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第十單元課題1《常見的酸和鹼》的內容,本課題包括三部分,本節課主要學習第三部分—常見的鹼。這部分內容是繼酸鹼指示劑和常見的酸兩課時後繼而學習常見的鹼。《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通過認識常見的鹼後歸納出鹼的共性,因此學好本節課對總結鹼的通性具有重要意義。依據新課標的精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設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氫氧化鈉的性質及用途;
2.了解氫氧化鈉的功能。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氫氧化鈉的觀察、了解,歸納和概括氫氧化鈉的性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用氫氧化鈉的性質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重點】
氫氧化鈉的性質及用途。
【難點】
氫氧化鈉的性質。
通過之前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對於常用儀器、藥品的使用和操作都有過初步的訓練,對於一些科學研究方法(如對比法、歸納法等)已有一定的了解,對於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方式也有了一些體驗。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緊密聯繫生活和生產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然而,教師的教為了學生更好的學,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結合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我將本節課的教法確定為實驗促學、啟發歸納、講練結合等方法。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引出新知識,可以使知識的學習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對乳化現象有感性的認識。通過學生合作歸納,最終總結出乳化與溶液的區別。
本節課的學法主要為小組討論法和自主學習法。學生在順暢連貫的思維環境中,充分交流,歸納總結,學練結合,保證了高效的課堂效果。
(一)說教法
講授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演示法。
(二)說學法
合作交流法、自主學習法。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好地學習新知,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將從導入新課、探究新知、鞏固提高和作業布置四個環節來展開。
環節一:導入新課
人們都說化學來源於生活,在課前我多媒體展示新聞—誤食燒鹼的女孩兒,進而啟發學生思考燒鹼是什麼樣的物質?具有哪些特性呢?
設計目的: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入手,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環節二:新課講授
1.名稱
這段內容比較簡單, 我請學生自學課本相關內容,總結出氫氧化鈉的名稱,並談談自己的理解。學生通過自學後會初步感知,氫氧化鈉是一種常見的鹼,俗名叫做苛性鈉、火鹼或燒鹼,通過它的名字感覺接觸它具有一定的危險。
這樣的教學設計簡單明了,也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課堂效果較好。
2.特性
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這節課我打算提醒大家注意實驗安全,不能用手直接接觸氫氧化鈉後,讓學生小組合作自主完成課本實驗10-5。通過實驗,學生發現:
將氫氧化鈉放入盛有少量水的試管裡,並用手輕觸碰試管外壁
為進一步分析實驗現象,我向學生講授潮解的概念並啟發學生小組討論思考: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性質做什麼?它還會與空氣中的哪些成分反應?這樣可帶領學生由表及裡地思考問題,進一步了解氫氧化鈉的性質。隨後我引導學生思考實驗安全相關問題:若不慎沾到皮膚上應該怎麼辦呢?
3.用途
知識學習的關鍵是運用,為了加深學生對氫氧化鈉性質的理解,我繼續播放視頻—《生活中的化學》,讓學生通過視頻觀看明白,氫氧化鈉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廣泛應用於肥皂、石油、造紙、紡織和印染等工業;氫氧化鈉能與油脂反應,在生活中可用來去除油汙。
環節三:鞏固提升
首先教師帶領學生回憶本節課所學知識,然後引導學生意識到:物質的性質決定了用途,我們要根據它的特性進行合適保存,讓氫氧化鈉在生產和生活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這樣的設計不僅讓學生鞏固了本節所學的化學知識,也使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有所升華。
環節四:作業設計
1.預習常見的鹼—「氫氧化鈣」。
2.嘗試設計實驗來驗證一瓶敞口存放的氫氧化鈉是全部變質還是部分變質了呢?
板書力求簡潔明了、重點突出,板書設計如下:
氫氧化鈉
一、名稱
二、特性
1.易潮解
2.腐蝕性
三、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