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覺得很現實,為什麼?因為人是個生存的個體,要生存、要養家、要理想、要欲望。大的環境保證不了需要,而且似乎要受到威脅。所以他就本能的加強為個人利益思考的心裡。這是不足為奇!當前,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人民群眾這個所包括的成分也不是以前那麼單一了。以前我們說,工人、農民,現在你說農民。去哪找?有幾個?農村老弱病殘、六、七十歲算農民。但他們很難支撐起農民這個詞。現在的現實是人都各自為戰,東跑西顛,為錢而幹,思想分散,理念複雜。對此冷的問題是明顯存在。要求改變,必須真抓實幹,對症治療!
人情如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一個人的交際圈子有局限,大約身份地位與經濟狀況都差不多;懷抱悲憫良善的心態,很多時候都會被人算計,吃點小虧,蝕點小財,損失不大,但多歷流失,難免心有畏懼…良善、助人、大度、無私、少欲並不是清高得不食人間煙火,而是捨得與奉獻,但有時也是一種過錯,一旦你的老好人形象化,別人任誰都有想來打醬油、抽秋風的念頭,這樣既助長了妄人得寸進尺的貪心,又給自己帶來無謂的紛擾與損益,當有一天,不堪困擾與心累之時,決定不再付出的時候,難免會有口角爭議與怒目橫眉,正所謂一鬥米的恩施,一碗飯的仇恨……
人生中的三人壓日,註定了擔負太多的身世悲涼與社會傾軋,不幸與困頓成為了人生宿命,難以伸張;秋草逢霜、薄壁無力,萬事不如意,屢屢多風寒,仿佛就是這樣無助與衣衫……不卑不亢,愛惜羽毛,行事折中、心境滄桑,淪落平庸成為中年人的生命特徵;然而,歲月還長,家長物短,贍養責任,培土青年,正常的日趨沉重;人,循序漸進,終究不能超越時光去到暮年的閒逸;光陰似箭,人生如白駒過隙,恍然之間,轉眼已白頭……面對異人的平步青雲,不要嫉妒;看到異類的富可敵國,需理性認識;那些在生命中雪中送炭的朋友,要懂得感恩;面對各種糖衣炮彈和陷阱誘惑,能分辨善惡;縱使舉步維艱,一路泥濘,尚須努力進取;
然而,冷漠,是一種不可忽視的道德心律;我們能夠做到無害人之心,但難以確定別人是否如此厚道與平度,當千奇百怪的社會現象屢見不鮮,各種形形色色五毒俱全的人也相繼問世,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還能遵守普世價值觀念的與人為善嗎?冷漠,其實是一種自保的理念與行為……雖然如此,冷漠的社會現象必定是不和諧的!我們需要明智的行為分類和力所能及的自知之明,萬不可盲目又盲心,給自己帶來禍患與遺憾!希望,真心希望,大家還是拋開負面,身輕如燕,熱情洋溢,春風滿面的笑對生活吧……
就直說好了,如果講人之初性本善,那壞人怎麼來的?我認為有些人生下來骨子裡就可能帶著壞的元素,並且一輩子要他轉變恐怕也難上加難。就比如一個有缺陷的產品,有一點缺陷的產品也許加工一下還可以歸到正品堆裡去,但壞人可不是經過教育改造一下就能歸到好人堆裡去那麼簡單。話又說回來了,這社會的確也不乏一些天生的就從骨子裡壞的人,當然是小部分了,但是這一小部分的影響力卻非同小可,當如果這多數的善良人選擇的是沉默或者躲避方式的話,社會風氣越來越糟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感覺人性的冷漠是一種退化的表現,就是退化到獸性的一面,我們看動物世界動物們為了生存的目的不惜互相殘殺,為了填飽肚子而痛下殺手。食草動物都是食肉動物的口中食盤中餐。互相獵殺是一種天性。良善對於低等動物來說只有對同血源同族群才體現出溫情。這也是我們人類具備的天性。我們現在的人類社會形態正在脫離古代的熟人為主的社會單元基礎,失去了族群群居生活的穩固性和安全感。
無論人類社會發展到哪一階段,無論農業社會工業社會或商業社會,一個恆古不變的東西就是人性是永不會改變的,人類的情感需求是不會改變的。我們是完全推翻自我的原有社會形態接受的是西方的工業革命後建立起的工業文明,工業文明首先區別於農業文明打破原有的固定生存模式進入流水線式的社會零部件生存方式,人被機械化了而人性是不變的,就會造成人類的孤獨感,後工業化時代造成的人與人的疏離感和孤獨感在西方很多畫家都細緻的描繪過。
現代人的孤獨感疏離感和沒有安全感是社會本質發生深刻變化的根本結果,西方就是在這種深刻社會變化後建立起了比較健全的社會保障和安全制度以維護失去家庭庇護後的個人安全感缺失的工業革命惡果。人沒有安全感就會造成各類犯罪率上升社會會變得混亂。後工業革命是建立在西方文明發展的基礎上的。開始於英國,英國的圈地運動就是將農民逼迫到工廠裡去勞動,失去土地的農民成為簡陋工廠的工人後生活急劇惡化過得很窮苦住宿生活條件都很惡劣。工業革命的前期是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才發展起來的這也是資本論裡論述過得,血和淚是資本原始積累的本質。
工人與資本家的博弈關係是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寫照。進入工業文明體系就必然有剝削與被剝削關係的存在,猶如食草動物被食肉動物掠奪吞噬以獲得生存一個道理。整個世界都是發展的西方工業文明社會形態,日本比中國接受的早在19世紀明智維新時期就進行社會改革,而中國和朝鮮比較晚。東方文明主要受中華文明影響了幾千年,從西方工業文明進入東方後,我們的文明體系漸漸被打破甚至被拋棄。各種思潮誕生於20世紀初,這些思潮都是來自於西方。
無論 我們現在發展的多麼西方化,但我們社會終究發展的時間太短且因為戰爭和西方思潮的影響完全剔除了中華文明的社會屬性。西方工業文明帶來的社會弊端永遠存在,政治經濟是外化的東西,進入不了人的情感裡。而文化人文和教育,卻是能改變整個社會的理念並通過代代相傳下去。一個理性化的社會應該是全方位的發展的,但是文化文明體系的重建卻是個漫長的過程。破壞了的東西再重建對於一棟樓很容易,但對於樓裡的人和文化的元素卻無法重建。只能不斷的學習西方的最好的東西而不是將糟粕隨便當文化來使用。世界只有將文明中最好的東西加以利用才能完善自己的社會。
人心越來越冷漠了,為什麼呢?但可肯定人性並非本惡!人們之間變冷漠個人認為有幾個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貧富差距加大顯得突出了,人非動物,人有尊嚴,很多較富有的人,狂起,說話辦事了不得,讓人退避三舍,望而卻步。較差之人,既然不自卑,也有人不求人一般高的心理,也不願與之較往。另一方面,法制健全,人怕擔責,比如,見了摔倒老人不敢扶,半路行走,看見老人行走也不敢捎帶!等等!這樣做,人與人是顯冷漠,但絕非本性惡!因為人們還是以各種方式在資助弱勢群體!
冷漠,對人和事物冷淡,不關心。近些年,國人冷漠心態加劇,已經形成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幼童小悅悅遭小區過往車輛反覆碾壓,而行人視若無睹;跌倒老人無人敢扶,唯恐惹來麻煩,糾纏不清;面對歹徒行兇觀者遠避之;對歪風邪氣不敢鬥爭,明哲保身……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出現這些社會負面現象,有許多原因值得人們深思。在這裡不作細述。冷漠的形成,與生活壓力過大思想負擔過重有直接關係,應加強排遣解壓措施。大力弘揚傳統美德,積極加強國民教育,獎勵與懲罰要系統化,長期化。全民協力,努力建成和諧大家庭。隨著社會向好發展,人們的冷漠總有一天會被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