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122年後首次大修 重慶立德樂洋行將「重生」

2020-12-25 網易新聞

1891年重慶開埠,留下了大量洋行、領館等老建築。

位於南岸區龍門浩的立德樂洋行,就是其中之一。至今,立德樂洋行已走過120多年風雨,被稱為「重慶最早洋行」。重慶晨報記者昨日從市城鄉建委獲悉,立德樂洋行一號樓即將進行大修加固,目前,正在進行項目公開招投標,預計8月進場,年底修繕完成,讓老建築在南濱路「重生」。

始建人是誰? 首位駕輪船過三峽的英國人

立德樂洋行的創辦者,是英國商人、冒險家阿奇博爾德·約翰·立德樂。南濱路馬鞍山附近的立德樂洋行和洋行倉庫,都是他在重慶近代史上留下的印記。

立德樂於鹹豐九年(1859年)來到上海,後成為上海富商。他在遊歷上海、四川後,在湖北宜昌開設立德樂洋行,經營進出口貨物和報關業務。光緒九年(1883年),立德樂探險川江航道800英裡航線,經40天艱苦航行,抵達重慶。他根據途中經歷所著的《經過揚子江三峽遊記》在西方引起轟動。

1890年,立德樂在陝西街開辦起重慶歷史上第一家洋行,名為「立德樂洋行」,主要經營豬鬢洗制、山貨加工和泊來洋貨等進出口貿易。

後來因地方狹小、房屋不足,1895年,立德樂通過買辦盧序東,以盧的名義,將龍門浩地區的普善巷、新碼頭、馬鞍山、瓦廠灣一帶,俗稱「九灣十八堡」連峘數裡的土地,以「永租」的方式佔為己有。在這邊土地上,他請來專家測量、規劃、設計、繪製、投入巨資,大興土木,修建起停船碼頭、貨棧、倉庫、工廠以及辦事用房和員工住宅,現存洋行辦公樓、倉庫、住宅、別墅,均為當時修建。

據資料記載,立德樂也是第一個駕駛輪船通過三峽的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身兼船長和工程師的立德樂,駕駛10噸小輪船「利川」號從宜昌出發,穿越三峽,經過20多天的航行,抵達朝天門碼頭。成為經長江三峽逆水到達重慶的第一艘機動船,立德樂還成立了長江上遊輪船公司,定期運送貨物和運載乘客通過長江三峽地區。

光緒三十年(1904年),立德樂開辦「中英合辦煤鐵礦務有限公司」,取得江北廳50年的煤鐵開採權。作為外國籍重慶名人,今天我們仍可在位於朝天門廣場的重慶歷史名人館看到立德樂的雕塑。

經歷了什麼?

幾經轉手還曾遭遇大火

立德樂洋行建築群從修建至今,已有122個年頭。上百年的歲月中,它不僅隨著世事變遷被幾經轉手,還在上世紀50年代失過一場大火。加上此後幾十年間的拆除損毀,當年規模宏大的建築群,現只留下倉庫、辦公樓等房屋。

1908年,在中國取得足夠財富的立德樂,和妻子一起回國休養,後將洋行全部資產轉讓給另一英商隆茂洋行。

1926年,隆茂洋行將其產權和業務轉給太古洋行。為便於起運貨物,太古洋行於1927年將上新街隆茂碼頭改建為自己的專用碼頭,停靠「萬縣」「萬流」等商船。為區別於原有碼頭,太古碼頭被稱為新碼頭,並有界碑立於新碼頭32號石壁,上刻「CTC太古洋行界」。太古洋行經歷平和洋行後,仍恢復為隆茂洋行。

解放初期,隆茂洋行被西南軍需部和土產公司作為倉庫使用。1950年9月23日,洋行倉庫突然發生大火,而且迅速蔓延,一時間火光沖天,燒毀了不少房屋。

1953年2月,南岸區政府(時為第五區)接管使用隆茂洋行房產,作為政府及所屬機構駐地。之後,南岸區政府統計局、物價局、工商局、文教局、科委、廣播局等單位均在此辦公,房產的維護工作也由使用單位負責。

由於立德樂洋行是重慶最早的洋行,見證著從重慶開埠以來的歷史,2002年7月4日,立德樂洋行舊址被南岸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南岸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12月15日,又被重慶市政府公布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今如何?

僅存三棟建築但卻極具特色

如今,立德樂洋行就在南岸區龍門浩馬鞍山北段及山腳下臨江的開敞坡地上,周邊地形高低起伏,環境清幽、景色秀麗,古樹參生,植被茂密,是一處鬧中取靜的好地方。整個建築群順應地形修建,背山面水,坐南向北,站在建築外廊上可直接觀江景。

根據《立德樂洋行現狀勘察報告》,洋行舊址現在僅存主樓、輔樓及倉庫三棟建築。但透過建築的外形和裝飾,仍然能夠看出當年的「風姿」。雖是外國人創建,風格卻中西合璧。

據了解,立德樂洋行主樓一共有3層,建築面積約800平方米,上下樓採用螺旋形木質樓梯連接,室內裝飾部分中西元素有機融合,西式木門窗、石壁爐、西式抹灰線腳,拱形門券,輔以「冰裂紋鎏金木隔斷」「白菜灰塑燈盤」「綠釉卷草龍紋鏤空欄杆」「雕花木撐拱」等中式元素,反映了建築主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極具特色。站在一二樓上,都可以觀江景。

輔樓建築面積約90平方米,通過一條架空的連廊與主樓二樓連接。穿鬥木結構帶前廊,四坡水小青瓦屋面,室內地面現為三合土地面,裝飾簡單質樸。

倉庫坐東向西,兩樓一底磚木結構,通高18米,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

將怎樣修復?

基礎加固並更換殘損部分

現在,立德樂洋行建築的產權為重慶市地產集團所有,修繕工作由市地產集團下屬重慶市渝地南部開發建設有限公司負責實施。由於建築年久失修,屋面垮塌嚴重,長期日曬雨淋導致該建築淪為危房。特別是主樓目前空置,大量建築材料朽爛破損,急需修繕。

此次修繕的是立德樂洋行的主樓,也稱為一號樓,這也是它建成122年來首次大修。

由於原設計圖紙已無從查找,修繕工作將根據現場勘察的情況,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並進行原址原樣修復。比如,可修補的就修補,部件殘損的及時進行更換,原來使用什麼材料,現在仍使用相同材料。修繕內容包括對主樓屋蓋、外簷、外廊、梁架、牆面、樓面、基礎工程等進行加固修補,並增加供水、排水、供電、弱電等設施。

在重慶市工程招標投標交易信息網上,正在對項目施工進行公開招標。記者了解到,招標結束後有望在8月進場施工,計劃工期約180天,有望在年內完成,讓立德樂洋行重生後「亮相」。

本報記者 蔣豔

馬鞍山是重慶 最老「外企」聚集地

重慶對外開埠後,南岸馬鞍山、下浩片區是重慶最老、規模最大「外企」聚集地,有亞細亞火油公司大樓、立德樂洋行、馬嘉禮別墅、萬國醫院舊址等老建築群,人文景觀較為豐富。

據專家前期價值評估,立德樂洋行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

一是歷史價值。立德樂洋行是重慶最早的洋行建築,歷史久遠。作為開埠時期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二是藝術價值。立德樂洋行將中西建築風格有機融合,既有中國傳統建築小巧玲瓏的特性,又有略顯張揚的西方建築個性。建築整體布局及外觀符合西式建築風格,但又融入了傳統的東方建築元素,是外國的洋行中極具特色的一棟建築。

三是科學價值。立德樂洋行修建於長江邊開敞坡地上,該建築因地制宜,牆基以採用條石砌築3.8米高牆基堡坎,既增加了建築的穩定性,又給人以高大的建築外觀形象。建築整體結構為磚木結構,人字形與傳統穿鬥屋架相結合,室內居住舒適,設計者根據重慶氣候特點將一層木地板架空,有效地解決了室內返潮通風等問題;為解決保存食物的問題,特別修建了地窖,以利於夏季存儲食物;為解決建築周邊排水情況,設計者在建築周邊專門修建寬大的排水溝渠,並修建石橋與外界相接,既方便出行又提升了建築的觀賞性,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四是社會價值。立德樂洋行是重慶最早開辦的洋行,後轉讓於隆茂洋行、太古洋行使用,作為壟斷土特產出口時間最長的洋行,老一輩重慶人對其耳熟能詳,是重慶一代人的記憶。

相關焦點

  • 南岸立德樂洋行亮相央視
    立德樂洋行緊挨著龍門浩老街,從老街望去,一艘輪船正行駛在江面上。100多年前,這就是一條繁忙的航道。  本報訊 (記者 李詩韻)展現開埠以來重慶城巨大變化的紀錄片《城門幾丈高》於9月2日晚在央視紀錄頻道播放後,引發了觀影熱潮,觀眾們也在網上給予這部紀錄片高度評價。而紀錄片中立德樂洋行的出現,也令南岸觀眾非常驚喜。  《城門幾丈高》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和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等聯合出品,重慶廣電紀實傳媒有限責任公司、重慶紀錄片產業基地承制。
  • 聚焦重慶開埠史的紀錄片《城門幾丈高》下月登陸央視
    修繕前的「立德樂洋行」(資料圖)上新街新碼頭34號是南濱路上一個並不起眼的地址,但如果大家循此而去,可以在樹叢掩映下發現一棟一看就有些「年紀」的老房子:立德樂洋行。十年前,這裡被列為第二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兩年前,它完成了誕生122年來的首次大修;如今,它又將憑藉自己特別的「身世」現身一部「重慶造」紀錄片,講述自己「參與」其中的那段重慶開埠史——由央視紀錄頻道、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聯合出品、國內資深紀錄片導演、製作人徐蓓執導的紀錄片《城門幾丈高》將從下月2日起登陸央視紀錄片頻道,開篇就是「立德樂洋行」!
  • 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預計明年建成開放
    該公園將依託立德樂洋行及其他幾棟百年歷史建築,打造為集博物館、公園、慢享街區為一體的城市文旅新地標。重慶市地產集團供圖「重慶最早洋行」化身遺址公園為市民重現開埠歷程作為重慶2020年重大建設項目,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位於南濱路馬鞍山。項目佔地約4.47公頃,其中包括立德樂洋行在內的8處文物保護建築。根據規劃,遺址公園包括博物館、城市公園、慢享街區三大版塊,項目旨在記敘歷史,對話時代,為市民重現開埠歷程故事。
  • 重磅,南濱路立德樂洋行舊址將建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
    立德樂洋行,南濱路上一棟塵封多年的知名歷史建築,在歷經120多年風雨之後,終於塵埃落定,將和其他幾棟百年歷史建築一起,打造為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結合歷史文化和現代時尚,帶領市民見證開埠時期的風雲變遷。
  • 重慶珍檔丨「龍門石刻」已無存 「龍門皓月」景猶在
    古樸的建築承載了百年故事,是重慶不可多得的典型性建築,對於研究民國建築發展史具有重要的實物借鑑價值。同時,將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的建築進行修復,無異於老街重生,將喚醒塵封百年的開埠繁華景象。立德樂洋行》位於龍門浩下浩的立德樂洋行,創辦者是英國商人、冒險家阿奇博爾德·約翰·立德樂,至今已歷經120多年風雨。
  • 百年前外國人眼中的重慶是什麼模樣?最新重慶史研究公開鮮為人知的...
    這些成果包括了從1978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間,重慶市內外有關機關、各高校、各研究機構、各事業單位以及文史愛好者署名公開發表、出版發行,或獲得獎勵認定的重慶歷史和抗戰大後方歷史研究的專著和史料彙編。座談會上,老中青三代學者濟濟一堂,回顧歷史,弘揚傳統。「今年,我們將圍繞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開展一系列的學術活動。」
  • 南京總統府門樓首次大修開工 施工期間照常開放
    17日,記者從南京總統府管理部門了解到:總統府門樓建成以來的首次大修正式開工,如此重要的民國建築修繕在全國範圍內尚屬少見,整個工程預計將持續100天,施工期間總統府景區照常對外開放。  今年7月,記者就「總統府門樓出現嚴重牆體開裂」進行過現場採訪,當時即發現「門樓牆體外部布滿了長短不一的裂縫,更有不少位置的水泥表面已經脫落,露出牆體內部的鋼筋支撐。」
  • 上海博物館啟動首次大修 局部維修期間實行周一閉館
    上海博物館昨天全面啟動大修,這是該館不間斷運營21年來的首次大修。記者獲悉,局部維修期間實行周一閉館,館內展覽則按原計劃照常推出。  「按照原計劃,本來今年6月底就要啟動大修,但考慮到『大英博物館百物展』和『茜茜公主展』的大客流,博物館調整了工期,等兩個展覽結束以後再開始大規模的維修工作。」
  • 和平公園迎來首次大修
    管理費用設想引出話題  建園近半世紀的和平公園今年下半年將迎來首次大修。由市區兩級政府投資2800萬元,替園內陳舊的基礎設施「大換血」。通過調整景觀及植被品種,使其成為一  座具有典型中國園林風格的「雅園」。
  • 重慶南岸添新地標,一座佔地約4.47公頃文化遺址公園,配有博物館
    近幾年重慶的高樓大廈數量越來越多,目前重慶剛剛開始建造時間不長的一座公園,雖然僅是跟大家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一座公園,但是它的規模很大,在設計方面也很獨特,在未來建好以後,將成為重慶南岸又一處全新地標形建築,隨著前往重慶遊客的不斷增加,或許將成為遊客們的另一處網紅打卡勝地。
  • 重慶:留不住的江湖袍哥
    張獻忠在重慶沒有好名聲,傳說他攻下重慶城後,下令斬斷所有俘虜的右手,有人伸出左手替代,結果被斬去雙手。我不知道重慶人為什麼要紀念如此血腥的歷史?立德樂叩門失意兩千多年的重慶,終於等來了它的時代,敲門聲很粗暴。1888年,英國商人立德樂試圖將「固陵」號輪船開進川江,引起全城的驚恐和抵制。
  • 軌道1號線朝天門—小什欄位首次「熱滑」成功丨內環快速路大修首個...
    軌道交通1號線朝天門—小什欄位首次「熱滑」實驗成功8月21日晚上23時30分,隨著編號「01044」的地鐵B型車從1號線小什字站緩緩駛入朝天門站,標誌著1號線朝天門-小什字區段首次「熱滑」試驗順利完成,為後續聯合調試及不載客試運行創造了有利條件。
  • 年內重慶將建成4條高速路
    (原標題:年內重慶將建成4條高速路) 記者7月11日從市交委獲悉,今年下半年我市將建成豐都至忠縣等4條高速路,並開工建設渝黔高速擴能等4條高速路。
  • 上海博物館迎21年來首次大修 10月9日起逢周一閉館
    記者今天獲悉,10月9日起,上博將啟動全面大修,期間每周一將閉館,其餘時間仍正常對外開放。  上海博物館現館舍從1996年建成開放以來,已經不間斷運行了21年,場館建築和設備設施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老化。說起為何選擇這個時間點開始大修,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李峰坦言,主要還是考慮文物安全和觀展群眾的安全。
  • 重慶凱旋路石拱橋重生:橋下將建抗戰文化博物館
    原標題:重慶凱旋路石拱橋重生:橋下將建抗戰文化博物館   抗戰時期建成後的凱旋路旱橋 重慶渝中區市政管理局負責人表示,凱旋路石拱橋保護性修護後,將在拱橋下打造一個抗戰文化博物館。   主城第一石拱橋   重慶渝中區市政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跨度、橋拱數量和修建歷史看,凱旋路石拱橋都是主城第一石拱橋。   重慶渝中區文管所檔案記載,凱旋路古名三聖殿,清代時,此處設有為軍事需要服務的急遞總鋪。
  • 重慶回應拆除蔣介石行營質疑 稱系合法大修
    有的施工人員站在斷牆上,不斷將拆下的建材丟下,有的施工人員則用吹塑紙小心翼翼將拆下的門窗和完整的青磚進行逐一包裝,以備復建時使用。「重慶行營」是否在步「梁林故居」後塵?蔣介石「重慶行營」被拆除的新聞播發後,不少網民的第一反應是:「行營會不會和梁林故居一樣,是被違規拆除?」
  • 馬丁堂還是瑞記洋行?
    它從18世紀末開始盛行,1900年前後傳入中國。馬丁堂誕生時,磚石鋼骨混凝土混合結構已經基本走到了發展的終點,所以在導入中國後,幾乎立刻便被更新的技術——鋼筋混凝土取代。1905年11月,美國紐約的斯託頓事務所完成了馬丁堂的最終設計,當時稱之為「東堂」。治平洋行也參與了建築設計。大概由於路途遙遠等原因,斯託頓事務所的工作最終交給了治平洋行。
  • 路面大修!蘭海高速重慶至合川段今起有交通管制
    重慶高速執法一支隊四大隊消息,為了保障高速公路良好狀況,提升行車安全性和舒適性,蘭海高速重慶至合川段正在進行路面大修。隨著工程進度推進,即日起將對草街大橋至甘家堡大橋附近路段實施大修,部分路段和匝道口通行將受影響。本次施工預計將持續到12月29日,施工期間具體管制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