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採潔主演的電影《喜寶》前些日子在電影院上映,我注意到它是因為電影宣傳。大概小說中經典的句子真的太觸動人心了,所以這部電影我也關注了一下。
《喜寶》小說是著名作家亦舒在華語愛情文壇的封神之作,一度被譽為「女孩們的成年聖經」,是女性成長中的必讀之作。我沒讀過,不知道大家看過原著沒有?
電影講述了姜喜寶在經濟艙結識了富家女勖聰慧,之後受邀去參加聰慧的訂婚宴,她見識到了物慾縱流的生活,心中的野火便一發不可收拾。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她接受了勖先生的追求,成了他的情婦,在這場追逐中她自己也迷失在物質和愛情之間。
有關注就有槽點,很多網友吐槽電影太俗了,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而電影評分也說明了這一點。縱觀前後,一個想法在我腦海裡浮現:《喜寶》評分兩極化,誰是誰的吹鼓手?
作為原著小說,《喜寶》的評價一直很高,可為什麼翻拍成影視作品口碑如此兩極化呢?看電影的人太多了,而電影宣傳只會吸引人,卻不會為觀眾掃雷,所以很多人會跟風去看自己不喜歡的電影,以至於觀後感很差。喜歡讀書的朋友們都是在千挑萬選之中遇到了《喜寶》,情懷詞調什麼的都是自己中意的,評價當然很高。
姜喜寶去做情婦,電影鼓吹小三的情懷?怎麼說呢,電影塑造出來的人性特點還是和原著有些出入的,像這種偏向於現實的題材,缺少那個人物的味道,就只剩下狗血了。喜寶為了錢,去給富豪做情婦,之後的劇情也都在大家的意料之中。
說實話,看郭採潔和富豪在一起的畫面,我真的有點不適,兩個人的眼神戲總給我一種老父親看女兒的感覺,太慈祥了。至於其他的演技方面,我這裡不做吐槽,大家看完都有感受。
再說喜寶這個人物,她是個不幸的代表,她的成長經歷已經足夠讓一顆年輕的心臟千瘡百孔。在欲望和野心上,她代表了底層人對上流社會生活的渴望,雖然嘴上說著不要愛,只要錢,但落入溫柔鄉裡也是難免的。
喜寶的那句「我想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愛,有錢也是好的」,引發了我們每一個人對愛情與麵包的選擇的思考,但不是每個人都會像喜寶一樣直面自己的物質欲望,所以這點上喜寶還是很真實的。當物慾被放在桌面上來談,這種真實令人害怕,因為它衝擊的不僅僅是眼睛,還有心靈。
有些人嘴上說著選擇物質,最終仍是陷入了愛情的深淵,最後愛過她的人也都離開了她……一個悲慘人物的一生大概就如喜寶這般吧。很多人沒有很多很多的愛,也沒有很多很多的錢,但如果兩者都沒有的話,有健康也是好的。
最後,大家看電影不要衝動,電影宣傳吸引人很正常,快上映的時候熱度高也很正常,真的想看了再去看吧,不要花錢買不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