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碧育兒心得(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本文約1648字,閱讀全文約需3分鐘)
根據最新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有子女的家庭中,有超過90%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成長或者是親子關係感到非常的焦慮。家長對孩子有過高的期待,同時也害怕父母的教育會出現問題,焦慮似乎成為了中國家長的一種常態了。
今年才九歲的萱萱(化名)就表示,自己越來越害怕長大。記得自己小時候,媽媽經常自己說:「只要萱萱健康快樂成長,媽媽就滿足了。」可是,隨著年級的增大,學校學業的壓力,媽媽開始變得越來越冷漠,考試成績退步了,媽媽就會批評她,甚至是周末在家睡個懶覺,媽媽都會嘮叨很久。久而久之,萱萱也越來越不願意和父母交流,放學回到家就關在自己的小房間裡。
其實,類似於萱萱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家長在孩子小時候只希望孩子能健康,孩子長大後,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也越來越多,親子關係也越來越冷漠,就這樣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那這種「冷漠親子關係」背後的原因有有哪些呢,我們來一起討論一下吧。
一、焦慮的家長和越來越冷漠的親子關係
很多家長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自己和孩子每天的交流除了孩子的學習成績,或者是學校的表現,似乎就沒有話題可以聊了。可是仿佛還在一年甚至是半年前,孩子還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可就是這短短的時間,父母變得越來越焦慮,親子關係也變得越來越冷漠。
其實,很多孩子是希望和父母進行交流的,可是焦慮的父母似乎除了學習以往的事情,並不想和孩子敞開心扉聊天,所以很多冷漠關係背後的原因,並不是來自孩子,而是源於父母的焦慮。那家長的焦慮又是從何而來呢?
二、家長的焦慮從哪來?
家長焦慮的原因多種多樣,但總的來說主要是以下兩個原因。
1、社會競爭的壓力
家長為孩子考慮不僅僅是今天或者明天的成績,而是以後未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發展。現在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一個人如果沒有足夠的學歷或者是一技之長,是很難在社會上立足的。
但是,孩子的年紀還小,並不能懂得未來競爭的激烈,家長不得不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不管是學習,甚至是課外藝術班,都是在為孩子的未來謀出路。而這,也是很多家長焦慮的最主要原因。
2、彌補自己童年的缺失
很多家長小時候,家裡還有其他的兄弟姐妹,父母的注意力並不能完全在他一個人身上,很多七零後的家長當自己有了孩子之後,似乎是為了彌補自己童年的缺失,就把所有的關愛都給了孩子。
自然,對孩子的期望越大,要求也就越高,一旦孩子沒有達到家長的要求,家長就會變得焦慮和憂愁。
三、面對成長中的孩子,家長應該持一個什麼態度
但是家長作為孩子最親密的人,如果每天都把焦慮的心情和冷漠的態度傳遞給孩子,這對孩子的成長其實是一種傷害,那家長應該保持一個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孩子呢?
1、家長要保持客觀
家長首先應該想到,很多事情其實並不是孩子態度的問題,比如說考試成績,又很多孩子學習也很認真,課後作業也有按時完成,可是考試成績始終不能達到一個很好的分數。
這時候,家長就應該拋開為人父母的濾鏡,不管是工作還是學習,總有一些人可能付出了努力,也沒能得到很好的回報,這種事其實是經常發生的。家長此時應該保持一個客觀的態度,承認自己家的孩子可能在學習方面確實是天賦不太高,但孩子已經足夠努力了,家長也不應該責怪孩子。
2、家長要拋棄攀比的心理
另外,還有很多家長可能有很強的攀比心理,覺得隔壁鄰居或者是同事的孩子超過了自己的孩子,就開始變得焦慮和緊張,開始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想盡一切辦法去提高孩子的成績。
其實,家長應該放棄自己這種攀比的心理,回歸到自己的初心,還記得自己當初只是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就好,畢竟未來的事,誰也不能確定,一時的考試成績也不能代表一切。一旦因為家長的這種攀比和焦慮,造成親子關係變得疏遠,這種傷害是很難彌補的。
那麼家長對於改善這種焦慮的心理,還有什麼好的建議,也歡迎提出來,一起討論和交流。
我是@小碧育兒心得 ,是一名3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讚 + 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