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丨你那麼容易焦慮,是因為沒看到世界真實的樣子

2020-12-16 老友手札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

縱然覺得人生真的一片晴好,但還是有很多地方不盡如人意,還是有那么半邊天覆蓋著陰霾。

這樣的話聽起來確實有些悲觀吧。

但這兩天突然聽說一位前輩因為工作而陷入抑鬱症裡,甚至已經嚴重到被轉至醫院住院的時候,心裡還是有些忐忑和不安。

"未來的我會不會也變成這樣",或者"不知道什麼時候自己也會變成那樣呢"。

聽起來還是有些很諷刺吧,做這份工作的人居然陷入抑鬱、做這份工作的人居然會有這樣的擔心。

但說到底諮詢師也只是普通人,也會遭遇一些不可避免的東西、也會像一個普通人一般被各種情緒侵擾,有各種擔憂呀。

如果是經常看我文章的朋友,可能會覺得這樣的風格真不像是我說的話。因為我始終都堅持的一個原則就是,"千萬不要在文章中傳遞負面意思",不然讓容易受暗示的朋友看到就不好了。

嗯,我明白你的擔憂和詫異。在這裡提出這些也是經過考慮的,而對於我來說,還有另外一條想要堅持的原則就是,"一定要在文章中傳遞一些希望,哪怕是一點點"

也說不清楚為什麼會想要有這樣的想法或者說原則吧。

可能是從事輔導的時間久了,看到了不少挺讓人悲傷的事情,所以想要傳遞一些積極的東西,亦或是想要儘可能的,將自己偶然窺見的世界真實的樣子傳遞出去,使一些彎路能夠變成直路。

這樣說還真是有些自戀呢,一個普通人還說自己"看到世界真實的樣子"。這裡提到這一點,只是想要強調"世界真實的樣子"很重要,而不是想要強調我看到的才是真實,分享出來的一些東西也只是作為參考。

你的人生,選擇權、決定權始終都在自己的手裡。

講到這裡讓我突然想起來曾經的有位朋友:

"看樣子經過我們的一些交流,現在狀態還不錯?"

"嗯,狀態的話,是稍微有一些緩解。可以說是還不錯吧。"

"那能跟我說說最近這幾天的狀態麼?"

"最近呢,雖然有一些緩解,但是主要症狀還是很明顯。現在還是一想到車、公交車、火車之類的交通工具,恐懼就把腦袋填滿了。"

"嗯,那對於這些聯想你是怎麼看的呢?"

"怎麼看?我不知道。有了想法之後,腦袋就好像停止運作了,就一直想著怎麼讓自己不恐懼、怎麼讓自己沒有這些想法,也沒時間去想其他的了。"

"那看樣子也做了一些嘗試,想要解決腦袋被恐懼填滿的問題,能跟我說說具體做了些什麼麼?"

"具體做的啊,就是拼命的壓著,想讓它們別出來,有時候也會安慰自己、告訴自己這沒什麼,別亂想。但也只是偶爾擁有。大部分時候都沒用。"

"對於上次我們提到的,這些想法都是源於焦慮的,而不是真實的,經過這些天,你對這句話有什麼看法麼?"

"看法,不知道,可能是對的吧。但是,我是真的害怕啊,沒有騙你啊。"

"我當然並不是想說朋友你是欺騙我,我只是想讓你看到,陷入想法的你,雖然被恐懼淹沒了,但你是安全的這個客觀事實。"

"但我還是很害怕呀。"

在平時跟一些有焦慮症的朋友接觸了之後,發現和他們的對話,其實和這位朋友的對話在本質上不會有太大的差別,可能唯一的區別就是,每個人的焦慮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同的應對形式

但在背後,還是有一些統一的東西,我想把這些分享給你,也許能夠對你應對焦慮,或者避免自己慢慢陷入焦慮有一些啟發。

當然,解決實際問題的話,還請不要太看重一篇文章的內容,藉助專業幫助會更好、更快捷、更有效。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來把這段對話拆分拆分吧。

我們常說焦慮是控制不住的擔憂、害怕,這些在上面也有表現。

只是在很多時候我們認為"有擔憂、害怕"就是焦慮,忽略了前面很重要的四個字"控制不住"

焦慮作為正常情緒的一種,其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就像吃飯和暴食,吃飯是正常的,超越正常程度的被視之為暴食,暴食被認定為有害,而不是吃飯本身被認定為有害。

所以,面對的問題並不是焦慮本身,而是有哪些因素使焦慮不斷的擴大,擴大到超過了正常的範圍、超過了自己的自我調節能力。

而"陷進去,自己出不來"不能算是焦慮的主要表現,只能說是最直觀的吧,還有另外兩點也是很重要的。

"這些想法都是源於焦慮的,而不是真實的,經過這些天,你對這句話有什麼看法麼?"

"看法,不知道,可能是對的吧。但是,我是真的害怕啊,沒有騙你啊。"

這裡的"不知道",代表了他對自己想法的不確定、對自己狀態的不確定。而不僅在這裡,當腦海裡想法襲來時,雖然自己身處安全的地方,但還是會被想法吞沒,這也代表了他不確定想法是來源於哪兒、為什麼出現,不確定它們的真假,不確定自己是否安全。

而在每個人的生活中,不確定感都是非常重要的

考慮一下,如果自己身處一個不確定會發生什麼、不確定會不會遭遇危險、不確定接下來自己會經歷什麼、不確定自己能不能保護自己的狀態或者環境裡,是否內心就會泛起非常多的焦慮、非常多的不安呢?

是啊,生活中不確定的東西越多,我們的焦慮也就越多;相反生活中的確定感越多,我們也就越有安全感

"現在還是一想到車、公交車、火車之類的交通工具,恐懼就把腦袋填滿了"。其實他想到這些的時候,想到的是"如果我坐交通工具的話,肯定會遭遇意外"、"這些交通工具都會發生意外"。

對於後者來說,確實有這樣的風險;而對於前者來說,"自己是否會遭遇意外"這是不確定的,因為還沒有發生

但是對於他來說,他沒有去接觸交通工具,即便有這樣的計劃,但是當下的他還接觸到交通工具,而他設想的、以為會發生的這種可能存在於不確定的未來裡

只是在他們的眼中,或者再準確點腦海裡,這種存在於未來的可能性,已經在自己的腦海中變成了現實。也就是,他會不會發生意外,這在未來還沒有產生結果呢,但是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己已經產生意外了

持續性的"活在未來",也可以說是焦慮朋友身上的一些主要表現吧。

就像我說的,這些只是表現、是一些特點,不能當作是判斷焦慮症有否的標準,評估還是需要專業人士或者醫院來進行。

在這裡提到這些,只是我們需要藉助這些方面來探尋焦慮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不知道在過去你的每次考試後、每次努力後、每次表白後,到結果出來的這段時間裡,你的內心裡有沒有陷入"既期待結果,又害怕結果不如所想"的狀態裡呢。

應該也有不少吧。

而這種狀態其實就是自然的焦慮,是每個人都會發生的,並且一般在結果誕生之後,就會自然消退。但是這種消退並不是完全消失,而是結果還不錯,焦慮就轉換成安心、喜悅;結果並不好的話,這種焦慮也就自然轉換為難過、失望了

當然了,無論轉換成什麼,至少焦慮隨著結果的產生而減少,甚至沒有。

自然的焦慮因為生活的不確定而產生,又因為不確定回歸確定而減少。那麼焦慮症中的焦慮,雖然比自然焦慮強烈很多,但本質也還是焦慮,自然也服從這樣的規則。

但是對於剛剛我們提到的案例中呢,這位朋友因為"擔心自己坐車會出事"、"覺得車會出事",而陷入了不確定中。

這種不確定是如何產生的呢?

因為我們還活在現在,從時間順序上來說,我們擔心的事情是發生在未來,而未來本身就不是不確定的,所以當我們過分陷入未來的話,那麼自然就會產生非常多的不確定;

同時呢,因為在我們的腦海裡已經覺得"這個結果肯定會發生",為了避免這個結果發生,我們做了很多努力,但為了避免"尚未發生的結果"而做出的努力,究竟會帶來什麼,也還是不確定的,因為"結果本來就沒出現",所以,不確定感就再次增加了;

接著呢,因為我們想要避免的結果,遲遲沒能避免,或者說,因為結果沒有出現,所以腦海裡覺得會發生的可能性始終都有、始終說服不了自己,而再次增加了不確定。

結果出現後,內心的焦慮會減少。但是為了避免結果發生,我們連嘗試都不嘗試,這個結果又如何會出現呢

自然,焦慮也就持續了。

但是這裡也還是要提出來的是,之所以我們會陷入不確定的主要原因,是在於"我們覺得某個結果會發生,而自己想要避免這個結果"

或者再直白點,我們把腦海裡因為種種原因而冒出來的想法當真了,從而想要去讓自己找到一個突破口證明它是不會發生的。而生活中除了起點與終點是確定的之外,其他任何事情都可能往很多方向發展、都不是絕對的。這樣,不確定感就不自覺的產生了。

就像很多焦慮症的朋友,為了說服自己,做了檢查、搜了百度、聽了別人的話,依舊無法心安,因為接觸的過程中,他們發覺了很多支持自己內心想法的證據,發覺了許多與內心想法相反的證據。

結果,可能與不可能具備了同等的可能性,不確定感就再次增加,搞得自己內心越來越亂、焦慮越來越多。

可這時候怎麼走出來呢?

當我們陷入與內心世界想法的糾纏中時,我們就忽略了內心的想法本來就是多變的、是可以不建立在現實基礎上的、是可以虛假的。與具備這樣性質的想法玩著受客觀世界規則束縛的遊戲,本來就是贏不了的。或者說,我們也輸不了。因為想法頂多帶給我們情緒和動力,而不能直接改變世界。

身體是生活在現實世界的,現實世界裡有非常多的確定感,因為事情發展有規律可循、有結果會出現,不會像精神世界一樣,可以變成這樣,也可以變成那樣。

當然,現實世界的規律可循,就現在的認知能力與科技水平來說,是非常有局限性的,所以未來對我們來說也是未知的。

而這時候,對我們來說確定的東西大概就剩下過去和現在了

但我們又不可能回到過去,所以唯一讓我們有確定感的就是現在。比如,腦海裡擔心著某種會出車禍,可現在的自己並沒有在車上,我在房間裡,我是安全的,這樣也就有了確定感。

所以,從與想法、情緒的糾纏中走出來,重新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當下的生活裡,重新去沉浸在客觀的現實世界中、按照現實規律解決問題,會對減少焦慮有一些幫助

是的,我並不懷疑你感受的真實性、情緒的真實性,甚至腦海裡對未來的預測,但我們腦海裡的雜念還少呀?

所以,我們不需要去抹殺未來存在的某種可能,這是我們做不到的,做做不到的事情只會增加不確定感;我們需要做的是認真活好現在,因為這是我們能做到的

客觀與現實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我們也確實要將自己的大部分建立在當下的客觀與現實之上,這樣才會有更多的確定感,才會有較少的焦慮。你覺得呢?

感謝你的閱讀。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你第一眼看到了什麼?測你內心真實的想法
    心理學:你第一眼看到了什麼?測你內心真實的想法 A、樹木 B、眼睛
  • 心理學:你在下圖看到了什麼?測測你的心靈世界什麼樣子
    心理學:你在下圖看到了什麼?測測你的心靈世界什麼樣子 測試開始>>>>> 題目:觀察下面的圖片,說說你看到了什麼?
  • 進化心理學:你眼中的世界,不過是大腦製造的「幻覺」 |世界是真實...
    「這個世界,是真實的嗎?」 「我會不會活在一場夢裡?」 「世界會不會只是虛擬實境?」 你有沒有,哪怕一秒,思考過這個問題?
  • 心理學丨為什麼你的情緒,那麼容易變壞呢?
    當然了,這並沒有什麼奇怪的,因為誰都知道「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特點」、「世界並不是只有我看到的樣子」,但就像一如既往的一樣,我覺得對這個問題的解釋雖然可以說得通,可如果只是停留在這個層面,那我們除了被動接受或逃避外,似乎一點可以做的事情都沒有了。
  • 心理學:你對待焦慮的態度,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焦慮,是現代社會人的通病,沒有人可以無憂無慮地生活,除非他沒心沒肺。只要是人,不適應所處的環境,便會引起內心的焦慮。但是,我們在生活中也可以很明顯看出,有些人不管發生什麼事,都可以雲淡風輕,而有些人,一點小事就可以寢食難安。
  • 心理學:你對待焦慮的態度,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焦慮,是現代社會人的通病,沒有人可以無憂無慮地生活,除非他沒心沒肺。只要是人,不適應所處的環境,便會引起內心的焦慮。這是因為,個體性格差異所導致的,即使應對同一個事件也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帶來不同的結果。
  • 《心理學與生活》:好好的我為什麼會焦慮?
    很多人在被焦慮情緒困擾,莫名的煩躁、緊張、擔心,總覺得自己有事要做,卻不知該做什麼。多數人把焦慮的原因歸結為:生存壓力大,生活節奏太快,或是生活中發生了重大事故,比如親人生病等。但這些都是外界環境的變化。焦慮,究其根本,不是環境變化引起的,而是你對這些變化的反應和態度引起的。
  • 有些人天生就比較容易焦慮丨三個降低焦慮水平的方法
    在哈佛大學幸福課裡,我看到Tal說,聽到傳來的巨響的時候,人們往往都會嚇一跳。驚嚇的程度越高,說明焦慮的程度越高。這種人可能是天生容易焦慮,或者現在正處於非常焦慮的狀態。我聽到的,僅僅是一句呼喊而已,還算不上巨響。
  • 心理學:越是沒脾氣的人,越容易看到瓶口,你看到什麼?
    心理學:越是沒脾氣的人,越容易看到瓶口,你看到什麼?測試開始:題目:觀察下面的點狀圖,你從中看到了什麼?無論是哪種沒脾氣的類型,其本質人格特質就是包容性。因此,你是一個沒脾氣的人。你的沒脾氣,倒不是為了去刻意迎合誰,刻意討好誰,更多的是你根本不想去計較一些瑣事兒。基於這一點,生活中的你很少糾結,不會因為一件小事兒而想不通,總能夠找到寬慰自己的方法。你不會被情緒綁架,但凡你發現別人的談話是不理智的,你就會離開避開他。
  • 為什麼現代人那麼容易焦慮?
    我們現在,太容易焦慮了,特別是出一趟門之後。出門前,完全沒想過自己哪哪有毛病,生活也過得平淡安穩;結果出門跟人一說話,老覺得自己哪哪都有病,還會不停地自我懷疑,焦慮指數一下就上去了。焦慮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快要考試了,學生會焦慮;月底評比業績了,職場人會焦慮;三十多歲還沒對象,單身的會焦慮;孩子成績不好,當父母的會焦慮;最近皮膚不好,男孩子女孩子都會焦慮……這些都很正常,生活本就是五味雜陳。但是,別人硬是把我們的正常情緒說成是「有病」,那就是忽悠!
  • 心理學丨你那麼容易緊張,一定是因為從沒真正擁抱過自己
    不知道你在遇見夢魘的時候,是如何做來讓自己慢慢不那麼緊張和僵硬的呢?「老師,我現在在上大學,每次演講都緊張的不得了,能不能跟我說說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不緊張麼?」你看,我的手都掐成這樣了(有點青紫)。」「那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你為了讓自己不緊張,做了非常非常多的努力呢?」「可以這麼說,但實在是沒辦法,我都有點崩潰了,想到演講的樣子我真怕以後答辯出什麼問題,那可怎麼辦。」「嗯,那能描述一下平時、演講前和演講時候的狀態麼?」
  • 不要再容貌焦慮了,你活在別人眼裡的樣子真的不美
    最近熱搜又出了一個新詞,叫「容貌焦慮」。  「容貌焦慮」這個熱詞的意思,主要是因為對外貌的不自信,進而產生一種焦慮、苦惱、不自信等一系列壓抑和不開心的感受。  本文摘自《理想生活:輕奢人生實用指南》,薛銳霞 著  只有身心合一,才有機會感知世界  對身心合一的理解就是只要你的身、心、靈保持一致,你在生活中就會變得自信。  我認識到這點也是最近10年的事情。  之前的日子我大都在完成自己的職責和責任,而忽略了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情緒和感受。
  • 焦慮自評量表,焦慮症自測,免費焦慮症測試丨抑鬱自評量表
    焦慮自評量表丨焦慮症自測Q1:我覺得比平時容易緊張和著急本以為自己工作幾年拿到這個薪資算是人群中的佼佼者,卻沒想到同專業的某某早已成為部門總監,離職的前同事早就自己開公司創業……如果忽視焦慮情緒,那從焦慮情緒到焦慮症的速度遠比你以為的快,也許你:這是你焦慮情緒積壓的表現,到一定程度可能會引發焦慮症。
  • 焦慮,是因為你內心荒草叢生
    焦慮,是因為你內心荒草叢生 小巷 又彎又長 沒有門 沒有窗 我拿把舊鑰匙 敲著厚厚的牆-----你是否有上述的一些表現,不知道去做些什麼才更加有效率,才可以讓自己的心情安靜,才不那麼的著急上火,但是又找不到一種途徑,讓自己焦慮不安的心有處可依。當一個人心中裝了太多的事情,就會迷失自己,產生焦慮。原來的工作做得也不錯呀,為什麼就是沒有好好表現,然後草率地辭職了呢。
  • 心理學: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容易做什麼樣的夢
    人生如夢,夢和人生有的時候互為鏡像,日常生活中,人們會偽裝,會掩飾,但是夢則不會,夢會真實地反應一個人的內心。即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容易做什麼樣的夢,你容易做什麼樣的夢,可以反映出你大概是什麼樣的人。所以分析夢,就是分析潛意識,分析夢就是分析真實的我們自己,比如下面四種夢,就可以反映出,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容易做什麼樣的夢:1、如果你是一個容易焦慮的人,你會容易做上學、考試的夢現代社會,人們很容易焦慮和抑鬱,但是程度很顯然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天生就是容易焦慮
  • 心理測試丨你是焦慮的現代人嗎?
    你焦慮嗎?測試丨你的焦慮指數是多少?如果焦慮已經影響到你的生活,就需要正視它,及時調整或諮詢醫生,下面這些方法也許對你有幫助。延伸閱讀丨快速了解焦慮狀態或許焦慮早已成為都市現代人的通病,帶來許多困擾,但我們更應該看到生活中美好的小確幸。及時發現問題並調整,讓心態回歸平常,心情一定會重見陽光。
  • 《捕心師》——世界真實的樣子就在每個人的心中
    陽光下總會有陰影,下雨後總會有天晴,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在發生著,有些絢爛,有些陰暗,有些美好,有些醜陋,或許我們不能主宰這個世界,但至少我們可以把握住我們自己,留住心中的那份美好,然後做對的事情。懸疑小說《捕心師》是向林老師的全新作品,這是一部以心理學、精神病學為基礎的現實題材小說。小說分為《捕心師1:另一個世界》、《捕心師2:拯救迷路人》、《捕心師3:荒唐交易》三部分。「捕心師」是小說裡的主人公,其實他的身份並不神秘,他就是精神科醫生,他捕捉的是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通過對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動機分析和心理預測,找到案件的線索。
  • 心理學告訴你:做一個真實的人,到底有多爽,可惜很不容易
    直到負責人說:「上次和你溝通,因為覺得你的能量太強了,在你面前我沒有自信,所以我就不太敢和你說了……」這個朋友說,就在那一瞬間,她就完全釋懷了。當時她並不知道這是一種怎樣的力量,能讓她瞬間就釋懷了。後面才發現,原來是真實的力量!
  • 心理學丨人之所以挑剔,是因為「鮮少親自參與自己的人生」
    可問題是,從現實層面來說,生活中一切人事物都不可能完全如我們的意;從理論和現實層面來說,我們並沒有看到問題真實的樣子,而只是粗淺的看到「對方沒有符合我的期待」。看不到真正的問題是什麼,也就找不到合適的解決辦法。
  • 白巖松:你之所以焦慮,是因為你知道的太多了
    白巖松曾說過,「為什麼年輕人會焦慮?不是因為沒有知識,是知道的太多了,但因為沒有上升到智慧層面,沒有解決方案,知道的更多就有更多焦慮」。這段通俗易懂的話正是生活的真實寫照,其實焦慮就是從你對這個世界開始產生了新的認知的那一刻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