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認知語義學的視角看數學方法在物理學中的應用

2021-02-21 物理與工程
根據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靜止質量為m0的電子以一定速度運動時,電子的總動能滿足W2=由此可以得到許多數學家認為電子具有負能量是不可理解的,但狄拉克堅信,負能量描述的是一種以不尋常狀態存在的真實粒子,並於1928年建立了著名的狄拉克方程。4年後,安德森從宇宙射線中發現了正電子,狄拉克的預言得到了證實[1]。這說明數學以其高度抽象的思維提高了物理學家的預見能力,能深刻地揭示物質世界的內在聯繫。電報之父莫爾斯曾說過:「數學是數學,物理是物理,但物理可以通過數學的抽象而受益,而數學則可通過物理的見識而受益。」由此可見,物理的發展離不開數學,許多物理現象的預言與解釋更離不開數學方法與物理思想的巧妙結合。在高等教育中,高等數學和大學物理是理工類各專業本科生的必修基礎課程[2],但是很多學生在學習這兩門課程的過程中並不能夠做到知識的相互遷移、思想方法的相互滲透融合,從而使所學到的數學方法有所偏廢,物理思想過於僵化。在對物理學專業的本科生進行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大學四年級的學生居然不會做傅立葉積分與變換,甚至不知道線性代數中的行列式與矩陣在物理學中有何應用。這充分說明,許多學生在學習數學時過於關注數學符號本身與方程的求解過程,而不能夠對所學的數學方法在物理應用上進行消化理解。

大學所學的數學方法不只是一種工具,還應該是對自然規律、物理現象的歸納與概括,更應該是一種對科學思維的訓練。但是對於物理教師來說,將數學方法融入物理教學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實現數學方法助益於物理教學的目的,需要搞清楚物理學中的數學與純數學的不同、學生學習數學和物理的認知過程,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學會數學方法在物理學中的意義建構,從而將數學方法合理地融入而非簡單地加入進物理教學中。

1 物理學中的數學不同於純數學

案例1:調查對象: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數學和物理學專業本科生;調查方式:問卷調查。

問題:請根據函數E(x,y,z)=1/(4πε0)·Q/(x2+y2+z2)給出E(r,θ,φ)的表達式。

我們發現,物理學專業的很多學生會直接給出E=1/(4πε 0)·Q/r2(A同學);對於數學專業的學生,有人會給出E=1/(4πε 0)·Q/[(r sinθ cosφ)2+ (rsinθ sinφ)2+(rcosθ)2]=1/(4πε0)·Q/r2(B同學),也有同學會給出E=1/(4πε0)·Q/(r2+θ2+φ2)(C同學)。儘管A同學和B同學得到的最終結果是一樣的,但經過詢問得知,A同學認為,題目中的公式可以理解為位於坐標原點位置處點電荷Q在空間某位置電場強度E的計算公式,E只與距離r有關。

該案例說明,物理學專業的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通常賦予數學符號於物理意義,看到公式後認為E和Q分別表示電場強度和電荷量,所以會直接給出E和r的物理關係;數學專業的B同學在解決問題時採用的是邏輯推斷,想到的是直角坐標系與球坐標系之間的對應關係,通過坐標變換得到E和r的數學關係;數學專業的C同學認為x,y,z以及r,θ,φ均為虛擬變量,是互相獨立的、不具有任何物理意義的數學變量,所以會在函數關係中直接進行數學符號的替換。

除了對數學字母或符號的認識不同,數學和物理在正負號的分析上也會大不一樣。在實數範圍內,數學中一般認為正數大於負數,但是在不同的物理問題中正負號有著不同的物理意義,而不是用來表示數值大小,例如,力、位移、電場強度等物理矢量,其正負號的變化僅意味著它們的方向與事先選定的坐標軸正方向相同或相反;在熱量前面加正負號是為了區分一個熱力學系統從外界吸收熱量還是向外界釋放熱量;在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ε=-dΦ/dt中,負號表示感應電動勢ε總是與磁通量Φ變化的方向相反等。

此外,數學學習者與物理學習者還會對函數的概念及其表示方式存在差異。比如,在數學中z=xy說明y與x成反比,y與z成正比;然而在物理學中F=qE的函數關係中,電場強度E是由電場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與試探電荷q無關,所以不能認為E與q成反比、E與F成正比;又比如彈簧的彈力F和彈簧的形變量x成正比,即F=-kx,但k是彈簧的勁度係數,只由材料的性質所決定,不與x成反比;類似的還有物質的吸熱量Q與比熱容c之間的函數關係Q=cmΔT、導體兩端的電壓U與電阻R之間的關係U=IR,c與R均由物質本身的性質所決定,與其他變量無關。如果我們在等號左側加上括號和自變量,比如Q(m,ΔT)=cmΔT,那麼數學學習者也會認識到c與其他變量無關,但在物理表述中,我們並不需要這麼麻煩。

這些簡單的實例說明,數學方法在物理學的運用中通常被賦予了特定的物理意義,從而助益於物理的表述與計算。但這並不意味著物理學習者就一定能看到數學符號所隱含的物理意義,如上文提到的部分物理學專業的學生不清楚行列式與矩陣在物理學中有何應用。

2 數學方法在物理學中的意義建構

意義建構是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3]。數學方法在物理學中的意義建構就是要幫助學生對所學習的數學方法與物理現象、自然規律之間的內在聯繫達到較深刻的理解。數學能夠簡潔準確地表達物理概念與規律說明其為物理的一種語言,「如何運用數學語言在物理學中建構物理意義」好比人們「如何通過生活語言在人類活動中發現認知規律」。興起於20世紀末的認知語義學在研究語言和人類認知世界之間的關係時提出了具身體驗、百科觀、語境等認知機制[4],通過大學物理的教學與研究,我們發現,語言和人類認知世界之間的這些認知機制可以很好地映合到數學和物理規律認知的過程之中。

2.1 具身體驗

具身體驗強調通過身體結構、活動方式及其與環境的互動體驗而形成認知[5]。語言中的「喜」「怒」「哀」「樂」可以通過人體的面部表情來認知,嬰幼兒可以通過觀察、觸摸實物等方式來認識「皮球」「水」「水杯」等語義。通過具身體驗在物理學中認知數學方法的物理意義,我們主要強調數學和物理之間的推理與類比,它不同於物理實驗。通過物理實驗活動認知物理現象,強調的是具身體驗在物理科學與自然世界之間的相互作用。

在案例1中,如果讓A同學按照B同學的方法進行數學推導,A同學會認識到直角坐標系與球面坐標系之間的轉換在物理學中的應用,並能得到數學上sin2θ cos2 φ+sin2θ sin2 φ+cos2θ=1的結論。對數學中的等差數列與物理中的勻變速直線運動進行類比,如表1所示,我們可以認知到,勻變速直線運動中,相鄰的相等時間段的末速度成等差數列,其中加速度a映射到公差d,時間t與項數n的區別在於t∈[0, +∞)而n取正整數,t時間內的位移對應等差級數的部分和,且級數(即t→+∞時的位移S)發散。這就從具身體驗中建構了等差數列「語言」在物理學中的意義與應用,且益於增進學生對相關概念、公式和規律的邏輯記憶。

2.2 百科觀

認知語言學家Evans和Green明確提出意義表徵具有百科性[4]。語義根植於語言使用者的百科知識體系中,應從使用者的認知結構、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等方面進行多維描述;反之,語義的理解也取決於語言接受者的認知結構、背景知識等[6]。同理,數學方法的意義建構根植於數學「語言」使用者或接受者的百科體系中,使用者或接受者的認知結構、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等方面的差異可能會令使用者或接受者為數學「語言」建構不同的物理意義,且建構過程是一個百科知識動態應用的過程。在下面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於同一個物理問題,不同的學生會採用不同的數學「語言」進行思考解答,反映出學生們認知結構、背景知識的差異性和百科性。

案例2:調查對象:剛修完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課程的物理學專業本科生;調查方式:問答。

問題:質量為M的物體在水平方向上與勁度係數為k的彈簧組成振子,以M的自然平衡位置O為坐標軸原點,若物體M在水平方向由原點移動至x位置處,如何求彈力對M做的功W?

A同學:彈力F=kx,F對形變量x的平均值為位移為x,所以

B同學:首先需要外力對這個系統做功,物體的機械能不變,外力做的功轉化為彈簧的彈性勢能,外力拉物體,對物體做功,彈簧又對物體做負功,彈簧對物體做的功的負值就等於外力做的功,外力做的功的值等於彈簧的彈性勢能,等於1/2kx2。

C同學:彈力F=kx,那麼W=Fx= kx2。但是M初始狀態是在平衡位置,要想移動至x位置應該還得有拉力,看題意摩擦力應該是被忽略的,這樣解好像有點簡單了,所以我不太敢確定。(停頓)Ma=kx,W=1/2Mv2這樣解出來是總的功,老師我覺得我還得再想想,或者老師能不能給些提示?(老師:考慮力和力的方向上的位移,拉力與解題無關,想一下高等數學裡的積分。)F=kx,W=力對位移的積分=1/2kx2。

D同學: W=Fs,因為彈力F=kx是變力,所以需要積分,所以老師,是這樣嗎?(老師:彈力是-kx,微位移是dx,所以積分公式裡是不是多了些什麼?)負號?(老師:那是公式裡缺少的,多了什麼?)x?顯然,我對積分還不太理解。

E同學:可不可以直接用F-x圖像,求面積就是做的功呀?(停頓)結果是1/2kx2?(老師:這麼不自信?怎麼求的?)(學生給出了下面的示意圖,並問到:「我感覺這樣也太容易就算出來了呀,所以,我對了嗎?」)(老師:少了一個符號。)啥符號?(老師:負號。)對呦,負功。

從該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A同學和B同學用到了高中物理中學到的彈性勢能的計算方法,特別是B同學的回答,我們可以看到一種動態思維過程:通過假設問題之外的一種物理過程,將「拉力」「機械能」「功轉化」等多種知識概念組織到一起推論到最終結果;C同學開始並沒有注意到F是變力,通過聯想「拉力」「摩擦力」「牛頓第二定律(Ma=kx)」「動能(W=1/2Mv2)」等零散的物理過程,甚至可能懷疑老師問的問題是不是題意不明?!D同學想到將M的位移劃分為無限多個微路程,通過積分進行求解,但顯然,D同學的積分知識學得並不紮實,認為對函數f(x)積分的算法是E同學用到了定積分的思想:函數F(x)在區間[0,x]中的曲線所包圍的面積就是定積分,即F對M做的功。但5位同學都沒有注意到數學中的負號在物理學中意義的建構:彈力對物體做負功!學生們多樣的思維模式以及對不同知識概念的融合、不同知識體系的運用體現了數學「語言」在物理學中應用的百科性。在對學生進行單獨問答後,我們讓5位學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解題思路,自然地,5位學生掌握了4種解題方法(C同學在老師的引導下,最終的解題思路與D同學相同),也彌補了自己在數學知識上的不足。2.3 語境

人的大腦中儲存了大量有關認知事物的百科知識,但在特定時間、特定語境下,認知者只能想到有限的相關知識,例如,案例2中出現的各種知識概念,5位同學都學習過,但每個人想到的知識結構不同,當然,他們的知識結構並非是固定不變的,在老師的提示下,學生的知識結構會發生遷移。認知語義學認為, 在外部刺激源如何被個體所認知的過程中,語境至關重要[4],我們認為,在物理教學過程中亦是如此。在案例2中,學生們在聯想外力時為什麼會認為是「拉力」而不是「推力」(x完全可以是負值)?如果我們將問題中的「若物體M在水平方向由原點移動至x位置處」改為「若物體M在水平方向由x位置處移動至原點」,學生們是否還一定會想到「拉力」?再假設,如果我們不問學生們問題,只簡單地給出一句陳述性描述「若物體M在水平方向由原點移動至x位置處」,學生們是否還會潛意識裡認為x是正值?這說明,不同的語境線索會使學生對數學符號「x」產生不同的物理印象,但這種印象不一定是準確的。

數學方法在物理教學中的意義建構一般會涉及到4種基本的認知資源[7,8]:(1)計算 (Calculation):在算法上不附加任何物理解釋地進行一系列的數學計算而得到認為可信的結果。比如,老師在從d2h/dt2=-g推導出h=h0+v0t-1/2gt2的過程中可能不給學生講解其中的任何物理過程,讓學生們認為數學推導步驟是對的,所以結果也是可信的。(2)物理圖像(Physical mapping):一個簡單的數學符號或幾何模型可以豐富地表徵物理意義。比如,彈力F=-kx中的負號可以通過一種物理圖像「彈簧回復力的方向與振子位移的方向相反」得到解釋,而無需進行任何數學上的證明。(3)權威 (Invoking authority):通過權威性知識讓學生信服。比如,老師在講解轉動慣量的相關知識時,讓學生們直接看教材某頁的某個表格,告訴學生實心球體的轉動慣量I=2/5mR2,圓盤繞中心轉軸的轉動慣量I=1/2mR2 …。(4)數學上的一致性 (Mathematical consistency):數學方法具有一定規律性和可信性,對於不同的物理問題,背後隱藏的數學原理可能是一致的。比如,老師在講解兩個點電荷之間的庫侖力 時,可能會提醒學生萬有引力並解釋兩者之間的相似性,通過建立某種普適的數學原理讓學生相信物理問題之間的相關性。

在對數學方法進行物理意義建構的過程中,還可能會受到學生經驗直覺和主觀情感的影響,而且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識論和意義建構是一個動態過程。Gupta和Elby的案例研究可以很好地說明學生的認識論和意義建構是如何受經驗直覺和情感的影響而動態變化的[9]。

案例3:老師問了工程系剛開始學習物理課程的一名學生Jim一個有關水面下壓強的問題。老師先給Jim一個表達式P=P0+ρgh,並在確認Jim沒有見過該表達式的前提下,告訴Jim P0和P分別表示水面位置處和水面下深度為h處的壓強,ρ和g分別為水的密度和重力加速度。然後讓Jim根據公式判斷水面下5m和7m位置處,哪個深度處的壓強大,或者是否相等?Jim認為,從水面向下的方向應為坐標軸的負方向,所以h值均為負數,然後,Jim就陷入了各種猶豫、困惑和難以抉擇,因為他發現數學計算的結果是水面下5m位置處的壓強比7m位置處的大,但經驗直覺又讓他難以置信。後來老師提示Jim注意g的方向,然後Jim才明白g方向向下,所以也應該取負值,最後終於茅塞頓開。在隨後的交談中,Jim告訴老師,如果是在考試中,他可能會相信數學計算的結果而不是自己的經驗直覺,因為Jim認為有時候人的直覺並不一定準確,可能會與自己所不知道的事實或者理論相悖。

圖2(a)和(b)分別總結了Jim在難以抉擇中和糾正錯誤後被激活的認知元素與思維活動。可以看出,Jim在難以抉擇中用權威知識(老師給的壓強計算公式)和數學計算建構的知識抑制住了自己從經驗直覺中建構的知識,但又感到非常的「不安」和難以置信。後來在老師的提示下,Jim的經驗直覺與計算和權威知識達到了一致,「不安」感得以消除。老師的語境線索使Jim從某一種認識論轉移到了另一種認識論。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意識到,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學會採用合適的語境引導學生在物理學中建構數學方法的物理意義。在案例2中,為什麼高等數學中的微積分與物理學中的力學在同一個學期開設學習課程,但課程結束後,有些學生還停留在使用高中的知識處理物理問題?這說明他們仍視高中知識為「母語」而微積分為「外語」,幫助學生將高等數學轉化為大學物理中的「母語」,需要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合理的語境引導學生構建高等數學在大學物理中的意義,通過熟能生巧,讓學生像「看到(x,y,z)就想到直角坐標系」一樣找到數學方法在物理學中的應用,通過語境線索豐富學生的認識論與資源框架。

3 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物理學中的數學與純數學的不同,並將「數學之於物理」與「語言之於生活」進行類比發現,認知語義學在研究語言和人類認知世界之間的關係時提出的具身體驗、百科觀、語境等認知機制,可以很好地應用於分析和發現大學生學習物理的認知過程以及數學方法在融入物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案例分析亦表明,目前儘管大學教學中已經開設了很多有關高等數學的課程,但很多學生並不能在學到的數學方法與物理知識之間建立某種聯繫或做到知識的遷移。因此,在大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單純地傳授知識外,還應該多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根據學生的百科知識,採用恰當的語境線索激發學生多樣的認識論資源,通過推理與類比等具身體驗,幫助學生自主學會數學方法在物理學中的意義建構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苑紅霞. 正電子的預言與發現[J]. 大學物理, 2002, 21(2): 34-36.

YUAN H. The prediction and discovery of positron[J]. College Physics, 2002, 21(2): 34-36. (in Chinese)

[2] 衡耀付. 大學物理教學開展探究式教學的探討[J]. 教育探索, 2008(3): 51-52.

HENG R F. Discussions on conducting inquiry teaching in college physics teaching[J]. Education Exploration, 2008(3): 51-52. (in Chinese)

[3] 唐衛海, 劉希平. 高等教育心理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45.

[4] EVANS V, GREEN M.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 176, 206, 352, 445, 460.

[5] 馬曉羽, 葛魯嘉. 基於具身認知理論的課堂教學變革[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8(1): 5-9.

MA X Y, GE L J.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J].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2018(1): 5-9. (in Chinese)

[6] 崔鑑. 論認知語義學及其對語言教學的意義[J]. 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 36(3): 69-74.

CUI J. On cognitive semantics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language teaching[J].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9, 36(3): 69-74. (in Chinese)

[7] BING T J, REDISH E F. Epistemic complexity and the journeyman-expert transition[J]. Physical Review Special Topics-Physics Education Research, 2012, 8(1): 010105.

[8] BING T J, REDISH E F. Analyzing problem solving using math in physics: Epistemological framing via warrants[J]. Physical Review Special Topics-Physics Education Research, 2009, 5(2): 020108.

[9] GUPTA A, ELBY A. Beyond epistemological deficits: Dynamic explanations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difficulties with mathematical sense-mak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011, 33(18): 2463-2488.

基金項目: 天津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HE1008)資助。

作者簡介: 賈光一,男,天津商業大學講師,主要從事大學物理與納米材料光電性質相關的教學與科研工作,gyjia87@163.com。

引文格式: 賈光一,劉玉環,張靖雯,等. 從認知語義學的視角看數學方法在物理學中的應用[J]. 物理與工程,2019,29(2):54-59.

《物理與工程》期刊是專注於物理教育教學研究的學術期刊,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1981年創刊,歡迎踴躍投稿,期刊投審稿採編平臺:

http://gkwl.cbpt.cnki.net

相關焦點

  • 認知語義學的研究方法
    心理法或多或少忽視了對在概念法中具有中心位置的結構範疇的考慮,忽視了圖式結構的整體系統,而這一整體系統正是語言賴以組織它所要表達的概念內容的工具。概念法關心的語言中概念內容賴以組織的規律和過程。它研究的對象是語言中一些基本的範疇,如空間和時間、場景和事件、物體與過程、運動與處所以及用力與推力。
  • 李福印:Talmy認知語義學擴展:宏事件及語法化(時間:10.26)
    報告題目:Talmy認知語義學擴展:宏事件及語法化主 講 人:李福印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報告時間:2018年10月26日14:30報告地點:外語學院北樓三廳主辦單位:外語學院歡迎光臨!李福印,香港中文大學博士(2002),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 認知語義學改變傳統語言研究圖景
    作者:王馥芳  內容摘要:認知語義學是對語言「體驗現實化」的描述和解釋,其通過對意義生成機制的再闡釋、以構式語法顛覆形式句法,並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語言研究圖景。那麼,認知語義學則是對語言「體驗現實化」的描述和解釋,其通過對意義生成機制的再闡釋、以構式語法顛覆形式句法,並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語言研究圖景。構式語法顛覆形式句法傳統上,語法本質上被認為是形式句法,而認知語義學則以「構式語法」顛覆了形式句法。構式語法的支持者則試圖尋求語言認知處理和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腦能儲存的信息量比預想的要大得多,而心理對句法的在線處理方式也和預想的有很大不同。
  • 【大百科詞條(稿)】語義學
    前一類研究歷來在哲學和語言學兩個領域中交叉進行,後一類研究有人稱為純語義學,主要在邏輯學領域中進行,但其中大量概念和方法都已引入自然語言語義研究。當前的發展趨勢是兩者匯流,相得益彰。這是哲學家對自然語言的語義的研究,圍繞著什麼是意義這一難題展開。
  • 認知語言學、語義學學習筆記(一)
    語言認知研究和語義學是我最近在教學之外的自學內容,希望通過自己的學習記錄的整理,能夠幫助自己對語言教學、語言認知、語義學等方面的知識儲備更加豐富
  • 從心理語義學維度看人臉識別
    因此,在探討人臉識別問題的過程中,學界需要不斷創新研究方法,從不同角度挖掘人臉識別機制。  多視角思考人臉識別機制  人臉識別的本質是複雜的,其研究是現代認知科學的關鍵構成要素之一。人工智慧研究者和心理語言學家都試圖了解如何從心理圖像角度來探討人臉識別問題。
  • 解釋語義學與生成語義學
    符合詞位句法的句子不一定符合義位句法,只有同時符合義位句法的句子才能是現實中的真實句子。蘭姆的所謂義位,既指多義詞的義項,又指義項的語義成分以及與之相聯繫的語義分類等級。傑肯道夫(R. Jackendoff)在《生成語法中的語義解釋》(1972)中提出「概念結構」(Conceptual Structure)理論,用語義函數描述概念及其組合關係以解釋句義。
  • 全國高校招生專業介紹:應用物理學
    學科:理學   門類:物理學類   專業名稱:應用物理學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掌握物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能在物理學或相關的科學技術領域中從事科研、教學、技術開發和相關的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 在觀念史的發展過程中,必然需要一個,語義學的轉向
    從便利性和清晰性的角度看,觀念史並不是一個好的選項,其原因有四:第一,觀念史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的具體內涵及研究方法本身仍然有待澄清,特別需要說明來自西方的觀念史方法在中國文化和信仰語境中的適用性;第二,從術語的意義上看,觀念史本身就是一個會引發歧義的概念,我們需要說明如何區分概念史、思想史、哲學史和觀念史之間的差異,進而如何確定觀念史的研究邊界
  • 徵稿通知|第二十一屆漢語詞彙語義學研討會
    漢語詞彙語義學研討會(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Workshop, CLSW)由中研院院士、美國伊利諾大學講座教授鄭錦全老師、北京大學俞士汶老師及香港理工大學講座教授黃居仁老師共同倡辦。
  • 既然數學不完備,為什麼基於數學的物理學能描述宇宙?
    隨著數學的發展,數學被廣泛應用於科學領域,尤其是物理學。正如著名數學家高斯所言:數學是科學的皇后。數學非常嚴謹,它們已經在物理學中大顯威力。物理學家基於數學創立物理定律,這可以描述宇宙中的各種現象,所以數學在物理學的應用十分成功。
  • 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席建國教授參加國際認知語義學大會
    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席建國教授參加國際認知語義學大會   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席建國教授近期赴湖南大學參加了由中國認知語言學研究會主辦的第四屆國際認知語義學大會
  • 問題解決與認知模擬——以數學問題為例
    當前,以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為代表的信息化浪潮席捲全球,新的時代背景為教育研究及改革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隨著腦科學、認知神經科學、信息科學等領域最新研究成果不斷湧現,為有效研究學習提供了新視野。  由魏雪峰博士撰寫的《問題解決與認知模擬——以數學問題為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出版),將學習置於多學科視角開展研究。
  • 人工智慧的語義學基礎
    目前,人工智慧的語義學研究所面臨的三個最主要的問題在於:1. 自然語言的意義如何才能夠在符號推演的程序設計過程中加以表徵?2. 語義在形式語言的概念化過程中如何才能夠獲得其意向性的陳述?3. 應該如何為人工智慧的語義學研究確立起統一的、系統的理論框架?
  • 從發展演變及應用前景看架構理論
    架構理論汲取了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新聞傳播學和政治學中有關架構研究的精髓,並在認知科學背景下加以拓展,構建了由語言—認知—社會三個層面構成的分析平臺,從受眾出發,增加了認知、情感和道德等維度,在詞彙學、語用學和話語研究等方面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 文小剛:物理學的新革命——凝聚態物理中的近代數學 | 眾妙之門
    這時候就需要引入新的數學語言來描寫新的自然現象。這就是數學和物理之間的深刻聯繫。正因為如此,每一次物理學的重大革命,其標誌都是有新的數學被引入到物理學中來。第一次物理革命是力學革命,需要研究的物理現象是天體的的運動。牛頓不僅要發明他的萬有引力理論,而且還要發明微積分這一套新的數學來描寫他的理論。第二次物理革命是電磁革命。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應用物理學專業介紹
    學校立足創辦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辦學目標,總結學校60餘年的辦學經驗,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引領,提出由「三型」、「三化」、「三性」構成的「三三三」本科教育培養體系,探索學術研究型、工程應用型、交叉複合型等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學生全面化
  • 高考專業解讀23:物理學、應用物理學、核物理、聲學(T)
    物理學類——物理學、應用物理學、核物理、聲學(T)物理學類下有四個專業,分別是物理學、應用物理學、核物理、聲學(T)。可以看出來,物理學和數學一樣,是一門純理論性的學科,注重的基本原理的研究。宇宙中所有物質形態的東西,小到夸克、粒子,大到日月星辰,都是物理學研究的對象,研究他們的物質機構、運動規律、相互作用等。大學的物理學並不是你所認識的高中物理那樣,感覺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實際上不是的。實用性強的學科都在工學大類下,由物理學派生出去的學科,如機械、電子信息什麼的。
  • 解析2013年高考關注度高的應用物理學專業
    一、學科定義        應用物理學專業(學科代碼:070202)屬於理學大類,物理學類。顧名思義,就是以應用為目的的物理學專業。以物理學的基本規律、實驗方法及最新成就為基礎,來研究物理學應用。應用物理學是當今高新技術發展的基礎,是多種技術學科的支柱。
  • 2020年高考專業介紹:應用物理學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物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較為紮實的數學物理基礎、良好的科學素養、較廣泛的應用物理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能夠以物理技術為工具在物理學、材料學、生物、環境、海洋、信息管理等相關領域從事技術開發、應用研究、教學和管理等工作的複合性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