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新
「小寒初渡梅花嶺,萬壑千巖背人境。」凜冽的西北風,挾著勢不可擋的寒冷長驅直入橫掃大地,昭示著一年中最冷的節氣小寒已然來到。
小寒,為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五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小寒一過,就進入「出門冰上走」的三九天,標誌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來了。民間常有「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的說法,最冷的時段「三九」也總在落在小寒節氣內。
我國古代將小寒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古人認為候鳥中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此時的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並且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築巢;野雞也感到了陽氣的滋長而鳴叫。物極必反,陰極必陽,寒到極致便是天將回暖之時,小寒時節,生生不息的潛流已在悄悄蓄勢。
「小寒」是臘月的節氣,由於古人會在十二月份舉行合祀眾神的臘祭,因此把臘祭所在的十二月叫臘月。臘祭為我國古代祭祀習俗之一,遠在先秦時期就已形成。漢·應劫《風俗通義》云:「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獸以祀其祖先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臘祭的意義在於:一是不忘記自己及其家族的本源,表達對祖先的崇敬與懷念;二是祭百神,感謝他們一年來為農業所作出的貢獻;三是人們終歲勞苦,此時農事己息,藉此遊樂一番。自周代以後,「臘祭」之俗歷代沿習,從天子、諸侯到平民百姓,人人都不例外。
小寒時處二三九,天寒地凍北風吼。雖是冬閒,但農人們該幹的農活一樣都不能少。古人詩句中「小寒已近手難舒,終日掩門深閉廬」的場景早已不見了。到了小寒時節的農人,或給小麥油菜等作物追施冬肥,或採用人工覆蓋法防禦農林作物凍害,或給田間的果樹完成整枝修剪,或在興修農田水利等工作,他們熱火朝天地在田野裡勞作的身影已是如今冬日農村的一道亮麗風景。
小寒時節,在朝陽照拂下,枯黃的草地上,一層寒霜愈發顯得潔白晶瑩。時不時聽到料峭的寒風吹過樹枝的「譁譁」聲,僅有的幾片殘留在樹枝上的枯葉飄落下來,順勢打了幾個轉。不畏嚴寒的梅花依舊傲然挺立,悄悄地開放了,陣陣清香輕襲過來,真是「梅花香自苦寒來」啊。而城區的大街上依然車水馬龍,捂得嚴嚴實實的人們永遠行色匆匆。
蒼茫蕭條的小寒觸發了詩人們的創作靈感,他們抒發著各自不同的情感、描畫著一幅幅生動形象的小寒時令圖。
宋代詩人陳與義的思鄉佳作《竇園醉中前後五絕句》:「東風吹雨小寒生,楊柳飛花亂晚晴。客子從今無可恨,竇家園裡有鶯聲。」 通過對小寒時節自然環境的描寫,突出遊子的思鄉情切。
宋代詞人舒亶的《浣溪沙》:「燕外青樓已禁菸。小寒猶自薄勝綿。畫橋紅日下鞦韆。惟有樽前芳意在,應須沈醉倒花前。綠窗還是五更天。」該詞用媚麗豔美的語言,悽絕幽婉的筆觸,細細勾勒了小寒時節的景物,以此彰顯內心的伶仃哀獨。
「江雨濛濛作小寒,雪飄五老發毛斑。城中咫尺雲橫棧,獨立前山望後山。」詩人黃庭堅在小寒時節去訪友,通過對小寒時節景物的描寫和環境烘託,言簡意賅地表達出了詩人對朋友的敬重和思念,情真意切。
詩人陸遊在《微雨》中寫道,「晡後氣殊濁,黃昏月尚明。忽吹微雨過,便覺小寒生。樹杪雀初定,草根蟲已鳴。呼童取半臂,吾欲傍階行。」即使在數九寒天,他還想出去溜達,只要有人扶他就行。
詩人、畫家吳藕汀的《小寒》詩描述了小寒節氣裡只有梅花還在開放,雖然沒有看到梅花枝頭一樹春光,但是已足夠令人驚豔了。「眾卉欣榮非及時,漳州冷豔客來貽。小寒惟有梅花餃,未見梢頭春一枝。」
宋代詩人杜小山在深冬小寒之夜招待來客時的即興賦詩一首《寒夜》:「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表現了詩人「有客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喜悅心情。
「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小寒時節既是冬季的尾聲,又是春季的前奏,世間萬物在徹骨的寒冷中從容地經受著生命的考驗,在等待與蓄積力量中迎接復甦與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