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
縱然覺得人生真的一片晴好,但還是有很多地方不盡如人意,還是有那么半邊天覆蓋著陰霾。
這樣的話聽起來確實有些悲觀吧。
但這兩天突然聽說一位前輩因為工作而陷入抑鬱症裡,甚至已經嚴重到被轉至醫院住院的時候,心裡還是有些忐忑和不安。
"未來的我會不會也變成這樣",或者"不知道什麼時候自己也會變成那樣呢"。
聽起來還是有些很諷刺吧,做這份工作的人居然陷入抑鬱、做這份工作的人居然會有這樣的擔心。
但說到底諮詢師也只是普通人,也會遭遇一些不可避免的東西、也會像一個普通人一般被各種情緒侵擾,有各種擔憂呀。
如果是經常看我文章的朋友,可能會覺得這樣的風格真不像是我說的話。因為我始終都堅持的一個原則就是,"千萬不要在文章中傳遞負面意思",不然讓容易受暗示的朋友看到就不好了。
嗯,我明白你的擔憂和詫異。在這裡提出這些也是經過考慮的,而對於我來說,還有另外一條想要堅持的原則就是,"一定要在文章中傳遞一些希望,哪怕是一點點"。
也說不清楚為什麼會想要有這樣的想法或者說原則吧。
可能是從事輔導的時間久了,看到了不少挺讓人悲傷的事情,所以想要傳遞一些積極的東西,亦或是想要儘可能的,將自己偶然窺見的世界真實的樣子傳遞出去,使一些彎路能夠變成直路。
這樣說還真是有些自戀呢,一個普通人還說自己"看到世界真實的樣子"。這裡提到這一點,只是想要強調"世界真實的樣子"很重要,而不是想要強調我看到的才是真實,分享出來的一些東西也只是作為參考。
你的人生,選擇權、決定權始終都在自己的手裡。
講到這裡讓我突然想起來曾經的有位朋友:
"看樣子經過我們的一些交流,現在狀態還不錯?"
"嗯,狀態的話,是稍微有一些緩解。可以說是還不錯吧。"
"那能跟我說說最近這幾天的狀態麼?"
"最近呢,雖然有一些緩解,但是主要症狀還是很明顯。現在還是一想到車、公交車、火車之類的交通工具,恐懼就把腦袋填滿了。"
"嗯,那對於這些聯想你是怎麼看的呢?"
"怎麼看?我不知道。有了想法之後,腦袋就好像停止運作了,就一直想著怎麼讓自己不恐懼、怎麼讓自己沒有這些想法,也沒時間去想其他的了。"
"那看樣子也做了一些嘗試,想要解決腦袋被恐懼填滿的問題,能跟我說說具體做了些什麼麼?"
"具體做的啊,就是拼命的壓著,想讓它們別出來,有時候也會安慰自己、告訴自己這沒什麼,別亂想。但也只是偶爾擁有。大部分時候都沒用。"
"對於上次我們提到的,這些想法都是源於焦慮的,而不是真實的,經過這些天,你對這句話有什麼看法麼?"
"看法,不知道,可能是對的吧。但是,我是真的害怕啊,沒有騙你啊。"
"我當然並不是想說朋友你是欺騙我,我只是想讓你看到,陷入想法的你,雖然被恐懼淹沒了,但你是安全的這個客觀事實。"
"但我還是很害怕呀。"
在平時跟一些有焦慮症的朋友接觸了之後,發現和他們的對話,其實和這位朋友的對話在本質上不會有太大的差別,可能唯一的區別就是,每個人的焦慮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同的應對形式。
但在背後,還是有一些統一的東西,我想把這些分享給你,也許能夠對你應對焦慮,或者避免自己慢慢陷入焦慮有一些啟發。
當然,解決實際問題的話,還請不要太看重一篇文章的內容,藉助專業幫助會更好、更快捷、更有效。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來把這段對話拆分拆分吧。
我們常說焦慮是控制不住的擔憂、害怕,這些在上面也有表現。
只是在很多時候我們認為"有擔憂、害怕"就是焦慮,忽略了前面很重要的四個字"控制不住"。
焦慮作為正常情緒的一種,其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就像吃飯和暴食,吃飯是正常的,超越正常程度的被視之為暴食,暴食被認定為有害,而不是吃飯本身被認定為有害。
所以,面對的問題並不是焦慮本身,而是有哪些因素使焦慮不斷的擴大,擴大到超過了正常的範圍、超過了自己的自我調節能力。
而"陷進去,自己出不來"不能算是焦慮的主要表現,只能說是最直觀的吧,還有另外兩點也是很重要的。
"這些想法都是源於焦慮的,而不是真實的,經過這些天,你對這句話有什麼看法麼?"
"看法,不知道,可能是對的吧。但是,我是真的害怕啊,沒有騙你啊。"
這裡的"不知道",代表了他對自己想法的不確定、對自己狀態的不確定。而不僅在這裡,當腦海裡想法襲來時,雖然自己身處安全的地方,但還是會被想法吞沒,這也代表了他不確定想法是來源於哪兒、為什麼出現,不確定它們的真假,不確定自己是否安全。
而在每個人的生活中,不確定感都是非常重要的。
考慮一下,如果自己身處一個不確定會發生什麼、不確定會不會遭遇危險、不確定接下來自己會經歷什麼、不確定自己能不能保護自己的狀態或者環境裡,是否內心就會泛起非常多的焦慮、非常多的不安呢?
是啊,生活中不確定的東西越多,我們的焦慮也就越多;相反生活中的確定感越多,我們也就越有安全感。
"現在還是一想到車、公交車、火車之類的交通工具,恐懼就把腦袋填滿了"。其實他想到這些的時候,想到的是"如果我坐交通工具的話,肯定會遭遇意外"、"這些交通工具都會發生意外"。
對於後者來說,確實有這樣的風險;而對於前者來說,"自己是否會遭遇意外"這是不確定的,因為還沒有發生。
但是對於他來說,他沒有去接觸交通工具,即便有這樣的計劃,但是當下的他還接觸到交通工具,而他設想的、以為會發生的這種可能存在於不確定的未來裡。
只是在他們的眼中,或者再準確點腦海裡,這種存在於未來的可能性,已經在自己的腦海中變成了現實。也就是,他會不會發生意外,這在未來還沒有產生結果呢,但是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己已經產生意外了。
持續性的"活在未來",也可以說是焦慮朋友身上的一些主要表現吧。
就像我說的,這些只是表現、是一些特點,不能當作是判斷焦慮症有否的標準,評估還是需要專業人士或者醫院來進行。
在這裡提到這些,只是我們需要藉助這些方面來探尋焦慮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不知道在過去你的每次考試後、每次努力後、每次表白後,到結果出來的這段時間裡,你的內心裡有沒有陷入"既期待結果,又害怕結果不如所想"的狀態裡呢。
應該也有不少吧。
而這種狀態其實就是自然的焦慮,是每個人都會發生的,並且一般在結果誕生之後,就會自然消退。但是這種消退並不是完全消失,而是結果還不錯,焦慮就轉換成安心、喜悅;結果並不好的話,這種焦慮也就自然轉換為難過、失望了。
當然了,無論轉換成什麼,至少焦慮隨著結果的產生而減少,甚至沒有。
自然的焦慮因為生活的不確定而產生,又因為不確定回歸確定而減少。那麼焦慮症中的焦慮,雖然比自然焦慮強烈很多,但本質也還是焦慮,自然也服從這樣的規則。
但是對於剛剛我們提到的案例中呢,這位朋友因為"擔心自己坐車會出事"、"覺得車會出事",而陷入了不確定中。
這種不確定是如何產生的呢?
因為我們還活在現在,從時間順序上來說,我們擔心的事情是發生在未來,而未來本身就不是不確定的,所以當我們過分陷入未來的話,那麼自然就會產生非常多的不確定;
同時呢,因為在我們的腦海裡已經覺得"這個結果肯定會發生",為了避免這個結果發生,我們做了很多努力,但為了避免"尚未發生的結果"而做出的努力,究竟會帶來什麼,也還是不確定的,因為"結果本來就沒出現",所以,不確定感就再次增加了;
接著呢,因為我們想要避免的結果,遲遲沒能避免,或者說,因為結果沒有出現,所以腦海裡覺得會發生的可能性始終都有、始終說服不了自己,而再次增加了不確定。
結果出現後,內心的焦慮會減少。但是為了避免結果發生,我們連嘗試都不嘗試,這個結果又如何會出現呢。
自然,焦慮也就持續了。
但是這裡也還是要提出來的是,之所以我們會陷入不確定的主要原因,是在於"我們覺得某個結果會發生,而自己想要避免這個結果"。
或者再直白點,我們把腦海裡因為種種原因而冒出來的想法當真了,從而想要去讓自己找到一個突破口證明它是不會發生的。而生活中除了起點與終點是確定的之外,其他任何事情都可能往很多方向發展、都不是絕對的。這樣,不確定感就不自覺的產生了。
就像很多焦慮症的朋友,為了說服自己,做了檢查、搜了百度、聽了別人的話,依舊無法心安,因為接觸的過程中,他們發覺了很多支持自己內心想法的證據,發覺了許多與內心想法相反的證據。
結果,可能與不可能具備了同等的可能性,不確定感就再次增加,搞得自己內心越來越亂、焦慮越來越多。
可這時候怎麼走出來呢?
當我們陷入與內心世界想法的糾纏中時,我們就忽略了內心的想法本來就是多變的、是可以不建立在現實基礎上的、是可以虛假的。與具備這樣性質的想法玩著受客觀世界規則束縛的遊戲,本來就是贏不了的。或者說,我們也輸不了。因為想法頂多帶給我們情緒和動力,而不能直接改變世界。
身體是生活在現實世界的,現實世界裡有非常多的確定感,因為事情發展有規律可循、有結果會出現,不會像精神世界一樣,可以變成這樣,也可以變成那樣。
當然,現實世界的規律可循,就現在的認知能力與科技水平來說,是非常有局限性的,所以未來對我們來說也是未知的。
而這時候,對我們來說確定的東西大概就剩下過去和現在了。
但我們又不可能回到過去,所以唯一讓我們有確定感的就是現在。比如,腦海裡擔心著某種會出車禍,可現在的自己並沒有在車上,我在房間裡,我是安全的,這樣也就有了確定感。
所以,從與想法、情緒的糾纏中走出來,重新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當下的生活裡,重新去沉浸在客觀的現實世界中、按照現實規律解決問題,會對減少焦慮有一些幫助。
是的,我並不懷疑你感受的真實性、情緒的真實性,甚至腦海裡對未來的預測,但我們腦海裡的雜念還少呀?
所以,我們不需要去抹殺未來存在的某種可能,這是我們做不到的,做做不到的事情只會增加不確定感;我們需要做的是認真活好現在,因為這是我們能做到的。
客觀與現實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我們也確實要將自己的大部分建立在當下的客觀與現實之上,這樣才會有更多的確定感,才會有較少的焦慮。你覺得呢?
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