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說:「寒門難出貴子」,古往今來,這句話的確有著很大的說服力,那些家境富裕的人們,往往能夠獲得更加具有優勢的資源,然而後天的努力,同樣也能夠跨過重重溝壑,「寒門少年」何江的故事,也更因此讓人為之鼓舞。
2016年5月26日,美國馬諸塞州波士頓的哈佛大學校區,正在舉行一年一季度的畢業典禮,而在畢業研究生的序列當中,將要選出一名代表走到臺前,向眾人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故事,這也是哈佛大學給予優秀畢業生最高的一項榮譽。
在典禮當中,一位黃皮膚少年也緩緩走到臺前,而他正是出生於湖南的何江,除此之外,與何江同臺演講的,還有著名的導演史蒂芬·史匹柏。
正是這次演講,讓何江受到了國內外媒體的眾多關注,他成為了哈佛曆史上第一位享有這份殊榮的中國學生,而在這份榮譽背後,同樣也是數不清的艱辛和汗水。
1988年,何江出生在了長沙寧鄉縣南田坪鄉的一戶農民人家,他的父母,也都是面朝黃土的農民,然而從小何江的父親,無論再苦再累,都要在睡覺前,給兒子講述故事,不識字的母親則陪同著他們一起學習,並且要求兄弟二人將課本知識讀給自己聽,這也讓何江在反覆的閱讀學習中,一遍遍磨鍊自己的知識儲備。
根據何江回憶,當時家裡條件十分困難,家裡養了為數不多幾隻母雞,一直到老了下不了忌憚才被宰殺,此時的母親,才有幸嘗一口雞肉,「此時的她總是說放養的土雞味道最鮮美,我則懷疑是因為母親沒有多少機會吃到雞肉,才覺得好吃。」
當和珅來到小學四年級,他的成績非常好,次次在學校獲得第一名,然而何江也有對學習產生厭倦的時候,此時母親也不拒絕,反而不緊不慢對著何江說:「你是不是也想著幫我編織漁網?或者是去幫你爸把地坪裡那些穀子曬乾?你要不想寫作業,就來幫我們,正好缺人手。」
嘗試過農活的何江,當然知道其中的艱辛,再次拿起了鉛筆。功夫不負有心人,何江從小學到高中,始終都是出類拔萃的存在,就讀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同時還獲得了科大本科生最高榮譽,郭沫若獎學金。
而在此之後,何江前往美國,進入更高的學術殿堂進行學習,身為演講第一人的他,現狀又如何了呢?
在此後,何江又在哈佛完成了生物系博士的學位,如今正在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後的研究,而工作逐漸偏向實用,比如在體外培養肝臟,模擬疾病,做癌症等疾病的早期檢測,他希望以此來更多的造福人類,根據2017年福布斯雜誌公布的本年度30歲以下人物名單當中,就職於麻省理工學院的何江成功進入醫療健康領域30位30歲以下領軍人物榜。未來的他,也計劃回國效力,希望能夠在寧鄉開設屬於自己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