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為了與朋友俱進,把曾祖母級的非智慧型手機換成(從毛尖那裡得知)全國人民稱之為「瘋六」的蘋果手機。為了與家人聯繫方便,選用中文顯示。幾天後一個晚上,偶然發現「瘋六」上的時間顯示為「下午10:30」。
小編順手驗證了一下,細讀起來還真是有點彆扭
「下午10:30」? !
這樣的漢字加數字表達,只有一個解釋:直接譯自大多數英語國家使用的AM 和PM。兩者源自拉丁語的ante meridiem(午前),post meridiem(午後)的縮寫。這種把一天分成兩個12個小時的時間計算,據說最早始於古埃及,後被羅馬帝國使用;半夜12點到上午11點,歸為AM;中午12點到半夜11點,屬於PM。
進入「瘋六」中文,AM直譯為上午,PM都是下午。於是,晚上10點半就成了「下午10:30」。(半夜12點為「上午12:00」;凌晨2點是「上午2:00」;中午12點成了「下午12:00」。不一而足。)
儘管西洋傳入的鐘表,最終成為現代中國人對每天時間的確認方法,中文裡,人們對時間的表達卻從未簡化到只有午前和午後。「半夜」、「凌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深夜」,都是平日裡對各時段的理解和表達。至於24小時的標準表達,採用的則是零點到二十三點,屬於另外一種會意。
在「後現代」邏輯當道的今天,估計有人會說,「下午10:30」,能看懂就行,無所謂。
「看懂就行」的要求太低。那只是外語教學上的一種觀點:對剛入門的學生,不能要求過高,表達上大概能懂就行。
即便如此,估計我那些教中文的同事,如果看到學生把晚上10點半寫成下午10點半,還是一定會說錯,扣分。為什麼?因為不符合中文習慣;慣用語往往同時就是語法,不能亂用。把「下午」拉長至晚上六點以後,違反漢語習慣。更何況,語言習慣裡充滿歷史和文化信息,「大概能懂就行」,「會意」層面上放棄太多。
當然,剛入門的不懂,可以理解。而以專家面目出現,硬把晚上10點半說成下午10點半的,則須當別論。而「下午10點半」學術,實在早就是一項(關於中國的)頗具規模的學術產業。最新一例,2014年由哈佛商學院出版的題為Can China Lead?(中國能夠領導嗎?)一書。
該書作者有三,分別負責「三個角度」。與本文主題直接有關的是那位負責解釋「中國歷史」的教授。書的「前言」裡,有這麼一段話:
「本書的第一個角度,來自作者之一的歷史學者。[提供這一角度的]目的在於,通過認識中國的過去以及我們對這一過去的理解,試圖對中國當下面臨的挑戰及其根源作出解釋。威廉∙柯比告訴我們,在末代王朝廢墟上出現的二十世紀中國,全部精力都花費在建立現代中國以及創立新國家上。這一努力不時充滿悲劇性的後果。在毛澤東時代裡,中國人民經歷到了最壞的後果;當時既沒有外來勢力的佔領,也沒有內戰發生,共產主義『解放』諾言的失敗也就無法怪罪於它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故事是這個大敘述的一部分。中國的過去---它的資本主義,它的管理,它的黨-國——全都共存於我們試圖對中國的未來予以思考的當下」。
自從大作出版,昔日任職哈佛大學歷史系今日供職哈佛商學院(也是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學術委員會委員)的柯比教授有點忙,不時出現在一些媒體節目中,對其這一角度作進一步闡釋。
這位柯比教授常在美國媒體上發表對中國的不靠譜言論
在今年五月上旬波士頓公眾廣播電臺播出的討論「Can China Lead?」的節目上,教授以毫無自我懷疑的「專家」口氣強調: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的「徵服者」(conqueror);與發生在近現代的外國侵略戰爭和內戰相比,對中國最大的破壞來自毛澤東時代;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有過很好的發展,如果不是毛澤東時代把二十世紀中國現代化進程打斷,不知道今天的中國會怎樣的發達;等等等等。
這個如果沒有共產黨,中國本來會在二十世紀順利進入資本主義天堂的歷史觀,實在是「下午10點半」學術的核心部分:屁股決定腦袋,按照自身的主流意識形態,強說「他者」的歷史;「下午10點半」,你說不對,不算;我說對,你拿我咋樣。
正是這樣的立場先行,決定「下午10點半」學術可以基本不顧更大的世界資本主義歷史本身,輕描淡寫地一筆勾銷西方列強的侵略、掠奪、戰爭、分裂等等給中國帶來的巨大災難;少提甚至基本不提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及其在中國犯下的滔天戰爭罪行;不但斬釘截鐵地把中國人自己的革命力量稱為「徵服者」,而且全盤否定二十世紀中國革命,及其革命帶來的社會主義轉型的重大歷史意義。其內在邏輯自然與遮蔽、醜化、乃至否定中國人自己的道路選擇,革命能動性,社會主義立場,以及自身對成功和失敗的認識和言說,直接相關。
美國媒體和學界之間有著共同維護「主流價值」和美國利益的基本共識。在這一前提下,只要「共識」需要,就會「兵不厭詐」地反覆提及同樣的話題。近年來那些最精英的媒體包括《紐約書評》、《紐約客》、公眾電視臺,公眾電臺,更別提《紐約時報》等應時報章,似乎從來都不覺得反覆用同一個調子報導中國會影響時效性。其中包括把貶低和否定中國曾經的社會主義進行到底。
相對而言,國內媒體少有對這類並非局限於象牙塔的政治話語的質疑、分析和批評。多的倒是諸如清華等中國名校,忙不迭地邀請美國名校教授,並為他們提供平臺。儘管教授們並不會說他們在美國語境中隨便說的話,但是國內大學和媒體,因了他們頭上的「高大上」光環,而積極為他們提供平臺的做法本身,就潛在地為「下午10點半學術」提供了合法性。
與此同時,霸權等於正確、等於高大上的邏輯,更是引了不少國人盡折腰。一屁股先坐進這個歷史觀,忙不迭為「下午10點半」舉證,為其剔除中國革命的歷史意義和重要性提供「史料證明」,包括「佐證」二十世紀中國「最開放」的是民國,歷史變化不能以1949年為界,因為1949年不重要,重要的國民黨統治時期的「經濟繁榮」,而共產黨其實只是繼承了很多國民黨時期建成的工業,等等。
這類二十一世紀的「下午10點半」學術,無論中外,均頗有市場;而話語霸權者越來越任性的對現代中國歷史的闡釋,說明的恐怕真正是此類學術生產的「政治有意識」:爭奪敘述過去的話語權,與想像未來緊密相關。
推而問之:「下午10點半」學術所關心的未來,真的是「中國能領導嗎」這類自問自答的問題嗎?還是,「你的未來我要主沉浮」之類的問題?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