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入不同種類的食物如何影響機體健康?

2020-12-23 生物谷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攝入不同種類的食物如何影響機體健康?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

【1】J Neurosci:攝入酮類飲食或有望幫助機體抵禦阿爾茲海默病

doi:10.1523/JNEUROSCI.1446-19.2019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題為「SIRT3 Haploinsufficiency Aggravates Loss of GABAergic Interneurons and Neuronal Network Hyperexcitability in an Alzheimer's Disease Model」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補充酮類的飲食或能在阿爾茲海默病進展期間保護大腦神經元免於死亡。

當處於阿爾茲海默病早期時,大腦通常會變得過度興奮,可能會通過失去抑制性或GABA能中間神經元來實現,這些神經元能防止其它神經元發出過多的信號。相比其它神經元而言,中間神經元往往需要更多能量,當遭遇阿爾茲海默病蛋白—β澱粉樣蛋白時,這些中間神經元就會變得非常易於死亡,而β澱粉樣蛋白會通過幹擾SIRT3蛋白的功能來損傷細胞的能量工廠—線粒體,SIRT3蛋白能保護線粒體的功能並保護神經元免於損傷。

【2】2019AHASS:警惕!過多攝入超級加工食物或會降低機體心臟健康

新聞閱讀:Too much ultra-processed foods linked to lower heart health

即將在費城舉辦的2019年美國心臟協會會議上,來自美國CDC的科學家們將會報告他們的最新研究發現,研究者指出,攝入超級加工食品或與機體較低的心血管健康指標直接相關。

超級加工食品佔到了美國人平均每日攝入熱量的一半以上;研究人員發現,一個人從超級加工食品中攝入的熱量每增加5%,其機體總體的心血管健康狀況就會相應的下降,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簡單生活」(Life’s Simple 7,理想心血管健康指南)的定義,相比從超級加工食品中攝入為40%或更少的人群而言,攝入大約70%熱量的成年人擁有理想健康心血管的概率僅為50%。

【3】攝入多少纖維能夠預防疾病?

新聞閱讀:Increasing Fiber Intake. UCSF Health

長期以來,研究人員和公共衛生組織都在推崇攝入纖維的好處,但是,究竟我們應該攝入多少纖維呢?基於這個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進行了專門研究。這項新的研究旨在幫助制定飲食纖維消費的新指南,並揭示哪些碳水化合物能夠起到預防非傳染性疾病並抑制體重增加的效果,相關結果發表在The Lancet雜誌上。

非傳染性疾病也稱為慢性疾病。它們通常持續很長時間,並且進展緩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說法,目前主要有「四種非傳染性疾病類型:」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來自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的吉姆·曼恩教授解釋了這項研究的動機,他說:「以前的評論和薈萃分析通常只檢查碳水化合物質量和少數疾病的單一指標,因此無法確定推薦哪種食品來預防一系列條件。」為了找出答案,研究人員對此前一系列觀察性研究和臨床試驗進行了薈萃分析。

【4】攝入反式脂肪酸或會增加50%患阿爾茲海默病的風險

doi:10.1212/WNL.0000000000008464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eurology上題為「Serum elaidic acid concentration and risk of dementia—The Hisayama study」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日本九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機體血清中反油酸的濃度與個體患痴呆症風險之間的關聯,研究者發現,攝入富含反式不飽和脂肪酸的垃圾食品會增加人群患痴呆症(或阿爾茲海默病)的風險。

血清中的反油酸(trans 18:1 n-9)是工業上反式脂肪酸的客觀生物標誌物;反式脂肪酸,即至少包含一個反式構象雙鍵的不飽和脂肪酸,其往往在多種食物中都能找到,包括反芻動物產品和部分水解植物油產品等,如今研究人員發現,攝入過多工業反式脂肪酸往往與人類患多種生活方式相關的疾病有關,比如冠心病和糖尿病等;反油酸(trans 18:1 n-9)(反式脂肪酸)是植物油通過部分氫化作用而形成的油酸異構體,同時反油酸也是主要的工業生產的反式脂肪酸。

【5】Diabetes Care:中國科學家發現攝入更多的亞油酸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的風險

doi:10.2337/dc19-0412

近日,發表在國際雜誌Diabetes Care上一項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亞油酸(LA)的攝入量與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呈負相關;研究者使用了參與護士健康研究(NHS;1980-2012)的83648名女性和NHSII (1991-2013)的88,610名女性以及健康專業人員追蹤研究的41,771名男性(1986-2012)的數據研究了n-6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s)攝入量與2型糖尿病風險之間的關係。在493萬人年的隨訪中,共有18442例2型糖尿病病例。

膳食中的n-6 PUFAs平均佔總能量的4.4%到6.8%,主要由亞油酸組成(至少98%)。在多變量調整模型中比較極端n-6 PUFA五分位數(最高與最低)時,總n-6 PUFA的2型糖尿病風險的危險比為0.91 (Ptrend = 0.002), LA的2型糖尿病風險的危險比為0.92 (Ptrend = 0.01)。在考慮等熱量替代的模型中,當LA等熱量替代飽和脂肪(5%的能量;P = 0.002)時2型糖尿病風險降低14%,替代反式脂肪時降低17%(2%的能量;P < 0.0001),替代碳水化合物時降低9%(能量5%;P = 0.047)。當n-3 PUFAs或單不飽和脂肪被LA取代時,對糖尿病風險沒有影響。

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

【6】JAMA:多吃雞蛋攝入的膽固醇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早死風險

doi:10.1001/jama.2019.1572

麻薩諸塞州立大學洛厄爾分校(UMass Lowell)營養專家表示,隨著一個人食用雞蛋的數量增加,患心臟病和死亡的風險也會增加。研究人員追蹤了全國各地的近30000名成年人的飲食、健康和生活習慣長達31年,發現大量消耗雞蛋獲得的膽固醇和健康不良有聯繫,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雜誌上。

研究結果公布之際,美國的雞蛋消費量正在持續上升;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2017年,美國人平均每年食用279枚雞蛋,而2012年這一數字為254枚。

美國現行的膳食指南並沒有對每個人每天應該吃多少雞蛋給出建議。Tucker說,該指南每五年更新一次,但沒有包括這一項,因為營養專家已經開始相信,高膽固醇水平背後的驅動因素是飽和脂肪,而不是雞蛋。然而,她表示在2015年之前,指南確實建議個人每天攝入的膽固醇不超過300毫克。

【7】AJCN:日常攝入雞蛋或膽固醇並不會提高中風的風險

doi:10.1093/ajcn/nqz066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東芬蘭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攝入高濃度的膳食膽固醇或每天多吃一個雞蛋並不會導致卒中風險升高。

早期研究的結果解決了膳食膽固醇或雞蛋攝入量與中風風險的關係,這是相互矛盾的。一些研究發現高膳食膽固醇攝入量與卒中風險增加之間存在關聯,而另一些研究則認為膽固醇含量高的雞蛋消費與卒中風險降低有關。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膳食膽固醇在影響血清膽固醇水平方面起著非常小的作用。1984年至1989年在東芬蘭大學開展的Kuopio缺血性心臟病危險因素研究中,研究者們評估了1,950名年齡在42至60歲之間,沒有基線診斷為心血管疾病的男性的飲食習慣,APOE表型數據可用於參與該研究的1,015名男性。其中,32%是已知的APOE4攜帶者。

【8】Nutrients:警惕!即使少量攝入紅肉和加工肉類也會增加人群的全因死亡風險!

doi:10.3390/nu11030622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utrien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羅馬林達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攝入紅肉和加工肉類(即使少量攝入)或會增加人群全因死亡風險,尤其是心血管疾病。

研究者表示,本文研究填補了此前研究的空白,即分析攝入相對高水平的紅肉對機體健康的影響,並與紅肉低攝入量所產生的健康影響進行對比。Mastour Alshahrani博士說道,與不攝入肉類相比,攝入低水平肉類所產生的影響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是非常清楚。研究人員想深入研究闡明相比根本不攝入肉類而言,攝入少量紅肉和加工肉類與人群全因死亡風險、心血管疾病及癌症死亡風險之間的關聯。

【9】Circulation:警惕!大量攝入含糖飲料或會增加人群過早死亡的風險!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8.037401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irculati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對美國人群進行研究發現,人們攝入的含糖飲料(SSBs)越多,其過早死亡的風險就越大,尤其是因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而因癌症所導致的死亡風險則較小,攝入含糖飲料導致的過早死亡風險在女性中尤為明顯。

此外研究者還發現,每天喝一杯人工加糖飲料(ASB)而不是含糖飲料則能降低飲用者過早死亡的風險,而每天攝入四杯甚至更多人工加糖飲料則會增加女性死亡的風險。研究者Vasanti Malik說道,我們的研究進一步支持了限制含糖飲料的攝入並用其它飲料來替代(最好是水),從而來改善人群的整體健康和壽命。

【10】Stroke:更年期女性攝入低卡飲料可能會導致中風風險升高

doi:10.1161/STROKEAHA.118.023100

根據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在絕經後的女性中,每天飲用多種減肥飲料會導致動脈阻塞,特別是小動脈引起中風的風險增加,這是首批研究飲用人工加糖飲料與特定類型卒中風險之間關係的研究之一,這些研究涉及一大群種族多樣化的絕經後婦女。雖然這項研究確定了飲食與中風之間的關聯,但它並不能證明因果關係,因為它是一項基於自我報告的關於飲食飲料消費的信息的觀察性研究。

研究結果表明,與每周飲酒量少於一次或根本不飲用的女性相比,每天飲用兩種或更多人工加糖飲料的女性:中風的可能性增加23%;凝塊引起(缺血性)中風的可能性增加31%;患心臟病(致命或非致命性心臟病)的可能性增加29%;總體死亡風險的可能性增加16%。(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更多精彩盤點!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不同的含糖飲料對機體的健康影響到底如何?
    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是否這些差異會給人們的長期健康帶來不同的影響,但肯定的是,過量攝入葡萄糖或果糖會促進體重增加,而體重增加被認為和一系列健康問題直接相關,比如2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等,由於機體會以不同的方式來代謝葡萄糖和果糖,因此其所引發的效應也並不相同。
  • JHND:多攝入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或有益於機體心臟健康
    Nutrition and Dietetics上題為「Dietary vitamin D intak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a sex-based analysis from the ATTICA cohort study」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哈洛克皮奧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或有益於機體心臟健康
  • 紅茶菌、朝鮮泡菜和酸奶:發酵食品如何影響機體健康?
    發酵食品中含有多種微生物,比如益生菌等,然而,並不是所有微生物都是有害的,比如益生菌等微生物對機體卻是非常有益的。在發酵過程中,益生菌會將碳水化合物(澱粉和糖)轉化為酒精或酸,其能充當天然的防腐劑,讓發酵食品具有獨特的風味和風味。 很多因素會影響發酵,包括益生素的類型(這些微生物產生的主要代謝產物,比如乳酸或某些胺基酸等);比如,益生菌酸奶就是通過發酵牛奶來生產的,最常見的就是產生乳酸的的乳酸菌。
  • 合理飲食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讀合理飲食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分享給大家!JAMA Network Ope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布萊根婦女醫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地中海飲食如何有效降低人群機體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文章中,研究者對進行地中海飲食的美國女性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當攝入的飲食中富含植物和橄欖油以及低水平的肉類和甜食時,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降低25%,此外,研究人員還通過分析含有40種生物標誌物的檢測盤,闡明了地中海飲食如何減緩並人群心臟病和中風的發生風險
  • 白砂糖、粗糖、紅糖、蜂蜜 哪種糖對機體健康最有益?
    多項研究都報導了白砂糖的不良健康效應及高果糖玉米糖漿對機體健康的影響,那麼我們是否應該用一些糖類替換掉另外一些糖呢?抗氧化特性由於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加工和精煉過程,加工程度較少及精煉的糖類或許趨向於含有較高水平的礦物質以及賦予植物顏色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能夠增加機體的抗氧化能力,從而降低機體多種細胞損傷及多種慢性疾病的發生。
  • 母親如何以多種方式在後代機體中留下印記影響其機體健康?
    SMCHD1蛋白能夠關閉特定基因的表達並改變細胞的行為,最新研究揭示,當卵細胞與精子受精時,卵細胞中的SMCHD1會停留在發育中的胚胎中,並能關閉至少10個不同基因的表達,同時還會影響胚胎的發育,最終潛在對後代產生終身性的影響。
  • 葉酸的攝入量對0-6月齡純奶粉餵養嬰兒健康的影響
    撰文丨湯伯健康膳食研究院:旻舒葉酸是世衛組織、歐盟、衛健委、中國營養學會公認的對人體非常重要的三十多種營養素之一,很多準媽媽開始備孕後醫生就建議服用葉酸補充食品,保證葉酸充足的攝入量,避免胎兒出現神經管畸形,可以說葉酸伴隨著我們的生命從誕生到離開。本文跟大家探討葉酸在人體中的作用及0-6月齡純奶粉餵養嬰兒葉酸攝入情況。
  • 攝入糖的多少,直接影響人的健康,每天攝入糖量,該如何掌控
    不同的食物中,含有的糖含量不盡相同,所以大家在平時攝入的時候,也必須要有所節制,多了或者少了對身體,都會造成不同的影響。而且,人在不同的階段,需要補充的糖含量也是不一樣的。那麼每天攝入多少糖,對身體健康有利呢?這3個基本常識,需要掌握。
  • 電子菸究竟如何影響機體健康?
    因為其有著與捲菸相近的煙霧及部分口感,且能滿足菸民的尼古丁攝入需求,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成為傳統香菸的替代品。如今在一些年輕人的圈子中,電子菸已經通過「健康」、「炫酷」等概念流行起來,很多電子菸的使用者,並不把自己當做「菸民」,而更喜歡被稱為玩家。那麼電子菸對機體健康到底有什麼影響呢?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 生酮飲食真的有益於機體健康嗎?
    生酮飲食真的有益於機體健康嗎?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告為你解讀!他們還發現即便在沒有攝入高脂肪飲食的情形下,腸道幹細胞會也產生異常高水平的酮體。這些酮體激活了一種眾所周知的稱為Notch的信號通路,該通路之前已被證實有助於調節幹細胞分化。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ell期刊上。研究者表示,酮體是代謝物如何指導腸道幹細胞命運的首批例子之一。這些酮體通常被認為在營養壓力期間在能量維持中起關鍵作用,它們通過激活Notch通路來增強幹細胞功能。
  • 營養專家提示:每天攝入食物種類不應少於12種
    9月1日首發的《山西居民慢性病與營養狀況報告(2020年)》(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山西省居民膳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蔬菜水果攝入不足,肉類偏多,食鹽、食用油攝入大大超過推薦量。就此,營養專家邱服斌給出一些改善居民膳食結構的建議,其中每人每天攝入食物的種類應不少於12種,每周不少於25種。
  • 兒童食物暗藏「高鹽分」,這幾種別給孩子買了,攝入過多影響顏值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對不同年齡段的鹽攝入量作出建議:0-6個月寶寶:禁止攝入食鹽;6個月~1歲:可正常吃輔食,但不需加鹽;1-2歲寶寶:每日攝入鹽量不超過1克。寶寶攝入過多的鹽,影響健康也影響顏值影響身體器官寶寶身體機能未發育完善,攝入大量鹽分會加重腎臟負擔。高鹽食物傷害胃黏膜,削弱對胃壁的保護作用。高鹽分會降低唾液分泌量,傷害口腔黏膜,導致口腔內細菌大量繁殖,寶寶易患呼吸道感染等疾病。2.
  • 維生素E的攝入量對0-6月齡嬰兒健康的影響
    維生素E是維持人體生命過程所必需的營養素,既不參與機體組成,也不提供能量的一類微量、低分子有機化合物。二、維生素E的作用1.抗氧化作用清除體內自由基,延緩衰老,保護生物膜(細胞膜、細胞器膜),脂蛋白中多不飽和脂肪酸、細胞骨架及其他蛋白免受自由基和氧化劑的攻擊。
  • 備孕媽媽如何補充礦物質?多吃這些食物,促進母嬰健康
    文/可馨育兒導讀:人體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人的機體內也含有鈣、鐵、鋅、錳、鎂、銅、碘等元素,這些元素對備孕女性的健康、胎兒的發育非常有利。備孕媽媽如何補充礦物質?3、鋅人們機體的代謝離不開酶的作用,而酶的主要組成成分又離不開鋅元素。機體缺鋅會影響機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能力。鋅元素對男性的生育能力所起的作用非常關鍵,所以,備孕爸爸需在備孕前6個月適當補充鋅元素。
  • 多篇文章解讀地中海飲食方式對機體健康的益處!
    此前已知地中海飲食可能會促進人們睡眠質量更好,而睡眠質量較差則會導致人們吃更少的健康食物。該研究的作者則注意到這二者之間的關係仍然沒有被完全闡述清楚。這項研究非常重要,因為研究結果表明,紅肉可以作為有益機體心臟健康飲食模式的一部分,就像地中海飲食模式一樣。當然本文研究並不是為了促進人們攝入紅肉而設計的,研究人員也並沒有鼓勵那些吃素的人開始吃紅肉;研究者Lauren E.
  • 食用嬰兒奶粉1段的寶寶,蛋白質的攝入量對寶寶的健康有何影響?
    撰文 | 湯伯健康膳食研究院 KK蛋白質(protein)是極其重要的結構分子和活性物質,是人體的必需營養素,可以說,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聊聊蛋白質,看看對以嬰兒奶粉為食的0-6月齡寶寶們蛋白質攝入情況。一、什麼是蛋白質?
  • 脂肪攝入太少,也容易對身體健康不利?健康吃油記住一個標準
    脂肪是我們身體中必要營養素,在身體中保護我們的內臟,幫助調節體溫,甚至為我們微弱的機體做緩衝。對於年輕人來說,食物裡的脂肪是引人入勝的醇香,而對於中老年人來說,脂肪卻是吞噬健康的怪獸。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有研究表明,脂肪攝入佔膳食總熱量的35%的人,死亡率比脂肪攝入佔總熱量的10%的人要低23%。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基本相當,甚至脂肪攝入較多的人群中風的機率更小。所以脂肪攝入太少的人不僅不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反而可能對我們的健康不利。
  • 缺「脂肪」的人會變醜,請記住這個健康攝入量
    來源:生命時報微信 提起「脂肪」,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因為攝入脂肪而逐漸變胖的身材,因此對它避之不及。其實,你一直誤會了它。雖然脂肪攝入過多會引起肥胖,但人體缺乏脂肪也會導致一系列健康問題,對於女性來說,缺了它還會影響顏值。
  • 科學家發現驅動機體攝入葡萄糖的大腦機制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機制在驅動人類偏愛糖類和澱粉類食物中扮演著重要角色,James Gardiner博士表示,我們的大腦依賴大量的葡萄糖作為能量,而葡萄糖也是一種重要的營養物質,但在過去進化的過程中我們卻很難獲得葡萄糖,因此我們對於葡萄糖豐富的食物有著根深蒂固的喜愛和偏好之情。
  • 特殊的腸道菌群如何代謝膽固醇從而影響宿主機體的整體...
    研究者表示,相比沒有攜帶這些特殊腸道菌群的人群而言,攜帶這些腸道菌群的人群機體血液中膽固醇的水平較低,這一研究發現或許就能夠解釋為何有些人在飲食中攝入了較多膽固醇,然而這對其血液中膽固醇的水平卻影響甚微,這同時也提示,通過飲食、益生菌或其它療法來增強這些特殊菌群的水平或許有望未來作為一種有效的療法來幫助降低機體膽固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