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總是經歷各式的冷漠:在電梯裡,大多數人只會默默地按下自己的樓層,不會順口詢問他人而去舉手代勞;在商店裡,我們除了選購付款,與其他人更無其他的交流,面對生活的種種,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當代中國的社會冷漠?
其實,在不知不覺中,我們都成了「孤島」。
小時候,家長會教育我們,見到親戚要積極稱呼,這樣才是懂禮貌的好孩子,一臉漠視會顯得沒有家教,給人一種漠視的感覺。在學校,老師教育我們要尊師重道,看到老師要問好,要與人為善。
長大之後,一切似乎都變了,日常生活中的「禮」卻漸漸匿跡。進入城市學習、生活,滿目皆是陌生人,鄉音難覓。幼時人際之間溫潤簡樸的「禮」也就很難再感受到。結果造成,人在都市孤立的環境中開始自閉、自憐,日常之間,人與人之間相互迴避,神情冷漠,最後與他人隔絕出一道心靈的牆。
其實這和人口流動有很大的關係,身邊的人總是來來去去,我們得學會和不同的人相處。然而陌生人之間缺乏一種共享的「規則」去開啟新的關係,這也就喪失了人際的連接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漠視感。
還有一點,在各城市打拼的人,本就懷揣著不同的夢想而聚在一起,對於這個不屬於自己的城市,沒有歸屬感,很難與這個城市相融合。「過客心理」讓人對這座城市裡的人和事報以冷漠的態度。
最後一點,人在做事前會考慮成本和代價,尤其是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時。當友善的行為得不到鼓勵,甚至會損害自身利益時,人們就會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值得。社會缺乏對公益行為應有的保障,獎罰不分明,也滋養了「看客心態」,這也是形成漠視感最重要的一點。
社會上太多碰瓷、詐騙、傳銷等事件,讓人們一次又一次選擇用冷漠來保護自己。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是旁觀者效應:一個事件的旁觀者越多,責任就越分散。說白了點,就是看客越多,就越認為別人會伸出援手,不差自己一個,到最後結果就是誰都沒伸手。
這世間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隱晦與皎潔。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在不同的環境中,做出相應的表現。我不鼓勵犧牲,也不鼓勵大家做一個好人,現在的社會,好人承受的東西太多了,在此只希望大家不做一個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