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麼書?讓孔子都翻爛了好幾次

2020-12-20 正安國貨鋪

本 期 導 讀

書是思想的載體,而載體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敬愛的周恩來作有一聯:「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有心人不囿於固定的形式,總能通過各方各面獲得思想的啟發、智慧的啟迪。

如果回到公元前500年前後,在北緯25度到35度區間,是人類文明非常重要的突破時期。

幾乎在同一個時間點上,印度有釋迦牟尼,古希臘有蘇格拉底,而我們中國有孔子。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把它叫做「軸心時代」。三位哲人同時照亮文明的夜空。

釋迦牟尼、蘇格拉底、孔子這三個人都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都是老師,通過培養學生而傳播自己的思想;也都是全憑口傳心授,他們的思想也全是靠弟子記錄流傳至今。

孔子翻爛的第一本書,是生活

朱熹的《朱子語類》中有一句話,「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對中國人的影響很大。

但在孔子三歲的時候爸爸過世,媽媽在他十七歲時也離開人間。五十歲以後,他最好的學生顏回死了,他最愛的學生子路死了,他的孩子死了,他的妻子死了。

可是孔子在遭受這麼多的苦難,遭遇這麼多的人生坎坷後,在晚年留下了他對自己一生的觀察、了解以及對自己的自信。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要有志向,「」這個字,上面是一個士,在古代,我們把士叫做知識分子,他是一個能夠自我學習的人,他對知識有一種熱情,他心中的夢想和理想,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志向。

孔子第78代子孫、臺灣孔子學院院長孔維勤教授講,孔子小時很窮,他媽媽顏徵在可能就是不停地織布以此養家。在那個時候,織布是女生唯一能做的事情,她很辛苦地織布以後,把布賣了,賺一點生活費。

顏徵在不只是把他養大,更重要的是,給了他人生最重要的一個禮物,就是讓孔子在任何痛苦困難的環境中,都要懂得學習。他的母親不但給了他一個健康的身體,還給了他一顆愛學習的心靈。

很多人做了事、掙了錢就高興了,但是孔子不一樣,他做每一件事情,都把它當做一種學習,不管所做的事情是怎樣的辛苦,那件事情就是一本教科書,他在這本書中學到了智慧。

所以第一本書,是生活之書,是我們最容易獲得,也是最需要讀透讀懂的。

第二本書,是明師

古人說:「經師易求,人師難得」。能講解經書、傳授知識的教師容易找到,但能以人格品行影響學生,教育學生怎樣做人,獲得智慧啟迪的老師卻很難遇到和找到。

韓愈《師說》中有「孔子師郯子①、萇弘②、師襄③、老聃④」。

①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省郯城縣境)的國君,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官職。

②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

③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琴。

④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習周禮。聃是老子的字。

春秋末年,周室衰微,禮崩樂壞。孔子一生之大志可以說是圍繞一個「」字而展開的。恢復上古之禮治,實行仁政之王道。

孔子三十多歲時,在社會上已經有些影響了,但是他很謙虛好學。當時老子名聲很大,孔子決定去拜見老子,向他請教周禮的問題。今天在洛陽市東關大街北側,還有一座「孔子入周問禮處」的古碑。

老子,姓老名聃(dān),耳長而大,舊說耳垂長者壽高。《史記老子列傳》記載了他是「周守藏室之史」。

這是個什麼職務呢?有人說相當於現代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其實「守藏室」不只是藏書,藏王室典籍,許多竹簡;還藏有王室的禮器、祭祀的祭品,許多青銅器、漆器、絲織物等。所以老子還是當時的國家博物館館長。

既然是「守藏室之史」,必然是王室史官,記錄周王起居,與臣子辦公,出巡徵戰等諸多事跡,載入史冊。

從孔子「適周問禮」(去周洛邑問周禮)和《禮記曾子問》記載的孔子「從老聃助喪於巷黨」來看,老子還掌管著禮儀方面的事務,可稱得上是司儀。

總之,老子身兼數職,是周朝王室的史官、圖書館館長、博物館館長、司儀,還負責徵集民間典籍、器物。

老子在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悟其可以縱橫而行之無忌,道之極也」。

所以,「眀師」是孔子翻透的第二本書。

後來,孔子作為老師,他的語錄又被其弟子收集編成《論語》,和《道德經》、《易經》一起,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

第三本書,是《周易》

《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晚年很愛讀《周易》,翻來覆去地讀,使穿連《周易》竹簡的皮條斷了好幾次。所以有了「韋編三絕」這個典故。

伏羲畫卦,文王演易,《周易》成書於周。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他喜歡《周易》的程度不僅僅停留在專心研讀上,也不僅僅是為佔卜問吉兇之用。

孔子為《周易》編纂了《彖》、《系》、《象》、《說卦》、《序卦》、《雜卦》、《文言》共十篇,統稱《易傳》(也叫《十翼》),成為解讀《周易》的經典,後來逐漸被編入《周易》,成為《易經》不可或缺的部分。

「潔靜精微」,出自禮記的《五經解》,據說這是孔子整理《易經》以後所作的評價。

南懷瑾老師曾在《易經雜說》中如此闡釋,「潔靜」包括了宗教的、哲學的含義,就是說學了《易經》這門學問,他心理的思想、情緒的變動,是非常清潔而寧靜的。

「精微」兩字則是科學的,所以學《易》的人,要頭腦非常冷靜,有非常精密的思想。

所以,要獲得思想的啟發、智慧的啟迪,有三本書是離不開的。一本來自生活,這是源頭;一本來自眀師,指點啟迪;一本來自歷經歲月淘洗卻依舊煥發無限生命力的那些經典,例如被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經》。

在微課堂「漫談易經的學與用」中,【易道智慧】張琛平老師提到了《易經》的陰陽智慧在生活中的應用:

孩子處在學習階段,要報培訓班,中國古人的易經思想是陰陽和合,追求陰陽和合的狀態,怎麼應用呢?

比如孩子多動,沒有一刻得閒,就可以讓他學一些能讓他靜下來的課程,比如書法。西方人也一樣是認為,一個孩子能夠從動到靜,是他的成長;一個孩子能夠從先天的靜,到後天的融入社會,動起來,是他的成長。東西方文化在教育方面,合流得非常好。

我們每天,靜得多的人,儘量要動一動,比如早上和晚上散散步;動得多的人,就儘量選擇靜一靜;腦力勞動多的人,肢體運動多的人,體育場館的教練和運動員,可以選擇腦部的運動,可以下下圍棋、象棋,體力和腦力相得益彰。

這是陰陽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看起來簡單,其實背後蘊含著大意。」

身為父母,如何讓自己、讓孩子讀懂「書」,如何從古人的無極觀、太極觀、陰陽觀、四象觀,五行觀、八卦觀中汲取智慧,並在生活中真切感悟,培養出具有文化自信、面向未來的孩子?

希望我們都能從一本本智慧之書中得到啟發,從智慧育兒之路走上人生智慧之旅。

相關焦點

  • 不把書翻破劃爛,憑什麼能考上大學?紀念被我翻爛劃爛的中學課本
    除了實在覺得沒什麼用處的都處理了,自己用過的課本捨不得丟棄,基本都保留下來了。那些課本上有我密密麻麻的劃痕和字跡,很多地方都被反覆劃了一遍又一遍,紙都被劃破了,甚至成了條條片片。幾十年來,每每翻開,一種無以言說的感觸湧上心頭。說實話,我智力平平,沒有什麼天分。
  • 孔子說的「有教無類」究竟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說,『人性都是善的,之所以在類別上有善人和惡人的區分,是因為後天習氣的影響。因此君子教書育人,人人就都可以回歸到善性上來,而不應當再說什麼人類中的惡類了。』我們知道,人性善是孟子的理念,朱熹的解讀顯然出現了時代錯亂,把孟子的思想加到了孔子頭上。朱熹把人分成善的和惡的這兩類,也違背孔子的思想,因為《論語》裡沒有善人和惡人這兩個對立的概念。
  • 居於「世界十大名人」之首的思想家孔子,究竟上過多牛的學校?
    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孔子如此博學多才,他究竟上過多牛的學校?翻遍歷史資料,也未找到確切答案。其實,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並沒有多厲害、多知名的高等學府,能夠培養出孔子這樣震驚世界的思想文化大咖。當然也不可能出國留學深造。如此看來,孔子的學問主要還是靠自己的好學、謙虛、刻苦獲得的。他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人生閱歷,也給了他難得的生命啟迪,讓他受益匪淺。
  • 易經極簡史:《十翼》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孔子?
    是說《易經》的成書經歷了「三古三聖」:遠古聖人伏羲始作八卦,中古聖人周文王推演出六十四卦並作卦爻辭,近古聖人孔子編寫《易傳》。 《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晚而喜《易》。」
  • 原來它才是最好的花肥,蘭花瘋長不爛根,一年開花好幾次!
    原來它才是最好的花肥,蘭花瘋長不爛根,一年開花好幾次!蘭花高雅純潔,沁人心脾,很多花友都喜歡在家裡養一盆,想要蘭花長得好,沒有花肥是不行的,有些花友喜歡到花店買花肥,時間一長也花了不少錢,其實花肥根本不用買,廚房裡的垃圾都是養花的好肥料,簡單處理一下,蘭花瘋長不爛根,一年開花好幾次,一起來看看怎麼製作有機肥吧!
  • 千古一帝秦始皇,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究竟誰更偉大?
    歷史上人們對他們的評價也都褒貶不一,那麼秦始皇和孔子究竟誰更偉大呢?在此之前,讓我們來看看毛主席對他們的評價!在毛主席看來,秦始皇是孔子的百倍。他曾說:「秦始皇是一位博大精深的專家,孔孟是理想主義者,荀子是唯物主義者,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隸主、貴族,荀子代表地主階級。」秦真的做了些什麼。孔子只說空話。幾千年來,它在形式上是孔子,實際上是按照秦始皇行事的。
  • 網友家比熊喜歡賴床,叫好幾次都不願意起,生氣了還會翻白眼
    現在養狗的年輕人非常多,年輕人只看到的養狗的好處,卻不知道養狗是一件比較複雜的事,狗狗衣食住行都需要寵主來操心的,狗狗陪著我們玩兒的時候是非常開心,每隻狗狗有各自的性格,網友家的養的是一隻比熊犬,有些朋友可能並不知道比熊長什麼樣子,長得和泰迪很像,渾身都是「燙髮」。
  • 孔子對於《詩》的推崇究竟是為何?
    通讀論語,發現孔子對於《詩》十分推崇,那因為什麼如此推崇《詩》呢?先明確下,如今一說詩,我們首先想到的詩是唐詩宋詞。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他說的詩主要指在他之前的詩經。百度解釋詩是指把心中思想用語言表達出來。
  • 《孔子家語》真是研究孔子第一書?誤導第一書還差不多
    有前輩說,《孔子家語》(以下簡稱《家語》)乃研究孔子第一書,果真如此嗎?《家語》和《論語》同根同源,均由子思整理與編訂?《家語》中孔子斬侏儒、誅少正卯又是否真有其事?本文便試著通過比對「兩語」,對這些問題一探究竟。這裡的「兩語」,自然是指《家語》和《論語》。有關「兩語」的比對,眾多前輩均有論述。
  • 孔子曾見過的麒麟,究竟是什麼動物?
    麒麟作為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瑞獸,一直到今天名氣都很響亮。古人認為,麒麟出沒處,必有祥瑞。《禮記·禮運第九》:"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可見麒麟的地位甚至不低於我們中國民族的象徵——龍。古人認為,麒麟是吉祥神寵,主太平、長壽,因此在許多擺件、飾品上面,都喜歡雕刻上麒麟的紋樣。每次麒麟現身,都會被認為是吉祥的象徵,號稱"祥瑞",要上報給一國之君。傳說孔子的父母經常到尼丘山上燒香祈禱,一日,忽見天降麒麟,並吐血於石上,孔母因曾坐於石上而受孕。孔子出生之前,又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裡"口吐玉書",書上寫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
  • 圖書館裡被翻得最爛的繪本,第一名竟然是它
    那麼這本書究竟「有什麼意思」?我們現在就一起來看看吧!它不是教給孩子什麼東西的那種書,而是跟孩子一起玩的書,所以才會一下子走心孩子的心裏面。這本書看似簡單,其實作者做了大量精心的設計。酷似兒童塗鴉的畫風就是一個大膽的設計,因為作者相信,光是看這些有趣的圖畫,就足以讓孩子們感到快樂。
  • 錢穆:孔子誕辰勸人讀《論語》並及《論語》之讀法
    「車兒」和「車兀」是車上什麼零件?若這些不明白,只說孔子認為人不可無信,但為何人不可以無信,不懂孔子這番譬喻,究竟沒有懂得孔子真義所在。好在此等,在舊注中都已交代明白,如讀朱《注》嫌其簡略,便應讀古注和清儒注。務求對此項名物知道清楚了,本章涵義也就清楚。萬不宜先橫一意見,說這些是考據名物,不值得注意。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 爸媽的好幫手:撕不爛的立體翻翻書
    -0-3歲的小寶寶喜歡什麼呀?喜歡用那雙亮晶晶的眼睛骨碌碌地轉動,看看這個世界有什麼?喜歡用那小小的走也走不快的小腳丫,東走走、西竄竄,探索一下有什麼新奇的事物,等待他發現呢?這是一本撕不爛的書,不用擔心紙張會劃傷小寶寶的小手手。翻看書裡面的內容,有的會用立體的形式展現出來。比如這隻藍色的小恐龍。咦,怎麼小恐龍的腦袋會動呀,把它拉出來看看;哇,小汽車的車輪去哪裡了……通過裡面的圖案及父母的講解,小寶寶對這些圖案會有了簡單的認知,對實體也有初步的印象。
  • 傳世奇寶孔子屐 長一尺四寸 孔子究竟有多高
    《太平御覽》也提到過孔子屐:「孔子至蔡,解於客舍,入夜,有取孔子一隻屐去,盜者置屐於受盜家。孔子屐長一尺四寸,與凡人異。」孔子是名人,這位追星的小偷可能四處炫耀,說自己摸過孔子的鞋子,不然後世咋會知道「屐長一尺四寸,與凡人異」呢?孔子的鞋子按照今天型號,應該有多大呢?
  • 孔子說的這些都是些什麼玩意?孔子:對,都是我說的!
    (其實孔子說的是,吃飯和生理需求都是人們普遍存在的欲望,意思就是承認欲望,欲望就和吃飯喝水一樣不可缺少。程朱那套「存天理滅人慾」扣到孔子頭上?)3、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後人:這竟然成了男人歧視女性的最佳藉口,孔子都這麼說了,還能有假?(孔子說這話的背景是,衛國國君邀請孔子去衛國,而孔子發現衛靈公和他夫人南子,邀請的目的只是以此抬高自身聲望,為了炫耀,所以便憤而離去。
  • 孔子的儒家學說,經過兩千年的演變,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孔子的儒家學說,經過兩千年的演變,究竟有什麼意義呢?在春秋時期,天下紛爭成為了一種常態,各國的人都在紛爭,只為了能夠爭奪自己的利益,在九州大陸上迎來了數百年的交戰與殺戮,民間文化自然是依託於時勢的,因此開始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文化氛圍,那些大家們圍繞著國家政治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思想交鋒,這個時期也是孔孟學說的發展高峰,在這個特殊時期之中,自然是各個大家的思想嶄露頭角,但是經過了數百年的演變之後,到了漢武帝時期,只剩下了獨尊儒術的境地
  • 論語和四書都是孔子撰寫的嗎?孔子是如何看待「男尊女卑」的?
    《論語》以及「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孔子以及儒家的代表作嗎?但是今人認知普遍如此。自南宋朱熹以來,謬種流傳,可謂積非成是。有必要漢代以後人編纂的。成書時代與孔子生活時代相距數百年。《論語》一書的編撰者,並非一人。
  • 孔子臨終前的一番話!究竟是要表達什麼?
    叔梁紇的求子之心沒有被挫折和歲月打磨消退,而是再娶顏氏顏徵在,終於在尼丘山求子成功,生育了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兒子中排行老二,字仲尼。三、愛好特殊,周禮結緣有孔子那年,叔梁紇已經年近七旬,孔子出生後僅三年,他便撒手人寰。當時孔子只有三歲,叔梁紇也無法詳細向兒子講述他的身世。
  • 《文化苦旅》——讀一本爛書是什麼樣的體驗?
    本文是我在知乎在「讀一本爛書是什麼體驗?」問題下面的回答。
  • 「以德報怨」下一句是什麼,其實我們都被騙了,孔子的真實意思是
    走進社會,前輩們告訴我們遇事要忍,要學會吃虧,總之人人都希望我們成為一個「以德報怨」的謙謙君子。幾千年來我們中國一直以禮儀之邦自居,我們因有服章之美,禮儀之大被稱為華夏民族。自漢朝確定以儒家思想統治天下以來,儒家學說的發展達到了巔峰。儒家弟子常常用「以德報怨」來要求自己和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