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與西域騎兵作戰戰術與戰例分析:連續閃擊,奔襲東突厥

2020-12-13 戰爭事典

雖然根據《大唐李衛公兵法》,唐軍的作戰核心思想仍是步兵先釋放大量箭矢,之後嚴陣接敵,騎兵與「奇兵」伺機迂迴包抄衝鋒,但有趣的是,包括兵書作者、名將李靖自己,在西域實際作戰時往往將步兵、輜重丟在後方,單獨率領精銳騎兵(有時候包括騎馬步兵)進行長途的奔襲。正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作戰具體方式一定要切實結合實際情況。而這種「騎兵閃擊戰」戰術,正適用於當時唐軍對東突厥的戰場。

壁畫中唐軍騎兵部隊

武德九年(626 年)八月,李世民剛通過「玄武門之變」,得到了皇太子合法繼承人的位置,並掌握了「節制天下兵馬」的權力。而當時東突厥汗國勢力還是較為強大和穩定的,東突厥赫利可汗趁唐朝政局不穩,率領10 萬騎兵入侵,李世民則與東突厥達成了略帶妥協的「渭水之盟」,唐朝之後一直處於休養生息的狀態。

東突厥汗國作為之前唐朝的強大對手,此後不久,卻頻頻出現內亂,一部分突厥部族轉而歸順唐朝——突厥突利可汗由於和赫利可汗的矛盾加深,向唐朝上表請求歸附。隨後,其所轄薛延陀等部也相繼叛離。至貞觀三年(629 年),又恰遇暴風雪與乾旱,大量牲畜死亡,發生嚴重的饑荒,族人紛紛離散。唐代州都督張公瑾於是上奏請求討伐東突厥。唐太宗同意了他的意見,任命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張公謹為副總管,討伐東突厥,又任命華州刺史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合兵力十餘萬,均受李靖節度,分兵進攻突厥。

貞觀四年(630 年) 正月,李靖率領3000 精銳騎兵(應該是不披馬鎧的重騎兵),冒著嚴寒,從馬邑(今山西朔縣)出發,向惡陽嶺挺進。頡利可汗萬萬沒有想到唐軍會突然到來,兵將相顧,無不大驚失色。李靖探知這一消息,密令間諜離間其心腹, 其親信康蘇密前來投降。李靖迅即進擊定襄,在夜幕掩護下,一舉攻入城內,俘獲了隋齊王楊暕之子楊政道及原煬帝蕭皇后,頡利可汗倉皇逃往磧口(今內蒙古二連浩特西南)。

太宗對此大加讚賞:「古今所未有,足報往年渭水之役!」在李靖勝利進軍的同時,李勣也率軍從雲中(今山西大同)出發,與突厥軍在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北)遭遇。唐軍經過猛烈的衝殺,將東突厥軍隊打得潰不成軍。頡利可汗一敗再敗,損失慘重,遂退守鐵山,收集殘兵敗將,只剩下幾萬人馬。

東突厥在數次正面作戰失敗之後,逃竄到鐵山,殘餘兵力仍有數萬人。頡利可汗派使者執失思力謁見太宗,當面謝罪,請求投降,自己入朝抵罪。李世民派鴻臚寺卿唐儉等人撫慰,又令李靖領兵迎接頡利。

其實頡利可汗內心尚在猶豫,想等到草青馬肥的時候,再逃回到漠北重整旗鼓。李靖率領自己的軍隊與李勣在白道會合,共同謀劃道:「頡利雖然被打敗, 其兵馬還很強大,如果走磧北一帶,頡利可依靠舊部族,道路阻隔而且遙遠,恐怕一時很難追上。

現在朝廷的使節已經到了突厥營地,突厥頡利可汗一定覺得寬慰,如果挑選精銳騎兵一萬人,帶著二十天的糧草前去襲擊,可以不戰而生擒頡利。」二人將他們的計謀告訴張公瑾,張公瑾說:「聖上已下詔接受他們投降,大唐的使者在對方那兒,怎麼能進攻呢?」李靖說:「當年韓信就是靠偷襲打敗齊國的。唐儉等人不值得憐惜!」於是率兵夜間出發,李勣隨後,行軍到陰山,遇上了突厥一千多營帳,將他們全部俘獲。

而頡利可汗對此並不知曉,見到大唐使者唐儉後十分高興, 內心稍稍安定,卻不知道李靖派唐將蘇定方帶領200 名騎兵作為前鋒,趁大霧秘密行軍向他的指揮所殺來。當唐軍的騎兵距離突厥牙帳只有7 裡時,突厥兵才發現,頡利上馬先逃,李靖大軍趕到,突厥兵紛紛潰敗。唐儉還算靈活,及時脫身回到唐朝。李靖軍隊殺死突厥兵1萬多人,俘虜男女十餘萬人,得牲畜數十萬頭,殺掉隋義成公主,生俘她的兒子疊羅施。頡利可汗還想率領剩下的1 萬多人渡過沙漠,李勣則率領軍隊守住磧口, 頡利兵至,通不過去,手下的部族首領均率兵眾投降,李勣俘虜5 萬多人還朝。此戰開拓土地從陰山北到沙漠,捷報迅速傳到了朝廷。

最後,頡利可汗逃至靈州西北,想從那兒投奔吐谷渾,但唐將李道宗領兵繼續進逼,頡利率幾名騎兵趁夜逃跑,最終仍被抓住,行軍副總管張寶相率領大批兵力包圍沙缽羅營帳,俘虜頡利送回長安。對東突厥的戰爭在不停歇的「騎兵閃擊戰」下結束,曾經在隋朝、唐朝初期一直對中原地區具備重大軍事威脅的東突厥汗國,宣布滅亡。

在這些作戰中,作為統帥的李靖充分發揮了「精騎」的優勢,首先保證在首戰中可以擊敗突厥人,然後就用這些精銳騎兵進行不停歇的追擊。因為所謂一支軍隊被擊潰,大部分情況下指的並不是所有的人員都被殺或被俘(除非圍殲戰),而是其指揮系統和管理系統被暫時或永久性重創或摧毀,很多人員既沒有被殺也沒有被俘,而是跑散了。他們是否還聽主帥的指揮重新加入戰鬥,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甚至他們仍在軍事編制中,卻不一定在這段不利的時期遵循統帥的命令。

唐軍不披馬鎧的重騎兵與輕騎兵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一個「剩百餘騎」逃走的統帥沒隔多久就又組織了一支可觀的軍隊,這些軍隊往往大部分都不是後組建的後備軍,而是統帥重新召集的舊部。這些舊部究竟能不能召集得回來,就只能看統帥的本事和客觀形勢了。而不停歇的「騎兵閃擊戰」就是為了讓對手的統帥沒有條件組織軍隊,始終處於逃亡與崩潰的狀態中。所以在議和期間,李靖才不顧上命,堅持繼續進行打擊,使得頡利可汗沒有任何時間可以組織反擊力量直至被完全摧毀。

這種「騎兵閃擊戰」自然有自己的條件。如果敵方控制區多陣地、城池、要塞等工事或天險,敵方只需要少量的兵力即可完成防守任務,我方騎兵進入敵領土還要擔負繁重的攻堅任務,那麼「騎兵閃擊戰」是難以完成的。所以往往這種成功的戰例出現在對純遊牧民族的戰爭中。後者控制區域地形廣闊,往往無險可守,沒有穩定的防禦陣地體系,雖然有利於移動的優勢,但一旦被對手發現具體位置, 遭到突襲,將毫無抵抗力,甚至會造成整個防禦體系的瞬間崩潰。

本文摘《戰爭事典050:大唐西域戰事》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騎兵的另一面—古代騎兵的武器、防具、戰術和兵源
    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騎兵部隊的襲擾,漢、唐、明等大一統王朝的做法是組建裝備精良的騎兵部隊與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硬碰硬地大廝殺。諸如漢武帝劉徹重用衛青、霍去病等將領率領大漢鐵騎遠徵匈奴;唐太宗李世民以騎兵部隊御駕親徵東突厥;明成祖朱棣先後五次御駕親徵蒙古等等。
  • 抗戰時期的八路軍騎兵真是乘馬衝鋒和作戰嗎?你想簡單了
    騎兵的分類其實有很多種,但是可以簡單劃分為「騎馬作戰」和「下馬作戰」兩大類型,在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的騎兵部隊主要是下馬作戰的作戰方式,機經常性的「乘馬機動、下馬作戰」,而不是單純地騎著戰馬揮舞著馬刀進行戰鬥,現代戰爭的特點決定著二戰騎兵與「三國演義」時期的不同,部分騎兵隊伍本就是
  • 羅馬騎兵完勝大漢?兩漢:先不提衛青霍去病,你都打不過自家僕軍
    ▲第二次河西之戰是歷史上非常經典的騎兵大迂迴作戰但是,漢朝騎兵由於大縱深作戰的需要,其奔襲能力卻是冠絕世界的。霍去病的經典戰役,著名的第二次河西之戰,正是將騎兵的機動力和突然性發揮到了極致。數萬漢軍騎兵深入匈奴境內2000餘裡,穿越茫茫大漠迂迴到整個河西走廊的後方,出其不意,一戰殲滅、迫降渾邪、休屠二王所部近十萬人。霍去病此役的迂迴距離,是後世成吉思汗攻打花剌子模之戰中閃擊布哈拉的三倍。而達契亞戰爭中圖拉真麾下騎兵的所謂精妙絕倫的翻越喀爾巴阡山脈迂迴作戰,在霍去病的赫赫武功比較下簡直不值一提。
  • 天可汗李世民:渭水之恥到平滅東突厥,不修長城的大唐終成大帝國
    東突厥,第八次入侵大唐。二十萬突厥騎兵,跨過長城、殺入關中。大唐猛將尉遲敬德率部疾進,主動發起涇陽之戰,殲敵一千餘人。但是,涇陽惡戰並沒能阻擋突厥人的進攻步伐。八月底,突厥大軍抵達渭水河畔,距長安四十裡,縱馬可到。
  • 僅次於清朝:大唐1237萬平方公裡版圖是如何煉成
    吐蕃王松贊幹布仰慕大唐文明貞觀十四年,吐蕃王松贊幹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祿東贊到長安與唐朝通聘唐太宗的固執己見此時的大唐面臨內憂外患,內有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外有強盛且一直想效仿北魏道武帝入主中原的東突厥。李淵對外奉行「遠交近攻」之策,交好西突厥,對東突厥則採取隱忍防禦之策,曲盡禮節,集中精力整合內部。武德九年(626年),東突厥在玄武門之變後突襲至距首都長安僅40裡的涇陽,而後一路挺進,陳兵二十萬兵於渭水北岸,威脅長安。
  • 大唐帝國1237萬平方公裡版圖是如何煉成的?
    此時的大唐面臨內憂外患,內有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外有強盛且一直想效仿北魏道武帝入主中原的東突厥。李淵對外奉行「遠交近攻」之策,交好西突厥,對東突厥則採取隱忍防禦之策,曲盡禮節,集中精力整合內部。武德九年(626年),東突厥在玄武門之變後突襲至距首都長安僅40裡的涇陽(今陝西涇陽縣),而後一路挺進,陳兵二十萬兵於渭水北岸,威脅長安。
  • 殊勝的《大唐西域記》
    新朋友可點擊本文標題下「瀋陽法輪寺」,查看微信帳號並加關注,點擊【查看歷史信息】閱讀之前發送內容今天,我們從這裡開始講起,根據玄奘大和尚所著《大唐西域記因為我把玄奘《西域記》裡面的大部分內容,已經翻譯成藏文了,先念一遍藏文,然後念漢文,這樣讓藏族的出家人也有一點收穫,因為藏族的出家人是從來沒聽過這個《大唐西域記》的,可是《大唐西域記》很重要。在1400年前,公元600多年,玄奘大和尚到印度,來回總共19年左右。
  • 大唐最大在龍朔:唐朝疆域版圖在唐高宗李治龍朔年間達到了最盛
    虎父無犬子,唐高宗李治雖然不如父親李世民能戰善戰,但卻也稱得上一代明君,在位期間平定漠北,控制西域,徵服朝鮮半島,使得唐朝疆域版圖達到了最盛。當時大唐經過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已變得非常強大,是國際上名副其實的大國,也是周邊各國共推的「萬國之主」,同時新羅當時與大唐關係較好,所以唐高宗答應了新羅使者的懇求,向百濟國王下詔令其歸還所佔新羅城池,但是收效甚微。
  • 曾幫助大唐建國的突厥,後來怎麼被大唐給玩死了?一個原因最致命
    其中,東突厥可汗汗室為原統一突厥可汗的正支嫡系,因此東突厥仍常被稱為「突厥」。在這一時期,他們也曾臣服於隋朝,只是隋末天下大亂,突厥再度強大,許多割據勢力依附於東突厥,如竇建德、王世充等。擔任過太原官職的李淵與突厥多次交戰,他十分了解突厥的實力。因此,李淵倒也毫不含糊,直接向突厥示好,希望能得到支持。
  • 西洋棋實用戰術組合方法
    對局完成開局到了中局階段,雙方都要制定一些作戰計劃,為實現這些計劃,需要進行一系列的運子、棄子、取勢等技巧,這需要依靠一些戰術技巧和方法。所謂戰術,就是作戰方法,通過強制的方法獲得一定的優勢。 什麼是閃擊?
  • 唐滅西突厥之戰:打造大唐最大版圖
    成立安西都護府,負責打通商路,並發動了吐谷渾、高昌、龜茲等一系列戰爭,使大唐的勢力在西域逐步站穩了腳跟。此時,在西域廣大的土地上,只有一個西突厥有實力與大唐為敵。然而,西突厥離大唐過於遙遠,勞師遠徵,並非上策。李世民制定了分化瓦解,離強和弱的戰略,從政治上進行控制。並安撫歸降的西突厥王室成員阿史那賀魯,任命他為左驍衛將軍、瑤池都督,牽制西突厥。
  • 唐朝生活指南之戰爭篇:大唐邊疆總是出事,東西南北都不消停
    東邊的高句麗、新羅、百濟個個都有變動;西邊的突厥一直在發展, 總是試圖挑撥大唐和「鄰居」的關係; 大唐南邊的西南地區,你看得見文成公主浩浩蕩蕩的和親隊伍,但看不到大唐和吐薦那些根本停不下來的戰爭,你知道《仙劍奇俠傳》裡的南詔公主,但不定知道南詔和唐朝也有爭端;大唐北方,東突厥曾經以20萬大軍包圍了長安,還有薛延陀……大唐的周邊,東南西北都不安定。
  • 西域的繁榮和弱小,導致三大帝國搶奪,結果三大帝國都因此而沒落
    從漢朝開始,基本上凡是佔據過西域的王朝,都成了超級大帝國,如兩漢時期、大唐帝國時期以及曹魏時期,次一點的如隋朝時期,都佔據了部分的西域;故而經濟發達,國家國力繁盛。西域的重要性,直到元朝以後,準確的說是宋朝以後,才漸漸開始消弱,宋朝因為連幽雲十六州都無法收回,西北有西夏擋路,無力拓展,加上科技的進步,因此海航興起,如泉州、廣州、寧波等港口城市,吞吐量巨大。
  • 被顛倒的「騎兵砍坦克」真相:波蘭騎兵團帶著坦克,德軍反而沒有
    在二戰歷史上,有一場被世人熟知的奇特戰鬥——就是「波蘭騎兵刀砍德軍坦克」。一些二戰類書籍經常引用這個戰例,比如說「宣告騎兵時代的滅亡」,或者是「波蘭騎兵不學現代軍事知識的下場」,甚至誇張為「波蘭騎兵沒見過真正的坦克」。然而事實上,這個所謂「騎兵砍坦克」的故事才真的是一個神話。
  • 大唐帝國最遺憾的一場戰役,決定了之後千年的亞洲版圖(上)
    公元583年,隋朝開皇三年,突厥汗國分裂,成為東突厥和西突厥。   公元626年,大唐武德九年,東突厥大軍進逼長安,太宗皇帝親赴前線,訂立「渭水之盟」。   公元627年,貞觀元年,薛延陀反東突厥,建立薛延陀汗國,隨後跟唐朝結盟,共同打擊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