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攻擊」是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它源於失衡的親子關係

2020-12-15 梅梅育兒史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孩子會形成自己獨立的思想,他們會更加喜歡表現自己,喜歡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我們作為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在這方面的表達,不管孩子表達的是消極情緒還是積極情緒,都要時刻關注著孩子。

當孩子的心中有了不好的情緒,不去表達,反而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當這些消極的情緒會一點一點的積攢在孩子的心中,然後用家長最在意的事情去報復家長。這就是"被動攻擊"

被動攻擊的緣由是親子關係失衡

其實,被動攻擊是孩子叛逆期的必要產物,當孩子產生了自己的思想,而他的思想剛好和家長的要求背道而馳的時候就會產生這種心理。

有些孩子,不滿的情緒壓抑在心中時,如果他可以找到合適的釋放方式,找到可以讓自己宣洩不滿的渠道還好,一旦他找不到,就會用被動攻擊來表達自己心中的不滿。其實這也是對自己的嚴重消耗,他們也知道,這是在用自己的發展作為代價來"報復"父母的行為,但處在青春期的孩子怎麼會管這麼多呢。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家長在家庭裡的地位過於權威,說一不二。孩子在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只好採用消極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心中的不滿。孩子也知道自己和父母再怎麼爭吵也無濟於事。所以他們就只好裝作好孩子乖孩子的樣子,然後在暗地裡對抗,用自己的方式來宣洩心中的不滿。

被動攻擊其實是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獲得他人的讚賞,哪怕是只有幾歲的小孩子,他們也渴望成為"媽媽心中的好孩子"。

正處在叛逆期的小孩子,他們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不對的,但他們多數還沒有責任概念,沒有勇氣承認自己犯下的錯誤,不願意承認事實。當你因為他是犯的一點小錯誤而訓責他的時候,他會為了維護自己的好形象而和你站在對立面。

有些家長對自己的孩子管教嚴厲,而且不允許孩子進行任何的辯解,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判斷,這也就促長了孩子的這種心理。

這種心理是孩子的一種正常反應,是孩子為了維護自己的良好形象而有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那我們家長該怎麼避免這種問題的出現,或者這種問題出現之後該如何解決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面對孩子的被動攻擊,家長們要巧用"抄後路"的辦法。

1. 和孩子協商解決

這個辦法其實就是家長去聆聽孩子,和孩子做朋友,打破孩子心中沒有辦法反抗的無力感。讓孩子意識到自己也是家庭的領導者。當你們的想法出現了矛盾的時候,可以多聽聽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有自己的意見,讓孩子自己的想法可以提出。多和孩子談心,這個年紀的孩子其實什麼都懂了,你可以問他是不是有什麼不滿,可以向你提出意見。這樣孩子的消極情緒就可以得到釋放,就可以消除這種消極情緒。這個方法要注意的是父母要限度的綜合雙方的意見,而不是一味地只聽從孩子的。

2. 為孩子尋找代替的方法

這一解決方法是有一定的條件的,孩子的情緒表達需要傾述對象,需要向別人表達他的不滿,比如在學校和朋友鬧了矛盾,孩子可以和父母傾述,但當孩子和父母鬧了矛盾,更好的傾述對象就變成了孩子的朋友、同伴、同學等。成長時的煩惱是必不可少的,傾述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注意力轉移法,讓孩子的精力不要過多的放在這件事上,用愉快的活動來消除心中的不滿。

3. 直面自我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句話就很好地詮釋了我接下來要講的內容。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當我家長犯了錯誤的時候,不要逃避,也不要去解釋什麼,就告訴孩子是我的錯,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會犯錯,你對整件事情的處理方式和態度,也就是孩子接下來的態度。關於對孩子的承諾自己不能兌現的千萬不要承諾,自己承諾的事情就要準時做到。

寫在最後

其實孩子養成這種性格,孩子和父母都有錯,孩子還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要和孩子多多交流,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是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只不過是教育方式出現了一些小小的錯誤。過去的那一套"虎父狼媽"的教育在現在這個社會已經行不通了。我們要認清孩子的發育規律,這樣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本文內容皆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探究:為什麼太聽話的孩子最容易被動攻擊?
    好的溝通是健康家庭的標誌,孩子可以直接對父母表達自己的情緒和不滿,倘若孩子心中有了不滿卻又被禁止表達,那麼他們就會發展出一些特殊的表達方式來,最常見的表達方式就是被動攻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被動攻擊......
  • 你遭受過「被動攻擊」麼| 6個步驟有效應對關係中「被動型攻擊」
    或許,你正在遭遇「被動型攻擊」。下面是6個步驟,讓你有效應對這種惱人的局面。」被動攻擊行為非常令人沮喪,因為它難以被識別,很難證明(有意攻擊),甚至可能是無意行為,但這種被隱藏的攻擊,卻可能導致嚴重的衝突和親密問題。但最近的研究顯示,面對這種被動攻擊和關係衝突,其實有更健康的方式來應對。
  • 孩子難管教、不聽話?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
    父母對孩子採取行為管教的通常方法——強行限制、刻意威脅和撤銷特權——只會引發敵對,造成情感冷漠,讓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 關係的疏遠,讓管教變得愈發困難。 好的親子關係是教養的根基。在積極回應和主動看見的環境中,孩子內心得到全然的滿足,才能在成年時形成一個健全的自我,擁有獲取幸福的能力。
  • 《完美關係》舒晴的人品不敢苟同,但是她自我保護的方式值得借鑑
    #黃軒、佟麗婭、陳數、高露主演的職場劇《完美關係》正在熱播。同一公司的三個女人引起了我的興趣,比起江達琳(佟麗婭)和斯黛拉(陳數),不談人品,我更欣賞舒晴自我保護的處世方式。生活:謹慎不隨便。舒晴是非常謹慎的女性,除了工作,生活中也不例外。她有秘密,孩子父親的身份必須保密。她做到了,大家至今不清楚孩子的身世。
  • 被動攻擊型的人,有三種「武器」
    它不是一種直接的攻擊方式,比如責怪、抱怨、憤怒,甚至肢體的攻擊,而更多是一些隱秘的行為,比如冷戰、敷衍、不作為、不合作、不負責。我們經常說的「陽奉陰違」,也是被動攻擊的一種方式。「依賴」的被動攻擊方式在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間經常發生。比如,一些父母把自己的一切期待放在孩子身上,依賴孩子去幫自己實現,實際上這是一種不負責的行為,更是對孩子本身的一種攻擊。第二種被動攻擊的方式是:疾病。
  • 當孩子的稱呼從「媽媽」到「媽」,是親子失衡嗎?其實答案很暖心
    和閨密見了面之後,小美就開始不停的抱怨,抱怨自己孩子對自己的稱呼上的變化,不明白為什麼親子關係變成了這樣。在小美的心裡,就存在這麼一種認知:孩子對自己的稱呼,從疊字到單字的變化,從媽媽到媽的改變,實際上就是親子失衡,是孩子不愛媽媽的表現。
  • 親子關係欠佳,孩子更容易出現不良性格,最好的親子關係是這種
    親子關係是否良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生活。良好的親子關係不僅讓父母和孩子之間能夠和諧相處,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孩子塑造出良好的性格。而性格和情緒良好的孩子,又可以避免許多問題行為(打人、哭鬧等)的出現。親子關係如何,與教養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 親密關係中,如何識別隱形攻擊,遠離PUA傷害?
    但我們不知道這是一種不正當的行為,反而總認為這是自己的錯。斯科特·韋茨勒:沒錯。被動攻擊型男性會利用你的自我懷疑來對付你。有個術語叫「煤氣燈效應」,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它出自一部很棒的電影,指的是你否認自己親眼所見的現實的事實。可見「燃氣燈效應」意味著製造瘋狂。我們需要理解這些人,他們不承認現實,並不意味著現實就不存在。
  • 別以為孩子有"攻擊人格",其實是"自我保護"
    然而,孩子先後兩次提出要媽媽兌現承諾時,王小姐都因為工作上的原因回絕了孩子。心灰意冷的兒子徹底對父母失去了信任,最終選擇以這種方式"保護"自己的自尊心。當這種狀況發生時,父母們總會在慣性思維的驅使下認定孩子已經形成"攻擊人格",覺得自己的孩子叛逆、不懂事,進而採取更加嚴厲的教育方式,甚至不惜打罵子女。
  • 無所不在的「被動攻擊」:嘴上說著沒事,其實心裡很有事
    「喔,他是被動攻擊的高手,超會擺臭臉的!」當別人的言行舉止令我們惱怒時,我們常會粗略地用「被動攻擊」一詞來形容對方。確切來說,被動攻擊的行為不止一種,從無聲的抗議到充滿敵意的挑釁不一而足。基於不明的原因,對多數人而言,在人類所有的特徵與行為中,被動攻擊都是最棘手的一個。
  • 無所不在的「被動攻擊」:嘴上說著沒事,其實心裡很有事
    當別人的言行舉止令我們惱怒時,我們常會粗略地用「被動攻擊」一詞來形容對方。確切來說,被動攻擊的行為不止一種,從無聲的抗議到充滿敵意的挑釁不一而足。基於不明的原因,對多數人而言,在人類所有的特徵與行為中,被動攻擊都是最棘手的一個。我們每天都暴露在某種程度的被動攻擊之下,它滲透進公私領域各種不同類型與程度的人際關係和人際溝通中。
  • 給孩子道歉很難?想要修復親子關係,打破「自我防禦機制」是關鍵
    每一個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給自己的家長惹來各種各樣的麻煩,也讓很多家長感到特別的憤怒,有一些人在特別憤怒的情況下總是忍不住來打自己的寶寶,可是如果我們做出了這種事情之後就很容易傷害到我們和自己寶寶之間的親子關係,最終導致我們和寶寶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遠,雖然有不少家長在做了類似的事情之後都會產生後悔的心理。但是如果想要改善親子關係卻是非常困難的。
  • 親子談判,一種用理性的方式改變孩子行為、改善親子關係的好方法
    如果放任孩子的行為不理,相信每一位有責任心的父母都做不到。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改變不良行為習慣、改善日益糟糕的親子關係呢?有沒有什麼好辦法能幫助這些在痛苦中掙扎的父母?這本書由深圳市心理服務協會副會長、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李顏濃和醫學碩士、哲學博士、精神科主任醫師胡赤怡以及心理諮詢師朱小超三人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和諮詢方面的實踐經驗共同編著,為有未成年子女的父母提供了一種解決子女行為問題及親子關係問題的新思路、新辦法,書中不僅詳細說明了親子談判過程的每一個具體步聚和方法,
  • 有一種無奈的親子關係是交易
    羨慕之餘,也不免感慨,有一種無奈的親子關係叫做,我們之間只有交易!親子關係是世界上最親密的關係之一,但是很多家長很迷茫,明明那麼愛孩子,毫無保留地為孩子付出,一心把孩子教育成才,卻為何換來孩子的敵對和怨恨?其實,很多時候,正因為我們太想把孩子教育成功,無意中使用了不恰當的方法。
  • 親子關係中,孩子會慣用到的攻擊策略,家長知道幾個?
    v 了解什麼是「隱形-攻擊」行為在《當愛成為了情感操控》的書中,就已經指出一點就是,隱形-攻擊行為是操控者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採用了微妙以及卑微的欺騙手段來掩飾自己的真實意圖,同時威脅別人後退、讓步甚至海底放棄的一種強有力的操控行為。
  • 親子關係中,需要時刻能夠走出「自我劇情」的媽媽
    一、什麼是親子關係中的劇情簡單的說就是:父母要做有能力的付出者,為此孩子必須成為無能的索取者。常見的親子關係劇情有:1.為了你好武志紅老師說:沒有一個人,能夠承受得起「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受到「不敢發生衝突」劇情控制的媽媽,容易扮演三種角色:一種是脆弱的自我攻擊型,一種是歇斯底裡型,一種是不原諒型
  • 什麼是消極攻擊?心理學解釋被動攻擊型人格的六個特徵
    作者:Olivia Petter譯者:Eno校對:LITCAVE配圖:Online我們可以將消極攻擊稱之為「敵對合作」、「粉飾的敵意」或「順從的蔑視」。伴隨著這些同義短語,我們可以很好地理解到被動攻擊是人的複雜心理的一種矛盾的修飾。
  • 什麼是消極攻擊?心理學解釋被動攻擊型人格的六個特徵
    伴隨著這些同義短語,我們可以很好地理解到被動攻擊是人的複雜心理的一種矛盾的修飾。而消極攻擊行為並不是在被動行為和攻擊行為之間相互交替,消極攻擊將被動行為和攻擊行為合併,是一個讓他人感到困惑和憤怒的行為。消極攻擊存在於各個社會經濟層面,是一種故意的掩藏怒氣的表達方式。
  • 孩子有一種"笨",叫做"習得性無助",源於家長的教育方式
    陳先生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父母,不會對孩子的說好聽的話,和孩子關係不像是父子,更像是上下級。孩子成績不是很好,每次發成績單,陳先生都要數落他一番:&34;、&34;總是被爸爸責罵和數落,兒子對學習逐漸失去興趣,成績提升也不知從何談起。
  • 心理學:一味追求情緒穩定,是一種自我消耗和自我攻擊
    其次,當某種「負性情緒」來臨,人們會啟動一種心理防禦機制(自我保護),「我不能被它控制,要保持穩定狀態」。羞恥是暗藏心底的一種被洞穿感和無價值感,感到被別人看透,感到羞恥後的第一反應,往往是逃避。這也是人們出現情緒困擾時,採取壓抑、迴避態度的真正原因。因為,感覺連情緒都無法掌控,自己很無能。於是開啟自我攻擊,自我貶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