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史上的那些個第一
中山大學不僅是國際知名的高等學府,也是廣州優秀的城市景觀。在香花綠樹、靜水悠山之中掩映的一幢幢紅牆綠瓦的小樓,帶著濃厚的歷史感,令人過目難忘。它們當中,三層高的馬丁堂又顯得格外突出,因為它不僅是大學裡最古老的建築,而且也是中國最早的一座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建築,始建於1905年。同一年,廣州的沙面島上,四層高的瑞記洋行新大樓開始建設。《商埠志》也將它稱為「華南地區第一棟真正意義上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
廣州大學彭長歆教授在其論述中指出:馬丁堂和瑞記洋行誰是中國近代第一幢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也許並不重要,但他們傳遞出一個重要信息,在20世紀初,由磚石鋼骨混凝土向鋼筋混凝土結構過渡的交匯點上,近代嶺南乃至中國與世界先進國家是基本同步的。在這個過程中,美國土木工程師伯捷與澳大利亞建築師帕內在廣州所辦的治平洋行為中國近代鋼筋混凝土結構技術的引入做出了極大貢獻。所以,廣州是鋼筋混凝土建築傳入中國的第一站。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卜松竹
使用鋼筋混凝土 中國與世界同步
實際上,根據學者謝少明的研究,我們可以知道,馬丁堂最初的設計方案採取的是磚石鋼骨混凝土混合結構。這種結構是用鍛鐵做成鋼梁,在梁間以生鐵板搭接,其上澆築混凝土製成樓板。它從18世紀末開始盛行,1900年前後傳入中國。馬丁堂誕生時,磚石鋼骨混凝土混合結構已經基本走到了發展的終點,所以在導入中國後,幾乎立刻便被更新的技術——鋼筋混凝土取代。
1905年11月,美國紐約的斯託頓事務所完成了馬丁堂的最終設計,當時稱之為「東堂」。治平洋行也參與了建築設計。大概由於路途遙遠等原因,斯託頓事務所的工作最終交給了治平洋行。伯捷和帕內決定,採用「康」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技術來完成它。該結構的技術核心是美國人康(Julius Kahn) 發明的「康式綁紮型鋼筋」。
馬丁堂建造最初主要作為學生課堂之用,並劃出一間作為博物館,二樓和三樓的一部分一度作為圖書館臨時館址,並一直沿用到1982年。1912年5月9日,孫中山應鐘榮光的邀請蒞臨嶺南學堂參觀,在馬丁堂前向學生作了《非學問無以建設》的演講,並與嶺南學堂教職員工在馬丁堂前臺階合影。他勉勵青年學生要立志做大事,努力鑽研科學,不可荒廢學業,這樣才能為國家為人民服務,並提出了「人類進化,非相匡相互,無以自存」的進步道德觀,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1965年,這座老建築經過翻新,成了今天大家熟悉的模樣。
謝少明指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殖民地式」建築形式曾在廣州流行過一陣,當時鋼筋混凝土還不流行。當鋼筋混凝土廣泛使用時,這種建築形式反而不流行了。因此,「作為那一時期使用鋼筋混凝土而建造的馬丁堂,就顯得更加特別且獨一無二。」
彭長歆指出,瑞記洋行使用的也是「康」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技術。1905年,伯捷與帕內為瑞記洋行設計了位於廣州沙面的新大廈。設計師僱傭香港建築商林護學習該結構的施工以便建造。
「騎樓化」促進鋼筋混凝土大發展
彭長歆指出,1905年後,鋼筋混凝土結構技術在包括嶺南大學、真光、培正、培道等一大批教會學校建築中廣泛運用,一些新的公共建築包括租界洋行以及長堤海關大樓、郵政局等也更多地選用了新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並主要表現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磚混結構兩種方式。但同時,磚石鋼骨混凝土和磚木鋼骨混合結構仍在繼續使用,這是技術過渡時期的特點。
彭長歆認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嶺南的推廣與騎樓建設有著直接的聯繫。1912年,廣東軍政府工務部頒布《廣東省城警察廳現行取締建築章程及施行細則》,明確規定商業建築必須以騎樓形式出現,由於腳騎樓在結構體系上改變了連續磚牆的承重方式,使得一些為了攤薄高額地價、而尋求向高度發展的商業建築,不得不採用一方面可以將底層商業空間從承重牆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又可以謀求更多樓層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大新公司1918年建成位於廣州長堤的九層百貨大樓是這類建築的代表,也是中國近代第一幢高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築。
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深刻影響了廣州近代建築的變化方向。首先,建築向高處發展,單棟建築功能也趨於綜合化、多樣化。其次,建築形式趨於多樣化,如西方新古典樣式的沙面瑞記洋行、滙豐銀行,中國固有式的廣州市府合署大樓,現代摩登式的廣州平民宮等。此外,它還導致設計者和使用者開始醞釀更新、更有效的結構技術,比如鋼結構。
催生出第一批中國近代建築人才
治平洋行在廣州開業時,正值沙面新一輪建設熱潮的開始和清末新政大力發展實業的時期,相當數量的委託蜂擁而來。事務所先後設計了包括廣州河南海關俱樂部,沙面瑞記洋行新樓、花旗銀行、禮和洋行、亞細亞洋行、粵海關俱樂部,以及廣州五仙門電廠、中法韜美醫院、廣州士敏土廠南北樓(今大元帥府紀念館所在地)、東山培道學堂(今廣州七中)、廣九鐵路火車站等在內的許多建築。
彭長歆說,這些建築作品,大多集中在廣州沙面、長堤、東堤及珠江南岸一帶,並以珠江為紐帶聯繫在一起,形成東西走向的帶狀區域,「這是20世紀初廣州城外最具活力的空間,集中了晚清廣州經濟、文化的幾乎所有新生事物」。治平洋行是廣州城市與建築近代化的重要實踐者與見證人。
帕內在廣州拍了很多照片。鏡頭下有許多中國人,彭長歆推斷,其中一些應該是他們的中國朋友或工作夥伴,治平洋行僱用了大約九位中國僱員,「他們通過在治平洋行的學習或工作,逐漸熟悉和掌握西方建築藝術和技術,並最終成為中西建築文化交流的實踐者」。治平洋行一份有關廣州中法韜美醫院醫生住宅的設計圖紙中,有一位中國人「楊宜昌」的籤名和蓋章,在一定程度上就能證明這一點。
彭長歆還認為,在帕內與伯捷的指導下,中國工人掌握了許多西方建築技術,如磚券砌築、鋼筋綁紮等,並通過一個個營造項目,將這些技術傳播開來。作為最早掌握鋼筋混凝土技術的中國營造商,他們的重要合作者林護的聯益公司迅速發展起來,並向上海、南京、長沙等地拓展。而林氏兄長林裘謀既是聯益公司的經營者之一,其子林逸民後來也成了廣州市工務局局長和南京市國都設計技術專員辦事處處長,先後主持制訂了南京《首都計劃》等重要規劃文件,是民國時期廣州、南京一系列城市運動的重要實踐者。
1907年,由岑春煊籌建的近代中國第二家水泥廠——廣東士敏土廠在珠江南岸建起。由於曾經作為孫中山大元帥府所在,它大約是治平洋行在廣州的作品中最有名的一座。但鋼鐵工業的嚴重不足,大大制約了鋼筋混凝土技術在廣州的推廣與發展,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部分文圖資料輯自謝少明、彭長歆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