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急不得!寫給正在焦慮的你

2020-12-15 瀟湘晨報

學習成績、才藝比拼……朋友圈流傳的各種段子和文章,讓「焦慮」成了中國父母的集體畫像,而焦慮的背後其實是無處安放的「愛」和「擔憂」。父母怎樣才能停止這種焦慮,更好地與孩子相處呢?今夜,一起來聆聽全國知名班主任於潔的經驗感悟↓↓↓

我在各種書籍和影視劇中有個發現,壞小子們在作者筆下都是手放在口袋裡走路的,甚至還有放在褲子後面的口袋裡的。都說作家是對生活觀察最仔細、眼光最敏銳的人,他們這樣關於手插口袋的共同描寫,引發了我極大的好奇心。

我甚至做過試驗,在走路的時候故意把手插在口袋裡,結果發現很是彆扭,不一會兒就要把手拿出來,直到後來看到一句話:「他們只是貪戀口袋裡的那一點點溫暖」,我的內心有所感悟。

因為從事教師職業的緣故,我接觸到了很多問題學生,在細細觀察和慢慢琢磨中,我終於發現了一些東西。餘華曾說:「一個人的童年是決定他一生的,決定命運的最好時機就是童年。」弗洛伊德也說所有的陰影都來自童年的傷害,壞孩子也許不是一開始就是壞孩子。

父母經常性的大聲呵斥、一次次的重複囉嗦、毫無原則地溺愛、除了成績其他很少關注,遇到一點點事情就咋咋呼呼、自己碌碌無為不求上進卻對孩子極其苛責……也許才是孩子改變的根源。

01

無論多累

別把負能量傳給孩子

我雖然是語文老師,但沒有自己做兒子的老師。從小到大,兒子寫的作文我極少指導,因為指手畫腳反而讓孩子無所適從,我只是默默地把他寫得相對比較好的作文打成電子稿,放在我的博客上,這樣他會很驕傲,也能慢慢琢磨出什麼樣的文章是被我欣賞的好文章。

等他讀高中的時候,每天晚自習後回家已經十點多鐘,我自然知道他的疲累,除了他進家門時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說一聲「辛苦啦」,還會每天變著花樣給他準備一兩樣他愛吃的夜宵,他換了鞋坐下來就能喝到熱乎乎的鮮湯美食。

如果一個孩子勞累了一天回家,看到的是家長冷漠的一張臉,聽到的是嘮嘮叨叨、怨天怨地的牢騷和責怪,以及命令式的「快點吃,吃了馬上去做作業。成績那麼差,還不知道認真!你什麼時候可以讓我省點心啊!我這麼辛苦,上班累得要死,還不是為了你!你呢,還給我添堵!人家某某某成績多好呀……」

換了是你,這個家是你每天放學後就想要立即回去的地方嗎?這個家是你傷心委屈、蒼白無力時想要依靠的港灣嗎?這樣的父母是你無需思考就能撲過去的懷抱嗎?

當然,我知道家長一天工作的勞累,我自己就常在一天的工作後累得話也不想說,我們的勞累除了自我謀生,更多是想要給孩子創造較好的生活條件。

可是如果我們的勞累成為我們刺向孩子的利劍,我們就不再是孩子的親人,而是孩子的「敵人」。當你向孩子祥林嫂一般嘮叨自己的辛苦,孩子心裡想的是:我又不要你這麼辛苦,我又不是你的垃圾桶,我不要你這樣的父母。

02

除了嘮叨

請找到其他的溝通途徑

家長可以設身處地的思考一下,當一個人用尖利刻薄的聲音在你耳邊每天不停地嘮叨時,你的感受如何?就算她說得再有理,你也聽不進去對嗎?

孩子更是如此,當他發現你總是不停地嘮叨,那麼你說的第一遍第二遍他就不需要聽了,他知道你會說第三遍第四遍的,時間長了就形成惡性循環。其實,每句話說一遍就好,如果孩子沒有聽進去,等他自己吃了虧,就會自己記住,下次就會認真聽你說話。

同時家長說話要口齒清晰、正常語速,把要說的表達清晰,如果實在是重要事情,不放心,那就寫在紙條上。

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雖在同一屋簷下,但是我給他寫過很多信,都是手寫在漂亮的信紙上,寫完後放在他的書桌上,我從不詢問他是否認真讀了。

從小到大,只要有空,周末我就會帶他走進大自然,請他擔任攝影者,我就是那個選景的人。田野、莊稼、古鎮、花草、河流……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接了地氣。

人如果長久地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的森林裡,心胸就狹隘,氣度就局限,爬山涉水,登高望遠,藍天白雲,大自然是一個好老師,這種走進大自然,要從孩子幼年時代開始,不然等他沉迷於手機電腦電視的時候,就再也喊不動「宅」人了。

兒子的房間,除了家具和檯燈,沒有電視機和電腦,減少輻射,孩子的睡眠會更好。他的床頭我只扔一兩本課外讀物,臨睡前他會看一會兒,過一階段,我就再換一兩本,我沒有命令過兒子必須要看課外書,但他看的書,一定是我自己看過的,我會藉助這種方式不聲不響地向他推薦。

手機是在兒子讀了大學之後才買的,在這之前,他沒有手機。記得他曾問過我一句話:「其他同學都有手機,我會不會和時代脫節了?他們談論遊戲的時候,我都插不上嘴。」

但他很快就不焦慮了,就算是高三,我依然確保他每周六周日兩個小時的電腦時間,上網瀏覽新聞,或者我在打網上160分的時候請他來指導我,過把教練癮,順便請他幫我捏捏肩膀和脖子,嘻嘻哈哈之間完成親子溝通。即使是學業緊張的高中,他依然能夠和自己學校的老師們踢上一會兒足球,以至於到了大學的第一天,他就組建了足球社,隊長裁判一身兼。

在和兒子的溝通中,兒子清晰地看到了我的底線:不求成才,只求成人。身心健康第一位,保護視力很重要;學習上盡力而為,把能學好的學好;家務必須分擔,為人要有禮貌。

我和兒子的爸爸都是近視眼,出門的時候常對他說:「有一雙好眼睛真是令人羨慕啊,那麼遠你都能看得那麼清晰。」「我出門不戴眼鏡啦,有你這雙好眼睛呢。」這樣的正面暗示,讓他感覺到有一雙好眼睛是多麼值得驕傲的事情,再加上不允許他彎腰駝背,讀大學前沒有手機,還真的就沒有成為近視眼。他的大學畢業照片上,一群男孩子,他是唯一不戴眼鏡的人。

因為孩子從小就是自己帶大的,所以對他的智商、情商、能力水平,我很了解,學習上不苛求,把能學的學好。我雖是一個老師,但我沒有虛榮心,沒有非要孩子考第一第二,沒有因為孩子成績中等而萬分焦慮。教書這麼多年,我比誰都清楚,一個孩子的成長中,遺傳的東西改變不了,後天能改變的急不來,要把做人放在第一位。

每當兒子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時候,我總是對他說:「媽媽相信你,你是大器晚成的人。你小學成績一般,初中好一點點,高中更好一點點,將來會更有出息的。」

我也告訴兒子的高中老師說:「不要有任何壓力,孩子既然讀了高中,總能考上一所大學,只是名牌不名牌的區別,成人最重要,他的人生路還長。」

03

請相信學校

相信老師的良苦用心

記得兒子讀高中的時候,有一次兒子被老師看到在晚自習上講小話,他的班主任依照學校規定立即做出停止上晚自習三天的處分,並要求寫出檢討書和家長籤字。

我在兒子的檢討書上簽了字,讓他驚訝的是我同時給了他我寫的檢討書,我誠懇地向學校和老師致歉,因為兒子給大家添麻煩了。

兒子很吃驚,我告訴他:「任何人都要遵守規則,損人不利己的事情不能做,不給別人添麻煩是做人重要法則。」之後再也沒有發生過他晚自習違規情況。

我是一個老師,我清楚地了解每一個老師的用心良苦,學生的進步退步左右著老師每天的心情。面對學生,雖然知道不是我們自己的孩子,但是日日相處,不由自主就入戲很深,做了孩子的父母。

看到學生點滴進步,我們樂得笑開花;看到學生不思進取,我們恨鐵不成鋼。你若是隱身人站在老師們的身邊,你會看到老師們是多麼傻的人:為了一群別人家的孩子喜怒哀樂。

請理解老師的用心良苦:在教育上,必須要嚴慈相濟,獎勵和懲罰,缺一不可,那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是有韌勁的人。一味的表揚,一旦遇到一點點挫折,就會不堪一擊;一味的懲罰,孩子沒有自信,容易自暴自棄。請相信老師一直在尋找最佳的表揚和批評的時機,這是一個老師的專業性。

「老師,我們家孩子小學語文就最差,現在讀初中了,你能不能給他補補課?」

「老師,孩子讀書不認真,我們說話他不聽,怎麼辦?」

「老師,你是第一年工作嗎?你HOLD住學生嗎?」

「老師,你批評了我的孩子,對嗎?他回來哭得不肯吃飯!」

「老師,孩子視力度數增加了,你可以讓他坐到前面對嗎?」……

很多時候,家長的焦慮之心很有可能「綁架」了學校和老師。這樣的學校、這樣的老師,越來越不自信,就像一個孩子在做作業,家長在邊上指手畫腳、厲聲呵斥,孩子變得無所適從、越來越不自信,一樣的道理。

親愛的家長,請相信學校和老師的用心良苦,彼此真誠,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幫助。永遠不要用惡意揣測學校和老師,不要以偏概全,相信老師和您一樣愛著您的孩子,甚至比您關注更多。

20多年來,我從兒子的成長中研究出對學生的教育,從學生的成長中研究出對兒子的教育,一個家庭擁有一個情緒平和的母親,是孩子之幸。

親愛的家長,當你焦慮的時候,抬頭看看日月吧,天地之間,有樹有花有草,有豔麗有素淡,有盛放,有含苞,日月之愛,默默陪伴,靜靜等待,正因如此,寸草心也報三春暉。

來 源 | 長江小教室微信公號

實習編輯 | 王 娟 責任編輯 | 袁小敏

執行主編 | 羅 莎 編 審 | 項 蕾

放平心態!↓↓↓

【來源:貴州教育發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你的焦慮,正在毀掉你的孩子
    :「你別打擾我啊……如果搶不到滿意的時間,那就不得不調整你正在學習的桌球、書法了……哎呀,我好緊張。」難道我搶不到所謂理想的班,孩子就寫不好作文了嗎?我被培訓班老師和一群狂熱的家長帶入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盲目焦慮中了。
  • 給焦慮一個出口——寫給正在陪孩子寫作業的你!
    我的三樓鄰居是個十歲男孩的媽媽,今天一大早又來跟我傾訴:昨天去醫院檢查乳腺增生嚴重了,醫生告誡她,如果再這樣焦慮下去,不久的將來會發展成癌症!…… 醫生的告誡讓她本來焦慮的臉上增添了許多恐懼!而導致她這樣的最主要原因只有一個:她那學習成績不怎麼好的兒子!
  • 父母的焦慮,正在毀掉孩子的專注力,怎麼辦?
    這離不開專注力的培養,而現實卻是父母的焦慮,正在毀掉孩子的專注力,怎麼辦?教育專家研究發現,注意力不集中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因素。事實上,孩子的專注力是與生俱來的,只是因為後天我們不注意保護和改善,反而可能無意中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其中殺傷力最大的就是父母的自我焦慮。
  • 切莫心理:寫給為孩子而焦慮的家長們的一封信
    切莫心理:寫給為孩子而焦慮的家長們的一封信親愛的家長朋友們:你們好!面對離家出走、或者拒絕溝通、或者自我封閉的孩子們,面對承受著無數煎熬、焦慮、無助和無奈的家長們,我的心何其沉重,卻又何其感恩。沉重是因為這些孩子原本可以擁有更好的青春時光,卻因為家庭教育的偏差而出現各類心理問題,以至無法正常上學甚至正常交流;感恩是因為這些孩子的家長意識到孩子之所以出現問題,與自己的教育方式有著直接的關係,願意為了改善家庭關係和親子關係而努力成長和改變。
  • 父母的「過度教養」會讓孩子更焦慮
    你是「過度教養」嗎?爸媽在看到效果收效甚微,就很容易會對孩子表露出失望的態度,甚至,會厲聲斥責孩子,怪孩子沒有用心學習,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形成心理陰影,對後面的學習也就會失去興趣。其實,當下很多爸媽對孩子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焦慮,既然已經認識到焦慮對孩子的影響,那爸媽就很有必要去「治療」焦慮。
  • 《陪孩子終身成長》:你必須成長,才能幫孩子成長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陪孩子終身成長》。本書的作者樊登是「樊登讀書」的創始人,他不僅講書做領讀人,他還是一個參與、陪伴和享受孩子成長的父親。樊登老師曾在他的《讀懂孩子的心》一書中,幫助很多無所適從、迷茫的父母解決了各種棘手的難題,比如,孩子牴觸寫作業、叛逆、內向、缺乏社會能力等等。《陪孩子終身成長》這本書是樊登老師想寫給那些為孩子操碎心的父母。
  • FT中文網:寫給無比焦慮的父母們
    寫給無比焦慮的父母們何帆/FT中文網我們這一代做父母的,個個都無比焦慮。夏天到了,更容易著急上火。孩子該上幼兒園的,找不到幼兒園。「幼升小」、「小升初」的規則變來變去,越變越怪異。「中考」之後,孩子就進入了上學期間最黑暗的一段時光,他們開始準備高考,家長也要陪著提心弔膽。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中國的大學又怎麼樣呢?北大、清華、復旦,這算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了吧。碰巧我都去過,要問這些學校究竟怎麼樣?嘿嘿,這麼說吧,他們的樓都蓋得很壯。我這篇文章不是要批判中國的教育制度。我是要寫給和我一樣的父母們。為什麼我們會這麼焦慮呢?
  • 《讓孩子遠離焦慮》,它有你想要方法
    《讓孩子遠離焦慮》這是一本幫助孩子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課。是寫給父母的也是所有與焦慮兒童打交道的人必讀之書。童年應該是快樂和無憂無慮的時光,但今天,越來越多的孩子表現出焦慮症狀,從尿床、黏人、頻繁肚子痛,到做噩夢,甚至拒絕去學校。比如你的孩子常常特別黏人不去上學,甚至有時候為了一件小事情哭上半個小時,怕一個人睡覺,經常做噩夢,害怕黑暗 ,這些問題時常困撓著家長。 這本《讓孩子遠離焦慮》書就能夠針對這些問題為家長們提供幫助。
  • 《學校是比家大一點的地方》:寫給焦慮中父母的一封信
    近日,一本以書信為載體,展示一土學校教育理念的書籍《學校是比家大一點的地方 :一土老師寫給家長的105封信》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發行,圖文並茂,生動活潑地闡述了一土是如何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長和發展規律,來落地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孩子生命成長和幸福人生的全人教育。
  • 父母的育兒焦慮,正在摧毀孩子
    尚恩教育-一站式解決你的英語考試問題自打孩子出生,父母的焦慮就沒有停過!一開始擔心身體健康不健康,然後會不會走路,說話是不是太晚了……等等,數不勝數! 好不容易熬到孩子上學,學習好不好,在學校跟同學關係處的好不好等一堆焦慮再次來襲! 甚至小到一次考試的失利都可以讓家長聯想到上沒辦法考上大學!
  • 殺死正在慢慢拖垮你的過分焦慮!
    這個時代盛產「神經病」:迷茫,憂心,抑鬱,懷疑,恐懼,還有過分的焦慮……正在悄悄殺死病入膏肓的人們焦慮明天的工作能否順利進行?孩子將來能否成才?二寶要得起嗎?不養將來會後悔嗎?今晚會不會再失眠?家中老人千萬不要生病添亂?人際是不是太糟糕太複雜,物價是不是漲太快?……惶惶不安的世界,惶惶不安的人們,壓力山大的時代,苟且沒節操的灰暗人生,好似人間煉獄。被焦慮綁架到窒息的你,渴望天降神器解脫紅塵苦海。
  • 我寫給孩子們的「冠狀病毒」繪本,用它解釋正在發生的一切,可列印
    所以,轉發一篇寫給孩子的信。這封信,做成了繪本,可以列印,可以跟孩子共讀。想要保護孩子,首先就要跟孩子說清楚,可是如何說清楚疫情,也許對於很多家長來說不容易。最近聽到了很多父母的焦慮和擔憂,對抗病毒的同時,還要調和家裡的人際關係:老人和孩子,不一定真的明白到底在發生什麼。尤其是小孩子,肯定都感覺到了氣氛的嚴峻,卻又懵懵懂懂。
  • 寫給孩子的病毒科普繪本
    圖來自於《寫給孩子的新型冠狀病毒科普繪本》   「你可能會覺得,今年的春節和往年不太一樣。也許媽媽取消了你期待已久的假期旅行。為什么爸媽要求你少出門?因為在外面,有很多人正在生病。」……1月24日除夕晚上,一篇名為《我寫給孩子們的「冠狀病毒」繪本,用它解釋正在發生的一切》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了。簡潔清晰的圖片、親切的語言表達,令文章在短短幾天時間迅速發酵,達到1500多萬的閱讀量。  新冠肺炎疫情突發,許多家庭計劃隨之改變。
  • 中國式父母的焦慮,正在毀掉多少孩子
    愛孩子,是每個父母的天性,優秀的父母,肯在教育孩子上費盡心思,正確的教育理念是幫助孩子成長,但父母的愛卻太過於焦慮,就會是以愛的名義,毀掉了孩子。如果每個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教育時,都能做到不焦慮、不浮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永遠保持一個穩定的狀態,一顆安靜的內心,孩子就會自帶發動機,等時機成熟,他們欣然發動。
  • 【心海無憂】焦慮的父母,正在「培養」不自信的孩子
    焦慮性格的父母,一旦孩子的表現不如預期時,很容易動怒甚至打罵,讓孩子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挫折感、缺乏自信心甚至是畏縮;而過分保護孩子安全,則易導致孩子的過分依賴、能力低落。父母親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學習對象,身為父母如果沒有了解自己的個性,就很難避免一些問題的出現。父母愛焦慮,孩子就容易不自信,所以,父母不妨檢視一下自己情緒發展,避免影響孩子的學習及身心發展狀況。
  • 孩子的問題源自父母《成長不煩惱》幫你解決兒童的負面情緒
    基本上,孩子的「問題」不是孩子自己的問題,而意味著我們的親子關係出了問題。意識到這一點,才是改變的開端。若你發現孩子的問題源自你,請停止沒有用的內疚和自責。要知道,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只是因為不懂孩子使用了錯誤的溝通方式。所以,嘗試去做改變就好。如果你不先寬容自己,接納你和孩子之間的現狀,那麼提再多的建議,也是無用的。
  • 你的焦慮,正在拖垮你
    最近「爺爺在老家帶孫子患上焦慮症」登上熱搜榜,原來是孩子整天在家追著雞跑,導致人和雞作息紊亂,雞也不下蛋了,爺爺一聽見雞叫就心慌到寢食難安。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爺爺無法解決與家禽和諧相處的關係。 這讓我想起了年輕一代的焦慮狀態,曾看到網上一組調查年輕人焦慮的數據,其中96%的人都有焦慮的事情,53%的人正在處於焦慮的事情上。 這說明焦慮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既來之則安之,有焦慮的狀態時,要積極面對。
  • 你的焦慮正在毀了你的孩子!如何做一個不焦慮的媽媽?
    媽媽們為何如此焦慮中,我們講到了媽媽們的焦慮。這是一個廣泛販賣焦慮的時代,想做一個不焦慮的媽媽真的很難。憤怒的媽媽,可憐的孩子為什麼會如此焦慮,還是來自於生活壓力太大,只能把美好的幻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一、育兒先育己,不把自己跟孩子捆綁在一起。那些焦慮的媽媽們,實際上是把孩子當成了畫紙,把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投射到了孩子身上。當孩子沒有辦法滿足她的要求時,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偏差帶給了媽媽強烈的焦慮感。媽媽要學會不再把孩子捏成自己想要的模樣,學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真正享受陪伴孩子在一起的時光。
  • 《一邊焦慮,一邊成長》:接納焦慮,才能助你更好地自我成長
    ,一邊成長》書的開篇說到,既然焦慮永遠都在,那麼和焦慮相處的「我」就更重要了。我們每天在各類的角色中繁忙,唯獨留給「我」的時間是最少的,所以,焦慮是來提醒我們,看見我,接納我,讓我來助你成長! 一:所有的焦慮都是為了讓你看到自己很多人看似經歷了很多,但這些經歷並沒有變成難能可貴的經驗,反而成為前行的絆腳石。
  • 深度好文 | 當你焦慮孩子成長問題時請讀一讀
    雖然做父母的總是忍不住想像孩子的未來,但在無限多的可能性中,孩子到底會有怎樣的人生,是你無法決定的。無論你怎樣焦慮,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長的不確定性。但這些指標並不會決定孩子的生死,大部分指標甚至都不會對孩子的未來造成重大影響,這樣不客觀、不準確的比較,只會讓你過多地注意那些其實根本沒那麼重要的事情,給孩子帶來無法承受的壓力,對孩子的成長毫無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