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顛倒的「騎兵砍坦克」真相:波蘭騎兵團帶著坦克,德軍反而沒有

2020-12-20 騰訊網

在二戰歷史上,有一場被世人熟知的奇特戰鬥——就是「波蘭騎兵刀砍德軍坦克」。一些二戰類書籍經常引用這個戰例,比如說「宣告騎兵時代的滅亡」,或者是「波蘭騎兵不學現代軍事知識的下場」,甚至誇張為「波蘭騎兵沒見過真正的坦克」。

然而事實上,這個所謂「騎兵砍坦克」的故事才真的是一個神話。這個神話不僅貶低了波蘭軍隊的軍事水平,而且完全顛倒歪曲了歷史事實——參加這場戰鬥的波蘭騎兵團恰恰帶著坦克,而參戰的德軍步兵師其實一輛坦克都沒有!

「騎兵砍坦克」的神話

關於這場神話般的戰鬥,有些作品是這麼敘述的:

「波蘭戰役打響後,古德裡安率第19裝甲軍迅速突破波蘭邊境防線,9月1日晚渡過布拉希河,9月3日推進至維斯瓦河,完成了對波蘭走廊地區波軍「波莫瑞」集團軍的合圍。

在被圍波軍突圍時,由於不了解坦克的性能,以為德軍坦克的裝甲不過是用錫板做成的,所以用整整一支精銳騎兵旅(據稱是「波莫斯卡」騎兵旅)集體向德軍裝甲部隊發起衝擊。這些波蘭騎兵如波濤般衝上前去,用他們手中的長矛和馬刀向德軍坦克猛攻。德軍見此情景都驚呆了,但很快清醒過來,無情地用坦克炮和機槍向波軍騎兵進行掃射,並用履帶碾壓波軍。波蘭騎士們想像中的大決戰,變成了一邊倒的屠殺,數以千計的波蘭騎兵倒在血泊中。」

在《古德裡安回憶錄》裡也寫到:「波蘭的騎兵因為不懂得我們戰車的性能,居然用他們的長矛和刀劍向戰車衝鋒,結果遭受了極大的損失。」當時,古德裡安擔任第19裝甲軍軍長,指揮該軍切斷但澤走廊。

通過納粹德國的宣傳,以及一些後世作品的渲染,波蘭騎兵被當作了「與時代脫節」的落後分子,甚至被形容為「拿著中世紀的裝備」。更有甚者,1959年波蘭曾拍攝過一部二戰電影《洛特納》,裡面引用這個故事,出現了波蘭騎兵刀砍坦克的悲壯鏡頭,看似體現了一種悲劇英雄主義,卻反而鞏固了這些偏見。

然而,歷史上真正發生的故事,卻與這些神話傳說截然不同。

開戰第一天,英勇衝鋒的波蘭第18騎兵團

關於「騎兵砍坦克」的說法,源自於1939年9月1日的著名戰鬥——「克羅詹蒂衝鋒」。在這場戰鬥中,波蘭騎兵進行了一次勇敢的騎馬突擊,但遭到嚴重損失。

參加這場戰鬥的波蘭騎兵,屬於第18「波美拉尼亞-烏蘭」騎兵團(隸屬「波美拉尼亞」騎兵旅,即《古德裡安回憶錄》中提到的「波莫斯卡」騎兵旅)。該團團長為卡齊米日·馬斯塔雷什(Kazimierz Mastalerz)上校。

與傳說不同,「波美拉尼亞」騎兵旅並沒有發動所謂的「整旅規模的騎兵集團衝鋒」,客觀條件也不允許。該旅共下轄3個騎兵團(第2、第16、第18騎兵團)、1個騎馬步兵團(第8騎馬步兵團)、1個馱馬炮兵團(第11炮兵團)以及若干輔助部隊。參加「克羅詹蒂衝鋒」的波蘭騎兵,只是第18騎兵團的一部分,為該團的第1、第2中隊,加上後援的第二梯隊,一共投入了250名騎兵。

當面的德軍為德國第76步兵團,屬於第19裝甲軍第20摩託化步兵師,團長為漢斯·高爾尼克上校。參戰德軍大約有800人。

這場戰鬥開始於9月1日傍晚19時,德軍裝甲部隊在開戰第一天迅速推進,嚴重威脅到了波蘭「波莫瑞」集團軍的側後方。為了掩護友鄰部隊的撤退,波蘭第18騎兵團果斷地向德軍側翼發起了反擊。

當時,德軍第20摩託化步兵師位於第18裝甲軍的左翼,伴隨第3裝甲師前進。經過一整日的推進,德軍第20師下屬的第76步兵團正在克羅詹蒂村一帶的空曠地帶停頓休息。第18騎兵團的偵察兵發現這一情況後,迅速向團長馬斯塔雷什上校匯報。馬斯塔雷什上校迅速命令第1、第2騎兵中隊發起衝鋒,突擊由第1中隊指揮官尤金尼烏斯·維耶西亞克率領,該團其餘兩個中隊和兩輛TK3坦克作為預備隊布置在後方。

波軍第1、第2中隊大約150名騎兵,手持騎兵矛和馬刀,如一股浪濤般殺入德軍第76步兵團的隊列。德軍猝不及防陷入混亂,被波軍砍死一些人後,大部分逃入了附近的森林裡。就在波軍騎兵乘勝追擊時,卻遭到另一個方向的火力襲擊!

參戰德軍沒有一輛坦克,打垮波蘭騎兵的是它們!

當波軍騎兵正追殺德軍步兵時,德軍第20摩託化步兵師麾下的幾輛裝甲偵察車就在附近。這些裝甲偵察車裝備有20毫米機關炮和MG34機槍,對著衝殺的波蘭騎兵進行猛烈地掃射,波軍的衝鋒戛然而止。

參戰的德軍裝甲偵察車,應該是Sd.Kfz.231型輪式裝甲車。Sd.Kfz.231型裝甲車全重8.3噸,分為六輪和八輪兩種,最大速度85公裡/小時,乘員4人。兩種款式均裝備有20毫米機關炮和7.62毫米MG34機槍。德軍裝甲部隊和摩託化部隊中,都會下轄若干偵察營,裝備這些輪式裝甲偵察車。戰爭結束前,Sd.Kfz.231系列裝甲車一共生產了1300多輛。

也就是說,在克羅詹蒂村的戰鬥中,根本沒有一輛德軍坦克參戰。

波蘭騎兵在遭到突然的火力襲擊後,被迫退到一座小山後。團長馬斯塔雷什上校看到維耶西亞克率領的突擊部隊被困,和副團長一起帶著第3、第4騎兵中隊的部分兵力大約100名騎兵趕來救援(兩輛坦克並沒有參戰記載)。但是,騎兵在空曠地帶根本無法躲避機槍和機關炮的火網,不少人中彈死傷。雖然參加衝鋒的多數波蘭騎兵成功撤出,但第18騎兵團團長、副團長以及第1中隊隊長等人先後壯烈戰死。

卡齊米日·馬斯塔雷什上校,1894年11月20日出生於捷克,1914年參加了俄國的波蘭軍團第一旅,擔任騎兵。馬斯塔雷什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蘇波戰爭,在1934年晉升為上校。在1939年8月1日,他被任命為波美拉尼亞騎兵旅第18騎兵團的團長。在德波開戰第一天,馬斯塔雷什上校就獻出了生命,死後葬在了喬尼斯。

據戰後學者的統計,波軍第18騎兵團這場戰鬥中死亡19-25人,40-50人負傷。德軍第76步兵團有11人戰死,9人負傷。波蘭騎兵雖然輸掉了這場戰鬥,但卻有效遲滯了德軍第20摩託化步兵師的推進速度,確保了友鄰的波蘭第9步兵師的成功撤退。由於第18騎兵團的英勇犧牲,波蘭「波莫瑞」集團軍總指揮在次日就授予該團榮譽稱號。

戰場裡並不存在德國坦克,反而有波蘭坦克

克羅詹蒂一戰雖然規模不大,卻在世界戰史上卻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戰鬥的第二天,也就是9月2日,德國軍方將一名德國記者和兩名義大利記者帶到了克羅詹蒂村戰鬥現場。其中一位義大利記者因德羅·蒙塔內利撰寫了一篇報導,他在文章中虛構了「波蘭士兵用軍刀和長矛攻擊德國坦克」的故事。這位義大利記者僅僅看到了戰場上倒斃的一些波軍戰馬,以及事後才趕到現場的德軍坦克,就全憑自己想像杜撰了整個故事內容。

然而,這篇虛構的故事卻在西方國家迅速傳播,造成很大輿論影響,並迅速形成了世界對波蘭騎兵錯誤的刻板印象。納粹德國也開動了宣傳機器為自己造勢,德國雜誌《國防軍》在9月13日公然造謠稱:「波蘭人嚴重低估了德國的武器,因為波蘭當局曾暗示德國坦克是用錫板製作的,從而導致了一次怪異的戰鬥……」

然而事實上,克羅詹蒂戰鬥和謠傳是完全不一樣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此戰根本沒有德國坦克參戰。相反,參戰的波蘭第18騎兵團,在第二梯隊裡帶著了TK3/TKS輕型坦克。

TK3和TKS坦克,是二戰中的波軍主力坦克,由英國「卡登·洛伊德」Mk.VI超輕型坦克發展而來。「卡登·洛伊德」是一款著名的超輕型坦克,僅裝備有一挺機槍,但由於造價便宜操作簡單,在不少國家都頗受歡迎,義大利和波蘭等國都引進過這款坦克進行大量仿製。

波蘭在「卡登·洛伊德」Mk.VI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國產的TK系列坦克。其中,TK3坦克在1931年開始投入使用,經過改進的TKS在1933年投入使用。TK3/TK3坦克全重只有2.4-2.6噸,正面裝甲為6-10毫米,乘員為2人,最大速度為40-46公裡/小時,續航能力在180-200公裡左右。兩種坦克分別生產了300輛和290輛,佔了開戰時波軍坦克(共約800輛)的大部分。

此外,波蘭騎兵旅還配屬有37毫米博福斯反坦克炮(600米距離可穿透26毫米裝甲),以及7.92毫米的1935型反坦克步槍,具有較強的反坦克作戰能力。

被世人低估的波蘭騎兵

在真實歷史上,當時的波蘭騎兵正在向機動化和摩託化方向改革,騎兵旅開始編入若干輕型坦克、裝甲車和反坦克炮兵。戰爭爆發時,波蘭共擁有11個騎兵旅,主要作為戰役機動後備部隊使用。這些騎兵旅可迅速機動到任何作戰地點,然後下馬作戰,以機槍、步槍、反坦克槍和迫擊炮、反坦克炮作為主要武器。當時,波蘭騎兵大部分已經淘汰了長矛,僅有少數人還將騎兵矛作為近戰武器,但所有騎兵都備有佩刀。

波蘭騎兵雖然原則上主要以下馬作戰為主,較少進行騎兵衝鋒,但騎兵傳統作風依然存在,德波戰爭裡至少記錄過15次波蘭騎兵的衝鋒戰。與傳統說法不同,波軍15次騎兵衝鋒多數都取得了較好的作戰效果。例如在9月1日,波蘭第19騎兵團突擊德軍第4裝甲師,對德軍坦克部隊造成很大混亂。9月25日,波蘭第25騎兵團突擊德軍第8步兵師指揮部,甚至俘虜了該師師長在內的100名俘虜。

而且,德軍在戰爭中也使用了不少騎兵部隊,甚至於雙方還發生過騎兵之間的格鬥戰。例如9月2日,波蘭第19騎兵團與德軍偵察騎兵發生遭遇,將對方徹底擊潰。

波蘭騎兵部隊最值得稱道的一戰,當屬9月1日爆發的莫克拉戰役。在此戰中,波蘭「伏爾希尼亞」騎兵旅與步兵、裝甲列車協同作戰,在防禦中重創了德軍第4裝甲師。波軍斃傷德軍800多人,擊毀上百輛坦克裝甲車,其中包括50輛坦克。波軍則僅傷亡500人,另有300匹戰馬死亡,並損失一輛輕型坦克。德軍第4裝甲師在整個波蘭戰役中損失慘重,配屬的300多輛坦克損失了三分之二,在德軍閃電戰的光芒下顯得異常難看。

著名的「波美拉尼亞」騎兵旅,也並非像古德裡安所說那樣「開戰前三天就被殲于波蘭走廊」。參加「克羅詹蒂衝鋒」的第18騎兵團,和友鄰的第16騎兵團,在阻擊古德裡安第19裝甲軍的防禦戰中基本損失殆盡,但卻讓騎兵旅的其他部隊得以突出重圍。「波美拉尼亞」騎兵旅殘餘部隊,和其他騎兵部隊組成聯合部隊後且戰且退,在9月20日參加了華沙保衛戰,最終在9月28日的投降令下被迫放下武器。

在整個波蘭戰役中,波蘭付出了6萬多人戰死,13萬人負傷的代價,另外還有近70萬人放下武器。相比之下,德軍也付出了1.6萬人戰死,3萬多人負傷的代價,並非贏得很輕鬆。

德軍的「閃電戰」只是一種戰術的創新,德軍和波蘭、法國軍隊相比,武器方面並沒有真正的代差,在局部戰鬥中德軍並不會變得「刀槍不入」。「閃電戰」戰術的發展也有一個歷史過程,但歷史上的一些錯誤傳聞,卻過分誇大了德軍的「無敵」,從而歪曲了軍事技戰術演變的真正歷史。(作者:陶慕劍)

相關焦點

  • 波蘭騎兵用長矛向德國坦克進攻的傳說是假的
    二戰時期,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德軍在入侵波蘭的時候,波蘭騎兵手拿長矛,向德軍坦克發起攻擊,最後英勇犧牲。波蘭騎兵們使用長矛的照片,被義大利戰地記者拍了下來,在歐洲引發了轟動。那麼,這個故事是真實的嗎?波蘭騎兵有沒有拿著長矛衝向坦克呢?
  • 騎兵砍坦克?真實的波蘭軍隊沒這麼不堪,在波蘭戰役裡表現尚可
    如果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裡的波蘭軍隊,網絡段子總是層出不窮,其中一個最為著名的段子就是波蘭騎兵用馬刀砍坦克,說的是在波蘭戰役期間,波蘭軍隊的騎兵勇敢的用馬刀迎戰德國坦克,最後被德國裝甲部隊打的七零八落。當然了,熟悉歷史的人會知道這是個笑談,波蘭軍隊雖然說輸給德國人,可其作為歐洲軍隊,又曾經擊敗過蘇軍,怎麼也不會愚蠢到用馬刀去砍坦克。
  • 二戰波蘭戰役照片:波蘭騎兵對抗德國坦克,蘇德聯手瓜分波蘭
    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德軍在波蘭戰役期間,投入了44個師,其中7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4個摩步師,1939架飛機,2800輛坦克,共計88.6萬,此外還有62個師的預備隊。
  • 法國騎兵坦克,為捍衛法國而生卻淪為德軍俘虜,索瑪S-35中型坦克
    二戰前,法國曾裝備了一種中型坦克,這種坦克皮糙肉厚,速度快。它被稱呼為拿破崙的騎兵,軍官們對它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夠重現法蘭西騎兵的輝煌,但它卻最終沒能守住法蘭西,它就是索瑪S-35坦克。
  • 二戰中讓人嘀笑皆非的奇葩一幕:此國竟用騎兵單挑坦克!
    一個久為流傳的掌故,說二戰初期,德軍進攻波蘭時,波軍騎兵提著長矛衝向德軍坦克。並且,此說法還繪聲繪色,講波蘭軍隊根本不曉得坦克的厲害,還以為像木馬圍城那般,只是一個外表偽裝的空殼殼呢。結果呢……結果相信這事的人,都被騙了。
  • 二戰德軍裝甲部隊大出風頭,騎兵部隊卻鮮為人知,百萬軍馬維持千裡...
    1943年4月,德軍正式組建新兵種「裝甲部隊」(包括坦克和反坦克、重型突擊炮、裝甲偵察、裝甲步兵和摩託化步兵部隊)。原來的騎兵逐漸被吸收到其他步兵單位,或被改造成輕型的半機械化部隊,但昔日的老兵們仍然習慣穿著傳統的鑲金邊騎兵服,軍官們仍然自豪地把自己稱為騎兵。
  • 戰場上的雄鷹-波蘭翼騎兵,曾擁有輝煌戰績,但最終結局令人惋惜
    大約在1526年,為了抵抗來自東方的韃靼人,波蘭仿照匈牙利人的輕騎兵建立了一支常備部隊:以翼騎兵為主力,裝備了火槍和複合弓哥薩克騎兵為輔助。在歷史上,沒有任何國家和民族有這樣奪人眼目的騎兵裝束。這場會戰慘烈無比,雙方的馬刀和戰馬交織在一起,最終剽悍粗獷的哥薩克騎兵遭到了自蘇聯成立之後的第一次慘敗,波蘭騎兵擊敗了他們。但就在十幾年後,已經沒有了翼飾的波蘭騎兵卻遭到了一次慘敗。這次慘敗,讓波蘭騎兵幾乎從地球上消失。1939年,納粹德國以閃電戰襲擊了波蘭。
  • 強弩之末:TK-3坦克,「布楚拉河戰役」中波蘭最後的掙扎
    「布楚拉河」中的波蘭坦克和騎兵 波蘭的波茲南軍隊第71裝甲營只有一個連裝備了坦克裝甲車,而他們的坦克中有13輛TKS和TK-3坦克,其中只有
  • 號稱第二陸軍強國居然被拿來當試煉少將還拿馬刀打坦克
    波蘭方面有七個集團軍,870輛坦克,407駕飛機,40個步兵師,4個騎兵團,3個槍騎兵團,兩個摩託化旅,總兵力約達100萬,雙方部隊數量對比懸殊,德國已佔有絕對優勢,如果以軍事裝備對比的話,德國更是佔有更大的優勢開戰當天,精於計劃的德國人,決定於凌晨三點半對波蘭發動進攻,選擇凌晨三點半進攻是因為,三點半是人熟睡的時間,既然是熟睡的時間
  • 二戰;德軍攻勢下的波蘭剪影,淪為廢墟的華沙
    德軍閃擊波蘭正式拉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面對強大的納粹軍團,波蘭幾乎節節敗退。圖為1939年,從一架德軍中型轟炸機機艙看到的尚未遭襲的波蘭城市。面對德軍強大的制空能力,波蘭政府毫無辦法。圖為納粹德軍入侵波蘭時的先頭部隊。
  • 德軍「最不起眼」部隊,戰場無所適從!一個師連標誌都來不及做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軍給人們的印象:德軍大批裝甲部隊發動「閃電般」凌厲攻勢,並橫掃歐洲大陸的,機械化無疑成為了戰爭初期德軍勝利的法寶。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真正驅動納粹龐大戰爭機器的不僅僅是坦克鐵輪,大批結隊而行的戰馬也功不可沒。
  • 盤點世界歷史上十大騎兵之「最」
    拜佔庭重騎兵戰功累累,唯一的敗績也是最後的一次,1071年拜佔庭帝國在曼茲科特大敗於土耳其塞爾柱王朝輕騎兵之手,超重裝騎兵從此退場,再沒有出現。  六、最不專業的騎兵部隊--龍騎兵  近衛擲彈騎兵和近衛波蘭槍騎兵是拿破崙的所有騎兵部隊中僅有的從來沒有被敵方騎兵擊敗過的兩個團,其他團或多或少都有過敗績。  九、最不怕死的騎兵部隊--波蘭騎兵
  • 《新四軍騎兵團徵戰發展紀實》
    這支部隊是新四軍以及後來的華中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惟一的建制騎兵團,是彭雪楓的三件寶(《拂曉報》、拂曉劇團、騎兵團)之一。本書講述的就是這支英雄部隊的傳奇故事。    新四軍、華東野戰軍惟一的建制騎兵團!    根據地的老鄉們說,騎兵團神了,快如風,閃如電,眨眼就到跟前,說話就無影無蹤,那馬的四蹄都不著地!    國民黨軍的士兵說,跟共產黨的步兵打,打不贏還能跑,跟騎兵團打,你就等死吧!    新四軍第4師的指戰員說,彭師長三件寶,《拂曉報》、拂曉劇團、騎兵團。
  • 德軍第一次實施閃電戰,數小時突破百萬波蘭軍隊的防線,世界懵了
    德軍轟炸機群呼嘯著向波蘭境內飛去,目標是波蘭的部隊、軍火庫、機場、鐵路、公路和橋梁。幾分鐘後波蘭人便第一次嘗到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來自空中的突然死亡與毀滅的滋味。邊境上萬炮齊鳴,炮彈如雨般傾瀉到波軍陣地上。約1小時後,德軍地面部隊從北、西、西南三面發起了全線進攻。
  • 二戰揭秘:波蘭戰役裡德國是怎樣使用閃擊戰的
    那時候坦克被書上定義為比較方便移動的大炮,突出了大炮站樁防禦以及火力驚人的特點,但是卻不看重機動性。而古德裡安認為坦克因該注重機動性,沒有機動性的坦克就和大炮拖著走沒有什麼區別。為此,古德經常利用演練的機會發表對新坦克改良的觀點,他覺得就是大家都認為坦克偏向於防守,而戰爭恰恰不按常理出牌更能夠克敵制勝,所以,他覺得如果坦克著重於速度的提升肯定會大放異彩。
  • 波蘭戰役裡第一次運用的閃電戰,推動了現代軍事理論的發展
    波軍的參戰人數達到了100萬人,其中還投入了坦克和飛機大炮分別為880輛、900架和4200門大炮,有7支軍團,4支戰役集團,30個步兵師團、11個騎兵團。從對數據上,我們可以看到波軍和德軍的差距,那就是現代軍事設備差距太過於懸殊。閃電戰詮釋著風馳電掣般的速度!
  • 1241年裡格尼茨,最後的波蘭騎兵與西徵蒙古騎兵之間的終極對決
    亨利二世把部隊按照歸屬分為四個部分,西裡西亞騎兵們在正中最前排,後面是奧波萊和克拉科夫的騎兵,最後是聖殿騎士和傭兵團以及亨利自己的西裡西亞騎士,兩翼就交給巴伐利亞礦工和農民來掩護。對面的蒙古軍就要簡單直白許多,他們仿照波蘭聯軍的布置,把部隊也分作四部呈T字隊形。左中右都由輕裝騎兵和弓騎兵構成,後方則留有數量不多的重騎兵和預備隊。各部隊之間留出了充分間距,以便隨時機動。
  • 旨在支援步兵進攻的步兵坦克?步兵坦克在戰場上價值幾何?
    但偏偏在戰爭爆發前,有這麼一種被用於掩護步兵存在的坦克,也就是所謂的步兵坦克,而且這種模式在當時還大行其道,戰爭中英國更是一路把步兵坦克走到了底。那麼步兵坦克到底是如何出現,在戰場上又到底有沒有用呢?以索姆河戰役為例,英軍一天倒斃在德軍機槍之下的士兵就多達六萬,這在過去是難以想像的傷亡數字。而當時對付塹壕,雙方也實在沒有什麼好辦法,基本上只能用人命去填,直到英國人把他們的馬克Ⅰ型坦克扔到了戰場上。當時英國人開發出坦克,主要目的就是用來突破塹壕,讓自己的攻擊效率能夠更高一點。
  • 1939年德國為何選擇進攻波蘭,而不是英法?因為一戰埋下了禍根
    陸軍方面,波蘭不僅擁有坦克700餘輛,還有騎兵,數量高達20萬,火炮數量也有4300枚,各型火炮一應俱全,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卻被德國打得狼狽不堪。由于波蘭所處的地理位置特殊,歷來都是歐洲各強國爭奪的焦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是戰敗國,而波蘭是個內陸國家,波蘭割了很大一片德國領土,其中德國的但澤走廊劃給了波蘭,作為波蘭海岸線走廊。
  • 坦克的娘化之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
    1916年、索姆河戰役中登場的英國坦克極大刺激了德軍,後者很快也啟動了自己的坦克開發項目,其最終的產品被稱為A7V,這種坦克也在《戰地1》中登場,其怪異的外形令人印象深刻,在戰爭末期,德軍訂購了約200輛A7V,但最終交付的只有不到30輛。這些坦克都有命名,其中使用女性名字的至少有四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