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寶寶從 3個月左右開始,無論是餓了、困了,還是開心、無聊,總愛吧嗒吧嗒啃自己的小手,就像手上粘蜜一樣。
有些爸爸媽媽擔心寶寶吃手不衛生,於是想方設法地幫他糾正。可每次小手剛從寶寶嘴裡拿出來,他又立馬塞回去了,簡直是達到了忘我的境界。
手指明明什麼味道都沒有,為什麼寶寶吃得這麼樂此不疲呢?寶寶為啥愛吃手?
寶寶對吃手的熱愛,其實並不是無緣無故的。以下分析:
01
是一種本能行為
吸吮這個動作,是寶寶天生就會的一項本領。當你用乳頭或手指觸碰寶寶的口腔上顎時,這個小吃貨就會開始吸吮,這也是為什麼寶寶一出生就會吸奶的原因。
正是由於這種吮吸本能,有的爸爸媽媽在做四維彩超時,可能就會看到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吃手的有趣現象。
02
實現自我安撫
吃手是一種寶寶自我安撫的方式。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和埃裡克森認為,吃手能消除寶寶的不安、緊張情緒,具有鎮靜作用。
0~1 歲的寶寶正處於口欲期,在他疲憊、飢餓、生氣、孤獨的時候,可以通過吮吸自己的小手甚至小腳,來獲得安全感、快樂和滿足。
有的寶寶雖然不吃手,但是喜歡吃奶瓶、咬安撫奶嘴、咬被子,其實都是同樣的道理。
03
在好奇地探索世界
2、3 個月大的寶寶主要是通過嘴巴來探索事物的,所有感興趣的東西都會放進嘴裡探索一番。
當寶寶把手放到嘴巴裡吸吮時,可以得到觸覺、嗅覺、味覺等感知經驗,比如咬起來是什麼感受、會有什麼味道。寶寶得到的這些感知經驗越豐富,就越能促進大腦發育。
04
鍛鍊精細動作能力
寶寶剛開始吃手時,只會吸吮小拳頭。一段時間後,藏在小拳頭裡的大拇指逐漸伸出,寶寶學會了吸吮拇指。再練習一段時間後,寶寶才能把任意一根手指準確地放到嘴裡。
在這個過程中,吃手起到了鍛鍊精細動作能力的作用,可以讓寶寶更加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小手。
寶寶吃手需要幹預嗎?
對 2 歲前的寶寶來說,吃手是出於本能,如果吸吮力度不大,我們不需要制止,平時幫他做好健康防護就行。
保持小手乾淨,特別是在寶寶玩好玩具後,需要用流動的清水幫他清潔小手;及時用軟布幫寶寶輕輕吸乾口唇周圍的口水,防止皮膚被口水刺激後,引發口水疹;定期用嬰兒專用清潔劑清洗寶寶的玩具,並進行消毒,防止寶寶的手指沾到玩具上的細菌;經常檢查玩具和周圍物品有無尖銳物或脫落物,防止寶寶吮吸時帶到嘴裡,發生危險。不過有些寶寶吸吮欲望格外強烈,會很用力地吃手,可能會導致手指變形、破皮等。這時為了寶寶的健康,我們需要適當做些引導,可以試試下面這些方法:
轉移注意力
寶寶的注意力不是很持久,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分散。當寶寶開始吃手時,你可以遞一個他喜歡的玩具,或者陪他玩些需要用到小手的遊戲,比如邊唱歌邊拉著寶寶的小手做動作。一旦有更有趣的事情做,寶寶自然也就顧不上吃手了。
給寶寶更多的關注和愛撫
前面說過,吃手是寶寶安撫自己的一種方式,如果在寶寶每次有需求時,你可以快速回應他,並且平時多抱抱他、和他聊聊天,讓他充分感受到你的愛意,這樣他就會建立足夠的安全感,也就不需要通過吃手來安撫自己了
用安撫物來替代手指
對於吃手特別嚴重的寶寶,可以用牙膠、安撫巾、安撫奶嘴來替代手指,不傷手也不傷牙。
不過長期使用安撫奶嘴可能會增加寶寶患中耳炎的概率,還會影響牙齒發育,因此建議寶寶 6 個月以後逐漸減少並最終戒除安撫奶嘴的使用,儘量不要使用到超過 2 歲。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寶寶 2 歲後還有吃手習慣,就需要幫他戒掉了,因為手指長時間放在上下牙齒之間,很容易造成牙齒外突。
要是吃手習慣一直延續到 5、6 歲,那麼就會導致寶寶的上下頜骨發育不良,形成上下牙齒無法咬合的情況,以及出現一些語言問題,比如 z、c、s 和 zh、ch、sh 不分,所以需要幫他及時糾正。
幾乎每個寶寶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吃手這件事,不過大多數寶寶 1 歲後會發現更多更好玩的事物,吃手次數就會慢慢減少。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多一些耐心和理解,讓寶寶自然而然地度過口欲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