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上帝賜予父母的天使。孩子的出生一如白紙,乾淨純粹,他們本無功利,是成人,尤其是父女教會了他們功名利祿。
我有一朋友講,他父母都是掐水能走村一圈的人,凡左鄰右舍,上叔下妹,只佔便宜不肯吃虧。後來,在村裡倒是上首之富,傳至他們兄弟姐妹,個個你爭我鬥,人人不肯吃虧,骨肉分離的結果是各家單打獨鬥,反倒落了人後。
又曾有一女同事,在總部開會間歇時間聊天,說到子女的穿著,非名牌則自卑不如人。我聽後說,那也是你從小灌輸她」先敬羅衣後敬人」的結果,有條件讓孩子吃好穿好本沒錯,但不可踮起腳尖抬身高。自尊不等同虛榮』打扮不等於喬裝。一雙耐克鞋三千元,尋常家庭買得起,但不能給中學生買。
何也?其一、買了三千的鞋,得配五千一套的衣褲,好馬配好鞍嘛。其二、有了好穿著,不能吃便當、攤擋,不然還是露了餡,丟了份。若再騎單車上補習,也是沒了品位。
其三、父母家長會,又得出入名車,還得配三條八、三條九的車牌號,不然也露怯,少了實力;縱使借車充了場面,保不定日後邂逅現了真相,何苦戰戰驚驚,裝著過日子。其四,即使滿足了孩子一時的虛榮,拔高他進了富二代的圈子,那會讓他疏遠九成的平民孩子,總有一天掉下雲端,他會落伍孤零如雁哀鳴。這樣父母是在為子女的成長埋雷。況且,富二代之上有官二代,官二代之上還有紅二代。比來比去,代代不休,不如感恩惜福,充盈內心,方是快樂之本。
李嘉誠說:父母的成功再大,都比不上教育孩子的失敗。愈是在物慾橫流,人心浮躁時代,愈見認知的高度;所謂守真志滿,逐物意移,也許青春時的功名利祿,燈紅酒綠的確可以炫目迷人,一旦老之將至,我們會明白一切的物慾不過是肉體的本能和安逸。其實皮囊不過是靈魂寄居的殼,只有自由丶快樂丶性靈等才是人生的目標,它可以穿越歷史,照耀後人前行。
如其不信,看看王朝的帝王,其平均壽命才三十九,其壽終正寢者有幾人,反倒是兄弟相殘,父子成仇者比比皆是:有鄭莊公克段,欲擒故縱,恨誓於母「,」不見黃泉永不相見」;有曹植的七步成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有唐太宗玄武之變,逼父讓位後軟禁於宮府;有神童劉子鸞十年被皇兄迫殺後,祈願「恨世出生生不在帝王之家」;有多爾袞權柄在手,皇父攝政,氣衝牛鬥,一旦身亡抄家掘棺,虐屍曝野……歷史總在輪迴,世人卻往往健忘,被無形的手推動著,追名逐利,古樸的民風不再。
只有大智慧如蘇東坡和包拯,不留金財,重傳賢德,其家訓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禮長」。
林則徐更有名言: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則增其過。正因為林則徐教子有方,其子林汝舟做了翰林編修,林拱樞做了監察御史,其後人有外交家凌青,教育家林鴻漢等等人才輩出的忠貞志士。
偉大教育家克魯 普 斯卡婭說過,對雙親來說,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但是,遺憾的是,我國並沒有哪所大學有教我們學習做父母的專業,因此我們更應該從歷史人物中汲取為人父母成功之道,更應該多讀名人傳記。如《居裡夫人》中居裡夫人將諾貝爾獎牌給女兒當玩具,告訴了家長,榮譽屬於過去,看淡名利,才能超越自我。
《梁啓超傳記》中梁啓超的九個子女,個個都成棟梁之材,六個專家,還有三個院士:建築學院士梁思成,考古學院士梁思永,火箭控制院士梁思禮。梁啓超告訴家長,授子女以魚,不如授子女以漁,讓子女成材,利國利民,才是賢達開明的父母。
教養,有養且教,父母是孩子的鏡子,身體力行是樣本,耳濡目染是環境,言傳身教是標杆,有教就有,不教一輩子沒有。
歡迎家長朋友上百家號探討親子教育,也可關注凌風談生活,私信必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