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是有軌跡的,這個軌跡就是家長的學習成長之路。
馬雲說過,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這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話,也反映了一個共性的問題。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送到學校了,就是幼兒園和學校來教育,家長就不用管了,可是等到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就已完全錯過了孩子的花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孩子的現在和將來,都非常的重要。
學高為人師,身正為人範。父母是孩子的教育者,是家庭的教育者。
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都愛著孩子,但最阻礙孩子成長的,也在於父母。因為每個父母愛的方式不一樣,在跟孩子相處時,有很多父母卻以愛的名義,毫無知覺的讓孩子天天受到傷害。
今天,毀掉我們孩子的是什麼?
第一是比較!
比較,毀掉了孩子的自信。你根本不曾在意過,可你天天在做,總是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天天打擊孩子。
「為什麼別的孩子就能......,&34;學霸孩子得不到媽媽的一個肯定,非常受傷,變得沒有信心:「你為什麼只看得到我的短處,看不到我的長處,無論我多麼努力,你都看不到!&34;
可是家長並不知道,她天天在打擊,每天都是在消磨孩子的自信心。
一個心理學家曾說過,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都希望得到成年人的肯定。
一個孩子對自己的認知,源於父母對他的評價和肯定。
常常被否定的孩子,會陷入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嚴重時,會導致心理疾病,甚至導致極端的行為出現。
一個孩子變得更好,源於正面的激勵,以激發他的內動力,而不是比較、指責、抱怨。
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
用孩子的優點去平衡孩子的缺點。把孩子的優點放大,讓孩子有信心改掉他的缺點。
第二是打罵!
打罵孩子,會毀掉孩子的自尊。不打不罵不是不嚴格要求,而是有規矩講原則。家長要把握鬆緊有度,跟孩子一起制定時間規劃。
第三是嘮叨!
嘮叨,應該是在孩子6歲之前的時候,尤其是3歲前。比如要講衛生,飯前便後要洗手,不要跟陌生人走。家長用正能量的,而不是負能量的嘮叨,一遍又一遍的教育孩子學規矩。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家長要多說話,肯定他鼓勵他。
上小學後,該講的一定要講,不該講的就一定不要講。孩子不對的地方,要用語言激勵他,該批評的一定要嚴格指出。
14歲以後,家長就要少嘮叨多傾聽,與他建立良好的關係,這樣孩子才會對你敞開心扉,把你當朋友。
所以,六歲之前教孩子懂規矩多重要,6歲之前幫孩子立好了規矩,後面就不會有太多的問題。
壞習慣的形成,是長期小毛病的累積,所以不是一 朝一夕可以改變的。 家長要有百般的愛心和耐心,陪著孩子一起慢慢改變,這需要過程。生氣的時候,可以到另一個房間去,或者試試數數,等氣消了,再來到孩子身邊。給孩子信心、耐心和時間,去發現孩子的優點,千萬不要發牢騷。
今天孩子習慣不好,所有的責任在家長。家長要深刻的檢討自己,所以家長要不斷學習。
父母1%的學習成長,就會帶來孩子巨大的改變。
孩子的命運掌握在父母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