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根據《大唐李衛公兵法》,唐軍的作戰核心思想仍是步兵先釋放大量箭矢,之後嚴陣接敵,騎兵與「奇兵」伺機迂迴包抄衝鋒,但有趣的是,包括兵書作者、名將李靖自己,在西域實際作戰時往往將步兵、輜重丟在後方,單獨率領精銳騎兵(有時候包括騎馬步兵)進行長途的奔襲。正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作戰具體方式一定要切實結合實際情況。而這種「騎兵閃擊戰」戰術,正適用於當時唐軍對東突厥的戰場。
壁畫中唐軍騎兵部隊
武德九年(626 年)八月,李世民剛通過「玄武門之變」,得到了皇太子合法繼承人的位置,並掌握了「節制天下兵馬」的權力。而當時東突厥汗國勢力還是較為強大和穩定的,東突厥赫利可汗趁唐朝政局不穩,率領10 萬騎兵入侵,李世民則與東突厥達成了略帶妥協的「渭水之盟」,唐朝之後一直處於休養生息的狀態。
東突厥汗國作為之前唐朝的強大對手,此後不久,卻頻頻出現內亂,一部分突厥部族轉而歸順唐朝——突厥突利可汗由於和赫利可汗的矛盾加深,向唐朝上表請求歸附。隨後,其所轄薛延陀等部也相繼叛離。至貞觀三年(629 年),又恰遇暴風雪與乾旱,大量牲畜死亡,發生嚴重的饑荒,族人紛紛離散。唐代州都督張公瑾於是上奏請求討伐東突厥。唐太宗同意了他的意見,任命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張公謹為副總管,討伐東突厥,又任命華州刺史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合兵力十餘萬,均受李靖節度,分兵進攻突厥。
貞觀四年(630 年) 正月,李靖率領3000 精銳騎兵(應該是不披馬鎧的重騎兵),冒著嚴寒,從馬邑(今山西朔縣)出發,向惡陽嶺挺進。頡利可汗萬萬沒有想到唐軍會突然到來,兵將相顧,無不大驚失色。李靖探知這一消息,密令間諜離間其心腹, 其親信康蘇密前來投降。李靖迅即進擊定襄,在夜幕掩護下,一舉攻入城內,俘獲了隋齊王楊暕之子楊政道及原煬帝蕭皇后,頡利可汗倉皇逃往磧口(今內蒙古二連浩特西南)。
太宗對此大加讚賞:「古今所未有,足報往年渭水之役!」在李靖勝利進軍的同時,李勣也率軍從雲中(今山西大同)出發,與突厥軍在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北)遭遇。唐軍經過猛烈的衝殺,將東突厥軍隊打得潰不成軍。頡利可汗一敗再敗,損失慘重,遂退守鐵山,收集殘兵敗將,只剩下幾萬人馬。
東突厥在數次正面作戰失敗之後,逃竄到鐵山,殘餘兵力仍有數萬人。頡利可汗派使者執失思力謁見太宗,當面謝罪,請求投降,自己入朝抵罪。李世民派鴻臚寺卿唐儉等人撫慰,又令李靖領兵迎接頡利。
其實頡利可汗內心尚在猶豫,想等到草青馬肥的時候,再逃回到漠北重整旗鼓。李靖率領自己的軍隊與李勣在白道會合,共同謀劃道:「頡利雖然被打敗, 其兵馬還很強大,如果走磧北一帶,頡利可依靠舊部族,道路阻隔而且遙遠,恐怕一時很難追上。
現在朝廷的使節已經到了突厥營地,突厥頡利可汗一定覺得寬慰,如果挑選精銳騎兵一萬人,帶著二十天的糧草前去襲擊,可以不戰而生擒頡利。」二人將他們的計謀告訴張公瑾,張公瑾說:「聖上已下詔接受他們投降,大唐的使者在對方那兒,怎麼能進攻呢?」李靖說:「當年韓信就是靠偷襲打敗齊國的。唐儉等人不值得憐惜!」於是率兵夜間出發,李勣隨後,行軍到陰山,遇上了突厥一千多營帳,將他們全部俘獲。
而頡利可汗對此並不知曉,見到大唐使者唐儉後十分高興, 內心稍稍安定,卻不知道李靖派唐將蘇定方帶領200 名騎兵作為前鋒,趁大霧秘密行軍向他的指揮所殺來。當唐軍的騎兵距離突厥牙帳只有7 裡時,突厥兵才發現,頡利上馬先逃,李靖大軍趕到,突厥兵紛紛潰敗。唐儉還算靈活,及時脫身回到唐朝。李靖軍隊殺死突厥兵1萬多人,俘虜男女十餘萬人,得牲畜數十萬頭,殺掉隋義成公主,生俘她的兒子疊羅施。頡利可汗還想率領剩下的1 萬多人渡過沙漠,李勣則率領軍隊守住磧口, 頡利兵至,通不過去,手下的部族首領均率兵眾投降,李勣俘虜5 萬多人還朝。此戰開拓土地從陰山北到沙漠,捷報迅速傳到了朝廷。
最後,頡利可汗逃至靈州西北,想從那兒投奔吐谷渾,但唐將李道宗領兵繼續進逼,頡利率幾名騎兵趁夜逃跑,最終仍被抓住,行軍副總管張寶相率領大批兵力包圍沙缽羅營帳,俘虜頡利送回長安。對東突厥的戰爭在不停歇的「騎兵閃擊戰」下結束,曾經在隋朝、唐朝初期一直對中原地區具備重大軍事威脅的東突厥汗國,宣布滅亡。
在這些作戰中,作為統帥的李靖充分發揮了「精騎」的優勢,首先保證在首戰中可以擊敗突厥人,然後就用這些精銳騎兵進行不停歇的追擊。因為所謂一支軍隊被擊潰,大部分情況下指的並不是所有的人員都被殺或被俘(除非圍殲戰),而是其指揮系統和管理系統被暫時或永久性重創或摧毀,很多人員既沒有被殺也沒有被俘,而是跑散了。他們是否還聽主帥的指揮重新加入戰鬥,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甚至他們仍在軍事編制中,卻不一定在這段不利的時期遵循統帥的命令。
唐軍不披馬鎧的重騎兵與輕騎兵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一個「剩百餘騎」逃走的統帥沒隔多久就又組織了一支可觀的軍隊,這些軍隊往往大部分都不是後組建的後備軍,而是統帥重新召集的舊部。這些舊部究竟能不能召集得回來,就只能看統帥的本事和客觀形勢了。而不停歇的「騎兵閃擊戰」就是為了讓對手的統帥沒有條件組織軍隊,始終處於逃亡與崩潰的狀態中。所以在議和期間,李靖才不顧上命,堅持繼續進行打擊,使得頡利可汗沒有任何時間可以組織反擊力量直至被完全摧毀。
這種「騎兵閃擊戰」自然有自己的條件。如果敵方控制區多陣地、城池、要塞等工事或天險,敵方只需要少量的兵力即可完成防守任務,我方騎兵進入敵領土還要擔負繁重的攻堅任務,那麼「騎兵閃擊戰」是難以完成的。所以往往這種成功的戰例出現在對純遊牧民族的戰爭中。後者控制區域地形廣闊,往往無險可守,沒有穩定的防禦陣地體系,雖然有利於移動的優勢,但一旦被對手發現具體位置, 遭到突襲,將毫無抵抗力,甚至會造成整個防禦體系的瞬間崩潰。
本文摘自《戰爭事典050:大唐西域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