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拆遷廢墟中藏了3年的「舊衣翻新市場」 為何沒人管

2020-12-19 浙報融媒體

2018-01-19 17:07 | 溫州新聞客戶端

日前,溫州市民吳先生反映,他在散步時偶然發現,在溫州市區市府路和開源路交叉口附近,有一塊較大規模的拆遷地,這片廢墟之中竟有一個幾百平米的舊衣物「市場」,大清早就有挺多人來「淘」衣。

吳先生表示,該處的衣物來源不明,是否消毒未知,這樣的「市場」顯然是不合規的,拆遷地塊有如此景象,部門是否缺乏監管?希望記者去看看。

現場探訪

舊衣舊鞋舊家電應有盡有還有人來「進貨」翻新轉賣

19日上午7時30分,記者來到市府路和開源路交叉口,在該區域東側有一塊拆遷後留下的廢墟,進「村」的小路口被圍牆隔出。釘在圍牆上的一塊牌子寫著:南匯街道龍沈沈宅自然村城中村改造項目。記者順著小路繼續走了近百米,十字路口左轉就看到了吳先生所說的舊衣「市場」。

約五六百平米的水泥空地上有近20個地攤,一張張平鋪的布上放著各類舊衣服、褲子、鞋、包、枕頭、被子……這些舊衣物的「舊」度也有差別,不少衣服上還有明顯汙漬。攤主背著包站在邊上,顧客任意翻看挑選。記者了解到,這些衣服價格不一,被子、毯子、羊毛衫、厚外套價格40元上下;薄外套、內衫、褲子20元上下;背包10元上下……

一男顧客在一家賣被子的地攤前駐足詢問:「這床被子多少?」女攤主回答:「40塊,很新的。」他蹲下翻了翻被子,記者上前詢問「被子40?」女攤主答:「這被子他要了,他常客,給你不只40的。」男子將之疊好之後用胳膊夾住,隨後掏出40塊錢遞給攤主,滿意離開。

另一家攤位前圍著三個女顧客,她們手上拎著大袋子,邊「淘」衣,邊講著溫州話商量著哪一件比較好。記者旁聽了一會兒得知,她們是來「拿貨」的,買回去之後「翻新」,再放店裡轉賣。

大約5分鐘,一位女顧客拿了四五件冬季外套,砍價到130元,嘴裡念叨著,「就這我還要回去洗一下,把毛衣起球的剃了再賣的。」她把衣服塞進袋子,去下一個攤位繼續「淘」。

記者和攤主聊天了解到,他們在這裡擺攤都已經有3年多了,這一小片區域原來是違建,在村子拆遷前就拆出來了。這個小小「舊貨市場」現在每天早上從6點持續到10點。

攤主稱,這些衣服都是從住宅小區、衣服工廠裡「稱斤」收來的,質量比較好的就拿出來賣散客,差的就稱斤當廢角料批量賣給回收廠。來地攤買東西的人多數是常客。擺攤每個月要交50元的租金給拆遷地業主。

記者調查

「市場」回收站紛紛入駐

拆遷地無人管理

逛完舊衣市場之後,記者在該改造項目周邊走了一圈發現,除了五六幢房屋未拆除,整個村已被拆成一片廢墟,未拆除房屋中甚至有一幢已出現傾斜。

沈大軍(化名)是沈宅村的村民,也是攤主口裡的「業主」。他告訴記者,這片地塊是2017年5月份拆遷的,還有幾戶沒有和街道「談攏」。拆遷之後,街道用大塊的綠網蓋住了建築垃圾,之後就沒有來管理了。

這片拆遷留下的廢墟,成了一部分人的安家之地。

在入口處的舊衣市場周邊,記者還看到了廢品回收站。各類小家電、塑料製品堆積如山,旁邊還放著稱。這些物品的女主人告訴記者,他們一家租在這裡已經兩三年了,白天騎著三輪車出去收,有人會把收過來的拉來賣,也有人會過來買。

在廢墟東面的河邊和未拆除的房屋周邊,搭了一些住人的臨時棚。記者進去看過,發現兩根木頭交叉支撐著就成了「房梁」,蓋上床單遮風,全靠周邊的廢墟和大件物品壓住來固定。這樣的臨時棚便是這些拾荒者和一些外來務工者的「家」,他們有的已經在這裡住好幾個月了。

一路走來,記者發現這片廢墟中,原來村中小路路面的窨井蓋都已丟失,有的窨井口上放著大石頭提醒行人繞行;路邊倒著不少共享單車;拐角處還有垃圾焚燒的痕跡……風一起,這堆積如山的建築垃圾上空灰塵漫天。

記者手記

別讓拆遷廢墟 成了安全隱患

這兩個月來,本報接連接到市民關於拆遷廢墟管理的投訴,也陸續對市區「濱港花園」附近和洪殿北路等處的拆遷廢墟進行了報導,建築垃圾堆積、廢品回收站入駐、垃圾焚燒等亂象看來並不是孤立的現象。「沈宅」裡的舊衣市場、搭起的棚屋、開設多年的廢品回收站,不僅存在消防、衛生等各類安全隱患,還很容易成為藏汙納垢之所。

大拆大整之後要大建大美,相關管理部門肩頭任務確實沉重,但這不該成為拆遷廢墟失管的理由。即使有地塊不能立即利用建設,也應加強後續監管,別讓它們成為這座城市的安全隱患。

之前報導的兩處拆遷廢墟,雖都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表示將立即介入管理。但不難發現,大拆大整之後的管理「遺留」問題並非孤立現象。

一座城市變美,必將經歷一段「蛻變」期。拆遷,是為了將地塊更有效地規劃、利用,造福百姓。希望有關部門能扛起肩上責任,維護城市和諧「蝶變」。

(原標題《這個藏在拆遷廢墟中的「舊衣翻新市場」,3年了,為何沒人管?》,見習編輯 張亦盈)

相關焦點

  • 太平間舊衣翻新賣 沒有經過消毒處理流向中國市場
    太平間舊衣翻新賣 沒有經過消毒處理流向中國市場時間:2016-08-12 18:27   來源:中國青年網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想錢想瘋了!太平間舊衣翻新賣 三步翻新無消毒直接銷往內地 可致皮膚病或疫情-----來源:中國青年網 太平間舊衣翻新賣 太平間舊衣翻新賣是怎麼回事?
  • 男子多次創業失敗 經營舊衣翻新店生意紅火/圖
    (記者 歐陽天 攝)  ■李席良下崗創業多次失敗;經營的舊衣翻新店生意紅火,走上成功  ■3年來,他的店鋪客源穩定,還經常有韶山、湘鄉的顧客光顧  湘潭晚報9月7日訊(記者 廖豔霞)衣服穿舊了褪了色捨不得扔,怎麼辦?近日,我們在湘潭街頭發現,為數不多的幾家舊衣翻新店生意紅火。  「衣服重新染色,燙一下,又跟新的一樣,既節約資源又環保啊!」
  • 舊衣回收:才剛起步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調查顯示,目前舊衣回收再利用率尚不足1%。舊衣回收難在哪,如何破解?舊衣回收為何難相較於我國每年超5000萬噸的紡織纖維加工量、超萬億元的服裝市場,舊衣似乎不多被人提及。然而,這一件件藏在衣櫥角落的服裝,卻折射了較為尷尬的現狀——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大約有2600萬噸舊衣服被扔進垃圾桶。如果這些舊衣通過焚燒處理,將造成浪費和汙染;進行填埋,會對土壤造成影響。舊衣回收勢在必行。儘管很多小區都設有回收箱,很多家庭也開始相應的嘗試,但回收再利用率只有不到1%。
  • 帶「菌」的舊衣被翻新成外貿尾單,其來源讓人覺得噁心!
    現在這個社會有些人為了賺錢可以說是無所不用,感覺我們身邊所有的東西都不太讓人放心,吃的東西有轉基因,喝的東西有添加劑,現在竟然連我們平時所穿的衣服都有貓膩,可能你在網上購買的某件衣服就是經過翻新成的外貿尾單。
  • 舊衣回收難在哪?如何破解?
    舊衣回收是民生和環保所需,更蘊藏巨大的市場空間。中國循環經濟協會調查顯示,目前舊衣回收再利用率尚不足1%。舊衣回收難在哪,如何破解?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舊衣回收為何難相較於我國每年超5000萬噸的紡織纖維加工量、超萬億元的服裝市場,舊衣似乎不多被人提及。
  • 昆明明波家具市場15日前完成拆遷
    4月6日,記者從西山區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獲悉,明波家具市場自3月啟動拆遷以來,進展順利,目前A區已完成拆除,B、C區開始啟動拆遷,預計本月15日將完成拆遷,據悉,明波家具市場也是草海北片區首個關閉搬遷的市場,市場內的商戶已搬遷至多個家具市場。為何搬遷?
  • 「算不準不收費大師」拆遷廢墟支攤算卦 逢人就說「後年將有一劫」
    日前,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以求卦人的身份,來到豐臺區鎮崗塔路與辛莊南路交叉路口附近一處拆遷廢墟,探訪了給張先生算命的「大師」,結果被他算出這些與令人哭笑不得的「命運」,且與張先生的「災禍」時間一模一樣。
  • 浦東驚現回收舊衣亂象:衣服不洗直接賣 品相好的銷國外
    在村民指點下,記者在老蘆公路旁一片農田中,發現了這幢沒有門牌號的舊廠房。在用磚塊和鐵皮搭建的倉庫裡,堆放著各種舊布料和舊衣服,T恤,衛衣、褲子、鞋類,應有盡有。一旁的貨運車上,裝著幾十個舊衣服包裹,似乎正待發貨。
  • 昆明明波家具市場完成拆遷 商戶分流至多個家具市場
    4月6日,記者從昆明西山區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獲悉,明波家具市場自3月啟動拆遷以來,進展順利,目前A區已完成拆除,B、C區開始啟動拆遷,預計本月15日將完成拆遷,據悉,明波家具市場也是草海北片區首個關閉搬遷的市場,市場內的商戶已搬遷至多個家具市場。為何搬遷?
  • 廣東陸豐工場將帶血舊衣翻新成外貿尾單?官方回應
    廣東陸豐工場將帶血舊衣翻新成外貿尾單?官方回應  新華社廣州1月15日新媒體專電(記者詹奕嘉)近日,一則以「暗訪:帶菌帶血舊衣翻新成『外貿尾單』」為題的視頻在網上傳播,其內容主要是曝光廣東省陸豐市碣石鎮非法加工經營舊服裝現象。
  • 新輪盤被實錘「舊衣翻新」,玩家炸鍋了!
    歡迎諸位小夥伴們來到天哥開講的《和平精英》「精英那點事兒」~接下來呢,咱們聊聊炫紫AKM的「暗改」、2種勳章ID同框出現以及新輪盤被指「舊衣翻新」等有趣的玩家遊戲經歷與發現~ 得,廢話不多說了,還是各位小夥伴們熟悉的「老配方」:有圖有證據,邊看邊聊天兒吧~
  • 漢口最後古橋藏身拆遷廢墟 始建於清康熙年間
    來自漢正街商務區辦公室的最新消息稱,這一片區(銀豐片)的拆遷徵收基本完成,正在辦理供地手續。  這只是漢正街的一個縮影。漢正街現有的22個社區,已有15個納入拆遷範圍。  古老的漢正街正經歷脫胎換骨的變化,這是好事。然而,大規模的拆遷中,一批歷史文物將何去何從?我們拿什麼留住老漢口的記憶?
  • 揭秘走私舊衣翻新變身:日韓舊衣每件成本僅2元
    從日韓、歐美等海外地區低價接手而來的廢棄舊衣,打著「外貿原單」、「專櫃正品」、「孤品服裝」的名號,搖身一變,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流入市面,銷往各地。由於款式新穎,價格便宜,而且多為孤品,不容易「撞衫」,這些戴著假面具的「洋垃圾」甚至受到消費者的追捧。然而,走私到國內再進行翻新銷售的「舊洋貨」,來源複雜,當中不乏有童裝等貨物。
  • 只因拆遷沒談攏?疫情滯留武漢數月後回家:房子被夷為廢墟
    01拆遷沒談攏,數月未在家房子竟被拆據王大爺講述,去年春節前後,肥東縣店埠鎮相關工作人員就曾找過他,說是這塊地方要拆遷。但王大爺要求對方出示拆遷公告,對方卻始終沒給,於是王大爺一直沒同意拆遷。肥東縣店埠鎮排頭社區的工作人員的說法是,房子在4月17日這天被拆的,當時發現房子沒人住,就以為已經籤好了拆遷協議,就讓挖掘機給清理了。清理時沒人阻止,清理完之後也沒有人來找,等到了第二天才發現王大爺家的拆遷協議沒有籤。對於社區工作人員的說法,王大爺卻表示之前這片區域就剩下他家和隔壁鄰居兩戶,後來鄰居籤了拆遷協議,他懷疑是故意將他的房子順勢一起拆掉。
  • 上海舊衣回收市場前景大 有待企業挖掘
    上海舊衣回收市場前景大 有待企業挖掘 2015-01-15 10:11:05 來源:中國行業研究網 上海市開展的'廢舊衣物回收點',到目前為止也是全國唯一一個
  • 評論:多管齊下激活「沉睡」的舊衣回收市場
    如何激活目前尚在「沉睡」的舊衣回收市場,應該引起必要的重視與關注。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家裡堆積的舊衣服如何處理,或已是個不小的麻煩事。一股腦扔掉,既有點不舍,又容易造成環境汙染;想捐贈給有需要的群體,則可能要面臨著「捐贈無門」的現象。這種尷尬的出現,也是當前舊衣回收率低的一個共有尷尬。但這並不意味著舊衣捐贈已經不存在「市場」了。
  • 男子拆遷廢墟上「尋寶」 最高時曾月入萬元(圖)
    在廢墟中尋寶工作帶著儀器,工地「尋寶」老姬今年48歲,周口人,來鄭州已經有十多年了。他一個人租住在鄭州市十里舖村,工作的行程每天都有二三十公裡。他所幹的行當,知道的人並不多。每天,老姬都要早早起床,帶著金屬探測儀、鐵鎬和幾個袋子上路。
  • 中國每年2600萬噸舊衣多出口非洲 文胸最受歡迎
    行業思考  非洲人越來越愛名牌,競爭壓縮利潤空間  事實上,舊衣服市場並不是最近幾年才出現的,早在十年前,廣州的舊衣服市場就形成了。據方曉東介紹,23年前,國內很多企業代表出國考察時,發現非洲舊衣市場很發達,有些人回國後就嘗試做起了舊衣服生意。
  • 當舊衣回收內幕被揭開,有人利用它年入百萬,你還會去捐衣服嗎?
    當舊衣回收的內幕被揭開,有人利用它年入百萬,你還會選擇捐衣服嗎?現在的經濟日益發展,發展得越來越好,生活水平和物質水平也在逐漸的提高。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開始慢慢享受了,也不會虧待自己了。就以我們每天都要穿的衣服為例,在以前人的觀念裡,衣服的穿法是「縫三年補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現在是追求時尚,一過時,就把衣服丟在衣櫃裡面進行堆灰。那麼那些堆灰的衣服該怎麼辦呢?現在已經和過去截然不同了,在現在這個年頭,已經沒有人還穿著打著補丁的衣服的。或者有些人穿了一兩次就不想穿了,閒置在了家裡。
  • 揭秘:所謂「外貿尾單」可能是帶菌帶血舊衣翻新的
    近日有媒體暗訪發現,廣東碣石洋垃圾產業長盛不衰,走私來的舊衣服再次「翻新」,以名牌「外貿尾單」在網上翻倍售賣。知情人士透露,不少洋垃圾來自國外停屍房及廢品站,有的從屍身上扒下,還帶血……在記者暗訪中,一位舊衣服行業從業者親口說道:「帶血的(衣物),人家用洗衣機洗一下就行了,有的從死人身上脫下來的…。」當記者問及是否消毒時,一位從業者笑道,「消個屁,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