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教育事業開始於被稱作「萬世師表」的孔子,他首創私人講學,打破了奴隸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認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資格。到漢武帝時期,儒家經典成為了國家規定的教科書,它包含「五經」,在中央辦「太學」,還令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我國最早的「教育系統」正式出現。
教育創始人:孔子像
由於晚清長期的閉關鎖國,現代科學及教育基本停滯,而洋務派領略了西方科技的先進性,開辦新式學堂,引進西方知識、文化教育,對中國的教育制度的改革起到了關鍵的促進作用。19世紀末,資產階級維新派設立京師大學堂,各地設立中小學堂。戊戌變法是在甲午戰爭大清帝國慘敗於鄰近的日本之後,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和先進思想的知識分子掀起的一場救亡圖存的改革運動。京師大學堂的設立與保留,乃是戊戌變法的最大碩果。京師大學堂,即為北京大學的前身。
以「改造舊教育,教育面向工農,建立人民教育」為目標,國家接管學校,初步改革,收回教育主權。開展了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確立了「以老解放區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有用經驗,藉助蘇聯經驗」的方針,並把教育定性為「為國家建設服務,面向工農,提高人民文化」。這個階段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培養了大批建設人才。
毛澤東主席制定「三育二有」的德智體,有覺悟有文化的教育方針。該階段,我國經濟落後,政府辦了許多工農速成中學和文化補習學校,田頭識字教學,主要目的是進行全民掃盲。
早期北大附中
全國大中小學招生基本停止,高考制度被廢除,導致整個中華民族素質下降,各行各業缺乏人才,拉大了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基礎教育嚴重受損,出現人才斷層。
在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重新回歸,國家組織新教材編寫,倡導「尊師重教」。1986年頒布《義務教育法》要求普及九年義務基礎教育,實行中等教育兩類並舉、高等教育按學科、學位、進行招生分配工作。1995年鄧小平確立「教育優先,科教興國」戰略,教育優先發展思想,科教為現代化建設首位。20世紀末,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盲。
科教興國,脫掉文盲帽
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隨著現代教育普及三十多年來,國民教育知識水平不斷提高,推動了科技進步、經濟發展。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數也從20世紀末的108.4萬人(1998年)到現在的接近1000萬,這個數字看起來很大,與教育發達國家全民接受教育水平對比,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下面我們從一些數據來看看,我國現代化教育到底該如何走?
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義務教育普及時間
英德美法日等發達國家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甚至19世紀就已經開始普及初等義務教育,在1950年,新中國成立之初尚在建立國民教育體系之時,鄰國日本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就已經達到了99%。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是相關、且緊密聯繫的,我國義務教育落後了半個世紀,中、高等教育同樣落後了幾十年,隨著現代國家對教育的重視,教育規模和教育水平已經有趕超趨勢,但全民教育水平和教育體制問題還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斷提高和改進。
從1977—2017年高考錄取人數統計來看,這40年來累計畢業的大學生總共是11518.2萬人,粗略按照其中本科佔一半,專科生佔一半,也就是說,本科生有5759.1萬人左右。放到13億多總量中核算下,大學生佔據總人口的比例是8.86%,本科生只佔4.43%。
top10大學生人數佔全國人口比例
從上表可以看出,受過高等教育(本、專科)人數比例最高的國家是俄羅斯,達到駭人的85%,將近我國高等教育人數佔比的10倍;而鄰國日本也達到了72%,美國達到了55%,均超過半數。我國目前全民教育還遠未達到目標,高等教育是提高現代化國民素質的重要方式。最近十幾年,隨著我國高校合併、擴招,開始冒出了不友好的聲音,出現了抑制擴大高等教育規模的苗頭,「遍地大學生」、「讀書不如養豬」等等。這種聲音的出現主要是由於大學生就業問題,其實各大高校就業率一直很高,但大學生待遇已經體現不出明顯優勢。問題的根源其實是現在國民思想有待提高,如果還帶著80、90年代的「大學生高人一等」的思想,註定我們畫地為牢,永遠活在全民教育發展的初級階段,轉變思想,高等教育只是提高全民素質的方式,是本該普及。人才的選拔以大學生為基礎,按照能力進行區分才是正確之法。
所以,目前我國現有高等教育普及水平,還沒達到實行完全的精英教育階段,再過20年、50年、甚至一個世紀後才能實行精英式人才選拔。目前我國各大高校擴招,是國家戰略,也是最佳方式。大部分高校擴大招生規模,小部分高校實行小精尖,大小結合式人才選拔更能適應我國目前現代化建設。下面列舉幾所大和小的典型。
1.鄭州大學
鄭州大學
於1956年始建,坐落於河南省會鄭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河南省人民政府「部省合作共建高校」,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11工程」「一省一校」重點建設高校。
鄭州大學有70000+人,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幾所在校生超過70000的大學。它的本科生有5.4萬餘人,碩博生有1.9萬餘人,再加上來自91個國家的2000多的留學生,總人數達到了75000人。河南本為人口大省,佔全國人口的1/13,鄭州大學巨大的辦學規模為提高本省學生受高等教育貢獻巨大,值得尊敬。
2.武漢理工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武漢理工,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於2000年5月27日始建,坐落於湖北省武漢市,由原武漢工業大學、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武漢汽車工業大學合併組建,是首批列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的規模其實也很大,在校生54980餘人,研究生17224人,專任教師3282人。
3.吉林大學
吉林大學
吉林大學(簡稱吉大,Jilin University),於1946年始建,坐落於吉林省長春市,是教育部直屬、中央直接管理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國家「雙一流」「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其由原吉林大學、吉林工業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長春科技大學、長春郵電學院合併組建而成。
吉林大學合併建校以來,規模空前,擁有有六個校區,笑稱吉林大學長春市。吉大現有在校生71826餘人,其中,其中博士生7955人,碩士生18094人。本科生41860人,專科生1611人,留學生2306人。
當然還有很多規模較大的大學,比如山東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優秀的高校每年在全國招生規模大,培養了大批高素質人才,為我國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4.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小精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我國小精尖的大學代表,其辦學實力僅次於我國著名高校清華和北大,由中國科學院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是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位列A類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首批20所學位自主審核高校之一。中科大每年在全國僅招生一千多人,生源質量僅次於清北,屬於精英式教育,在我國大科學、工程項目科研攻關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縱觀我國上下五千年教育事業發展歷程,從最初孔子辦學,教育思想初現,到現在不斷改革,蓬勃發展的現代化高等教育,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進步明顯,但發展緩慢,教育普及程度離發達國家還有一定距離,全民素質提升還需要更加普及的高等教育。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毛主席提出的全民掃盲到當代的「現代化掃盲」需要持續開展,所以:
1、擴大師資力量、提升招生規模也是大多數現代大學辦學的重要任務,讓更多人能接受高等教育。2、同時,我們要轉變思想,大學生只是最基礎的階層,不要認為高人一等,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3、精英式教育和普及式教育相結合才能適應我國受高等教育人數比例過低的國情。4、最後,請尊重各個大學的辦學方式,提高自身能力才是對國家的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