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9 17:07 | 溫州新聞客戶端
日前,溫州市民吳先生反映,他在散步時偶然發現,在溫州市區市府路和開源路交叉口附近,有一塊較大規模的拆遷地,這片廢墟之中竟有一個幾百平米的舊衣物「市場」,大清早就有挺多人來「淘」衣。
吳先生表示,該處的衣物來源不明,是否消毒未知,這樣的「市場」顯然是不合規的,拆遷地塊有如此景象,部門是否缺乏監管?希望記者去看看。
現場探訪
舊衣舊鞋舊家電應有盡有還有人來「進貨」翻新轉賣
19日上午7時30分,記者來到市府路和開源路交叉口,在該區域東側有一塊拆遷後留下的廢墟,進「村」的小路口被圍牆隔出。釘在圍牆上的一塊牌子寫著:南匯街道龍沈沈宅自然村城中村改造項目。記者順著小路繼續走了近百米,十字路口左轉就看到了吳先生所說的舊衣「市場」。
約五六百平米的水泥空地上有近20個地攤,一張張平鋪的布上放著各類舊衣服、褲子、鞋、包、枕頭、被子……這些舊衣物的「舊」度也有差別,不少衣服上還有明顯汙漬。攤主背著包站在邊上,顧客任意翻看挑選。記者了解到,這些衣服價格不一,被子、毯子、羊毛衫、厚外套價格40元上下;薄外套、內衫、褲子20元上下;背包10元上下……
一男顧客在一家賣被子的地攤前駐足詢問:「這床被子多少?」女攤主回答:「40塊,很新的。」他蹲下翻了翻被子,記者上前詢問「被子40?」女攤主答:「這被子他要了,他常客,給你不只40的。」男子將之疊好之後用胳膊夾住,隨後掏出40塊錢遞給攤主,滿意離開。
另一家攤位前圍著三個女顧客,她們手上拎著大袋子,邊「淘」衣,邊講著溫州話商量著哪一件比較好。記者旁聽了一會兒得知,她們是來「拿貨」的,買回去之後「翻新」,再放店裡轉賣。
大約5分鐘,一位女顧客拿了四五件冬季外套,砍價到130元,嘴裡念叨著,「就這我還要回去洗一下,把毛衣起球的剃了再賣的。」她把衣服塞進袋子,去下一個攤位繼續「淘」。
記者和攤主聊天了解到,他們在這裡擺攤都已經有3年多了,這一小片區域原來是違建,在村子拆遷前就拆出來了。這個小小「舊貨市場」現在每天早上從6點持續到10點。
攤主稱,這些衣服都是從住宅小區、衣服工廠裡「稱斤」收來的,質量比較好的就拿出來賣散客,差的就稱斤當廢角料批量賣給回收廠。來地攤買東西的人多數是常客。擺攤每個月要交50元的租金給拆遷地業主。
記者調查
「市場」回收站紛紛入駐
拆遷地無人管理
逛完舊衣市場之後,記者在該改造項目周邊走了一圈發現,除了五六幢房屋未拆除,整個村已被拆成一片廢墟,未拆除房屋中甚至有一幢已出現傾斜。
沈大軍(化名)是沈宅村的村民,也是攤主口裡的「業主」。他告訴記者,這片地塊是2017年5月份拆遷的,還有幾戶沒有和街道「談攏」。拆遷之後,街道用大塊的綠網蓋住了建築垃圾,之後就沒有來管理了。
這片拆遷留下的廢墟,成了一部分人的安家之地。
在入口處的舊衣市場周邊,記者還看到了廢品回收站。各類小家電、塑料製品堆積如山,旁邊還放著稱。這些物品的女主人告訴記者,他們一家租在這裡已經兩三年了,白天騎著三輪車出去收,有人會把收過來的拉來賣,也有人會過來買。
在廢墟東面的河邊和未拆除的房屋周邊,搭了一些住人的臨時棚。記者進去看過,發現兩根木頭交叉支撐著就成了「房梁」,蓋上床單遮風,全靠周邊的廢墟和大件物品壓住來固定。這樣的臨時棚便是這些拾荒者和一些外來務工者的「家」,他們有的已經在這裡住好幾個月了。
一路走來,記者發現這片廢墟中,原來村中小路路面的窨井蓋都已丟失,有的窨井口上放著大石頭提醒行人繞行;路邊倒著不少共享單車;拐角處還有垃圾焚燒的痕跡……風一起,這堆積如山的建築垃圾上空灰塵漫天。
記者手記
別讓拆遷廢墟 成了安全隱患
這兩個月來,本報接連接到市民關於拆遷廢墟管理的投訴,也陸續對市區「濱港花園」附近和洪殿北路等處的拆遷廢墟進行了報導,建築垃圾堆積、廢品回收站入駐、垃圾焚燒等亂象看來並不是孤立的現象。「沈宅」裡的舊衣市場、搭起的棚屋、開設多年的廢品回收站,不僅存在消防、衛生等各類安全隱患,還很容易成為藏汙納垢之所。
大拆大整之後要大建大美,相關管理部門肩頭任務確實沉重,但這不該成為拆遷廢墟失管的理由。即使有地塊不能立即利用建設,也應加強後續監管,別讓它們成為這座城市的安全隱患。
之前報導的兩處拆遷廢墟,雖都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表示將立即介入管理。但不難發現,大拆大整之後的管理「遺留」問題並非孤立現象。
一座城市變美,必將經歷一段「蛻變」期。拆遷,是為了將地塊更有效地規劃、利用,造福百姓。希望有關部門能扛起肩上責任,維護城市和諧「蝶變」。
(原標題《這個藏在拆遷廢墟中的「舊衣翻新市場」,3年了,為何沒人管?》,見習編輯 張亦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