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年初疫情爆發,教育部提出了「延遲開學,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的戰略。去年5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指出在截至到5月8日,全國1454所高校開展在線教學,103萬教師在線開出了107萬門課程,合計1226萬門次。參加在線學習的大學生共計1775萬人,合計23億人次。
網課並非疫情以來首創,教育信息化建設早已開啟。
2018年,教育部發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特別提出,到2022年要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即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建成「網際網路+教育」大平臺。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率先在教育領域實現現代化,利用新興技術推動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和體系重構。
當下,很多學校都建立了大量信息系統,例如在日常教學中,例如學校官網選課、上網課修學分、網上提交作業等方式早已普及。但是這些系統更多是浮於表面,並沒有對學生的教育教學形成整體性、一體化、高效率的提升。
隨著新基建及各項政策的落地,教育信息化建設將有更多想像空間。
1、實現偏遠地區教育公平
隨著5G網絡的普及,可以改善原先因網絡條件原因無法展開的遠程智慧教育。
相比於之前的4G網絡,5G網絡擁有高速率、高密度、大傳輸量的特點,這些特點能夠在超高清實時直播、虛擬實境/增強現實應用上得到體現。具體到遠程智慧教育應用場景中,通過5G網絡,能夠讓偏遠地區的學生跨越地域阻礙獲得名師輔導,視頻課堂達到授課畫面高清低延時的效果,通過攝像頭,學生可以實時與教師進行互動,保證學習質量。
2、專屬資料庫打造,因材施教
隨著大數據算法的不斷精進,「私人定製」將成為常態化。
依據學生平時各科的成績情況創建資料庫,建立數學、物理、化學、語文、英語等學科的核心素養知識圖譜,甚至能夠細化到每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結合學生上課聽講課堂表現,為不同的學生打造不同的學習方案,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個性化學習,全面提升學習效率及體驗。
3、食品安全、校園安防監管更高效
除了教育水平的提升,保障學生的生命安全,杜絕食品中毒等惡性事件更是重中之重。
食安方面,今年六月,《校園食品安全守護行動方案(2020—2022年)》明確全面推行「網際網路+明廚亮灶」等智慧管理模式。全面推行供餐單位「明廚亮灶」。積極推進「網際網路+明廚亮灶」,強化供餐單位自身食品安全管理,充分運用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提升原料溯源把關、設施設備管控、人員行為糾偏等的智能化水平,及時發現並糾正存在的問題。
安防方面,今年《湖北省學校安全條例》、《河南省教育系統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寧夏回族自治區學校安全事故處理辦法》等地方政策法規紛紛發布。政策中明確指出要對加強安全物聯網監控系統和安全管理平臺投入和加強安全監測預警信息化建設。
遠程教學方面,需要實現在各種網絡環境下將教育音視頻等可視化信息接入,從實際應用場景來看,無延時、高畫質下的師生互動感更強,在教授過程中也不會遺漏任何一個小細節,能夠更好地保證學習質量。此外,在出現屏幕故障時,所有屏幕都能夠成為可視化信息終端,不僅在大屏、智能電視、平板、手機上都可使用可視化信息,保證正常上課。
數據融合方面,需要將學生個人資料庫進行數據融合,實時更新數據,方便教師更好的掌握學生近期學習情況,找出薄弱項,進行更有針對性的輔導。
指揮調度方面,需要將食堂監控、校園內部及周邊監控等音視頻信息統一匯聚,工作人員可通過統一的平臺、簡單的操作對以上監控信息進行可視化調度,後期通過與大數據部門的合作,能夠及時識別食堂監控記錄下的不規範操作行為並進行警告,在監測到學生出現危險行為或可疑人員徘徊在校園附近時及時預警,與公安部門聯動。同時,可將所有視頻全程記錄,隨時回放查看,便於事後追責。
同時,不只是音視頻信息,包括多媒體、大數據、智能控制等多樣信息均可進行統一調度控制,外設設備例如教室日光燈、音響、風扇等均可進行控制,避免資源浪費。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需要放在更長的時間維度裡才能被更大程度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