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傳媒(見習記者 德央 文/圖)
今(16)日
《甘孜日報》二版
刊發《科技「造血」助脫貧
「十三五」期我州科技扶貧工作紀實》
「十三五」期間,我州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累計投入科技項目資金1.36 億元,實施項目303 個。投入科技扶貧專項資金0.89億元,組織實施科技扶貧項目201個。搭建「四川科技扶貧在線」平臺19個,建立專家庫1868人,貧困村科技信息員庫3678人,實施精準扶貧和「網際網路+」科技信息服務;建成和在建科技扶貧產業示範基地51個,培育壯大了一批特色農牧產業,直接帶動202個村、2800餘戶、1.5萬餘人脫貧增收,輻射帶動 7.8 萬餘貧困人口脫貧……
回顧「十三五」,我州科技扶貧碩果纍纍,得益於以科技為核心、以科技為引領、以科技為載體,實現了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體現出科技扶貧的精準性、可持續性和有效性,形成了「開發一項,帶動一片,致富一方」的扶貧開發新格局。
工人們正在得榮葡萄釀酒車間忙碌
科技助力
開闢葡萄種管新模式
秋高氣爽的時節裡,步入得榮縣瓦卡村和因都壩村,田野間隨處可見村民們熱火朝天採摘葡萄的景象,滿載豐收喜悅的三輪車來回馳騁在田間小道。而在葡萄釀酒車間裡,工人們正嫻熟地操作機器,對一串串黑珍珠般的葡萄進行穗選、粒選、脫梗。
這繁忙的景象是種植葡萄10年有餘,飽嘗過葡萄運輸難、保存難的村民們一直所嚮往和期冀的。對此村民們坦言,依靠科技的助力,2017年他們第一次嘗到種植葡萄的「甜頭」,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如今這些如玉米粒大小的葡萄已成為村民和貧困戶脫貧的「錢袋子」。
「現在看來,種植釀酒葡萄這條路我們走對了!」提起葡萄產業,瓦卡村和因都壩村的村幹部們也是幸福滿滿。
「以前,政府及相關部門一撥又一撥給貧困戶送了不少錢物,但始終沒能拔掉窮根。」回憶過去,瓦卡村村支書村都至今記憶猶新:「直接把錢和生產物資交到貧困戶手中,最後的結果卻是年年扶貧年年貧……。」
村都和村兩委都認為只有結合科技助推產業,挖掘本地特色、優勢,使其產業真正成為當地長久發展的可持續之路,才是最根本的發展之路。
「國內葡萄首席專家李華教授到實地考察後,認為得榮縣具備世界最具特色的優質葡萄酒的生產條件。我們就想到利用科技種植,聯繫本地企業,共同發展本地葡萄酒產業。」村都說。
2016年12月,瓦卡村金太陽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式與得榮舞韻金沙生態酒莊有限公司進行合作,從此村民們再也不用遠距離運輸銷售葡萄,從田地到生產車間僅僅五分鐘的路程,真正地將酒莊建在了老百姓的家門口。
「合作單位分工協作、各司其責,同時對村民們加大了科學種植技術的培訓。」得榮縣農技土肥站高級農藝師羅思福指著在田間地頭一排排葡萄架下背著背包忙碌的一群人,繼續說:「他們就是得榮縣農技土肥站的『葡萄種植服務隊』,幾乎兩三天就來村裡開展技術指導。」
產業發展,必須科技引領。近年來,在縣農技土肥站的農藝師、農技員翔實的講解和現場示範培訓下,村民們基本都學會了葡萄的科學種植和管理。同時,該縣科技服務隊與公司還通過啟動科技入戶工作,以「精準扶貧+科技示範入戶」雙入模式相繼開展「科技入戶研究項目+科技指導」,有效推進了得榮縣葡萄科學規範化種植和管理。
「今年我參加培訓後,地裡的葡萄產量和品質都有所提高,4畝葡萄地產量達2噸多,收入3萬多元。」村民朱一象高興地說。
據了解,目前得榮縣葡萄產業科技成果技術轉化達132項, 2019年,該縣葡萄與葡萄酒產值達6000萬元,村民人均增收1800餘元。
目前,州科技局還聯合州財政局下達了2020年省級第一批科技扶貧產業發展項目資金,其中包括省級科技扶貧產業發展示範基地5個,資金500萬元,完成目標166.67%。
共享科技平臺
致富迎來敲門磚
「佳佳,我家牛難產了怎麼辦啊?快幫我聯繫下獸醫。」今年3月16日早上8點,爐霍縣克木村駐村幹部接到村主任牛扎絨布電話。此時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出入困難。駐村幹部把希望放在「科技扶貧在線」App上,通過在線報需求,四川科技扶貧在線平臺爐霍縣運管中心管理員選派本地專家立即前往實地解決村民的難題,直接挽回該村民經濟損失1.8萬元。
切身感受到科技扶貧平臺帶來好處的牛扎絨布感嘆道:「這平臺真實用,對我們村民幫助非常大,以後我也要和駐村幹部一起向村民們進行宣傳和講解,讓更多的村民也受益。「
今年5月,九龍縣小金鄉全鄉玉米出現了大規模「生病」的情況,每畝有三分之一的玉米卷芯。找不到原因的小金鄉農技員李鑫堯立刻藉助在線平臺,通過九龍縣科技扶貧在線系統向農藝師吳應山提交技術諮詢,在了解到情況後,吳應山第一時間通過電話詢問李鑫堯具體情況,並在查看病株植物圖片後找出了「病因」。根據專家提出的治療方案,農技員指導農民採取人工剝開卷葉露出芯葉,一周後玉米恢復正常,問題得到解決。
而在平均海拔3800米的德格縣年古鄉門達村,村民們為謀致富路,從養到種幾乎都嘗試過,辛勤勞作,最終成果卻不盡如人意。
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成為了該村幹部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個問題。不甘心將其歸結於地理環境不好的科技幹部最終決定將該村的土壤送到了州農科所分析化驗,當得到結論該村土壤最適合種植馬鈴薯後,找到了「病結所在」的幹部們,加快了脫貧工作開展步伐。2019年,在科技扶貧駐村隊伍幫扶和州農科所科技特派員的技術指導下,門達村開始試種馬鈴薯青薯9號,通過改地改種改技,不僅賦予傳統農產品新的競爭力,也帶動農民增產增收,門達村畝產馬鈴薯青薯9號達到了1200公斤。
「以科技進行種植,馬鈴薯產量翻了番,村民人均增收1100元。」說起科技帶來的好收成,該村第一書記楊勇感慨萬千。
自2019年建立「科技扶貧在線」以來, 平臺運行穩定,服務成效明顯,截至目前,我州完成在線技術諮詢服務5.74萬次,為群眾解決了產業發展中的諸多難題。
展望「十四五」
科技蓄力待啟航
展望「十四五」,我州將繼續堅持創新在全州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實施科教興州、人才強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科技引領產業發展、科技服務民生改善、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科技支撐生態文明、科技促進社會進步「五大工程」,加快完善縣域科技創新體系,加快發展現代產業園區,加快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突破,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支撐高質量發展能力顯著提升,建成州級科技館和縣級科技創新創業中心,奮力實現「十四五」期科技事業開門紅,取得新突破。
在產業發展方面,將圍繞構建現代農業「10+2」產業體系,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核心,以創建農業科技示範區為抓手,加快建設以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兩江一河」為重點的現代農業產業帶,持續加大對優勢特色農牧業的科技投入,加大院校合作、研發投入、技術創新支持力度,著力打造「兩江一河」現代農業產業帶。
在民生改善方面,將圍繞群眾最關切、最期盼、最想解決的民生熱點,著力提升民生科技水平。把提升全民科學技術素質納入「十四五」規劃,積極推進科技與醫藥健康工作相結合,全力抓好四川省藏醫醫院建設科技服務工作,強力推動中藏醫藥產業創新發展,支持衛生健康領域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支持並指導藏醫藥科研機構創新產品研發。
在鄉村振興方面,將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行動,通過選派一批科技特派員、實施一批科技產業項目、建設一批科技示範園區、打造一批科技示範鄉村等措施,讓科技創新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將立足「甘孜州最好的資源是生態」這一定位,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和決策諮詢專家的作用,加大生態環境保護與利用科技研究,加強環境監測、預警和應急方面的科技創新能力,開展節能減排科技支撐行動,重點開發一批核心技術和裝備,建設一批示範工程,確保甘孜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在社會進步方面,將集中科技系統智力精力,精心編制「十四五」科技規劃及科技中長期規劃,並呼籲省級層面啟動實施「十四五」期科技補短板行動,繼續實施新一輪對口援助行動,以科技創新驅動全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