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大學,撐起了中國的未來,從中國教育發展史看現代教育

2020-08-08 學引

我國教育事業開始於被稱作「萬世師表」的孔子,他首創私人講學,打破了奴隸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認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資格。到漢武帝時期,儒家經典成為了國家規定的教科書,它包含「五經」,在中央辦「太學」,還令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我國最早的「教育系統」正式出現。

教育創始人:孔子像

  • 近代

由於晚清長期的閉關鎖國,現代科學及教育基本停滯,而洋務派領略了西方科技的先進性,開辦新式學堂,引進西方知識、文化教育,對中國的教育制度的改革起到了關鍵的促進作用。19世紀末,資產階級維新派設立京師大學堂,各地設立中小學堂。戊戌變法是在甲午戰爭大清帝國慘敗於鄰近的日本之後,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和先進思想的知識分子掀起的一場救亡圖存的改革運動。京師大學堂的設立與保留,乃是戊戌變法的最大碩果。京師大學堂,即為北京大學的前身

  • 新中國成立後(1949~1956年)

以「改造舊教育,教育面向工農,建立人民教育」為目標,國家接管學校,初步改革,收回教育主權。開展了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確立了「以老解放區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有用經驗,藉助蘇聯經驗」的方針,並把教育定性為「為國家建設服務,面向工農,提高人民文化」。這個階段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培養了大批建設人才。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年)

毛澤東主席制定「三育二有」的德智體,有覺悟有文化的教育方針。該階段,我國經濟落後,政府辦了許多工農速成中學文化補習學校田頭識字教學,主要目的是進行全民掃盲

早期北大附中

  • 文革期間(1966~1977年)

全國大中小學招生基本停止,高考制度被廢除,導致整個中華民族素質下降,各行各業缺乏人才,拉大了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基礎教育嚴重受損,出現人才斷層。

  • 現代教育(1977年~今)

在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重新回歸,國家組織新教材編寫,倡導「尊師重教」。1986年頒布《義務教育法》要求普及九年義務基礎教育,實行中等教育兩類並舉、高等教育按學科、學位、進行招生分配工作。1995年鄧小平確立「教育優先,科教興國」戰略,教育優先發展思想,科教為現代化建設首位。20世紀末,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盲。

科教興國,脫掉文盲帽


  • 全民教育任重道遠

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隨著現代教育普及三十多年來,國民教育知識水平不斷提高,推動了科技進步、經濟發展。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數也從20世紀末的108.4萬人(1998年)到現在的接近1000萬,這個數字看起來很大,與教育發達國家全民接受教育水平對比,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下面我們從一些數據來看看,我國現代化教育到底該如何走?

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義務教育普及時間

英德美法日等發達國家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甚至19世紀就已經開始普及初等義務教育,在1950年,新中國成立之初尚在建立國民教育體系之時,鄰國日本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就已經達到了99%。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是相關、且緊密聯繫的,我國義務教育落後了半個世紀,中、高等教育同樣落後了幾十年,隨著現代國家對教育的重視,教育規模和教育水平已經有趕超趨勢,但全民教育水平和教育體制問題還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斷提高和改進。

從1977—2017年高考錄取人數統計來看,這40年來累計畢業的大學生總共是11518.2萬人,粗略按照其中本科佔一半,專科生佔一半,也就是說,本科生有5759.1萬人左右。放到13億多總量中核算下,大學生佔據總人口的比例是8.86%,本科生只佔4.43%。

top10大學生人數佔全國人口比例

從上表可以看出,受過高等教育(本、專科)人數比例最高的國家是俄羅斯,達到駭人的85%,將近我國高等教育人數佔比的10倍;而鄰國日本也達到了72%,美國達到了55%,均超過半數。我國目前全民教育還遠未達到目標,高等教育是提高現代化國民素質的重要方式。最近十幾年,隨著我國高校合併、擴招,開始冒出了不友好的聲音,出現了抑制擴大高等教育規模的苗頭,「遍地大學生」、「讀書不如養豬」等等。這種聲音的出現主要是由於大學生就業問題,其實各大高校就業率一直很高,但大學生待遇已經體現不出明顯優勢。問題的根源其實是現在國民思想有待提高,如果還帶著80、90年代的「大學生高人一等」的思想,註定我們畫地為牢,永遠活在全民教育發展的初級階段,轉變思想,高等教育只是提高全民素質的方式,是本該普及。人才的選拔以大學生為基礎,按照能力進行區分才是正確之法。


  • 高校擴招與小精尖戰略

所以,目前我國現有高等教育普及水平,還沒達到實行完全的精英教育階段,再過20年、50年、甚至一個世紀後才能實行精英式人才選拔。目前我國各大高校擴招,是國家戰略,也是最佳方式。大部分高校擴大招生規模,小部分高校實行小精尖,大小結合式人才選拔更能適應我國目前現代化建設。下面列舉幾所大和小的典型。

1.鄭州大學

鄭州大學

於1956年始建,坐落於河南省會鄭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河南省人民政府「部省合作共建高校」,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11工程」「一省一校」重點建設高校。

鄭州大學有70000+人,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幾所在校生超過70000的大學。它的本科生有5.4萬餘人,碩博生有1.9萬餘人,再加上來自91個國家的2000多的留學生,總人數達到了75000人。河南本為人口大省,佔全國人口的1/13,鄭州大學巨大的辦學規模為提高本省學生受高等教育貢獻巨大,值得尊敬。

2.武漢理工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武漢理工,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於2000年5月27日始建,坐落於湖北省武漢市,由原武漢工業大學、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武漢汽車工業大學合併組建,是首批列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的規模其實也很大,在校生54980餘人,研究生17224人,專任教師3282人。

3.吉林大學

吉林大學

吉林大學(簡稱吉大,Jilin University),於1946年始建,坐落於吉林省長春市,是教育部直屬、中央直接管理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國家「雙一流」「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其由原吉林大學、吉林工業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長春科技大學、長春郵電學院合併組建而成。

吉林大學合併建校以來,規模空前,擁有有六個校區,笑稱吉林大學長春市。吉大現有在校生71826餘人,其中,其中博士生7955人,碩士生18094人。本科生41860人,專科生1611人,留學生2306人。

當然還有很多規模較大的大學,比如山東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優秀的高校每年在全國招生規模大,培養了大批高素質人才,為我國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4.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小精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我國小精尖的大學代表,其辦學實力僅次於我國著名高校清華和北大,由中國科學院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是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位列A類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首批20所學位自主審核高校之一。中科大每年在全國僅招生一千多人,生源質量僅次於清北,屬於精英式教育,在我國大科學、工程項目科研攻關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縱觀我國上下五千年教育事業發展歷程,從最初孔子辦學,教育思想初現,到現在不斷改革,蓬勃發展的現代化高等教育,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進步明顯,但發展緩慢,教育普及程度離發達國家還有一定距離,全民素質提升還需要更加普及的高等教育。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毛主席提出的全民掃盲到當代的「現代化掃盲」需要持續開展,所以:

1、擴大師資力量、提升招生規模也是大多數現代大學辦學的重要任務,讓更多人能接受高等教育。2、同時,我們要轉變思想,大學生只是最基礎的階層,不要認為高人一等,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3、精英式教育和普及式教育相結合才能適應我國受高等教育人數比例過低的國情。4、最後,請尊重各個大學的辦學方式,提高自身能力才是對國家的最大的貢獻。

相關焦點

  • 從百年清華看中國近現代大學教育(深度好文)
    作者:陳遠一、清華曾被稱為「國恥紀念碑」,骨子裡透出「雪恥圖強」的勁兒清華的一百年,不僅是它自身的一百年,更是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的一百年。 二、做了一件「逆潮流而動」的大事,成立「國學研究院」清華的成長是一個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但是清華早期的掌舵人心裡想的是如何擺脫美國的影響,成為獨立的清華,恰逢教育界開始出現「改大潮」,1912年,中國有大學4所,到1925年,大學已達47所。在這樣的形勢下,清華卻保留在中學程度,顯然與其獨特地位極不相稱。
  • 中國網2018中國好教育候選機構:西北大學現代學院
    其前身陝西大學堂是由清朝光緒皇帝於1902年諭批設立的中國最早的幾所現代大學之一。在此基礎上,幾經滄桑離合發展成早期的西北大學。抗戰年間,西北大學又合併了自北京西遷的原北平大學的一部分,組成了西北聯合大學。其時,與由清華、北大、南開等組成的西南聯合大學齊名。
  • 《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叢書》與讀者見面
    《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叢書》正式出版新聞發布會    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院士主編、近百名專家撰寫的《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叢書》已由山東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叢書》對人們認識和了解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必將十分有益,從中獲得的啟迪將有助於推進我國科技體制的改革與發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創新體系,提升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 陳鶴琴:中國現代兒童教育之父
    1926年2月,陳鶴琴與張宗麟發表《我們的主張》一文,提出適合中國國情和幼兒心理、教育原理、社會現狀的15條主張,成為中國現代幼兒園教育的最早綱領與宣言。陳鶴琴是中國兒童心理學、家庭教育和幼兒園的開創者,他被譽為「中國現代兒童教育之父」和二十世紀中國最傑出的教育家。(柯小衛撰文)作者介紹:
  • 中國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
    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這個話題太大了。但作為一名教師,我也常常思考這個問題,現在我僅從中國的高中教育入手來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總體來說,未來的中國會越來越重視教育,素質教育會全面、徹底地實施,教育改變社會、教育改變命運的理念會越來越深入人心。未來中國的高中教育會大大增加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比重。
  • 中國早期大學通才教育理念在臺灣的傳承與發展
    中國早期大學通才教育理念在臺灣的傳承與發展 2017年07月11日 14:21 來源:《現代大學教育》 作者:黃俊偉 字號 內容摘要:從大學遺傳環境論的角度出發,至少可收穫三點啟示
  • 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面臨了哪些挑戰?
    6月28日,由復旦大學主辦、超星集團協辦的「我們的通識教育」第二屆中國通識教育大會在上海舉行。本次大會以「打造通識教育『金課』」為主題,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上海紐約大學等290餘所高校的相關校領導、通識教育管理者、通識課程教師、研究學者等近千人參會。
  • 中國未來教育十大發展趨勢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研判中國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對於今日中國教育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 [中國教育報]發揮教育在新發展格局中的戰略作用
    教育在新發展格局中起重要作用找到這個戰略基點,是為了找準教育要發揮的作用。「我們要理解教育在新發展格局中的戰略作用,就必須理解教育在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上的作用。」閔維方說。按閔維方分析,教育擴大內需的作用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我國消費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收入差距過大。
  • 發揮教育在新發展格局中的戰略作用-中國教育新聞網
    教育在新發展格局中起重要作用找到這個戰略基點,是為了找準教育要發揮的作用。「我們要理解教育在新發展格局中的戰略作用,就必須理解教育在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上的作用。」閔維方說。按閔維方分析,教育擴大內需的作用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我國消費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收入差距過大。
  • 中國未來教育發展趨勢淺析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研判中國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對於今日中國教育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根據國家發展的總體安排、社會的變化、世界教育的發展趨勢和教育自身演變的規律,可以預判未來中國教育將有十大重要發展趨勢。一、信息技術在教育中應用更加廣泛到目前為止,人類歷史上一共發生了四次產業革命,第四次產業革命以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為標誌。
  • 中國基礎教育是成功的,大學教育很失敗
    教是被動的學習過程,育則涉及到之後的終身發展。在中國,教育一詞最初被發明的時候,本來是想把被動的學習和後天的主動發展聯結成一個完整的過程。但發展到今天,大家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教」上面。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的成長是遺傳和後天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中國人相信教育的第一個理念,就是它可以改變人的命運。
  • 從《2019年中國民辦教育校長職業化高峰論壇》看未來教育發展
    以上這些只是鑑別少兒培訓好壞的幾點,當然還有其他的方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怎麼才能為孩子學習之路添磚加瓦。開辦一個幼兒培訓機構,環境和人員是給人最直觀的感受,態度親切有禮,這是一個服務,讓家長和幼兒放鬆,自然,融入。但是家長最關心的還是你的培訓能不能真正讓他的孩子受到不一樣的教育,即專業。
  • 為近現代中國作出卓越貢獻的十位教育大家
    中國近現代著名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曾任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在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他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民國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他為發展中國新文化教育事業,建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貢獻,被尊為「學界泰鬥,人世楷模」。
  • 中國式現代教育: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博弈
    現代教育觀,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相對應試教育提出來的,也就是說正是因為應試教育有弊端,所以提出了素質教育。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提出德智體全面發展,到99年正式提出素質教育的內涵,開始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四大要義是面向全體、促進全面發展、促進個性的主動發展和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相對於應試教育,素質教育不以分數作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評價和衡量標準,不再以比較難的知識點為主要教學內容,要給學生教綜合性的生活化的實踐性的內容。可以看到,學校在努力,教育在努力,開設了很多課程,形式也很多樣。
  • 斯坦福中國教育論壇:為培養未來人才,中國教育需要哪些改變?
    在斯坦福中國教育論壇當天的首發分論壇「中國高等教育的政策、經濟與市場」中,北京大學嶽昌君教授針對「中國的高等教育是否符合現有經濟、社會、人類發展的需求」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分析,與現場觀眾們交流了他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的見解。
  • ...中國教育——中國國際教育發展報告(2020)》發布-中國教育新聞網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張東)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研究院與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國際教育專業委員會聯合編著的《WTO與中國教育——中國國際教育發展報告(2020)》於12月15日發布
  • 不學禮,無以立——未來學校現代禮儀教育創新發展研討會在京召開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近日,「未來學校現代禮儀教育創新發展研討會」在京召開。會上,中國教育智庫網禮儀教育研究中心及中國教育智庫網貴和庫宣布成立。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陳鋒,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徐偉新,北京師範大學原校長、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中國教育智庫聯盟顧問委員會主任鍾秉林,中國教育智庫網總負責人、未來學校研究院執行院長鄭德林,中國教育智庫網禮儀教育研究中心、未來學校研究院禮儀教育中心主任薛鍾,中央黨校正局級組織員陳富,國資委有色金屬機關服務中心主任李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副書記程波,北京師範大學國家職業教育研究院培訓中心主任蘇勇飛
  • 中國職業外語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成立大會暨首屆中國職業外語教育...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職業外語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成立大會暨首屆中國職業外語教育發展研究高端論壇6月16日上午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隆重舉行。北京外國語大學領風氣之先,擔有為之責,率先成立中國職業外語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憑藉北外的專業品牌優勢,形成廣泛共識、匯聚強大合力,專注職業外語教育發展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魯昕同時指出,外研社作為承擔中心具體工作的載體,不可替代,責無旁貸。她希望,中心通過在職業英語教材、評價體系、線上終端等方面多作探索與創新,助力中國的現代職業教育真正達到現代水平。
  • 孟憲承:用一生裝點中國現代教育
    大學的理想在寫於20世紀30年代的《大學教育》裡,孟憲承高瞻遠矚地對中國現代大學的理想進行了展望:「大學是最高的學府」,但大學之「高」不僅僅在於教育體系的層級,而是因為「在人類運用他的智慧於真善美的探求上,在以這探求所獲來謀文化和社會的向上發展上,它代表了人們最高的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