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寒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5個節氣,於每年公曆1月5-7日交節。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小寒,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小寒,標誌著季冬時節的正式開始。它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小寒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進入嚴寒時期,土壤凍結,河流封凍,天氣寒冷,人們叫做「數九寒天」;南方雖然沒有北方峻冷凜冽,但是氣溫亦下降明顯。根據我國氣象資料,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氣,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於小寒的。俗話講:「冷在三九」,隆冬「三九」也基本上處於小寒節氣內,因此有「小寒勝大寒」之講法。
典籍記載:「小寒之日雁北鄉,又五日鵲始巢,又五日雉始雊」。雁北鄉:鄉,嚮導之義。二陽之候,雁將避熱而回,今則鄉北飛之,至立春後皆歸矣,禽鳥得氣之先故也;鵲始巢:鵲,喜鵲也,鵲巢之門每向太歲,冬至天元之始,至後二陽已得來年之節氣,鵲遂可為巢,知所向也;雉始雊:雉,文明之禽,陽鳥也,「雊」是鳴叫的意思,雉在近四九時會感陽氣生長而鳴叫。作為中國傳統節氣之一,歷史上不乏吟誦「小寒」的詩篇。唐代詩人元稹寫有《小寒》詩:
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拾食尋河曲,銜紫繞樹梢。霜鷹近北首,雊雉隱叢茅。莫怪嚴凝切,春冬正月交。
宋代詩人黃庭堅著有《駐輿遣人尋訪後山陳德方家》,描述了小寒節氣情景:
江雨濛濛作小寒,雪飄五老發毛斑。城中咫尺雲橫棧,獨立前山望後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範成大,作《窗前木芙蓉》詩: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應似客心酸。更憑青女留連得,未作愁紅怨綠看。
鑑於小寒時節天寒地凍、北風蕭瑟、寒冷肅殺景象,詩句多蒼涼冷峻,寒意徹骨。
小寒正處三九前後,俗話說:「冷在三九」,其嚴寒程度也就可想而知。華北一帶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說法,江南一帶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團」的說法。有的年份小寒不是很冷,這往往預示大寒要冷,廣西群眾有「小寒不寒寒大寒」的諺語。根據小寒的冷暖情況預示未來天氣的諺語不少。如「小寒天氣熱,大寒冷莫說」「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暖和」「小寒暖,立春雪」、「小寒寒,驚蟄暖」等。
根據小寒節氣陰雨(雪)情況,預示未來天氣的諺語有:「小寒蒙蒙雨,雨水還凍秧」「小寒雨濛濛,雨水驚蟄凍死秧」。
群眾在多年的實踐中,總結了小寒大寒與小暑大暑的天氣對應關係。如湖南省的「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開裂」,山東省的「小寒無雨,小暑必旱」等。
九九消寒,每天一筆:從元代開始,皇宮到民間都時興「九九消寒圖」,圖上或是文字或是圖案,但每個字(繁體字)都是九筆。每年冬至節前掛在室內,從頭九第一天開始填起,逐日填廓,每天一筆。每填寫完一字,便過一九,句成而九九八十一天盡。數九計數,書法描紅,既能求得消寒,也算是冬日裡一種不錯的消遣怡情的養生方法。探梅:早瘦梅先發,淺苞纖蕊。小寒雖冷,但是此時臘梅已開,紅梅含苞待放,不妨邀幾位好友,外出尋一支梅花撲鼻香。
小寒雖冷,但陽氣也在緩慢積攢、上升,是個進補的大好時節,尤其是對腎臟的補益。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補好了,五臟都可受益。
黑芝麻、黑木耳、黑豆等黑色食物大多能入腎臟,是冬季養腎的首選食物。此外,核桃、桂圓、慄子等堅果類食品也是冬季益腎佳品。中醫有「寒者溫之」的原則,認為溫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雞肉、豬腰等,有助於體內陽氣的升發,能夠提高人體的耐寒能力,非常適合冬季食用。而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在體內,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基礎。冬日家中不妨煮些山藥羊肉湯、羊肉羹、當歸山雞湯等,都是此時溫補的佳品。切不可大魚大肉,生冷無忌。
小寒氣候寒冷,是上火的「旺季」。這時的飲食應減鹹增苦,多吃如苦瓜、陳皮、蓮子心、苦蕎麥等苦味食物可助心陽,減少過亢的腎水,起到養腎的功效。內服:除了多飲溫水之外,還應適量補充蛋白質及脂肪,如滋補湯品、牛奶、酸奶、各類粥品,將水分「鎖住」。
外部保溼:可以使用加溼器。此外,還可以在暖氣片旁邊放置清水,或將乾淨的溼布放在暖氣片上。也可以使用噴壺在你覺得乾燥時或每隔2小時左右在屋內噴灑乾淨的清水。如果在清水中添加不同功效的精油,還能除菌、添香。頭頸受風寒侵襲,很容易誘發傷風感冒、頭痛,甚至心腦血管疾病。
建議:高領衣服、圍脖、帽子等都可以保護頭頸,冬天在室外即使戴一頂很單薄的帽子,也有助於防寒。② 腰背要暖——曬曬太陽
後背是人體督脈的循行之處,督脈被稱為「陽脈之海」,具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建議:腰背保暖最好的方式就是曬太陽,背對太陽而曬,可壯養人體之陽氣,使全身氣機調和暢達。
腹部是連接身體上下的樞紐,人體身上很多重要的穴位都在此,如神闕、氣海、關元等。
建議:腹部保暖除了平時要保證穿著外,也可兩手搓熱後按摩腹部,來提高自身的驅寒能力。
腳踝部有200多個穴位,是人體「小心臟」。而腳離心臟最遠,供血少,寒氣很容易從腳底侵入。
建議:除了穿保暖的鞋子外,最好睡覺前用熱水泡腳,然後用力揉搓腳心,促進血液循環。
② 搓腹部——保健脾胃
③ 搓腰部——補腎壯腰
能疏通帶脈、強壯腰脊和固精益腎,對緩解腰部酸痛、預防腰肌勞損以及女性的痛經有很好的效果。④ 搓頸部——暖身驅寒
大椎穴位於頸後最突出的骨頭下方,在人體督脈線上,是陰陽經交會之處。若外出歸來全身發冷,可是試試搓揉大椎穴暖身。小寒宜食羊肉,能補陽養血,陽虛體質者尤其適宜;還可以去溼氣、避寒冷、暖心胃,是冬季具有進補和防寒雙重效果的最佳美味。白蘿蔔與羊肉搭配食用,不僅在味道上相得益彰,營養方面也可以取長補短。
營養豐富,有清熱化痰,生津化積等功效。它既可生吃,又可熟食,還可醃製。與羊肉、排骨等一起熬湯燉肉食用,能補脾腎、御風寒、化痰積。含水量高、維生素豐富,多吃能滋陰潤燥、護膚養顏。大白菜基本不「挑人」,體型偏胖、內熱偏盛、脾胃不和、咳嗽有痰的人尤其適合。① 蘋果
冬天吃蘋果是潤燥的好方法。蘋果具有生津止渴、潤肺健脾、養心益氣等功效,能促進胃腸蠕動,調理腸胃,治便秘助消化,還預防膽結石的功效。梨對止咳的功效,非常適合冬季吃。其水分充足,富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碘,能維持細胞組織的健康狀態,幫助器官排毒、淨化,還能軟化血管,促使血液將更多的鈣質運送到骨骼。荸薺自古有「地下雪梨」之譽,眼下是最好吃的水果就是荸薺。冬至到小寒,是荸薺糖分含量最高的時候。中醫認為,荸薺是寒性食物,有清瀉內火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