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部時間5月26日上午10點,哈佛大學生物系博士畢業生何江作為優秀研究生代表發表演講。何江是哈佛大學歷史上第一位享此殊榮的中國大陸學生。
何江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演講
從湖南農村到哈佛大學的畢業講壇,何江的故事非常勵志。事實上,140年以來,這樣的故事不斷上演,從中國的鄉村,到美國的最高學府,不僅是走向國際,也是走向「現代」。以哈佛為代表的美國名校,在很大程度上塑造著中國人的世界觀。
1872年8月11日,一批幼童從上海出發到美國留學。他們中年齡最大的只有14歲,最小的10歲,按現在的教育,都是讀小學和初中的年齡。到美國後,這批孩子先是分散到50多個美國家庭,學習語言。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進入美國的大學學習。其中22名進入耶魯大學,8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3名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只有1名進入哈佛大學。
在1881年,清政府突然改變主意,要把這一批人召回,只有極少數學生能完成學業,比如,在耶魯大學的詹天佑。那位在哈佛讀書的同學,是否被召回不得而知。
詹天佑
非常有意思的是,第一個到哈佛教書的中國人,與第一個去讀書的人,差不多是同一時間。1879年,戈鯤化被清政府派到哈佛講授中國文化,他成為登上哈佛講臺的中國第一人。戈鯤化去美國時41歲,帶著妻兒與僕人。當然,這並不是去傳道,而是為了滿足那些想了解中國的美國人。
戈鯤化
戈鯤化每周上五天課,每次上課他都要穿上官服,要求學生尊師重道。他還為哈佛的教授們特別開設了中國詩文講座,有時還應邀到教授俱樂部去演講。1880年,戈鯤化以他的特立獨行和厚重的中國文化背景成為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令人矚目的貴賓。
非常可惜的是,2年後,戈鯤化就染上肺炎去世了。今天,在著名的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牆上還掛著他的照片,一個中年人,穿著官服,頭戴花翎,足蹬皂靴,面容清瘦。
哈佛燕京圖書館,戈鯤化帶來首批藏書
美國是當時國力上升最快的國家,在英國印刷的書籍,墨還沒幹,美國就有了盜版。但是,清政府對派人到美國留學並不熱心,主要原因還是路途太遠,費用太貴。相比之下,日本在吸收中國留學生方面取得了先機。
甲午戰敗後,清政府認為,日本更有學習的價值,開始大量派遣學生到日本留學。戊戌變法失敗,梁啓超等人也跑到日本。日語中大量的漢字,更易被中國人接受,路費也便宜,成為中國留學生首選目的地——大量年輕人聚集,對政府又普遍不滿,這讓日本成為中國革命的策源地,連魯迅這樣的老實人,也在日本學習暴恐技術。
魯迅
下一波赴美留學的潮流,要到庚款留學生了。1908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授權羅斯福總統退還中國「庚子賠款」中超出美方實際損失的部分,用這筆錢幫助中國辦學,並資助中國學生赴美留學。雙方協議,創辦清華學堂,並自1909年起,中國每年向美國派遣100名留學生。1909年到1911年,庚款留學生連招3屆,要求除了通曉國文、英文外,還須「身體強健,性情純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有點政審的味道了。
庚款留學生中有很多著名的人物,比如梅貽琦,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1914年,由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學成歸國,後來做了清華大學的校長。
梅貽琦
胡適,1910年,先去康奈爾大學讀農學,學習怎麼種蘋果,美國同學覺得津津有味,能分辨幾種蘋果的不同,他感到無聊,覺得這不能改變中國的命運。後來,他就到哥倫比亞大學讀哲學去了。胡適後來做了北大的校長。
胡適
和胡適同期赴美的還有竺可楨,他最初想學的也是農學,進入伊利諾大學農學院學習,畢業後,他轉入哈佛大學地學系,潛心研讀與農業關係密切的氣象學。竺可楨後來做了浙大校長。
竺可楨
這一年還有趙元任,他在赴美選拔考試中名列第二。和胡適一樣,趙元任先讀的也是康奈爾大學,讀的是數學,1914年獲理學士學位。1915年入哈佛大學,改為主修哲學,並繼續選修音樂,1918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趙元任到清華任教,與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一起被稱為清華「四大導師」。他是真正的通才,教過數學、物理學、中國音韻學、普通語言學、中國現代方言、中國樂譜樂調和西洋音樂欣賞等課程。
趙元任
後來,趙元任曾在康奈爾大學和耶魯教書,但他最喜歡的應該還是哈佛,1941年開始,他在那裡當了5年的教授,並加入美國籍。他還有一個很厲害的太太叫楊步偉。1940年代,楊步偉教美國人做菜,出過暢銷書《中國食譜》,這本書今年2月引進大陸——趙元任注釋,胡適作序,賽珍珠導言。2016年的出版界,這是最大牌的推薦了吧?
竺可楨、趙元任和後來的吳宓,都是先讀了別的大學,後來才到哈佛讀研究生。在他們之前,有一個人可能不太有名,但是貢獻卻非常大,他就是劉瑞恆。劉瑞恆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堂,1906年未畢業即送美留學,入哈佛大學讀書。1909年獲哈佛大學理學士學位後,他專攻醫學6年,1915年獲哈佛大學醫學博士,是那個時代真正的學霸。回國後,做過北京協和醫院的院長和國民政府的衛生部長,是中國近代衛生事業的創建者。
劉瑞恆
當時的美國一流大學,都很重視和中國的合作。哈佛就在中國挑了6個大學進行資助,燕京大學獲得100萬美元,嶺南大學70萬,位於成都的華西協合也得到了20萬。經過與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協商,哈佛燕京學社1928年正式成立,這是一個雙方互派學者的研究計劃,一直到現在,都還在持續進行。
中國的現代史,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是留日與留美學生的較量。前者學習法政居多,因為來回容易,更容易串聯成組織。如李大釗,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蔣介石,1908年春赴日,入東京振武學校並加入同盟會。而那些留美的學生,由於路途遙遠,來回不便,往往讀書時間更長、更專心,他們更傾向於自由主義,畢業後從事教育事業的居多。
這是兩條道路的競爭,前者傾向革命,而後者則傾向改良。上世紀20-30年代的競爭,前者贏了,這對中國的歷史進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幾十年後,美國名校再一次贏得中國父母的心。
2000年,講述成都女孩故事的《哈佛女孩劉亦婷》出版,狂銷200萬冊。哈佛在中國人心中的形象,遠遠高於耶魯和斯坦福、芝加哥這樣的大學,考上哈佛,已經成為最成功的標誌了。
本文為談資有營養原創稿件,未經許可,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