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抗癌研究者堅持每天服用
最近一段時間,紅酒中的白藜蘆醇、魚肝油中的ω-3脂肪酸等天然產物吸引了不少科學家的目光,因為一些研究表明,這些天然產物可能具有治療和預防疾病的功效,而且成本低廉、副作用少。一種天然調味品也引發了一股研究熱潮。薑黃(Curcumalonga)是一種草本植物,原產亞洲。從遠古時代開始,用薑黃根製成的橙黃色薑黃粉就一直是食品調料咖喱中的主要成分。但是今天,薑黃粉的功能也許要重新定義了。
A
傳統研究誤入歧途
在一本即將出版的著作中,專門寫到了薑黃的生物活性成分——薑黃素及類薑黃素,認為這些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消炎、抗
病毒和抗真菌的作用,甚至還能治療癌症、糖尿病、關節炎、阿爾茨海默病以及其他慢性疾病。2000年,在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的PubMed資料庫中,能檢索到的有關薑黃素的科研論文僅為100篇左右,而5年後,這個數值已經變成了300。
薑黃素抗癌研究的領軍人物之一是前基因工程技術公司的科學家巴拉特·阿加沃爾。在轉向薑黃素的研究前,他一直在嘗試其他癌症治療方法,這些工作讓他走了不少彎路。
20世紀80年代,在基因工程技術公司,阿加沃爾領導了一個研究小組,首次從細胞中提取了兩種具有潛在抗癌活性的關鍵免疫分子:腫瘤壞死因子α與β。當這些分子的作用範圍僅限於局部時,它們的確能殺死癌細胞,但是只要進入血液循環,它們的性質會立即發生改變,反而成了癌症的「幫兇」。其機理可能在於,腫瘤壞死因子激活了關鍵蛋白—核因子-κB,啟動了多種與炎症反應、細胞增殖有關的基因的表達。
傳統研究方法走進了死胡同,科學家們不得不另覓他途。
B
抗癌消炎效果明顯
炎症反應與癌細胞增殖失控之間的聯繫,促使阿加沃爾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研究。1989年,他進入了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開始尋找具有消炎、抗癌功效的藥物。阿加沃爾的青少年時期是在印度度過,他想起阿育吠陀文獻裡曾有薑黃作為消炎藥的記載。因此他決定給薑黃一個機會。他回憶說:「當時,我們從廚房裡拿了些薑黃,然後把它與細胞混在一起,看看有什麼反應。觀察到的結果讓我們幾乎不敢相信:腫瘤壞死因子和核因子-κB的功能居然完全被抑制了!」
阿加沃爾繼續研究,不斷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用薑黃素阻斷核因子-κB的作用途徑,就能抑制多種癌細胞的複製和擴散。當安德森癌症中心進行早期小規模臨床試驗時,以薑黃素為輔助藥物,治療前列腺癌以及多發性骨髓瘤的過程中,正是以阿加沃爾的研究成果作為實驗依據。後來,他們又將矛頭指向結腸癌和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初期的細胞和動物實驗結果表明,薑黃素可用於治療一系列炎性疾病,包括胰腺炎、關節炎、腸炎、大腸炎、胃炎、過敏症以及發燒等,而且可能對糖尿病、自體免疫和心血管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C
薑黃在口別無他求
薑黃素的抗癌活性,以及它對其他疾病的療效需要大型臨床試驗來證明,這些試驗仍在進行當中。儘管如此,阿加沃爾已經成為了薑黃的積極倡導者。在他與別人合編的一本教科書中,有一章甚至以「薑黃素:印度的固體黃金」作為標題。
安德森癌症中心已經開始推進薑黃素的應用,中心網站一度宣稱:「服用薑黃素8周後,患者的病情會有明顯好轉。」當被問到8克的劑量太多,是否會導致副作用時,阿加沃爾回答說,在其他研究機構進行的小規模臨床試驗中,病人服用薑黃素的劑量已經達到了12克;如果病人按照安德森癌症中心的推薦劑量用藥,而出現任何不良反應的話,他早就得到通知了。
阿加沃爾每天堅持服用一片薑黃素,他說:「市面上有很多藥物可供選擇,但我認為『薑黃在口,別無他求』。」(科美)
印度草藥歷史悠久
薑黃在北印度語中名為「haldi」,它的藥用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在那個時候,薑黃是印度傳統草藥養生療法(阿育吠陀)中的一種重要藥物,常用於創傷癒合、淨血排毒、治療胃病等。
由於薑黃素極具藥用價值,而且幾乎無毒副作用,大批科學家們致力於對薑黃素的研究。作為治病良藥,薑黃還有一些引人注目的生物學特性。因為它能作用於眾多生理過程,所以有益於治療癌症:癌細胞對薑黃素的耐藥性不會很快形成,因為它們必須通過多重突變來抵禦薑黃素的多方位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