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新評論:UVP+EcoTaxa用於海洋弱光層生物研究!

2020-12-20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摘要:海洋弱光層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擁有重要的地位。目前,人們對該區域的了解甚少,那裡的生物多樣性和功能也未被深入研究。近期發表的Nature評論文章倡議:要對弱光層進行一次海洋人口普查」,並特別提到:UVP和EcoTaxa等新設備、新技術可幫助對弱光層的浮遊生物進行研究!

  弱光層是海洋真光層與無光層之間的過渡層,是海洋表層生物與深海生態系統之間的連接樞紐。它在清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及將碳儲存到深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另外,弱光層中包含了世界海洋中豐富的魚類資源,並且開發甚少。

  與靠近海岸及大陸架上方的水域相比,海洋弱光層目前更加原始,且受到破壞的程度更低,因此它更加需要得到人們的關注,從而在它受到破壞之前對它進行研究、保護。

  2020年3月31日,Nature發表評論文章,呼籲全球科學家關注海洋弱光層生物。文章提到:想要研究弱光層的功能首先應該搞清楚這個問題有多少生物生活在弱光層,它們的多樣性如何並提出可以利用一系列創新的工具和技術,對弱光層進行一次海洋人口普查」。

  文章中認為從細菌到大型鯨類動物的有機生物體都需要被計數。像水下顆粒物和浮遊動物圖像原位採集系統(UVP)這樣的設備可以部署弱光層,用來幫助浮遊生物的圖像。

  UVP5主要用來研究大型(>100 µm)顆粒物和浮遊生物,可以對水中顆粒物和浮遊生物進行量化。它採用傳統的照明設備和經電腦處理的光學技術,能夠獲得浮遊生物的原位數字圖像,操作深度可達6000m。另外,新版本的UVP6-LP還可以搭載到低速,空間有限及功率低的載體上,如剖面浮標,滑翔機,浮標,系泊設備,水下機器人等,從而擴展取樣範圍,獲取科考船隻無法到達區域的浮遊物圖像。

UVP5水下顆粒物和浮遊動物圖像原位採集系統圖片

UVP6-LP搭載到Argo浮標及ROV

  將UVP拍攝得到的圖片進行處理後,可上傳到一個基於Web的應用程式——EcoTaxa上面,然後利用上面已有的資料庫對獲取的浮遊生物圖片進行自動鑑定、分類,從而得到該批浮遊生物具體的分類統計數據。

UVP5及UVP6-LP拍攝的浮遊生物圖片

  此外,也可以通過實驗室研究的方式來探究弱光層的浮遊生物種類組成。使用浮遊生物網在弱光層特定站位採樣後,採用甲醛等固定液將其固定保存。保存好的浮遊動物樣品隨後可利用ZooSCAN浮遊動物圖像掃描分析系統進行分析。

  ZooSCAN可以對浮遊生物樣品掃描,形成數位化圖像,其自帶的ZooProcess軟體會以標準化的程序處理原始圖像並測量圖片中不同個體的形態學參數,通過對形態學參數的提取與分析,可進一步獲得樣品的粒徑組成、生物學體積等信息。通過EcoTaxa已建立的浮遊生物資料庫,針對已掃描的樣品圖像進行種類自動識別,獲得不同類群浮遊生物的數量。

ZooSCAN浮遊動物圖像掃描分析系統圖片

EcoTaxa對UVP獲取的浮遊生物圖片進行分類鑑定

EcoTaxa對ZooSCAN獲取的浮遊生物圖片進行分類鑑定

  較大的生物可以用短程高頻聲學類的傳感器進行識別,當把這些設備部署在弱光層時,可以幫助區分魚類和管水母此外,從環境中獲取DNA也可推斷某些行蹤隱蔽或者比較脆弱的動物種類及其多樣性,如喙鯨和凝膠狀生物。

  世界人口的增長對食物的需求越來越大海底開採礦物和金屬可能會將廢物釋放到該地區氣候變化正在改變海洋的溫度、酸化和氧氣水平……這些問題都在使海洋弱光層面臨著巨大的風險與挑戰,從而也敦促著世界範圍內的科學家要加快速度,對這個複雜的全球生態系統產生足夠的了解從而判斷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它的影響及其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

  水德願與您同行,一起抓住機遇,加快對海洋弱光層研究的腳步,為後代保護這一巨大的生態系統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Adrian M.et al. Nature580, 26-28 (2020)

  2.Hidalgo, M. & Browman, H. J. ICES J. Mar. Sci. 76, 609-615 (2019).

  3.Drazen, J. C. Res. Ideas Outcomes5, e33527 (2019).

  4.Seibel, B. A. & Wishner, K. F. in Ocean Deoxygenation:Everyone’s Problem(eds Laffoley, D. & Baxter, J. M.) Ch. 8.1,          265-276 (IUCN, 2019).


  5.DeVries, T., Primeau, F. & Deutsch, C. Geophys. Res. Lett. 39, L13601 (2012).


  6.Giering, S. L. et al. Nature 507, 480-483 (2014).


  7.Davison, P. C., Checkley, D. M., Koslow, J. A. & Barlow, J. Progr. Oceanogr.116, 14-30 (2013).


  8.Irigoien, X. et al. Nature Commun.5, 3271 (2014).


  9.Mayor, D. M., Sanders, R., Giering, S. L. C. & Anderson, T. R. Bioessays36, 1132113 (2014).


  10.Boyd, P. W., Claustre, H., Levy, M., Siegel, D. & Weber, T. Nature568, 327-335 (2019).


  11.Kwon, E. Y., Primeau, F. & Sarmiento, J. L. Nature Geosci.2, 630-635 (2009).


  12.Briggs,N.,Dall』Olmo,G.&Claustre,H.Science367, 791-793 (2020).


  13.Guidi,L.etal.Nature532,465-470(2016).


  14.Behrenfeld, M. J. et al. Nature576, 257-261 (2019).

相關焦點

  • Nature 中文摘要 28 April 2016
    雖然碳泵的強度與浮遊生物群落組成相關,驅動這一過程的潛在生態系統結構目前仍未闡明。本研究中我們利用在」Tara Oceans」科考期間收集的環境及元基因組數據,增加我們對寡營養海洋中碳輸出的認識。然而,模型研究預測出的對流層中硝酸向氮氧化物轉化比例要比觀察值高。為了讓觀測數據與模型一致,人們提出一個「脫氮」過程,即從硝酸鹽向氮氧化合物的轉化過程,但是仍然不確定這個過程的機理。我們展示了在北冰洋上空通過飛機測量到的到數據,發現了在清潔海洋邊界層中,通過顆粒硝酸鹽的光解,鹽酸向亞硝酸以及氮氧化物的快速循環的證據。
  • Nature:利用光遺傳學對酵母進行編程,導致更多的異丁醇產生
    2018年3月29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導致酵母產生更多的異丁醇的方法。異丁醇是一種可能用作生物燃料的候選物質。圖片來自Nature (2018), doi:10.1038/nature26141。近年來,科學家們不斷地在尋找新的替代石油的生物燃料來源。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通過對酵母進行基因改造,使得它們在缺乏光線的情況下產生更多的異丁醇。
  • Nature:S1P調控研究新進展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繼2009年在《科學》雜誌發表「鞘氨醇磷酸酯(Sphingosine-1-phosphate,  S1P)調控機制的研究」後,該研究團隊在該領域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論文於6月24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
  • 【盤點】近期Nature十大研究亮點
    1.真核生物中原核生物基因的來源多年來,人們一直假設,真核生物基因組中所見的原核生物基因,一定是在首先原核細胞器的內共生,然後最後穩定存在細胞中的。但最近的證據表明,在真核生物之間,以及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間,也存在實質性的水平基因轉移。
  • nature中文摘要 25 June 2015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22/n7557/full/nature14505.html南極生物多樣性的生物地理結構、生態多樣性及整體規模都比之前預想得要複雜得多。
  • Nature:研究揭示地球氧氣存在時間提早數億年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近日報告說,約30億年前,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就已經大量存在,這比此前科學界普遍認為的時間提早了數億年。一般認為,地球大氣中的氧氣來源於光合作用。目前約佔大氣21%的氧氣並不是在地球45億年的歷史長河中逐漸累積的,地球誕生後最初20億年間氧氣幾乎不存在。
  • Nature 中文摘要 28 July 2016
    此外,人類微生物群可以考慮作為新抗生素的來源。Beilharz & Thomas Preiss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35/n7613/full/nature18647.html信使RNA翻譯的調控是真核生物基因表達調控的核心。調控輸入由mRNA未翻譯區域(untranslated regions ,UTRs)指明,且常常把翻譯起始作為目標。
  • 超分子材料Nature,姚彥Nature Energy,魔角石墨烯Nature述評丨頂刊日報20200720
    該研究結果為層狀鈉正極以及其它鹼金屬過渡金屬氧化物的設計、合成、儲存和應用提供了重要的新線索。 AM:鑭系元素摻雜的近紅外納米粒子及其生物光子學應用哈爾濱工業大學陳冠英教授對鑭系元素摻雜的近紅外納米粒子以及它們在生物光子學領域中的應用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介紹。
  • 生物物理所在蛋白質中光致電子轉移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
    該研究通過基因密碼子擴展,實現了在活細胞中編碼螯合金屬的非天然胺基酸3-吡唑基酪氨酸,為研究生物大分子中的光致電子轉移現象,及利用生物元件實現高效可控的光致電荷分離提供了有力的工具。電子傳遞(ET)涉及生物體內許多重要的生化過程,包括光合作用等。如何改造生物元件實現高效可控的光致電荷分離,是利用合成生物學手段生產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問題和主要瓶頸。
  • 娜美轉職光羈絆怎麼玩?10.3海洋光召最新搭配詳解
    羈絆效果:4海洋:海洋(部署多名英雄會間歇性為隊友恢復法力值。數值隨部署的英雄數提升。)每4秒為隊友回復30點法力值。 3光:光(部署多名光英雄能讓他們陣亡時基於陣亡英雄最大生命值的百分比治療其他光英雄,並使他們在回合剩餘時間內獲得攻速提升(隨陣亡的光英雄數堆疊)。攻速提升效果隨光英雄數增加。)光英雄死亡時,基於自身最大生命值的25%對其他光英雄進行治療,並提升他們15%的攻速。 3召喚使:召喚使(部署多名召喚使能增加他們召喚生物的生命值和持續時間,隨部署的召喚使數提升。
  • nature中文摘要 25 September 2014
    我們只知道,這類小而溫暖的行星大多演化出了自我維持的大氣,大氣有著較高的平均分子質量(只有很少的氫)、不透明的雲層或者能散射光的煙霧,這限制了我們對大氣組成的了解。在本篇論文中,研究人員展示了對系外行星HAT-P-11b(直徑約為地球的四倍)從可見光到紅外波段的透射譜觀察,並發現在1.4毫米處有水蒸氣的吸收。
  • 聯合國海洋科學十年:深海生命研究
    從 「我們擁有的海洋」 轉向 「我們想要的海洋」聯合國海洋科學與可持續發展十年規劃為實現海洋利用走向積極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該發展路線圖確認了深海作為海洋科學與發現的前沿,並呼籲加強對深海生態系統、功能、脆落性、服務的研究。
  • 最新雷射掃描技術:海洋中最怪異的生物,現以「驚人的」細節呈現
    長久以來,深深的海洋底層的奇異生活,對人類的觀看、學習和研究來講,一直是一個挑戰,海底生物生活在漆黑的黑暗中、冰冷的溫度裡、以及承受巨大的壓力。自然選擇的結果使這些生物身體部位奇特、結構雜亂無章。按照人類標準,這些生物儼然猶如外星生物。
  • Nature Plants刊發中國海洋大學團隊藍藻光合膜天然結構研究重要...
    2020年7月13日,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張玉忠教授團隊與英國利物浦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相關專家團隊等合作,在Nature Plants(《自然-植物》)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variability, coordination, and adaptation of a native
  • Nature:兩項研究揭示光遺傳學顛覆性發現
    科學家們一直在嘗試理解人類的記憶,光遺傳學技術為他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工具,讓他們能夠特異性控制大腦迴路的開和關。最近Nature雜誌上同時發表了兩項光遺傳學研究,顛覆了人們對恐懼記憶的認識。研究顯示,當恐懼記憶產生之後,檢索恐懼記憶的大腦迴路會隨著時間推移發生改變。也就是說,回憶舊記憶的大腦通路與回憶新鮮恐懼記憶不同。波多黎各大學的Gregory Quirk和Fabricio Do-Monte用溫和電擊訓練大鼠對一種聲音產生恐懼。一段時間之後,大鼠的恐懼行為並沒有變化,但大鼠回憶這一創傷事件的神經通路發生了改變。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改變可能是為了強化這段記憶。
  • 研究揭示葉綠素生物合成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
    研究揭示葉綠素生物合成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5 10:53:54 葉綠素生物合成中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這一成果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Nigel S.
  • Science、Nature摘要綜述
    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181-4摘要單向輻射對各種光電應用十分重要,如雷射、光柵耦合器和光天線。本論文報導了一種給古代陶器測年的新方法,該方法基於對脂肪酸形式的食物殘渣進行分析。研究人員利用名為製備氣相色譜法的技術,從陶器中提取出了棕櫚酸和硬脂酸,再用加速器質譜法對這些殘渣進行放射性碳測年。
  • Nature Catalysis綜述生物電催化,化學品、燃料和新材料一網打盡
    生物電催化是一種綠色,可持續的,高效生產高價值化學品,清潔生物燃料和可降解新材料的新興技術。生物電催化充分結合了生物催化和電催化的優點,可以綠色高效地用電和生物來生產目標產品。有鑑於此,美國猶他大學Shelley D.
  • 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董浩浩團隊在 Nature Structural &...
    該研究工作由董浩浩研究員團隊、浙江大學醫學院冷凍電鏡中心主任張興教授團隊及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醫學院董長江教授團隊合作完成。論文第一作者為四川大學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唐曉迪博士、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負責人常聖海博士及四川大學博士研究生喬文為並列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四川大學魏霞蔚教授和朱曉峰教授團隊的支持。
  • Nature:一種用於細胞溫度測定的納米溫度計
    一個解析度能夠低於一度、並且能夠集成到活細胞內的納米尺度的溫度計,將會為生物學和醫學研究的很多領域提供一個強大的新工具。這篇論文描述了用於納米尺度的溫度測量的一種新探針,它正好能夠做到這一點。該設備所利用的是對金剛石納米晶體中的氮-空位彩色中心的量子操縱。這些「中心」包含單電子自旋,並有依賴於局部溫度、對其很靈敏的特定螢光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