兩岸關注。
臺商赴大陸投資二三十年,今年首度回臺大舉徵才,上海市臺協本月中旬在臺北松山文創園區舉辦招聘會——「世界的上海、築夢的舞臺」,提供了818個工作崗位,起薪人民幣6000元到8000元(約新臺幣2.7萬至3.6萬元),包含廣達、華碩、富邦華一、南僑等知名臺企都參與。
主辦的上海市臺協原本擔心臺灣年輕人對到上海工作沒興趣,結果短時間內就收到3000多個報名,招聘會當天現場更湧進上萬人。上海市臺協會長李政宏說,比原先預估三四千人來應徵更熱烈,最後欲罷不能,會到中南部再辦一場。
為什麼這麼火?聽聽參加招聘會的人怎麼說。
去年畢業、在臺灣大眾銀行擔任業務襄理四個多月的陳奕任,當天在招聘會上找機會。他對臺灣媒體說,以金融業來說,兩岸待遇差不多,但大陸發展性更好。因此只要有相關的工作機會,他願意放棄臺灣的金飯碗,到更大的市場歷練,未來有機會自己創業。陳奕任說,他畢業後留在臺灣工作,看到同學、朋友到大陸求職,人才晉升很快,「臺灣年輕人選擇到大陸就業,就是抱定離開舒適圈,會更加努力」。
念基督書院英語系今年即將畢業的李書庭,在媽媽陪同下應徵吉的堡美語幼教。她說,爸爸是臺幹,在家人鼓勵下,她選擇到大陸工作,並從基層開始,「畢竟外派臺幹的機會已經不多了,寧願務實的一步步築夢」。
臺灣媒體人李豔秋評論稱,萬名臺灣年輕人搶818個上海工作,在仇陸恨陸「天然獨」的政治氛圍中,很不尋常,其中信號值得觀察。她說,臺灣年輕人願意把自己丟進上海這個高壓鍋裡,給青春一個焠煉的可能;他們不是草莓,他們要的是機會。這說明,「出路」和「生存」,勝過意識形態的捆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