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10月17日電(記者 申冉 盧輝)83歲高齡的民國時期南京國民政府標誌性建築南京總統府門樓昨天晚上第一次被整體披上了工程腳手架。17日,記者從南京總統府管理部門了解到:總統府門樓建成以來的首次大修正式開工,如此重要的民國建築修繕在全國範圍內尚屬少見,整個工程預計將持續100天,施工期間總統府景區照常對外開放。
今年7月,記者就「總統府門樓出現嚴重牆體開裂」進行過現場採訪,當時即發現「門樓牆體外部布滿了長短不一的裂縫,更有不少位置的水泥表面已經脫落,露出牆體內部的鋼筋支撐。」對此,該市文物管理部門當時回應,已經邀請東南大學的專家團隊對門樓進行「大手術」,整修方案正在報國家文物局審批中。
「整修計劃通過後,我們立刻開始準備工作。」南京總統府管理處負責人劉剛向記者介紹,「目前預計整個整修時間為100天左右。非常巧合的是,這座門樓是1929年9月5日開建的,當年12月建成,建造時間也差不多是100天。」
維修時間為何如此之長,劉剛解釋,民國建築多為鋼筋水泥建造的,與晚清時期的木質建構建築在建築力學上有所不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靠內部鋼筋水泥支撐的民國建築往往都是從內部開始老化,一旦有外表能看到的損壞出現時,意味著其內部相關聯的結構已經出現嚴重問題,維修難度很難預測,「目前國內很多民國時期的建築都經歷了8、90年的歷史,亟待整修,而對於這類建築的整修還處在一個探索階段,此次門樓的大修非常慎重,很多嘗試都將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負責此次維修方案的東南大學教授王彥輝也在採訪中強調,由於門樓建於上個世紀,由於排水系統落後,長期的風雨侵蝕讓雨水漸漸滲入牆體內部,影響牆體的支撐性能。更讓人擔憂的是,由於總統府位於城市中心位置,周邊城市建設多年來的持續行進,包圍在總統府周圍的高樓和一些地下設施讓總統府周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這是造成了建築牆體開裂變形的主要原因。同時沒有抗震功能也是門樓的一大歷史缺陷。而這些問題都要在此次大修中得到改善和修復。
據介紹,此次修繕將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首先對門樓內部的鋼筋、水泥等建築材質進行探測、取樣,在這個基礎上配比修繕材料。對牆體的裂縫也採取針對性措施,小於1.5毫米的裂縫進行灌漿填實,大於1.5毫米的裂縫採用特殊物質修補。修繕後,預計門樓本體可以達到目前南京市地震部門7級抗震烈度的要求。
南京總統府大門樓原為清朝兩江總督署的黑漆八字大門,1927年,國民政府遷至此處建邸;1928年10月,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正廷向時任主席的蔣介石建議改建大門;1929年,由姚彬建築師設計的國民政府新門樓建成。從此,這座西式建築在歷史上留下了其特殊的地位,成為中外遊客到南京必去的景點之一。(完)