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夏天,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感覺格外酷熱難耐?7月25日,巴黎一觀測站錄得最高氣溫42.6攝氏度,這一數字打破了巴黎72年的最高氣溫紀錄。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The U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也以數據證實:我們剛剛經歷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為炎熱的六月[1]。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刻不容緩,越來越多的數據新聞編輯室也將這一議題納入報導的重心。本期,我們精選了與全球氣候變暖話題有關的數據新聞案例,看媒體如何為讀者直觀呈現全球氣候變暖。
」
案例一
機構:VoxEurop(歐洲)
作品:氣候持續惡化,歐洲城市反應遲緩(Cities slow to respond as climate breakdown goes on)
(相關版面截圖)
該作品使用歐洲氣候評估和數據集項目的數據,對2019年前五個月的溫度數據進行分析。結果表明,「2018年是自1900年以來歐洲最熱的一年」的記錄可能很快就會被打破。從1月到5月底,一些城市的氣溫遠高於1970年到2000年期間的平均氣溫。其中華沙、克魯傑和塔林在2019年的平均氣溫比20世紀末同期高出2.5攝氏度。
更高的溫度擾亂整個歐洲的生活方式,人與動植物均受到了影響。然而,面對已然出現的氣候變暖影響,部分歐洲城市在應對上卻頗顯拖延。在2018年的熱浪中,數十名歐洲人死於脫水和中暑。但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一個中央政府確切記錄了有多少人因為高溫死亡。城市地區是四分之三歐洲人的家園,而其也處於氣候崩潰的最前沿。混凝土和柏油碎石在白天儲存熱量並在夜間釋放,使得城市比周圍環境溫度高几度。對於城市居民中因為貧困而無法投資空調等製冷設備的人來說,地方政府的適應政策實際上是生死攸關的問題。
https://voxeurop.eu/en/2019/climate-change-5123429
案例二
機構:Carbon Brief(碳簡報&英國)
作品:氣溫升高1.5℃、2℃及更多所帶來的氣候變化(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t 1.5C, 2C and beyond)
(相關版面截圖)
該作品是Carbon Brief這一專注於氣候及能源問題的英國媒體的新內容嘗試。作品通過沉浸型交互閱讀模式引導讀者了解氣候變化帶來的預期影響。
創作前期,該機構的工作人員花費了超過六個月的時間展開調研,覆蓋範圍包括150多項同行評審研究。該作品最終呈現出的則是對氣候影響的綜合考量。其中涉及到的所有參考文獻都被按地區和部門分類,以便用戶可以回溯原始研究。
這則數據新聞展現了Carbon Brief的標誌性的創新設計,為未來有關氣候的研究型作品開闢了新視野。作品發布後,尤其受到了來自科學家群體的熱烈回應,並迅速成為自2011年Carbon Brief推出以來的閱讀量第二的產品。知名演員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甚至還向他的1900萬粉絲「轉推」了這則報導。
https://interactive.carbonbrief.org/impacts-climate-change-one-point-five-degrees-two-degrees/
案例三
機構:The Guardian(衛報&英國)
作品:《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三度將會有哪些城市被淹沒?》(The three-degree world: the cities that will be drowned by global warming)
(相關版面截圖)
2017年11月的聯合國氣候談判閉幕前夕,最新預測指出2100年全球氣溫將較工業化前水平上漲3.2℃。這一數字也與此前巴黎氣候協定劃定的2℃限度又一次形成落差。英國《衛報》隨即發布可視化新聞作品,模擬了幾個人口密集的全球濱海城市在氣溫上漲3℃的預測值下將會受到的影響。數據顯示,亞洲城市將面臨最大危機。
作品通過交互式地圖首次將海平面上升估計值與現代人口密度圖相結合,以動態的方式展示出氣溫上升前後日本大阪、埃及亞歷山大、巴西裡約熱內盧、中國上海、美國邁阿密等幾個重點城市的水域覆蓋區域對比及受影響人數,細緻描繪出上升的水面將驅使人們離開家園的圖景,揭示了全球變暖的真實風險,帶給讀者對於氣候變化對生活影響的直觀感知。
https://www.theguardian.com/cities/ng-interactive/2017/nov/03/three-degree-world-cities-drowned-global-warming
案例四
機構:RIA Novosti(俄新社&俄羅斯)
作品:《21世紀最具殺傷力的自然災害》(The Most Catastrophic Natural Disasters of the 21st Century)
(相關版面截圖)
氣候變化與洪水等自然災害的發生緊密相關。自2000年至今,全球共計發生10000餘起自然災害事件,每天有超過六十五萬人遭受海嘯、地震、洪水、泥石流等災害的侵襲,每起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估值達1600美元/小時。哪些地方災害頻發?俄羅斯國際新聞通訊社在2017年底發布的一則數據可視化新聞《21世紀最具殺傷力的自然災害》顯示,2000年以來受海嘯影響最為嚴重的三個國家分別為海地、印度尼西亞和日本;受洪水侵害最多的則是緬甸、日本和印度。
該作品以不同顏色的圓點代表不同類別的自然災害在世界範圍內的分布,滑鼠指向每一個圓點時則可以顯示該次災情的發生時間、持續時間、受災及受難人數。滾動滑鼠滾輪可以對地圖進行縮放,以便讀者清晰了解世界每一個地區在過去近20年間的受災情況。讀者也可以通過交互選擇其中一種災害,查看受到該災害影響最大的三個國家,了解該類別重點數據。
https://ria.ru/20171226/1511509320.html?lang=en
案例五
作者:Prasanta Kr Dutta(印度)
作品:《正在變暖的星球》(The Warming Planet)
(相關版面截圖)
作品將1850年到2015年的地表溫度按季節可視化,以柱狀圖為基礎製作了模擬地表形狀的環形圖示。其中黃色柱代表最高溫度,藍色柱代表最低溫度。點擊任意柱形,讀者可看到該柱形所代表的具體年份、月份及對應地表溫度。
數據顯示,上一次全球陸地最低氣溫在11月降至零度以下是在1952年秋季(-0.16°C)。到2015年,11月的氣溫上升到2.16攝氏度。2015年12月,全球最低陸地溫度165年來首次超過零。整體來看,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地球上的全球溫度在持續上升。
在過去幾十年裡,全球氣候變化相當劇烈,這使得全球氣候變化成為十多年來一個受到嚴重關注的話題。而全球變暖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該作品也因觀察了一個世紀以來全球溫度和相關氣候的變化並以新穎的可視化方式呈現,獲得了2018年的信息之美獎。
http://prasantakrdutta.com/projects/global-climate-dataviz/
案例六
作者:Shangning Wang(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美國)
作品:《全球氣候變化信息圖》(Infographic For Global Climate Change)
(相關版面截圖)
全球氣候變化是當今社會的一個嚴重問題,影響著地球的未來。它對我們的環境造成許多影響,如冰川縮小,河流和湖泊的冰融化,動植物活動範圍改變,動物物種消失等。另外,根據美國宇航局的報告,近年來世界各地的極端天氣事件有所增加。這張可視化信息圖表正是展示了全球氣候變化的細節和證據。
圖表內容分為六個部分,從地圖上至下依次為:全球氣候變化關鍵數據、全球氣候變化原因、全球氣候變化證據、全球氣候變化後果、最易受海平面上升影響的大城市及解決辦法。在數據可視化和信息呈現上,作品也充分體現了「地圖」的特徵。比如突出數字的作用,使用簡潔而生動的圖示和統計圖、重視科普性等。
以圖示為例,在「全球氣候變化原因」內容的部分,作者對一些背景數據進行了矢量化處理,並在此基礎上用箭頭顯示太陽輻射到達地球表面的過程中被大氣和地表吸收或反射情況,且對過程中的關鍵節點和重要大氣成分做了標註和簡要的文字說明。以重視科普性為例,地圖對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等術語進行了百科式的補充說明。
該作品用信息可視化的手段,引發了讀者對於全球氣候糟糕現狀的關注,因此也獲得了2017年信息之美獎。
https://www.behance.net/gallery/32035969/Infographic-For-Global-Climate-Change
看完了這麼多海外有關全球氣候變暖的數據新聞案例,不知道你是否對它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與認識呢?在你眼裡,有什麼讓你眼前一亮的有關全球氣候變暖的報導呢?歡迎在留言處與大家分享交流~
封面圖來源:網絡
參考連結:
[1]地球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六月(掃碼閱讀)
本期編輯:袁子涵、張文麗、李葉、李開顏、姚思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